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蕾莎媽媽的邀請(9)

2021-02-08 在詞語裡誕生

文\娥眉

         四個女人一臺戲

    我愛,我生活,我在詞語裡誕生

在寫這個系列文章的時候,我的腦海中一直縈繞著一個問題:特蕾莎是怎麼變成特蕾莎修女的,特蕾莎修女又是怎麼變成特蕾莎媽媽的?


在世人的世俗判斷中,這顯然不是很好的職業選擇,甚至也不是很好的人生方向,因為特蕾莎開始的選擇顯然與名利無關,更不是為了得到諾貝爾和平獎。


正如很多人對於作家這個職業的看法,覺得寫作成為一個愛好很不錯,但是以此為生顯然不夠實用,因為碼字換錢顯然太慢了、太辛苦了,而且成功率極低,不如做律師、醫生、教授等更實際、更掙錢、更光鮮。所以不少中國父母很早就為孩子們的職業指明了選擇的方向:風險少,掙錢多。這就是如今的社會,物質生活確實繁榮,卻衝淡了人對靈性的追求。


是的,錢很重要,太多的事情離不開錢。然而,還是有很多錢無法完成的事情。否則,就不會有宗教。否則,也不會有特蕾莎媽媽。

以前,一位腦癱患兒齊齊的媽媽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我至今記憶猶新:「我多麼希望我孩子得的是白血病或者腎病,那樣,我還能有機會把自己的骨髓或者腎臟捐給他,雖然那也是一種折磨,最起碼有事可做,有錢可花,不愧對孩子。可是腦癱這樣的病,全世界都沒有治癒的辦法,很多時候,當媽媽的真是欲哭無淚啊。」


齊齊媽媽的話,讓我再次想到了那位已經帶著她12歲的兒子在全國各地醫院輾轉治療了11年半的豪豪媽媽。她也說過類似的話:「其實,我也知道對重症腦癱的這種治療,效果微乎其微,而且花錢,但是在家裡待著,我心裡更難受。就這麼治著,希望他不會再往壞處發展。沒有別的辦法,住在醫院已經是我全部的生活了。我不奢求醫院外面那些豐富多彩的日子,也不害怕住在醫院裡的這種生活有多麼孤單、無聊,我最害怕的是,萬一哪天豪豪不給我這個機會給他治病了,想給他花的錢無處花了,我該怎麼辦?因為我現在全部的生活都是以他為中心打轉轉,離開他,我都不知道該幹些什麼是好。事實上,我早就不習慣醫院外面的世界了。」


豪豪媽媽是位非常愛美的女人,端莊秀麗,身材勻稱,衣著得體,舉手投足都透著股子不疾不徐的優雅。我每次去她住的病房,都能發現一些小驚喜,比如窗臺上又多了一盆綠植,比如有棵栽種在快餐盒裡的月季開花了,比如她在病床的邊上鋪了一片顏色鮮豔的手工織布,比如她拿著鉤針和絲線,對著書上的圖案編織耳環和手鍊。


有一天,豪豪媽媽拿出剛編好的一對孔雀藍顏色的耳墜送給我,水滴的造型,底部串了顆晶瑩的玻璃珠,真的很漂亮。她微笑著:「孫老師,您千萬別嫌棄這耳環不值錢,我覺得您喜歡穿民族風的裙子,會很搭配。」我立刻就戴在耳垂上,真的和我的裙子很搭配。我想,這麼一位愛美的女人,這麼一位會欣賞美和製造美的女人,無論什麼樣的生活,都會被她過出別樣的滋味來。畢竟,在見證了世間的那麼多苦難之後,還能保留一顆純淨的心,即使是玻璃的,也能迸發出灼人眼目的華彩。


但我也明白,悲傷和絕望始終蟄伏在她心底,從未離開。總會在她疲憊的時候,偷偷溜出來,在她精心打造的全副武裝的甲冑之外,在那最柔軟的地方咬上一口。有一次,她對我說:「今天我打豪豪了。因為他沒有原因的使勁哭,我推著他去超市買東西時,他哭得滿大街的人都在用奇怪的眼神看我,說不定都以為我是拐賣孩子的。可他們也不看看,像豪豪這樣的孩子,怎麼會有人拐賣呢?」


說完,她笑了。笑完,又哭了。她盼望的那並不奢侈的希望,似乎近在眼前,卻總是遙不可及。在疾病和貧窮面前,人,太無力了。


生活就是這樣,除了命中注定,剩下的就全靠咬牙堅持了。

記得看過一項調查報告,在調查人員詢問了82位完全癱瘓、氣管切開、接受呼吸機治療的患者,並同時詢問看護他們的273名醫護人員,問的是同一個問題——「患者的生活質量能打多少分?」醫護人員們只給患者打了2.5分,而患者們給自己打了4.95的高分。醫護人員們覺得患者生活不易,但患者自己卻不這麼想,他們覺得自己的生活有價值,而且,有時有趣。


我覺得這項調查報告,也順帶解讀了某些人對特蕾莎媽媽創辦「仁愛之家」的質疑:收了那些垂死的人,卻沒有錢給他們很好的治療,他們仍然會死去,這種廉價的救助有意義嗎?


正如一些實用主義者對腦癱患兒們的質疑:花那麼多錢,去治療這種根本不可能治好的病,不是拿錢打水漂嗎?為什麼不把有限的社會資源用在更有效的救治方面呢?


特蕾莎媽媽告訴我們:「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沒有人可以為他人做決定,也沒有人有權利剝奪他人的幸福。

社會,是大的生態,而小的家庭是微生態。特蕾莎媽媽勢單力薄,難以改變社會的大生態,但她創建的「仁愛之家」,真的造就了一個愛的微生態。讓垂死之人能看見光的方向,能昂起頭來,平靜的接納人世的悲苦,平靜的離去。也讓心中有愛的人,有事可做,有錢可捐。


油畫《馬背上的葛黛瓦夫人》的作者——英國畫家約翰·柯裡爾曾說:「真正的高貴,是心中明白自己該去救濟他人時,就勇敢去做,而不會過多考慮他人是否會因此而感恩,更不會因他人的回應而改變初衷。」


特蕾莎媽媽帶給世人的,除了「仁愛之家」,更是仁愛的啟蒙。


如晨曦之前的啟明星,在黑暗中,生生不息地閃著光。

        (全文完)


相關焦點

  • 特蕾莎修女:活著就是為了愛!
    (英文名:Blessed Teresa of Calcutta,1910年8月27日——1997年9月5日),又稱作德蘭修女、特裡莎修女、泰瑞莎修女,是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爾各答的窮人服務。
  • 使特蕾莎修女成為聖徒的奇蹟
    使特蕾莎修女成為聖徒的奇蹟,在德雷莎修女死後,有兩種不同的治療奇蹟,使她有可能被冊封為聖德肋撒。特蕾莎修女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努力為加爾各答基地的病人和窮人服務。在她於1997年9月5日去世後,她的許多崇拜者和追隨者大聲疾呼要求她在天主教會中被任命為聖徒。1999年,布賴恩·科洛迪耶丘克神父被任命為促進她成為聖徒的人。
  • 活著就是愛——特蕾莎修女
    特蕾莎修女的原名是艾格尼斯·剛察·博加丘,她1910年出生於前南斯拉夫,是阿爾巴尼亞裔人。12歲加入一個天主教的兒童慈善會,並預感自己未來的職業是要幫助貧寒人士。15歲時,她和姐姐決定到印度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18歲時,她進了愛爾蘭羅雷託修會,並在都柏林及印度大吉嶺開始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三學期後,特蕾莎修女到了印度的加爾各答,在聖瑪莉羅雷託修會中學擔任教職,主要是教地理。
  • 方桌|胡昊:見證人特蕾莎的照相機
    在各種意義上的暗影中,特蕾莎見證了外來者可憎的臉。想必這就是她決定拿起相機、走上街頭的時刻。而藏身於寇德卡實拍的照片背後的布拉格生活,正是通過虛構的特蕾莎,被電影中的照相機記錄在案。《布拉格之戀》電影截圖《布拉格之戀》電影截圖鄉村女孩特蕾莎,在腦科醫生託馬斯的一次出診中與他相遇。
  • 「我的天職就是愛」——紀念特蕾莎修女去世21周年
    今天9月5日是國際慈善日,也是中國第三屆「中華慈善日」,之所以選擇這天,是為了紀念這天離世的特蕾莎修女。德蘭-特蕾莎修女一位無佳形美容,但卻因一生活出了愛,而感動世界的偉大女性。她的故事讓人看到,活出愛的美好,慈善的真諦和信德的馨香。
  • 特蕾莎修女:我永遠不能遺棄你們
    核心提示: 1979年12月10日,在挪威的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大會上,特蕾莎講述了如上這些話。諾貝爾和平獎頒獎詞這樣描述特蕾莎修女:「她的事業的一個特徵就是對單個人的尊重……最孤獨的人、最悲慘的人、瀕臨死亡的人,都從她的手中接受到了不含施捨意味的同情,接受到了建立在對人的尊重之上的同情。
  • 英語 雙語美文:特蕾莎修女《無論如何》
    《無論如何》——特蕾莎修女People are unreasonable
  • 高考作文素材:特蕾莎修女
    特蕾莎修女——塵世間仁慈的天使  特蕾莎修女以博愛的精神,默默地關注著貧窮的人,使他們感受到尊重、關懷和愛。特蕾莎修女,沒有高深的哲理,只用誠懇、服務而有行動的愛,來醫治人類最嚴重的病源:自私、貪婪、享受、冷漠、殘暴、剝削等惡行;也為通往社會正義和世界和平,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
  • 特蕾莎修女:微笑是最好的慈善|愛與承
    會後,她再次邀請我給她的公眾號寫專欄,我這次沒再推辭,看似就隨口就答應下來了。但是坦白地說內心,確實一直湧動著一種責任感,一種無從拒絕的責任感。當下,這個社會,這個時代,比起人們需要的物質幫助而言,也許更需要是愛的奉獻與善的引領。
  • 《特蕾莎修女》:「做一個住在窮人中間的窮人」
    看完特蕾莎修女這部電影後,我總是在想:是什麼力看使一個愛美的女子幾十年如一日,放棄了安逸的修女和教師生活,穿上了窮人的衣展,一天扎進貧民席、難民營和各種各樣的傳染病人中?是什麼力量促使一個柔弱的女子勇敢地擔起拯教窮人於水火之中的重任?換作是他人,偶爾為之尚可,一輩子像她這樣,真的很難。為什麼特蕾莎修女能夠做到呢?
  • 梵蒂岡教廷為特蕾莎修女舉行盛大封聖典禮
    【環球時報駐義大利特約記者崔允辰】9月4日是天主教著名慈善人士——特蕾莎修女逝世19周年紀念日的前一天,梵蒂岡教廷當天為她舉行了盛大的封聖典禮,教宗方濟各親自主持儀式。特蕾莎修女生前不知疲倦地在印度加爾各答工作,被譽為「貧民窟的聖徒」。
  • 特蕾莎修女:有人認為她不是聖人的8個原因
    特蕾莎修女生前曾獲得120項著名獎項和榮譽,其中包括1979年諾貝爾和平獎,表彰她在加爾各答(現加爾各答)幫助窮人的工作。在2016年9月被教皇方濟各正式封為聖人之前,由於她的慈善工作,她被稱為「排水溝聖人」。特蕾莎修女的名字成為「基督教慈善的代名詞」,她在全世界受到愛戴和崇敬。
  • 人物品格|加爾各答的天使——特蕾莎修女
    她就是特蕾莎修女,也被稱為德蘭修女。一位信仰天主教的修女,一位一生從事慈善的人。修道院的高牆將內外分成了兩個世界,在特蕾莎修女不斷地請求下,教皇同意了特蕾莎修女以自由修女身份行善的許可。 特蕾莎修女脫下了深色的修道院服飾,換上了印度傳統的紗麗服,她盼望與窮人待在一起。
  • 特蕾莎修女的愛(上)「轉」
    在香港深水設「仁愛之家」,為無家可歸者及患病者提供棲身之所;在臺灣臺北縣汐止的「仁愛傳教修女會」早期收容未婚媽媽,後來著重收容無家可歸的老人與行動不便的智障者。1997 年9月5日在印度加爾各答去世,享年87歲。
  • 特蕾莎修女為何能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特蕾莎修女信仰一直以來特蕾莎修女都被公認為是上帝忠實的信徒,但是近年來被公開的書信卻表示她一直都活在痛苦的邊緣。特蕾莎修女信仰問題就是造成她痛苦的最大根源。儘管特蕾莎修女在去世前曾經要求燒毀她所有的書信,但是因為某種原因她的書信一直被保存下來。特蕾莎修女照片2003年,這些信件被公布於世。特蕾莎修女的好友就這些信件編撰了一本書籍。
  • 那年今日 貧民窟的聖母——特蕾莎
    特蕾莎修女的原名是艾格尼斯·剛察·博加丘,1910年出生於奧斯曼帝國科索沃省的斯科普裡。那一帶非常貧窮,一直被混亂和民族矛盾所困擾,小小年紀的她就開始思索人生。大城市的貧民窟,荒涼貧瘠的高寒山區,饑荒和瘟設流行的窮國,隨時有生命危險的震區和戰區……特蕾莎幾十年如一日奔波操勞,身患重病時依然毫不停歇,只是為了世界上最底層、最悲慘的窮苦人們。1997年9月5日,特蕾莎去世的噩耗傳來,這個消息震動全世界。
  • 張桂梅不是"中國特蕾莎",她是共產黨員
    最具爭議的點在於,這篇報導把張桂梅校長比作「中國特蕾莎」。她不是特蕾莎她是一名共產黨員誠然,特蕾莎修女是偉大的,但是拿其與張桂梅類比是不合適的。有網友表示,特蕾莎修女的善行,是為了「上帝的事業」;張桂梅校長的奉獻,是出於一名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的使命感。兩者有著本質的不同。今天,@共青團中央 也發聲旗幟鮮明地指出,張桂梅不是中國特蕾莎,她是共產黨員。
  • 11歲女孩懷孕生子,這個英國最年輕的媽媽究竟遭遇了什麼?
    11歲女孩懷孕生子,這個英國最年輕的媽媽究竟遭遇了什麼?文/魯魯修#真實案件# 第93輯2006年6月,英國。年僅12歲的特蕾莎·米德爾頓(Tressa Middleton)生下了一名女嬰,成為當時英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媽媽(11歲時特蕾莎懷孕,12歲時生下女兒)。
  • 《特蕾莎修女》,大愛境界的真實呈現
    《特蕾莎修女》,大愛境界的真實呈現。很多人對愛的理解有很多種,大多數的人心中都有小愛,何為小愛?就是親人,朋友,愛人之間的關心和愛護,但說到大愛,真正能做到的人又少之又少,有多少人能夠對自己毫不相干的人去付出自己的關心和愛護呢?
  • 特蕾莎修女:讓垂死之人有尊嚴地死去,受世人尊敬的天使聖人
    ――特蕾莎修女的詩《無論如何》特蕾莎修女,1910年8月27日生於今北馬其頓共和國的首都斯科普裡,當時屬奧斯曼帝國科索沃省。特蕾莎一家是阿爾巴尼亞富商,是城裡少有的天主教徒,生活在穆斯林和東正教信徒的包圍之中。8歲時父親去世,10歲她進入學校,參加了天主教學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