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蕾莎修女:微笑是最好的慈善|愛與承

2020-11-25 漫遊家

導語

二零一九年春天,我與相識二十六年的好友在上海短暫地相聚,得知她傾心於慈善倍感欣慰。聽她談起「愛與承慈善基金會」從無到有那滿臉的熱忱與洋溢的光芒,深深感動。當時她約我寫稿,我有些猶疑,因為我自身還沒有進入這個領域,不知從何落筆。

二零一九年歲末我倆相約一起參加了在北京的「2019的中國慈善論壇。」會後,她再次邀請我給她的公眾號寫專欄,我這次沒再推辭,看似就隨口就答應下來了。但是坦白地說內心,確實一直湧動著一種責任感,一種無從拒絕的責任感。

當下,這個社會,這個時代,比起人們需要的物質幫助而言,也許更需要是愛的奉獻與善的引領。所以,我計劃借「愛與承」的公眾號,也藉助「漫遊家」自身的公眾號,在新的一年裡為大家一起梳理一些真正的慈善人物,走近他們,走近公益,從這些不平凡的人物身上,去發現大愛之下平凡的美好。

漫遊家,心隨自然

「即使你是友善的,

人們可能還是會說你自私和動機不良,

不管怎樣,

你還是要友善;

當你功成名就,

你會有一些虛假的朋友和一些真實的敵人,

不管怎樣,

你還是要取得成功;

即使你是誠實的和率直的,

人們可能還是會欺騙你,

不管怎樣,

你還是要誠實和率直;

你多年來營造的東西有人在一夜之間把它摧毀,

不管怎樣,

你還是要去營造;

如果你找到了平靜和幸福,

人們可能會嫉妒你,

不管怎樣,

你還是要快樂;

你今天做的善事,

人們往往明天就會忘記,

不管怎樣,

你還是要做善事;

即使把你最好的東西給了這個世界,

也許這些東西永遠都不夠;

不管怎樣,

你還是要把你最好的東西給這個世界。」

新年到來的前一周,我有幸第一次讀到這首詩,就被深深震撼。當我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特瑞莎修女的時候,更是感動其文字中所蘊藏的高尚的人格,開闊的胸襟,以及無私奉獻的精神。而這不正是她一生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特質寫照。

特蕾莎修女,1910出生於馬其頓斯科普裡的一個普通商人家庭,她的父母都是阿爾巴尼亞人,也都是虔誠的天主信徒,他們經常對附近的教堂慷慨解囊,給予周邊的窮困百姓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幼小的特瑞莎也總是參與其中,心中早已埋下慈善的種子。她曾再三地追問父親:「世上有沒有可以徹底醫治貧困的藥?」父親總是用行動告訴他,愛是良藥。那一年,特瑞莎只有9歲。

特瑞莎12歲立志當修女,1928年被派調印度加爾各答洛瑞圖修道院。1948年因深感受印度貧民的苦況,而走出修道院濟 世救人。1950年獲教宗特準,成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

「竭盡所能,解除貧困」的思想,促使特蕾莎修女從象牙塔般的修女會中走到窮人們的身邊,和他們吃同樣的食物,忍受同樣的疾苦。她認為:除非你過貧苦者的生活,否則你如何了解他們?

她熱愛生命,全身心地救助每一個經受苦難的人。她從下水道和貧民窟裡找到那些身殘腐敗的垂死之人,替他們包紮傷口,清潔身體,給他們擁抱和微笑,讓他們有尊嚴地、溫暖地離開這個世界。

她在大街上搜尋被遺棄的兒童,帶回福利院進行照顧,給孩子們家庭的溫暖和悉心的照料,教授他們知識和技能。

她呼籲人們接受麻風病人、愛滋病人,給他們應有的尊嚴、肯定和關切。

她說:麻風病不是耶穌給予的懲罰,而是耶穌所經受的苦難。麻風病人和耶穌經歷了同等的苦難,我們應該施以援手。病人向你伸出求援的手,說到:「我渴」時,其實他是主的化身,主在經由病人之口,向你求援。如果不去幫助眼前的受難者,你的信仰就是不虔誠的。

特蕾莎修女的觀點是:「要懷著仁愛之心,去幫助和關懷我們的同胞。不管他們是印度教徒、還是基督教徒、或是天主教、佛教徒。我們要為世上最貧苦、最困難的人們做貢獻。愛他們,為他們的苦難感到真切的悲傷。愛,直到成傷。」

特蕾莎修女在印度時,衣食住行都極其簡單。即使外出需要,她只穿鞋,不穿襪子,甚至是在寒冷的冬天;她只食用簡單的食物,即使生病時,也只是吃鹽和米飯。但是她卻在世界範圍內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慈善機構網,截至1997年特蕾莎去世,修女會已擁有4億多美元的資產,先後在印度和其他國家創辦了50餘所學校、醫院、濟貧所、青年中心和孤兒院;分布在127個國家,共有來自111個國家的修女修士7000多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修女來自印度的中產階級,有的甚至是出生於婆羅門階層的貴族小姐。她以愛和慈善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尊敬。曾獲得印度尼赫魯獎金、美國約瑟夫.甘迺迪基金會獎金和羅馬教皇約翰二十三世和平獎金,並於1979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四十年前,特蕾莎修女第一次從印度的加爾各答去往奧斯陸,在頒獎典禮上她樸實無華的演說震驚了世界,她發言所舉事例聽來似平凡之至,然而其中所蘊含的偉大而神聖的愛感人至深。

她說: 「我想,我們算不上真正的社會工作者。在人們的眼中,或許我們是在做社會工作,但實際上,我們真的只是世界中心的修行者。因為,一天24小時,我們都在觸摸基督的聖體。我想,在我們的大家庭時,我們不需要槍枝和炮彈來破壞和平,或帶來和平――我們只需要團結起來,彼此相愛,將和平、歡樂以及每一個家庭成員靈魂的活力都帶回世界。這樣,我們就能戰勝世界上現存的一切邪惡。

我準備以我所獲得的諾貝爾和平獎獎金為那些無家可歸的人們建立自己的家園。因為我相信,愛源自家庭,如果我們能為窮人建立家園,我想愛便會傳播得更廣。而且,我們將通過這種寬容博大的愛而帶來和平,成為窮人的福音。

首先為我們自己家裡的窮人,其次為我們國家,為全世界的窮人。為了做到這一點,姐妹們,我們的生活就必須與禱告緊緊相連,必須同基督結合一體才能互相體諒,共同分享,因為同基督結合一體就意味著互相體諒,共同分享。因為,今天的世界上仍有如此多的苦難存在……

當我從街上帶回一個飢腸轆轆的人時,給他一盤飯,一片麵包,我就能使他心滿意足了,我就能驅除他的飢餓。但是,如果一個人露宿街頭,感到不為人所要,不為人所愛,惶恐不安,被社會拋棄――這樣的貧困讓人心痛,如此令人無法忍受。

因此,讓我們總是微笑相見,因為微笑就是愛的開端,一旦我們開始彼此自然地相愛,我們就會想著為對方做點什麼了。

特蕾莎修女「懷大愛心,做小事情」,她用一生的所作所為讓我們明白:「飢餓並不單指食物,而是指對愛的渴求;赤身並不單指沒有衣服,而是指人的尊嚴受到剝奪;無家可歸併不單指需要一個棲身之所,而是指受到排斥和摒棄。除了貧窮和飢餓,世界上最大的問題是孤獨和冷漠。孤獨也是一種飢餓,是期待溫暖愛心的飢餓。」

所以,平凡中孕育偉大,真情才能動人。

愛也是一種信仰,微笑是最好的慈善。

文 / 張哲

出版人

漫遊,

是一種尋找,也是一種重溫;

每一次旅程都在開啟你生命的奇蹟。

慈悲為懷,心隨自然。

相關焦點

  • 特蕾莎修女:活著就是為了愛!
    (英文名:Blessed Teresa of Calcutta,1910年8月27日——1997年9月5日),又稱作德蘭修女、特裡莎修女、泰瑞莎修女,是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爾各答的窮人服務。
  • 活著就是愛——特蕾莎修女
    她的母親愛她,而她又非常愛她的母親。她們在對方眼中都是美的。那女孩說:「我的家!」——那裡就是她的家,她的母親就是她的家。特蕾莎修女的原名是艾格尼斯·剛察·博加丘,她1910年出生於前南斯拉夫,是阿爾巴尼亞裔人。12歲加入一個天主教的兒童慈善會,並預感自己未來的職業是要幫助貧寒人士。15歲時,她和姐姐決定到印度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
  • 「我的天職就是愛」——紀念特蕾莎修女去世21周年
    今天9月5日是國際慈善日,也是中國第三屆「中華慈善日」,之所以選擇這天,是為了紀念這天離世的特蕾莎修女。德蘭-特蕾莎修女一位無佳形美容,但卻因一生活出了愛,而感動世界的偉大女性。她的故事讓人看到,活出愛的美好,慈善的真諦和信德的馨香。
  • 特蕾莎修女:我永遠不能遺棄你們
    然而,自她之後,數以萬計的人參與進慈善事業,特蕾莎修女「我永遠不遺棄你們」的名言金句,感召著一代代後繼者。2010年是特蕾莎修女誕辰一百周年,一百年來,她的無數感人話語深俘民心:「讓我們感謝上帝賦予我們這個機會,使我們大家相聚在這裡,是我們共同的語言把我們緊緊地連結一起。我們將共同攜手去幫助全世界的兒童,因為我們的修女已經遍布世界各地。
  • 特蕾莎修女:有人認為她不是聖人的8個原因
    特蕾莎修女生前曾獲得120項著名獎項和榮譽,其中包括1979年諾貝爾和平獎,表彰她在加爾各答(現加爾各答)幫助窮人的工作。在2016年9月被教皇方濟各正式封為聖人之前,由於她的慈善工作,她被稱為「排水溝聖人」。特蕾莎修女的名字成為「基督教慈善的代名詞」,她在全世界受到愛戴和崇敬。
  • 使特蕾莎修女成為聖徒的奇蹟
    使特蕾莎修女成為聖徒的奇蹟,在德雷莎修女死後,有兩種不同的治療奇蹟,使她有可能被冊封為聖德肋撒。特蕾莎修女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努力為加爾各答基地的病人和窮人服務。在她於1997年9月5日去世後,她的許多崇拜者和追隨者大聲疾呼要求她在天主教會中被任命為聖徒。1999年,布賴恩·科洛迪耶丘克神父被任命為促進她成為聖徒的人。
  • 特蕾莎修女誕辰101周年:不計較付出的愛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雙語新聞>正文特蕾莎修女誕辰101周年:不計較付出的愛 2011-08-27 15:52 來源:滬江英語 作者:滬江英語
  • 愛的奇蹟主保——特蕾莎修女|奉獻一生,讓窮人得到愛與尊嚴!
    特蕾莎修女  9月5日是國際慈善日。聯合國選定這一天,是為了紀念1997年9月5日逝世的特蕾莎修女。修女一生獲得過包括諾貝爾和平獎在內的80多項榮譽和獎勵,其所創建的仁愛傳教修女會在全世界127個國家和地區有600多個分支機構。
  • 人物品格|加爾各答的天使——特蕾莎修女
    她就是特蕾莎修女,也被稱為德蘭修女。一位信仰天主教的修女,一位一生從事慈善的人。在善良而又富有同情心的母親的引領下,特蕾莎對於窮苦的人一直報以極大的關心,這也慢慢變成了她一生的理想。 19歲時,她前往了印度,經過了兩年的修煉,她成為了一名修女,開始了她用愛行善,挽救貧窮的故事。
  • 特蕾莎修女的愛(上)「轉」
    一九三七年,德蕾莎完成了修會的訓練,正式宣誓成為修女,並被指派到勞來多加爾各答分會擔任校長,在那裡教書將近二十年。1946 年秋,她決心「為窮人中的窮人服務」,並建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1952 年夏,在印度加爾各答建立「垂死者之家」,讓窮人找到愛與尊嚴。1979 年獲「諾貝爾和平獎」。1985 年訪問香港、臺灣,並在香港和臺灣設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
  • 特蕾莎修女為何能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特蕾莎修女信仰一直以來特蕾莎修女都被公認為是上帝忠實的信徒,但是近年來被公開的書信卻表示她一直都活在痛苦的邊緣。特蕾莎修女信仰問題就是造成她痛苦的最大根源。儘管特蕾莎修女在去世前曾經要求燒毀她所有的書信,但是因為某種原因她的書信一直被保存下來。特蕾莎修女照片2003年,這些信件被公布於世。特蕾莎修女的好友就這些信件編撰了一本書籍。
  • 梵蒂岡教廷為特蕾莎修女舉行盛大封聖典禮
    【環球時報駐義大利特約記者崔允辰】9月4日是天主教著名慈善人士——特蕾莎修女逝世19周年紀念日的前一天,梵蒂岡教廷當天為她舉行了盛大的封聖典禮,教宗方濟各親自主持儀式。特蕾莎修女生前不知疲倦地在印度加爾各答工作,被譽為「貧民窟的聖徒」。
  • 高考作文素材:特蕾莎修女
    特蕾莎修女——塵世間仁慈的天使  特蕾莎修女以博愛的精神,默默地關注著貧窮的人,使他們感受到尊重、關懷和愛。特蕾莎修女,沒有高深的哲理,只用誠懇、服務而有行動的愛,來醫治人類最嚴重的病源:自私、貪婪、享受、冷漠、殘暴、剝削等惡行;也為通往社會正義和世界和平,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
  • 特蕾莎修女是如何建立仁愛傳教修女會的?
    特蕾莎修女:堅強仁愛,終成立仁愛傳教修女會特蕾莎修女,以仁愛無私聞名於世,但筆者不羨慕她的名聲,反而好奇她是如何一步步從無到有創立仁愛傳教修女會,從而更好地幫助別人的。看了關於她的傳記,筆者認為首先是來自她的家庭的影響。
  • 異域擷珍(The Sower) │ 以非凡之愛,成就生命的尊嚴與價值——記特蕾莎修女 Mother Teresa
    她就是Mother Teresa 特蕾莎修女,她從12歲起,直到87歲去世,把一切都獻給了窮人、病人、孤兒、孤獨者、無家可歸者和垂死臨終者……讓我們以特蕾莎修女非凡之愛開啟今天的分享。她12歲加入一個天主教的兒童慈善會,並預感自己未來的職業是要幫助貧寒人士。15歲時和姐姐到印度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並進入愛爾蘭羅雷託修會,一切的準備只因為她想把愛帶給更多人。1931年特蕾莎正式成為修女,1937年5月她決定成為終身職業修女,並依法國19世紀最著名的修女「聖女德莉莎」的名字和精神,改名為特蕾莎修女。
  • 英語 雙語美文:特蕾莎修女《無論如何》
    無論如何,還是愛他們;If you are kind,people may accuse you of selfish,ulterior motives;如果你友善,人們會說你自私自利、別有用心,Be kind anyway.
  • 特蕾莎修女生前遺憾:沒能將福音傳給中國窮人
    近日,鳳凰網事微博發布一則消息,特蕾莎修女曾多次訪華並謙卑地請求在中國開辦慈善機構,照顧中國窮人。但最終她沒能實現這個願望,她臨終時表示遺憾,沒有將福音傳給中國窮人,只能無數次流淚為中國窮人禱告。
  • 說她是「中國特蕾莎修女」,真是小瞧了張桂梅
    然而,一則關於張桂梅的報導,卻把她比作「中國特蕾莎」,引發了網友熱議。 特蕾莎修女,是慈善工作者、諾貝爾獎獲得者。 她在西方國家中擁有廣泛讚譽,卻同時又因為她的窮人救助服務和宗教觀點引發了廣泛爭議。 兩人之間如此類比,有網友執言:不合適!
  • 特蕾莎修女:愛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漠不關心
    愛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漠不關心。——特蕾莎修女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喜歡的終止,不是將愛情變成仇恨,而是不再想起、不再提及、不會關注,那些曾經甚至不會變成回憶。一切從離開開始,從一個不會回頭的轉身開始,那些愛和不愛就成了仿佛從未有過的開始,生活比所有的一切都重的是自己,是要好好的做自己,不為了任何人去做自己,只是為了自己做一個越來越好的人。淡忘以及漠不關心,是我們能夠給不再擁有的人和感情最好的交代。所有的交集都被清除之後,那些過去的愛和不再愛的糾葛就得到了最妥善的處理,關於過去絕口不提,原來真的沒關係。
  • 【靈性之光】特蕾莎修女——一個愛的故事
    她本來不想領這個獎的,因為她牢記耶穌說過的話:「當你用右手行善的時候,不要讓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但是她還是去了,為了那些饑寒交迫、流落街頭和傷殘疾病的人們,以及那些被忽略未被關懷的人們。她告訴我們,所有的人,包括窮人都不僅需要活著,還需要愛,還需要有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