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是如何脫穎而出,成長為朱元璋心腹愛將的?

2021-02-13 弋塵讀史

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六月,常遇春率軍攻克元上都開平,元順帝逃往應昌;七月,常遇春率軍南歸,到達柳河川時,突然患病去世,終年四十歲。

朱元璋聽聞後,深感驚愕,悲痛不已,下令追封常遇春為開平王,諡號忠武,賜葬鐘山原,而且親自出奠。

因其卓越功勳,常遇春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均位列第二,僅在徐達之後;朱元璋還下令宮廷畫師為其繪製身穿龍袍的全身像。

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一月,常遇春長子常茂因為父親的功勞被封為鄭國公,位列第三,僅在李善長、徐達之後。

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四月,常遇春長女與太子朱標成婚,被冊封為皇太子妃。

那麼,常遇春是如何脫穎而出,成長為朱元璋心腹愛將的呢?

一、粗中有細,見識不俗,投奔朱元璋。

常遇春,字伯仁,是懷遠人,家裡世代務農,長相奇偉,性情剛毅,力大無比,臂長如猿,擅長騎射。

起初,常遇春跟著當地的綠林大盜劉聚混。

表面上看起來,常遇春似乎是一個大老粗,但實際上,心思細膩,他見劉聚只知四處劫掠,覺得長此以往沒有前途,打算離開劉聚,另謀出路。

恰在此時,常遇春聽說朱元璋的隊伍軍紀嚴明,於是決定親自去考察一番。

常遇春帶領手下來到和州,發現朱元璋的軍隊果然軍紀整肅,對百姓秋毫無犯,因此決心投奔朱元璋,此時是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四月,常遇春二十五歲。

當時朱元璋正為糧草和舟楫發愁,和州的糧食不夠吃了,而與和州隔江相望的太平、蕪湖盛產稻米,朱元璋想渡江,但是缺乏船隻。

常遇春言辭懇切,自請為先鋒,朱元璋的態度有些冷淡,說:等過了江,再議此事不遲。

巢湖水軍歸附後,同年六月,朱元璋率軍渡江,決定先取牛渚磯,可是元軍列陣於磯上,拼命發射弓箭,朱元璋舟師離江岸三丈多,無法登岸。

只見常遇春飛舟而至,揮戈勇進,元兵伸手抓戈,常遇春趁機躍上江岸,衝入敵陣,元軍頓時潰散。

朱元璋攻下採石後,又一鼓作氣攻克太平路,常遇春被封為總管府先鋒,四個月後升為管軍總管。

次年三月,朱元璋攻取集慶路,改為應天府。

二、忠誠可靠, 屢立戰功。

常遇春投奔朱元璋後,始終忠心耿耿,真心追隨,逐漸成長為朱元璋最為倚重的嫡系力量。

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閏五月,陳友諒率軍奔襲應天府。

當時陳友諒是地盤最廣,實力最強的南方起義軍,不僅地處上遊,而且舟師數量是朱元璋的十倍。

這是朱元璋起義以來,遭遇的最嚴重的一次危機,生死攸關,稍有不慎,極有可能滿盤皆輸,再無翻身機會。

常遇春奉命與邵榮、馮勝率三萬帳前五翼軍埋伏在石灰山南面的山腳,待陳友諒軍隊進入埋伏圈後,率伏兵衝向陳友諒主力,為擊敗陳友諒立下汗馬功勞。

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正月,朱元璋被小明王封為吳國公,不久將江南行樞密院改為大都督府,任命朱文正為大都督,「節制中外諸軍事」(《明太祖實錄》);陸續調一批高級武將進中書省,邵榮為中書省平章政事,徐達為中書省右丞,湯和為中書省左丞,常遇春為參知政事。

此時常遇春的地位排在朱文正、邵榮、徐達、湯和之後。

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七月,邵榮謀叛被誅。

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七月,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鄱陽湖展開決戰。

起初,陳友諒軍隊處於上遊,兵多船大,攻勢甚猛,朱元璋軍隊打得十分艱苦。這一天,朱元璋的戰船擱淺,無法進退,恰在此時,陳友諒的猛將張定邊過關斬將,直奔朱元璋而來,千鈞一髮之際,常遇春搭弓射箭,射中張定邊,朱元璋躲過一劫。

為扭轉不利形勢,朱元璋決定實施火攻,常遇春奉命徵調漁船,裝滿火藥,乘風縱火,陳友諒損失慘重,士氣大挫。

當時不少將領認為陳友諒軍隊實力仍比較強,主張放棄與陳友諒決戰,但常遇春卻不認同。移師湖口時,這些將領「欲放舟東下」(《明史》),朱元璋下令控制上遊,常遇春領命,「乃溯江而上」《明史》),率軍橫截湖面,隨時準備阻擊陳友諒。

陳友諒被困在湖中多日,糧食吃盡,率眾冒死突圍,來到湖口,遭到迎頭痛擊,最後中箭身亡。

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府自稱吳王,設立中書省,常遇春被封為平章政事,從一品,在武將中的地位僅低於徐達。

後來,朱元璋總結陳友諒的失敗教訓,認為「人各一心」(《明太祖實錄》)是其失敗的原因之一,朱元璋的隊伍也先後發生了邵榮、朱文正、謝再興等事件,而常遇春始終堅定地追隨朱元璋,從未動搖。

三、甘為副將,南徵北戰,從無怨言。

雖然常遇春比徐達年長兩歲,但數次徵伐,都聽從徐達的指揮調遣,從無怨言,很有大局觀念;打了很多硬仗,攻無不克。

元至正二十六(元1366年)八月,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領二十萬大軍攻打張士誠的浙西地區,先攻湖州。

張士誠急忙派兵救援,屯駐於舊館。

常遇春率領一支奇兵從大全港營東阡,繞到敵後,奮力搏擊,將其擊敗,生擒徐志堅;而後追到平望,放火焚毀其裝載輜重的赤龍船,擊潰徐義、潘元紹所率舟師;又帶兵攻打烏鎮,再次擊敗徐義、潘元紹,然後追至湖州與舊館之間的昇山,攻破其水陸寨,張士誠部將五太子、呂珍等人被迫率舊館的六萬部眾投降。

不久,徐達、常遇春率軍攻下湖州。

同年十一月,徐達統兵進圍張士誠的都城平江,常遇春屯兵於虎丘門。

次年六月初四,被圍困半年多後,張士誠糧食吃盡,想突圍決戰,暗中出城,直奔常遇春軍營而來。常遇春與之在北濠展開激戰,張士誠大敗,慌忙退回城內。

三天後,張士誠再次帶兵出城,攻勢十分兇猛,常遇春迎面阻擊,雙方交戰正酣之際,張士信突然在城牆上鳴金收兵,常遇春趁機反攻,追到城下,「復築壘迫其城」(《明太祖實錄》),張士誠自此不敢再出城作戰。

三個月後,徐達、常遇春率軍攻入平江城,朱元璋下令改為蘇州府。朱元璋論功行賞,封徐達為信國公,常遇春為鄂國公。

元至正二十七(元1367年)十月,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徵虜副將軍,率領二十五萬大軍,北伐元朝。

次年二月,常遇春率軍攻打東昌。東昌的元軍據城堅守,拼死力戰,這是北伐以來山東元軍最頑強的一次抵抗。常遇春下令從四面登梯攻城,最終攻佔東昌。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登基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封徐達為中書右丞相,錄軍國重事,兼太子少傅;封常遇春為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兼太子少保。

同年四月,徐達率軍進攻河南(今河南洛陽),五萬元軍在洛水之北嚴陣以待,常遇春一馬當先,衝入敵陣,徐達趁勢猛攻,元軍潰散而逃。

閏七月,徐達統兵北上,進取大都,月底,元順帝北逃;八月初,北伐軍攻入大都,朱元璋下令改為北平府。

四、擊敗王保保,迫使元順帝逃離上都。

元順帝逃離大都後,跑到上都開平,在逃亡途中,下令山西的王保保進攻北平。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十二月,徐達率領的明朝軍隊與王保保軍隊在太原相遇。

兩軍對壘,列陣二十多裡,激戰不已,連續三天未分出勝負。

為避免戰事陷入僵持,徐達決定令郭英率精銳夜襲敵營,常遇春率軍緊隨其後。

這天夜裡,王保保正在營帳內讀兵書,突遭襲擊,狼狽至極,慌亂間騎上一匹孱馬,帶領十八個騎兵逃往大同。常遇春緊追不捨,王保保轉而逃往甘肅,常遇春一直追到忻州才返回,在忻州找到被王保保扣留很久的朱元璋使者汪河,將其帶回,汪河對王保保的情況十分了解,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信息。

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二月,元順帝趁明軍攻打陝西、北平兵力空虛之際,派也速率領萬騎奔襲通州,圖謀復闢。

明軍守將曹良辰巧施計策,嚇退敵軍。

同年四月,朱元璋令常遇春率軍返回北平,同時任命李文忠為偏將軍,準備攻取開平。

六月,也速再次帶兵來犯,進攻通州。朱元璋令常遇春、李文忠率八萬步兵,一萬騎兵,發兵開平。也速急忙率軍北返。

常遇春率軍從北平出發,直取會州,在錦州擊敗元將江文清,在全寧也速擊敗也速,然後進攻大興州,守將趁夜逃跑,於是攻克開平,元順帝順帝逃往應昌府,薊北各地悉數平地。

綜上所述,常遇春忠心耿耿,能力突出,而且甘為副將,聽從指揮,有大局觀念,難怪深受朱元璋器重。

相關焦點

  • 朱元璋竟然讓常遇春穿龍袍
    常遇春怕老婆的事情外人自然也是知道的,像朱元璋他就知道這個事情,他就很看不慣,一個堂堂的大將軍怎麼能怕自己的老婆呢,說出去都不好聽啊,因此朱元璋就要改變這個現象,所以他就想了一個辦法,就讓常遇春到皇宮當中來陪他喝酒,喝著喝著就喝多了,喝的時間非常長,常遇春就要回家了,這時朱元璋就送了一個長得很漂亮的宮女給常遇春,這可把常遇春給難到了,這回家怎麼交差哦,但是又不能拒絕,這可是皇帝送的
  • 朱元璋為何烹殺常遇春夫人?常遇春夫人之死
    朱元璋為何烹殺常遇春夫人?
  • 壹點音頻|話說朱元璋:「殺降」的常遇春給朱元璋惹來大麻煩
    「話說朱元璋」上回書說道,朱元璋面對的最可怕的對手是陳友諒。而自己隊伍中有一個「百年難求」的大將軍叫常遇春,俗話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個常遇春在勇猛無敵的同時,有一個難以改掉的壞毛病,那就是「殺降」——,什麼是「殺降」呢,那就是在戰場上殺掉所有的俘虜,並以此為樂。
  • 幫助朱元璋打天下的常遇春,卻一直是徐達的副手,與他的性格有關
    而朱元璋之所以能夠打下明朝的天下,除了他自己以外,還與他身邊的一些人有很大的關係,今天就要和大家說一說他身邊的一個將軍常遇春。一、常遇春的成功離不開他的努力1、小時候就想要過好日子說起這個將軍,其實他也和朱元璋一樣,出身特別普通,從小就過著很艱難的生活。
  • 朱元璋路邊撿到常遇春,順道幫他奪得天下,這真的是一場偶遇嗎?
    朱元璋能從布衣做到天子,得益於手下的這一群「驕兵悍將」,常遇春就是朱元璋手下一等一的悍將,就這麼說吧,藍玉如此驕橫之人,在常遇春面前也只是個弟弟。但是常遇春並不是一開始就跟隨朱元璋的,他的「職業生涯」還有幾分神秘色彩在裡面。年少孔武有力的常遇春,不安於現狀「打鐵還需自身硬」,常遇春身高臂長,武藝高強。
  • 明初猛將常遇春,為何40歲突然暴斃?死在朱元璋前頭未必是件壞事
    明朝開國功臣常遇春身強體壯,卻在40歲時突然暴斃,《明史》關於此事的記載很簡單,只有三個字「暴疾卒」。死因是什麼、有沒有經過治療全都沒說,反正他就那樣猝死了。要知道常遇春可不是普通的功臣,還是朱元璋的兒女親家,女兒是太子朱標的正妃。等朱標繼位為帝,他就是正兒八經的國丈爺。
  • 朱元璋派徐達、常遇春進攻湖州,張士誠數次派兵救援,均遭失敗
    元至正二十六(元1366年)八月初四,徐達、常遇春率軍從龍江出發,宣稱直搗張士誠的都城平江。八月十二,朱元璋軍隊行至太湖。八月二十,常遇春在湖州港口遇上一股張士誠軍隊,將其擊敗,生擒其部將尹義、陳旺,於是停駐於太湖洞庭山。
  • 壹點音頻|話說朱元璋:弒君自立的陳友諒和殺降的常遇春
    公元1360年6月16日,陳友諒在暴風雨中,於五通廟登基為帝,定國號為漢。陳友諒雖然算是個不折不扣的不講道義的人,但他卻是一個敢做敢當的人,他的大漢國的年號是「大義」。同年七月,張士誠大舉進攻朱元璋控制的鎮江,朱元璋早有準備,命令當時手下的王牌將領徐達和常遇春應戰,大敗張軍於龍潭,然後猛將常遇春一路打過去,到了第二年攻克了常州,之後在攻克寧國的戰鬥中,常遇春充分繼承了夏侯敦受傷不下火線的精神,身中三箭仍然堅持作戰,又攻下了寧國。張士誠一敗塗地。
  • 常遇春是怎麼死的?
    常遇春對朱元璋一直忠心耿耿,敢於直言,效命疆場,盡瘁而終。朱元璋對常遇春很愛重,認為常遇春的功勳「雖古名將,未有過之」,可見對其愛重之意。《明史》贊曰:「開平摧鋒陷陣,所向必克,其智勇不在中山(徐達)下,而公忠謙遜,善持其功名,永為元勳之冠。身衣日月剖符錫土若王者,可謂極盛矣!」
  • 戰神常遇春:有的人,生來屬於戰場
    但是漸漸發現,劉聚除了搶掠,別無大志,跟著他斷然沒什麼前途,於是常遇春決定另謀出路。 1355年,常遇春在和州搶掠時,遇上了攻打和州的朱元璋。他認定這就是自己要追隨的人,於是當即迎拜,並且張口就要前鋒之職。尚無尺寸之功,就敢跟領導提要求。朱元璋以為這個小子是餓瘋了,想來軍營混口飯吃,所以沒有當回事。但見常遇春仍堅決請求,他便答覆說:「等過江之後再來為我效力吧!」
  • 常遇春為何在40歲的時候暴斃?
    絕大多數人對於常遇春這個名字都不陌生,《倚天屠龍記》當中他軍事才能出眾,勇猛過人,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一生從未打過敗戰。常遇春年紀輕輕就立下赫赫戰功,為朱元璋創立功業做出巨大的貢獻,他被後世之人稱為「明朝第一猛將」,朱元璋也是將他放在功臣廟第二的位置,僅次於徐達,可見其戰功有多顯赫。
  • 明朝猛將常遇春,為何年僅40歲就突然暴斃?死亡原因是啥?
    怎麼說呢,剛打瞌睡就來了枕頭,正值朱元璋的軍隊攻打和州,而朱元璋的好名聲早已傳了出去,他也有所耳聞。於是,常遇春就投奔到朱元璋。本來朱元璋以為他只是來混日子的,但沒想到在采石磯之戰中,朱元璋的軍隊遇到了瓶頸,久久攻不下城池,這時,常遇春的機會來了,常遇春單槍匹馬的乘坐小船划到江心,挑了對面的元兵,順利登陸,藉此,朱元璋抓住機會,擊敗元軍,獲得勝利。
  • 常遇春乃明朝第一猛將,為何40歲時突然暴斃?背後有什麼隱情?
    剛開始當盜賊的常遇春對打家劫舍充滿了興趣,時間久了常遇春慢慢的就發現劉聚是目光短淺之人,不值得自己為他付出,所以常遇春就開始打算脫離這個組織。正在他不知道選擇投靠誰時,他聽說朱元璋正領兵攻打和州,在先前自己也聽過朱元璋的名號和他待人處事的態度,所以常遇春就選擇投靠朱元璋。
  • 百戰名將常遇春,他的一生如此光鮮亮麗,最終也死得其所
    所以後世也因為這個問題就稱呼他為常十萬,代表著他軍事上的不敗神話,因為他確實在一生的戰鬥之中,從未曾有過一敗,是一位真正的常勝將軍。說起來常遇春出生其實是一個微末的農民,當時的漢人地位比較低,更別說當時只能夠種地的農民了,他本身是一個學了一點知識的人。他自然也不甘心老死田間,所以當時的成語身就和其他人不一樣,在當時連飯都吃不飽的情況下。
  • 常遇春攻城取勝,為何還要屠城?看似毫無人性,實則是因為理性
    緒論在封建時代,每一個將軍的成長,往往都伴隨著屍山血海,這就是所謂的「一將成名萬骨枯」。也許史書上描述的都是他們的榮耀和戰績,但在他們背後卻有許多戰士和百姓的犧牲。從秦朝到清朝,那些將軍的每一項戰功都是建立在敵人的人頭之上。每一次進攻城池時,很多將軍不但要屠殺敵人,還要屠殺百姓。
  • 常遇春乃明朝第一猛將,為何40歲時突然暴斃?
    如此忠心,自然得到朱元璋的青睞,稱他是「雖古名將,未有過之」, 而事實上,常遇春一生百餘場戰役,無一敗績。但沒等到加官進爵就英年暴斃讓人惋惜。朱元璋在這亂世摸爬滾打這麼多年什麼樣的人沒見過,還是第一次看見這麼狂妄的人,他又好氣又好笑:你就是一個連飯都沒得吃的強盜,打算到我這蹭吃蹭喝,還想當先鋒?這個也是在史書上有記載的: 無何,自請為前鋒。太祖曰:「汝特飢來就食耳,吾安得汝留也「常老哥也不含糊,笑著說:等著瞧吧。
  • 常遇春為救二哥,單槍獨臂力託千斤閘,誰知卻反而害了大哥武殿章
    ,也被虛構了很多身份,其中最有名的版本就是,朱元璋身邊聚集了六個好弟兄,結拜成了生死七兄弟——大爺是雙鉤大將武殿章,二哥是胡大海,湯和老三,朱元璋行四位於正中間,鄧愈排在第五位,最厲害的懷遠黑太歲常遇春是六弟,老么是玉面霸王郭英。
  • 明初一代名將常遇春,為何英年早逝?這裡面有什麼貓膩嗎?
    不知道是上天的刻意安排,還是其他什麼原因,常遇春剛剛萌生退意不久,朱元璋所率領的大軍剛好來到了常遇春所在的地方,常遇春對於朱元璋的名氣早有耳聞,使得常遇春心中萌生了想要投奔朱元璋的想法。不過常遇春十分謹慎,畢竟他只聽過朱元璋的名氣和事跡,並沒有實際接觸過朱元璋,因此常遇春選擇將自己裝扮成老百姓,去觀察朱元璋的行為,常遇春的所觀察到的朱元璋,跟傳聞中的是一致的,覺得朱元璋是一個值得追隨的明主,於是立即決定投奔朱元璋。
  • 元末明初天下第一猛將,不是徐達常遇春,而是這位蒙古戰神
    而其中,朱元璋作為南方的一大割據勢力,帳下猛將可謂絕非不少。而其中,徐達和常遇春是其中最為傑出的代表。然而,當時的天下第一猛將真的是徐達或常遇春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要先對兩人做一個簡要介紹:  1.徐達
  • 常遇春、劉伯溫為什麼不在其列?
    大名鼎鼎的常遇春和劉伯溫為什麼落選?籍籍無名的常茂和李文忠又為什麼赫然在列?對此,筆者一一解答如下。排名的根據:這個名單是朱元璋欽定的,入選標準和排名根據都是功績大小。也就是說,朱元璋把他心中最功勳卓著的六人封為了「明朝開國六公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