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關注 | 每日精品咖啡文化雜誌咖啡工房
提到「盧安達」,第一個印象可能會想到「盧安達大屠殺」,那是一段發生在1994年,離現在不過25年前的悲劇。短短一百天內,造成約80萬人死亡的種族衝突事件。在悲劇發生十年後的2004年,根據真人真事拍攝了一部感人的經典電影「盧安達飯店」,在當年得到許多獎項。
在這樣的背景下,或許很多人還以為盧安達目前還是破敗、落後、治安不好的國家。可是…
自從卡加梅總統上任後,從2002年起每年GDP的年成長率高達8%,全球女性議員比例最高的國家,卡加梅在2006年訪美,成功把盧安達咖啡賣到好市多與星巴克。卡加梅總統是差點被滅族的圖西族後裔,卻帶領族人放下種族仇恨,翻轉國家命運。
因為政治的穩定,國際組織投入的人才培育、設備投資等等開始在咖啡產業發芽,這些年來盧安達咖啡的產量、產值都是翻倍成長,品質也不斷提升,在國際精品咖啡市場也不斷榮獲獎項。
盧安達咖啡豆
盧安達一向被贈予良好的咖啡種植條件:高海拔,火山土壤、豐富的陽光和赤霞珠。由於許多咖啡樹都是種植在1700和2000米海拔之間的山上,故盧安達又被稱為「千山之國」。
盧安達咖啡可謂是世界級的享受,既比肯亞咖啡味道平衡,又清晰到位能與中美咖啡比美。一般而言盧安達咖啡會帶有水果的鮮甜,花的清香和黑茶般的餘韻。咖啡的生產線運營模式往往視乎生產國家,而盧安達的咖啡則完全由小農生產,而非大規模的企業。相比於巴西的農場,即使小型的亦達二十公頃,盧安達的0.1-0.2公頃實在是微不足道。
這裡的咖農會先用手從咖啡樹上摘下咖啡豆,再一次過送到處理臺,一併讓赤著腳的、唱著歌的咖農踩爛。這些咖啡既甘甜,有清晰的檸檬味,又可隱約地品嘗到莓果和巧克力的口味。
對這些發展中的國家而言,當精品咖啡受人矚目後,需求愈見增加時,咖啡便自然成為國家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以求不斷進步,受到國際市場認可。
當咖啡豆從果子裡分出來後,啡農便會用耙和水將豆逐一分類,繼而進行日曬。由於咖啡豆對空氣溼度敏感,每當微風突然吹過,咖農都會及時趕緊用篷布蓋上它們。
盧安達咖啡口味
波旁(Bourbon)品種佔了盧安達九成以上的出產。當中有小部分農民栽種波旁變種BM-139及Jackson。盧安達的咖啡口味變化頗為多:車釐子、提子、青檸、功克力、哈密瓜、香橙、蜂蜜、糖果、杏桃、梅子等等
其實這些水果的味道都是優良種植條件的認證。根據National Agricultural Export Development Board上提供的資料,目前盧安達約有400,000個小型的生產單位,農地一般坐落在1,700-2000海拔上,高海拔造就了多層次的咖啡味道。國家的咖啡生產大多來自西部和南部,但事實上生產的地區有五個。在西南部中,就以火山區域的Virunga為主,著名的Sliverback mountain也是在這裡的。在國家的西邊則有在Lake Kivu旁的Kivu區。至於國家的中部,就有Kizi Rift區。然後走到地圖的南端就有較低海拔的Akagera,約高1300。最後,東邊就有Muhazi地區。
地區的特性固然不一樣,但一般來說,盧安達各區都屬高海拔和擁有高氮的火山土壤。想出高品質的咖啡,這些條件自然不可少。
咖啡處理
從前,每個農場處理咖啡的方式都不一致,不個農地生產的咖啡豆會集合在一起,與鄰近的混合一齊。
在種族滅絕後,國家開始開放去接受外援,振興咖啡產業成為了國家的首要任務。於是國內就開始有PEARL和SPREAD等等的項目出現,為咖農提供一致標準的訓練,以及建立水洗處理廠去配合東非傳統的咖啡處理法。蒲隆地就是其中一個使用這個處理法的國家,而且發揮得淋漓盡致。
另一個值得提的地方就是非洲獨有的Fully washed雙重水洗處理法,亦即是將咖啡豆浸水兩遍,這個做法在拉丁美洲並不常見。
盧安達咖啡最為值得讚揚的地方是在咖啡櫻桃收穫後,咖農會先挑選出未成熟的青櫻桃。 然後,成熟的櫻桃在洗水槽中分離,只有紅櫻桃被送到除殼機。 根據當時的天氣條件,剩餘果膠的咖啡櫻桃會發酵24-48小時。 發酵的目的是為了避免破壞咖啡味道。然後將乾淨的尚存羊皮的咖啡豆送去乾燥。 所有的咖啡都在網床上乾燥15-22天,水份大概會剩下11%。當天氣過度炎熱時,咖農必需用布將它們蓋上,要不然,乾燥過程就會過早完成。
最好的盧安達咖啡連殼豆(parchment coffee)表層該是白色的,若干燥過程適時完成,豆上亦不應有裂縫。這樣就能夠保留更多有機化合物,味道好之餘保存期也可延長。
以全水洗法處理高海拔產的盧安達咖啡豆普遍是甘甜的、濃厚的。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網站部分內容如圖片、我們會尊重原作版權註明出處,但因數量龐大,會有個別圖文未來得及註明,請見諒。若原作者有任何爭議均可與網站聯繫處理,一旦核實我們將立即糾正,由「咖啡工房」整理編輯,轉載請註明,本文意在傳播咖啡文化,若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