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是100年前的新基建,網際網路數位化平臺是今天的新基建。
全文4000字,讀完約需要3分鐘。
上世紀20年代,美國大蕭條時期,有一位經濟學家在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是《美國能依靠消費邁上經濟復甦之路嗎?》,作者說「為什麼不能?毫無疑問!」
這個作者的名字叫凱恩斯,後來被人們稱為帶領美國走出大蕭條的救世主。他提出的依靠消費「滾雪球效應」帶動經濟復甦的做法,已經成為今天政府應對危機常用的舉措。
這一次新冠疫情的經濟復甦,凱恩斯的「消費滾雪球」再度被啟用,表現形式是「消費券」。
截至4月20日,美團與地方政府聯合推出的「安心消費節」已在銀川、天津、深圳、廈門、赤峰、佛山、武漢、台州等31座城市落地,通過以餐飲業等本地生活服務為切入口提倡安心消費,助推經濟復甦。其中,涉及政府出資消費券合作的地市區有20個。
目前與美團合作的城市名單和投入金額仍在持續更新,發放消費券的領域也從餐飲不斷擴大到酒店、住宿、商圈等更多本地生活服務行業。
相比以往,如何評估政府此番藉助網際網路平臺發放消費券刺激經濟的作用?不同平臺的優勢體現在哪裡?未來又會帶來哪些深刻的變化?
01
從凱恩斯的「挖坑」到網際網路平臺「發券」
先來說說發券這件事。
100年前美國大蕭條的時候,政府是如何救市的呢?
按照凱恩斯的建議,當「對商品和服務的總需求小於總收入時,政府可以通過減稅或者直接消費來拯救經濟。」
凱恩斯給出的建議是大興土木,比如修鐵路,挖運河,修建公共工程。「先找一幫人挖一個大坑,再找一幫人把坑填上,也能夠拉動經濟復甦。」
當時沒有網際網路平臺來發消費券,更沒有類似「滿200減30」這樣的拉動消費「乘數效應」的玩法。
甚至此次面對新冠疫情的衝擊,美國、加拿大都出臺了救助計劃,但也都是直接發錢,沒有類似中國地方政府與網際網路平臺合作發消費券的方式。
那麼,地方政府與網際網路平臺合作發消費券的好處是什麼?主要應該考慮的因素有哪些?
我認為有幾個方面:
首先是適合中國老百姓的習慣,可以精準地拉動消費而非儲蓄。
中國和美國不一樣的是,中國老百姓的儲蓄率要遠遠高於美國。美聯儲有過一項調查,發現美國40%的家庭拿不出400美元的應急費用。而中國的儲蓄率高達45%。所以咱們這如果直接發現金,很可能一部分人就存下來了,起不到拉動消費的作用。
第二就是發放消費券要考慮重點拉動受損嚴重又能發揮「乘數效應」的行業。
這次疫情,有人總結「前半場是有需求無供給,後半場是有供給無需求。」疫情期間,依賴線下場景的生活服務業受損最為嚴重,消費需求嚴重不足,但同時又屬於能有效發揮乘數效應的典型行業。比如刺激高頻剛需的餐飲消費,會帶來商戶加大食材採購,利好上遊種植生產、運輸流通行業發展等。本地生活服務是刺激消費的關鍵性入口。
而且「滿減」也是一個神奇的玩法。如果從政府領50塊、100塊現金,我可能去超市精準的買夠50塊或100塊東西就走了。而在深圳、天津等地發放的餐飲消費券,包括滿300元減90元、滿100元減30元,這就意味著90元撬動的至少是300元的消費,背後是涉及上下遊產業鏈更高的消費槓桿率。
第三是發消費券要考慮拉供需兩端而非一端。
也就是說,消費券不光是對老百姓的一種補貼和救濟,還是對供給端的扶助和拉動。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受疫情影響,今年1至2月,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20.5%,其中餐飲行業收入同比下降43.1%,成為急需恢復的重災區。這也是許多地方政府選擇與美團合作對本地生活尤其是餐飲行業進行扶助的原因。
第四就是要兼顧短期刺激和長期利好。
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朱克力說,政府在發放消費券方面,還需要注意提升企業的數位化經營能力。相比直接發現金,通過網際網路和數位化的方式發放消費券,效率高,精準,透明,更重要的是利於長期數位化水平的提升。中國在本地生活服務數位化水平方面已經是世界領先,如果能藉助發放消費券再度提升產業數位化程度,那無疑是更長遠的利好。
02
不同平臺的差異化競爭能力
再來說說目前不同的平臺合作模式。
在地方政府發券的過程中,主要是通過與大型網際網路平臺的合作來發放的,比如微信,支付寶,美團。
青島、嘉興等地選擇通過微信小程序向民眾發放消費券,杭州、寧波等地政府通過與支付寶合作發放消費券,銀川、廈門等地方政府則與美團聯合推出消費券活動。
這就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微信和支付寶為代表的支付派,一類是以美團為代表的生活服務派。
微信和支付寶的強項是非常明顯的,都是覆蓋面最廣的「國民級應用」,是最大的支付通道,基本上沒有覆蓋面上的門檻;技術穩定性方面也很強,比如防刷單,防崩盤。
但美團作為市值僅次於阿里和騰訊的第三大網際網路公司,以及本地生活服務巨頭,也有其獨特的優勢:
比如,離本地生活更近,刺激更精準。美團就是一個本地生活服務平臺,而且是以吃為核心,一邊連著4億多消費者,一邊連著全國620萬商戶,滿足的是老百姓日常生活吃喝玩樂的最基礎性需求,也是疫情期間受打擊最大的需求。通過美團來發放消費券,可以非常精準的刺激本地生活消費,精準回補以餐飲為主的本地生活服務行業。
銀川興慶區相關負責人主動找美團合作發消費券時,就說的很明白,「美團在轄區餐飲店的覆蓋率比較高,能比較全面地擴大群體受益面。」希望與美團的合作能夠帶動餐飲業的回暖,從而帶動整個服務行業的復甦。雙方一拍即合,銀川成了美團安心消費節首批落地城市。
銀川興慶區一家安心餐廳內的防疫物資
美團與深圳龍華區的合作,也有力拉動了餐飲消費的快速復甦。龍華區政府通過美團從4月5日開始發放3000萬元到店餐飲消費券,美團研究院針對清明節前後深圳市餐飲消費復甦的研究顯示,清明節期間,龍華區的餐飲商戶復工率上漲最為明顯。與4月3日相比,龍華區4月11日的餐飲商戶復工率提升了8.0個百分點,達到92.5%,成為深圳市餐飲商戶復工率最高的轄區。
此外,與美團平臺合作還具有前置激發效應。人們用支付工具的時候基本是用完就走,但打開美團時已存在消費的目的或可能性,也就是瀏覽商戶的過程中就已經在使用產品,而不是僅僅在支付環節進行使用。
美團平臺的優惠與政府補貼疊加,還能產生折上折效果。以餐飲為例,美團有團購、買單、代金券等多種優惠產品,在活動期間,與政府的補貼疊加,等於是折上折。
比如,在廈門,思明區政府通過美團發放600萬元消費券,美團聯手商家又提供了400萬元讓利,相當於為本地消費者送出了千萬元消費禮包。4月3日晚10點,思明區首批消費券上線,2分鐘後即被一搶而空。數據顯示,消費券上線第二天,參加活動商戶在美團的訂單交易額周同比增長近一倍;上線48小時,已經有近萬名市民使用消費券進行消費。
而且,正因為美團根植於本地生活服務,與本地生活服務產業鏈上下遊的商家合作極為緊密,本身也是推動本地生活服務產業網際網路和數位化晉級的主力軍,所以通過美團發放消費券,拉動供需雙方參與的過程,本身也是在讓供需兩端加速數位化躍升的過程。
03
美團新基建:本地生活服務數位化「鐵路」
100年前大蕭條時期,凱恩斯熱情洋溢地給政府提建議,一定要找一個「滾雪球效應」的行業趕快做起來,最好的領域就是鐵路。
當時的美國,鐵路修建裡程數還非常有限,但人們已經看到了鐵路給生產和生活帶來巨大變化的可能。鐵路建設是一個重資產、重人力投入的產業,可以席捲上下遊產業鏈參與其中。更重要的是,可以帶動美國東西部、沿海和內地市場一體化,區域經濟的發展,以及物流、客運行業的發展。
事後來看,確實如此。鐵路不僅促進了美國「大市場」的形成,交通運輸業的跨越式發展,而且美國股市的真正爆發就是通過鐵路籌資。
如果說鐵路是100年前的新基建,那麼網際網路和數位化平臺就是今天的新基建。
以美團為代表的本地生活服務新基建,通過一系列數字基礎設施,短期幫助商家從疫情衝擊中回暖,長期幫助商家在前端中端後端全鏈條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和數位化升級;在消費端,幫助用戶實現數位化消費躍升,精準連結,高效匹配,提升消費體驗。
目前,美團打造了全球領先的分鐘級配送網絡:平均0.55毫秒完成路徑規劃、每小時可以規劃29億次的美團配送,送餐時間從之前的一個小時縮短到現在平均30分鐘內。
美團配送在全國有近萬家配送站點和前置倉實體網絡,覆蓋2800餘座市縣,日活躍配送騎手超過60萬人。全國人民居家防護的日子裡,遍布各城市大街的本地即時配送網絡發揮了保民生、穩物價的基礎設施作用。
如果說這些硬體基礎設施是「硬基建」,那麼百萬騎手就是「有溫度的新基建」,美團研究院數據顯示,從1月23日至3月30日,武漢人在美團產生了396萬訂單,這背後是一個個騎手作為逆行者的溫暖付出。
在提升商家供給側數位化程度方面,美團開發了包括開店寶、團購/代金券/閃惠、外賣、ERP、商戶通、推廣通、美團小貸、智能POS、小白盒、快驢進貨、智慧點餐系統等在內的十幾項產品和服務,助力商戶數位化改造。
美團還藉助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LBS等技術力量,通過需求側數位化的深度積累,為商戶提供營銷、配送、經營、IT、供應鏈、金融等六大服務。
比如疫情期間,為了讓消費者安心消費,美團推出了安心餐廳、安心住酒店、安心玩景區、安心逛商場、安心服務等「安心夥伴聯盟」,幫助商家將防疫衛生措施規範化、線上化,如今全國近112.8萬家已加入安心系列服務;通過提供全程無接觸服務,包括美團快驢「無接觸進貨」,美團收銀「無接觸點餐」,美團外賣「無接觸安心送」,實現從餐品製作到交付全程無接觸,實現社交隔離,滿足防護要求,迅速復工復產。
以無接觸點餐為例,數據顯示,截至3月,已有5萬多個美團合作商家開通了「手機點餐」功能,大大加速了產業的數位化程度。
美團10周年,創始人王興說,「十年前我們看到了生活服務業數位化的機會並投身於此,十年來,我們建立了領先的配送網絡和科技創新能力,並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發揮了保民生、穩就業、促經濟的城市基礎設施作用。」
從100年前凱恩斯時代將鐵路作為基礎設施,到100年後數位化平臺成為新基礎設施,人類走過了100年,基礎設施的外在形式發生了巨變,但內在價值始終是一致的,那就是支撐社會的平穩運轉,並因為其存在而讓其他人獲得了更多價值。
與我們交流
稿件同時發布於:
微博、頭條號、一點號、百度號、搜狐號、網易號、
ZAKER號、新浪看點號、雪球專欄、大魚號、趣頭條號、
商業新知號、同花順號、創頭條號、招商銀行社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