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智英語,用品格教育啟迪青少年成長,在榜樣的引導下健康成長。
她是怎樣的一個人?
她去世時,她的個人財產只有一張耶穌受難像、一雙涼鞋和三件粗布紗麗。
但是,她創建的組織在她去世時已經有了4億多的財產,6百所會院分布在了世界的127個國家,有著來自111個國家的7000多人在這個組織裡。
她的一生獲得過80多項榮譽和獎勵,但她將所有的獎勵都用來救助他人。
她的臉上刻著深深的皺紋,彎腰駝背,粗糙的雙手布滿裂紋,腳掌發炎以至於走路蹣跚。而最引人注意的,是她的眼睛裡永遠帶著悲憫。
她就是特蕾莎修女,也被稱為德蘭修女。一位信仰天主教的修女,一位一生從事慈善的人。
特蕾莎原名艾格尼斯,出生在一個天主教家庭的她從小就與天主教結下了緣分。在善良而又富有同情心的母親的引領下,特蕾莎對於窮苦的人一直報以極大的關心,這也慢慢變成了她一生的理想。
19歲時,她前往了印度,經過了兩年的修煉,她成為了一名修女,開始了她用愛行善,挽救貧窮的故事。
「垂死者的家」
1947年的加爾各答,被稱為「噩夢之城」。戰爭讓這座城市充斥著成千上萬的難民,人均壽命不足30歲。修道院的高牆將內外分成了兩個世界,在特蕾莎修女不斷地請求下,教皇同意了特蕾莎修女以自由修女身份行善的許可。
特蕾莎修女脫下了深色的修道院服飾,換上了印度傳統的紗麗服,她盼望與窮人待在一起。
在加爾各答,特蕾莎創建了「垂死者之家」,專門收容那些垂死的人、生病的人、被遺棄的兒童。特蕾莎與她的追隨者每天做的事,就是推著小車,在垃圾堆裡,在水溝裡,在教堂門口,去撿回那些奄奄一息的人。然後到處給她們找吃的,找救治他們的藥和醫生。這些人有的沒過多久就死去了,有的人全身潰爛,有的人被蛆蟲啃食,他們甚至一生都沒有洗過一次澡,但特蕾莎修女給了他們最後的溫暖。有一位老人,在搬來的當晚就去世了,臨死前,他拉著特蕾莎的手說:「我一生都活的像條狗,而現在死的時候像個人,謝謝了。」
「垂死者的家」現在還在為著窮人服務著。
「停戰」
戰爭,受難最多的就是普通百姓。1991年,南斯拉夫爆發內戰,戰爭的突然爆發讓很多人都沒有來得及撤離,很多的婦女兒童被困在了裡面。特蕾莎請求戰爭的指揮者停止戰鬥,讓婦女兒童撤出來,但指揮官無奈地回答說:「修女啊,我想停火,可是對方不停啊!」,特蕾莎修女毫不遲疑地說:「那麼,我只好去了!」她親自前往了戰區,一聽說特蕾莎修女在戰區,雙方都停了火,特蕾莎用自己的影響力挽救了這裡的婦女兒童。
「諾貝爾和平獎」
1979年,特蕾莎修女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站在領獎臺上,人們才發現,她是那麼瘦小,穿著一件印度紗麗的她,人們即便是伸長了脖子,也只能看到她的臉龐。就是這樣一個瘦小的老人,在一直為世界上的窮人奔波著。
按照慣例,諾貝爾獎頒獎後都會有一場晚宴,特蕾莎提出了一個真摯的要求,那就是取消這次晚宴,將這場所需要的7000美元連同獎金交給她。因為7000美元可以讓1.5萬的印度窮人飽餐一天。大家同意了,並且,瑞典在頒獎結束後立刻發起了全國性的捐款活動,為特蕾莎募集到了40多萬瑞幣的捐款。
特蕾莎修女把一切都獻給了窮人、病人、孤兒、無家可歸者和垂死的人。她不為自己而活,只為受苦受難者而活。
她不曾像摩西那樣叫紅海分開,兩邊立起如壘,使得以色列人從幹地上穿過;
她不曾用像耶穌那樣用食物餵飽五千人,讓許多人跟在他身後擁護;
她不曾掀起過天地為之變色的社會革命,她不是個翻天覆地的偉人。
她做的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事,她讓每一個被照顧的人都獲得了尊嚴。或許我們並不能像特蕾莎修女一樣去關愛那些困苦的人,但我們可以像特蕾莎修女一樣,懷著一顆仁愛的心,一起來照亮這個世界。
「We can do no great things, only small things with great love.」
我們所能做的不是大事,而是心懷大愛做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