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二零一九年春天,我與相識二十六年的好友在上海短暫地相聚,得知她傾心於慈善倍感欣慰。聽她談起「愛與承慈善基金會」從無到有那滿臉的熱忱與洋溢的光芒,深深感動。當時她約我寫稿,我有些猶疑,因為我自身還沒有進入這個領域,不知從何落筆。
二零一九年歲末我倆相約一起參加了在北京的「2019的中國慈善論壇。」會後,她再次邀請我給她的公眾號寫專欄,我這次沒再推辭,看似就隨口就答應下來了。但是坦白地說內心,確實一直湧動著一種責任感,一種無從拒絕的責任感。
當下,這個社會,這個時代,比起人們需要的物質幫助而言,也許更需要是愛的奉獻與善的引領。所以,我計劃借「愛與承」的公眾號,也藉助「漫遊家」自身的公眾號,在新的一年裡為大家一起梳理一些真正的慈善人物,走近他們,走近公益,從這些不平凡的人物身上,去發現大愛之下平凡的美好。
漫遊家,心隨自然
「即使你是友善的,
人們可能還是會說你自私和動機不良,
不管怎樣,
你還是要友善;
當你功成名就,
你會有一些虛假的朋友和一些真實的敵人,
不管怎樣,
你還是要取得成功;
即使你是誠實的和率直的,
人們可能還是會欺騙你,
不管怎樣,
你還是要誠實和率直;
你多年來營造的東西有人在一夜之間把它摧毀,
不管怎樣,
你還是要去營造;
如果你找到了平靜和幸福,
人們可能會嫉妒你,
不管怎樣,
你還是要快樂;
你今天做的善事,
人們往往明天就會忘記,
不管怎樣,
你還是要做善事;
即使把你最好的東西給了這個世界,
也許這些東西永遠都不夠;
不管怎樣,
你還是要把你最好的東西給這個世界。」
新年到來的前一周,我有幸第一次讀到這首詩,就被深深震撼。當我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特瑞莎修女的時候,更是感動其文字中所蘊藏的高尚的人格,開闊的胸襟,以及無私奉獻的精神。而這不正是她一生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特質寫照。
特蕾莎修女,1910出生於馬其頓斯科普裡的一個普通商人家庭,她的父母都是阿爾巴尼亞人,也都是虔誠的天主信徒,他們經常對附近的教堂慷慨解囊,給予周邊的窮困百姓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幼小的特瑞莎也總是參與其中,心中早已埋下慈善的種子。她曾再三地追問父親:「世上有沒有可以徹底醫治貧困的藥?」父親總是用行動告訴他,愛是良藥。那一年,特瑞莎只有9歲。
特瑞莎12歲立志當修女,1928年被派調印度加爾各答洛瑞圖修道院。1948年因深感受印度貧民的苦況,而走出修道院濟 世救人。1950年獲教宗特準,成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
「竭盡所能,解除貧困」的思想,促使特蕾莎修女從象牙塔般的修女會中走到窮人們的身邊,和他們吃同樣的食物,忍受同樣的疾苦。她認為:除非你過貧苦者的生活,否則你如何了解他們?
她熱愛生命,全身心地救助每一個經受苦難的人。她從下水道和貧民窟裡找到那些身殘腐敗的垂死之人,替他們包紮傷口,清潔身體,給他們擁抱和微笑,讓他們有尊嚴地、溫暖地離開這個世界。
她在大街上搜尋被遺棄的兒童,帶回福利院進行照顧,給孩子們家庭的溫暖和悉心的照料,教授他們知識和技能。
她呼籲人們接受麻風病人、愛滋病人,給他們應有的尊嚴、肯定和關切。
她說:麻風病不是耶穌給予的懲罰,而是耶穌所經受的苦難。麻風病人和耶穌經歷了同等的苦難,我們應該施以援手。病人向你伸出求援的手,說到:「我渴」時,其實他是主的化身,主在經由病人之口,向你求援。如果不去幫助眼前的受難者,你的信仰就是不虔誠的。
特蕾莎修女的觀點是:「要懷著仁愛之心,去幫助和關懷我們的同胞。不管他們是印度教徒、還是基督教徒、或是天主教、佛教徒。我們要為世上最貧苦、最困難的人們做貢獻。愛他們,為他們的苦難感到真切的悲傷。愛,直到成傷。」
特蕾莎修女在印度時,衣食住行都極其簡單。即使外出需要,她只穿鞋,不穿襪子,甚至是在寒冷的冬天;她只食用簡單的食物,即使生病時,也只是吃鹽和米飯。但是她卻在世界範圍內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慈善機構網,截至1997年特蕾莎去世,修女會已擁有4億多美元的資產,先後在印度和其他國家創辦了50餘所學校、醫院、濟貧所、青年中心和孤兒院;分布在127個國家,共有來自111個國家的修女修士7000多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修女來自印度的中產階級,有的甚至是出生於婆羅門階層的貴族小姐。她以愛和慈善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尊敬。曾獲得印度尼赫魯獎金、美國約瑟夫.甘迺迪基金會獎金和羅馬教皇約翰二十三世和平獎金,並於1979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四十年前,特蕾莎修女第一次從印度的加爾各答去往奧斯陸,在頒獎典禮上她樸實無華的演說震驚了世界,她發言所舉事例聽來似平凡之至,然而其中所蘊含的偉大而神聖的愛感人至深。
她說: 「我想,我們算不上真正的社會工作者。在人們的眼中,或許我們是在做社會工作,但實際上,我們真的只是世界中心的修行者。因為,一天24小時,我們都在觸摸基督的聖體。我想,在我們的大家庭時,我們不需要槍枝和炮彈來破壞和平,或帶來和平――我們只需要團結起來,彼此相愛,將和平、歡樂以及每一個家庭成員靈魂的活力都帶回世界。這樣,我們就能戰勝世界上現存的一切邪惡。
我準備以我所獲得的諾貝爾和平獎獎金為那些無家可歸的人們建立自己的家園。因為我相信,愛源自家庭,如果我們能為窮人建立家園,我想愛便會傳播得更廣。而且,我們將通過這種寬容博大的愛而帶來和平,成為窮人的福音。
首先為我們自己家裡的窮人,其次為我們國家,為全世界的窮人。為了做到這一點,姐妹們,我們的生活就必須與禱告緊緊相連,必須同基督結合一體才能互相體諒,共同分享,因為同基督結合一體就意味著互相體諒,共同分享。因為,今天的世界上仍有如此多的苦難存在……
當我從街上帶回一個飢腸轆轆的人時,給他一盤飯,一片麵包,我就能使他心滿意足了,我就能驅除他的飢餓。但是,如果一個人露宿街頭,感到不為人所要,不為人所愛,惶恐不安,被社會拋棄――這樣的貧困讓人心痛,如此令人無法忍受。
因此,讓我們總是微笑相見,因為微笑就是愛的開端,一旦我們開始彼此自然地相愛,我們就會想著為對方做點什麼了。」
特蕾莎修女「懷大愛心,做小事情」,她用一生的所作所為讓我們明白:「飢餓並不單指食物,而是指對愛的渴求;赤身並不單指沒有衣服,而是指人的尊嚴受到剝奪;無家可歸併不單指需要一個棲身之所,而是指受到排斥和摒棄。除了貧窮和飢餓,世界上最大的問題是孤獨和冷漠。孤獨也是一種飢餓,是期待溫暖愛心的飢餓。」
所以,平凡中孕育偉大,真情才能動人。
愛也是一種信仰,微笑是最好的慈善。
文 / 張哲
出版人
漫遊,
是一種尋找,也是一種重溫;
每一次旅程都在開啟你生命的奇蹟。
慈悲為懷,心隨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