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在那裡做飯,她們在那裡吃飯,她們在那裡睡覺,那裡就是她們的家。
這是一則關於一棵成為家的大樹、一對貧弱母女悲慘而又溫暖的故事。這個故事的講述者是1979年諾貝爾和平獎的獲得者特蕾莎修女。她在自述集《活著就是愛》中寫道:
有一次我在街上找到一個大約六七歲的小女孩,然後把她帶回施舒瓦,我給她洗了一個澡,並給的衣服及好的食物。當晚這孩子跑掉了。我把她尋回,但是她一而再再而三地逃跑了。她這樣逃跑三次後,我派一位修女跟著地看她往哪裡跑。修女在一棵樹下找到她,她和她的母親、姊妹坐在一起。那裡有些食物,她母親正在用她在街上撿來的食物做飯。直到那時,我們才明白她逃跑的原因。她的母親愛她,而她又非常愛她的母親。她們在對方眼中都是美的。那女孩說:「我的家!」——那裡就是她的家,她的母親就是她的家。
特蕾莎修女的原名是艾格尼斯·剛察·博加丘,她1910年出生於前南斯拉夫,是阿爾巴尼亞裔人。12歲加入一個天主教的兒童慈善會,並預感自己未來的職業是要幫助貧寒人士。15歲時,她和姐姐決定到印度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18歲時,她進了愛爾蘭羅雷託修會,並在都柏林及印度大吉嶺開始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三學期後,特蕾莎修女到了印度的加爾各答,在聖瑪莉羅雷託修會中學擔任教職,主要是教地理。
1931年,特蕾莎正式成為修女,1937年5月決定成為終身職業修女,並以法國19世紀最著名的修女「聖女德莉莎」的名字和精神,改名為特蕾莎修女。1940年代,特蕾莎修女在聖瑪莉羅雷託修會中學擔任校長一職,但當時印度貧富差距非常大,校內一片安寧,但校外卻滿街都是無助的麻風患者、乞丐、流浪孩童。1948年,教皇批准特蕾莎修女以自由修女身份行善的許可,特蕾莎修女馬著手醫療訓練,並尋找幫手。1950年10月,特蕾莎修女與其他12位修女,成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並將教會的修女服改為印度婦女傳統的莎麗,以白布鑲上樸素的藍邊,成為博濟會修女的制服。
特蕾莎修女人生信念:活著就是愛。她為窮人服務的理念備受人們敬佩,為了尊重窮人,讓卑微者易於接受援助,始終把自己變成窮人。她創建的組織已經有4億多資產。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後,她依然過著極其簡樸的生活,直至去世前,已逾80高齡的她仍與其他修女一起睡在地板上,只有兩套換洗的棉質修女服,自己洗衣洗餐具,每日與普通修女一樣從事繁重而瑣碎的各種勞動。對待受援助的窮人,她總是言辭簡潔,以卑微者能夠接受的方式傳遞自己的愛,平易近人中直抵人心。面對垂死者,她總是握著垂死者的手,直至他們平靜地安息。仁慈與體恤,在她的一言一行中宛如陽光雨露一樣的自然和純潔,沒有一點施捨的感覺。
1997年9月5日逝世,終年87歲。特蕾莎修女留下了4000 個修會的修女,超過10萬以上的義工,還有在123個國家中的610個慈善工作者。同年印度政府為她舉行了只有總統和總理才有資格享有的國葬,來自20多個國家的400多位政府要人參加了她的葬禮,其中包括三位女王與三位總統。2009年10月4日,諾貝爾基金會評選「1979年和平獎得主特蕾莎修女」為諾貝爾獎百餘年歷史上最受尊崇的3位獲獎者之一,其他兩位是1964年和平獎得主馬丁·路德金、1921年物理學獎得主愛因斯坦。被譽為民聖人特蕾莎修女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文/蔡駟 ) (圖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