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六月,常遇春率軍攻克元上都開平,元順帝逃往應昌;七月,常遇春率軍南歸,到達柳河川時,突然患病去世,終年四十歲。
朱元璋聽聞後,深感驚愕,悲痛不已,下令追封常遇春為開平王,諡號忠武,賜葬鐘山原,而且親自出奠。
因其卓越功勳,常遇春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均位列第二,僅在徐達之後;朱元璋還下令宮廷畫師為其繪製身穿龍袍的全身像。
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一月,常遇春長子常茂因為父親的功勞被封為鄭國公,位列第三,僅在李善長、徐達之後。
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四月,常遇春長女與太子朱標成婚,被冊封為皇太子妃。
那麼,常遇春是如何脫穎而出,成長為朱元璋心腹愛將的呢?
一、粗中有細,見識不俗,投奔朱元璋。常遇春,字伯仁,是懷遠人,家裡世代務農,長相奇偉,性情剛毅,力大無比,臂長如猿,擅長騎射。
起初,常遇春跟著當地的綠林大盜劉聚混。
表面上看起來,常遇春似乎是一個大老粗,但實際上,心思細膩,他見劉聚只知四處劫掠,覺得長此以往沒有前途,打算離開劉聚,另謀出路。
恰在此時,常遇春聽說朱元璋的隊伍軍紀嚴明,於是決定親自去考察一番。
常遇春帶領手下來到和州,發現朱元璋的軍隊果然軍紀整肅,對百姓秋毫無犯,因此決心投奔朱元璋,此時是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四月,常遇春二十五歲。
當時朱元璋正為糧草和舟楫發愁,和州的糧食不夠吃了,而與和州隔江相望的太平、蕪湖盛產稻米,朱元璋想渡江,但是缺乏船隻。
常遇春言辭懇切,自請為先鋒,朱元璋的態度有些冷淡,說:等過了江,再議此事不遲。
巢湖水軍歸附後,同年六月,朱元璋率軍渡江,決定先取牛渚磯,可是元軍列陣於磯上,拼命發射弓箭,朱元璋舟師離江岸三丈多,無法登岸。
只見常遇春飛舟而至,揮戈勇進,元兵伸手抓戈,常遇春趁機躍上江岸,衝入敵陣,元軍頓時潰散。
朱元璋攻下採石後,又一鼓作氣攻克太平路,常遇春被封為總管府先鋒,四個月後升為管軍總管。
次年三月,朱元璋攻取集慶路,改為應天府。
二、忠誠可靠, 屢立戰功。常遇春投奔朱元璋後,始終忠心耿耿,真心追隨,逐漸成長為朱元璋最為倚重的嫡系力量。
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閏五月,陳友諒率軍奔襲應天府。
當時陳友諒是地盤最廣,實力最強的南方起義軍,不僅地處上遊,而且舟師數量是朱元璋的十倍。
這是朱元璋起義以來,遭遇的最嚴重的一次危機,生死攸關,稍有不慎,極有可能滿盤皆輸,再無翻身機會。
常遇春奉命與邵榮、馮勝率三萬帳前五翼軍埋伏在石灰山南面的山腳,待陳友諒軍隊進入埋伏圈後,率伏兵衝向陳友諒主力,為擊敗陳友諒立下汗馬功勞。
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正月,朱元璋被小明王封為吳國公,不久將江南行樞密院改為大都督府,任命朱文正為大都督,「節制中外諸軍事」(《明太祖實錄》);陸續調一批高級武將進中書省,邵榮為中書省平章政事,徐達為中書省右丞,湯和為中書省左丞,常遇春為參知政事。
此時常遇春的地位排在朱文正、邵榮、徐達、湯和之後。
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七月,邵榮謀叛被誅。
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七月,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鄱陽湖展開決戰。
起初,陳友諒軍隊處於上遊,兵多船大,攻勢甚猛,朱元璋軍隊打得十分艱苦。這一天,朱元璋的戰船擱淺,無法進退,恰在此時,陳友諒的猛將張定邊過關斬將,直奔朱元璋而來,千鈞一髮之際,常遇春搭弓射箭,射中張定邊,朱元璋躲過一劫。
為扭轉不利形勢,朱元璋決定實施火攻,常遇春奉命徵調漁船,裝滿火藥,乘風縱火,陳友諒損失慘重,士氣大挫。
當時不少將領認為陳友諒軍隊實力仍比較強,主張放棄與陳友諒決戰,但常遇春卻不認同。移師湖口時,這些將領「欲放舟東下」(《明史》),朱元璋下令控制上遊,常遇春領命,「乃溯江而上」《明史》),率軍橫截湖面,隨時準備阻擊陳友諒。
陳友諒被困在湖中多日,糧食吃盡,率眾冒死突圍,來到湖口,遭到迎頭痛擊,最後中箭身亡。
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府自稱吳王,設立中書省,常遇春被封為平章政事,從一品,在武將中的地位僅低於徐達。
後來,朱元璋總結陳友諒的失敗教訓,認為「人各一心」(《明太祖實錄》)是其失敗的原因之一,朱元璋的隊伍也先後發生了邵榮、朱文正、謝再興等事件,而常遇春始終堅定地追隨朱元璋,從未動搖。
三、甘為副將,南徵北戰,從無怨言。雖然常遇春比徐達年長兩歲,但數次徵伐,都聽從徐達的指揮調遣,從無怨言,很有大局觀念;打了很多硬仗,攻無不克。
元至正二十六(元1366年)八月,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領二十萬大軍攻打張士誠的浙西地區,先攻湖州。
張士誠急忙派兵救援,屯駐於舊館。
常遇春率領一支奇兵從大全港營東阡,繞到敵後,奮力搏擊,將其擊敗,生擒徐志堅;而後追到平望,放火焚毀其裝載輜重的赤龍船,擊潰徐義、潘元紹所率舟師;又帶兵攻打烏鎮,再次擊敗徐義、潘元紹,然後追至湖州與舊館之間的昇山,攻破其水陸寨,張士誠部將五太子、呂珍等人被迫率舊館的六萬部眾投降。
不久,徐達、常遇春率軍攻下湖州。
同年十一月,徐達統兵進圍張士誠的都城平江,常遇春屯兵於虎丘門。
次年六月初四,被圍困半年多後,張士誠糧食吃盡,想突圍決戰,暗中出城,直奔常遇春軍營而來。常遇春與之在北濠展開激戰,張士誠大敗,慌忙退回城內。
三天後,張士誠再次帶兵出城,攻勢十分兇猛,常遇春迎面阻擊,雙方交戰正酣之際,張士信突然在城牆上鳴金收兵,常遇春趁機反攻,追到城下,「復築壘迫其城」(《明太祖實錄》),張士誠自此不敢再出城作戰。
三個月後,徐達、常遇春率軍攻入平江城,朱元璋下令改為蘇州府。朱元璋論功行賞,封徐達為信國公,常遇春為鄂國公。
元至正二十七(元1367年)十月,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徵虜副將軍,率領二十五萬大軍,北伐元朝。
次年二月,常遇春率軍攻打東昌。東昌的元軍據城堅守,拼死力戰,這是北伐以來山東元軍最頑強的一次抵抗。常遇春下令從四面登梯攻城,最終攻佔東昌。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登基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封徐達為中書右丞相,錄軍國重事,兼太子少傅;封常遇春為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兼太子少保。
同年四月,徐達率軍進攻河南(今河南洛陽),五萬元軍在洛水之北嚴陣以待,常遇春一馬當先,衝入敵陣,徐達趁勢猛攻,元軍潰散而逃。
閏七月,徐達統兵北上,進取大都,月底,元順帝北逃;八月初,北伐軍攻入大都,朱元璋下令改為北平府。
四、擊敗王保保,迫使元順帝逃離上都。元順帝逃離大都後,跑到上都開平,在逃亡途中,下令山西的王保保進攻北平。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十二月,徐達率領的明朝軍隊與王保保軍隊在太原相遇。
兩軍對壘,列陣二十多裡,激戰不已,連續三天未分出勝負。
為避免戰事陷入僵持,徐達決定令郭英率精銳夜襲敵營,常遇春率軍緊隨其後。
這天夜裡,王保保正在營帳內讀兵書,突遭襲擊,狼狽至極,慌亂間騎上一匹孱馬,帶領十八個騎兵逃往大同。常遇春緊追不捨,王保保轉而逃往甘肅,常遇春一直追到忻州才返回,在忻州找到被王保保扣留很久的朱元璋使者汪河,將其帶回,汪河對王保保的情況十分了解,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信息。
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二月,元順帝趁明軍攻打陝西、北平兵力空虛之際,派也速率領萬騎奔襲通州,圖謀復闢。
明軍守將曹良辰巧施計策,嚇退敵軍。
同年四月,朱元璋令常遇春率軍返回北平,同時任命李文忠為偏將軍,準備攻取開平。
六月,也速再次帶兵來犯,進攻通州。朱元璋令常遇春、李文忠率八萬步兵,一萬騎兵,發兵開平。也速急忙率軍北返。
常遇春率軍從北平出發,直取會州,在錦州擊敗元將江文清,在全寧也速擊敗也速,然後進攻大興州,守將趁夜逃跑,於是攻克開平,元順帝順帝逃往應昌府,薊北各地悉數平地。
綜上所述,常遇春忠心耿耿,能力突出,而且甘為副將,聽從指揮,有大局觀念,難怪深受朱元璋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