《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自上映以來一直廣受好評,那它到底好在哪呢?
影片直指中國人「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一舉切中要害,引發社會良性討論,促進了相關領域關鍵性突破。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就一直在進行不同程度的醫療改革,雖然花樣一直在變,但我們卻發現治病越來越貴了。到底《我不是藥神》中的「天價藥」是怎麼來的呢?其實原因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得多。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開發一種新藥的物質成本和時間成本非常巨大,另外,有能力獨立開發新藥的公司並不多,所以藥貴。其次,進口藥從國外藥企生產到中國病人買到藥,這其中要繳納關稅、增值稅等各種費用。
事實也如同電影中表現的一樣:一瓶在國內賣4萬一瓶的正版抗癌藥,可能在印度的貨架上只標兩千元,而印度仿製藥的出廠價則更是只要500元!可想而知,中國有多少家庭能有錢把一瓶4萬元的藥一直吃下去?!
不了解不知道,原來世界上真的有一群人在眼睜睜地等死,眼睜睜看著自己的生命因買不起藥而耗竭。這是多麼殘酷的事實啊!《我不是藥神》的好就在於頂住各方面的壓力,將類似的問題進行了大膽地揭露,甚至將矛頭直指「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根源。這種大膽是令人欽佩的,而大膽的結果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如今,電影中「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相關藥品進入醫保、仿製藥價格不斷下降。從來沒有一部電影能這樣真正一舉改變國家的相關政策,並且能引起一些良性的討論與關注,這是非常難得的。
影片不歌頌權貴,也不歌頌超級英雄,它只歌頌我們身邊的事情,歌頌普通人的平凡之光。
影片中的程勇機緣巧合下,他做起了從印度走私仿製藥的生意。初衷當然是為了賺錢,但也無心插柳竟救了不少人命。可是走私之事幹得並不順暢,警察、假藥販、正版藥公司都盯上了他,為了明哲保身,他曾經中斷了自己的走私,但在受到一些事情的影響下,最終還是重操舊業,從此不為賺錢,只為贖罪救人。
電影中的程勇就像是電影《辛德勒名單》中的奧斯卡·辛德勒一樣——一個抱著發財夢想的商販,一步步轉變為一個悲天憫人、普渡眾生的偉大靈魂。另外,影片中張長林告誡程勇的那句「世上只有一種病——窮病,誰也沒法治」,讓我們看見這個假藥販子內心深處的黑暗,讓我們感到一種無奈的悲涼。但是,當他在審訊室裡玩世不恭地把罪名全部扛下來時,我們也看到了這個不法商人人性的光輝,更從側面反映了程勇做法的偉大。
《我不是藥神》好就好在讓我們看到了平凡人身上洋溢著的人性之光。
影片拷問了生命的尊嚴和生存的壓力,到底哪個更重要?
生命權是人的基本權利,但並不意味著每個有生命權的人都可以輕鬆地活下去。
當疾病找上來的時候,當無力承擔高額的醫療費用的時候,第一想法就是死,但是當我們看到自己的孩子、自己的愛人以及自己的父母時,活得久一點就成了唯一的願望,因為我們不想讓自己的孩子沒有爸爸媽媽,我們寧可自己忍受痛苦,也不想讓自己的愛人和父母傷心悲痛。當為了活下去不得不歷盡世態炎涼的時候,我們不得問:生活的壓力和生命的尊嚴到底哪個更重要?我想,這句話也是對人類對社會的拷問吧。
感謝《我不是藥神》,它讓我們看到在這「小時代」的浮華之下,還有著這樣的人在頑強地活著。
聲明:本文未經作者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另外部分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