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原標題:多地政府發消費券背後: 金融科技助推公共服務數位化十年演進
今天(4月15日)起,武漢市民也可領取電子消費券了,首期2000萬元。
隨著國內疫情好轉,消費券成為不少地方政府刺激消費的首選。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4月上旬,在促消費、擴內需的政策導向下,全國已有超過30個城市發放累計逾56億元的消費券。
各市為什麼齊刷刷都選擇消費券,而不是像港澳直接發現金?
瑞銀財富管理亞太區投資總監兼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胡一帆4月14日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其實澳門不僅發現金也有發消費券。相比現金,消費券更直接推動消費,現金可能會被儲蓄,消費券對經濟刺激更直接。
「我們預計會有更多城市加入此行列,全國最終累計發放的消費券規模可能達500億元(人民幣)左右。」胡一帆說。
此波消費券跟上一輪(2009年)的相比,時隔十多年,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從紙質變成了電子消費券。
胡一帆表示,紙質消費券發放繁瑣,國內城市電子支付使用率已超過90%,疫情後,更多中老年人群也開始網上購物和電子支付,這都為電子消費券提供了更廣大和普及的應用場景。
「這波電子消費券對消費拉升的作用不可小覷,也更為普惠。比如杭州第一波消費券拉動消費槓桿超過13倍。以前一些消費刺激政策聚焦於家電、汽車等特定行業,這波消費券的受益群體更為普惠,消費端來說廣大各行各業的中小微企業甚至連微商都受惠了。」
支付寶披露的數據也顯示,全國已有超千萬線下商家受益於消費券,其中9成以上為中小微商家。
新一線城市撬動消費槓桿超10倍
在杭州新九喬蔬菜批發市場賣菜的楊帆最近生意好了,「一天散客銷售增加2000多元,比往常漲一倍。滿40減10,好多人買菜會湊夠40,還有連續每天都來用券買菜的。」
連Tony老師的生意也好了。
彭小磊2014年在杭州西湖區的綠園小區內開了自己的美髮店。用券滿100減20,彭小磊說,「最近來店客人恢復正常了,一個月營業額近3萬,追平了疫情前。」
數據顯示,通過支付寶發放消費券的城市目前拉動消費「乘數效應」明顯。尤其是新一線城市,杭州和鄭州都已拉動超過消費券金額10倍的消費。
杭州消費券於3月27日開始發放,截至4月2日16:00,杭州消費券兌付政府補貼9410萬元,7天就拉動消費12.46億元,槓桿超過13倍。看到效果好,精打細算的杭州政府又相繼增發了第二批、第三批消費券,4月10日又發了第四批。
杭州市商務局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4月13日16時,消費券共兌付政府補貼2.96億元,帶動杭州消費31.61億元。
早在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到國內消費下滑,杭州也發放三批次共計9.1億元消費券,短期內大幅促進旅遊、商業消費增長,被認為是上一輪消費券的最大受益城市之一。
杭州之外,同為新一線城市的鄭州拉動效果也很顯著。4月3日,鄭州4億消費券啟動發放,官方公布數據顯示,兩天內鄭州核銷1100多萬元消費券,撬動消費近1.3億元,槓桿為11倍。
雖然消費券覆蓋了各個行業,但總體而言,餐飲業更為受惠。支付寶後臺數據顯示,南京已使用消費券中,餐飲佔了8成。佛山從4月1日開始發放消費券,口碑餓了麼數據顯示,自消費券發布後,佛山線下餐飲門店新開業環比增幅超過30%,餐飲類消費訂單量環比增幅也超過100%。
電子消費券的三大優勢
2002年「非典」和2008年金融危機後,也有地方政府發放紙質消費券。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前2個月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20.5%,其中餐飲收入同比下降43.1%。但和10多年前不同,如今消費券變成電子的。
復旦-斯坦福中國金融科技與安全研究院執行院長劉慶富4月14日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電子消費券和現金結合可能最合適,比如杭州發放4.85億電子消費券的同時還發放1500萬元現金給電子消費券使用困難的群眾。
劉慶富認為,電子消費券相較紙質消費券有三大優勢:
一是國內行動支付普及度高,電子消費券在支付環節就能使用,能避免出現冒領、轉賣、套現等行為。
二是電子消費券不是直接給錢,而是給消費折扣,它對於有消費需求的人群精準補貼;對於那些沒有需求、不打算消費的人,這些券就是廢紙,政府也沒有沙漏成本。
三是電子消費券也是社會治理的一種新嘗試。能將消費券給到在當地的人群,也可以根據領取率、使用率實時作出動態調整;如果是紙質券或現金,這種實時統計和調整都將非常困難。
各市會根據當地經濟形勢選擇定向扶持不同的行業,由於主要是為了拉動當地消費,所以絕大部分城市都選擇定向扶持區域內的線下商家。
比如,南京、杭州、廣東佛山的消費券都僅限於線下實體商家,主要用於餐飲、住宿、酒店及美容美髮行業。但廣西的消費券則線上線下均可使用。
電子消費券不僅可以實現線上線下聯動,還能實現精準發放、精準追溯效果,同時動態調整。這在紙質消費券時代是難以想像的。
比如,杭州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就表示,杭州第二批消費券將聚焦市民更感興趣的消費領域、對市場的發展更有帶動作用的行業。
精準投放、追溯的背後
電子消費券能實現精準投放,精準追溯並動態調整的背後,是螞蟻金服、騰訊等金融科技巨頭的技術輸出。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劉遠舉4月14日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有城市自己搞個渠道發,更多選擇與大網際網路平臺合作,廣西、南京、杭州等通過支付寶,嘉興、深圳羅湖等則選擇微信小程序。
這一方面提升了公共事務效率,避免不必要開支。另一方面利於放大消費券乘數效應,因為大網際網路平臺覆蓋生態很廣,可以選擇消費彈性大、產業鏈上下遊帶動作用強的品類,而避免缺乏消費彈性的生活必需品。
如何做到「一城一策、按需定製」,「靈活可調整」,「公平可追溯」?
支付寶全球用戶達12億,微信用戶也超過11億,電子消費券通過它們發放能覆蓋最廣大的人群。
支付寶還能通過實名認證系統實現精準發放,其風控技術從註冊、認證、核銷等環節,全流程保證正當地使用,可解決傳統紙券「被倒賣」的問題。支付寶能在不到0.1秒內對每筆交易進行8個維度的風險檢測,可為商家定製營銷安全防控能力,防範黃牛、刷單等作弊風險。
佛山的有關部門表示,支付寶實名認證技術、風控能力、過程追溯功能等可以滿足財政資金的安全、審計等要求。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高級研究員蔡真認為,電子消費券也是數字基建的實戰演練,對促進服務業數位化和經濟結構轉型具有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