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品格|加爾各答的天使——特蕾莎修女

2020-11-25 騰訊網

立智英語,用品格教育啟迪青少年成長,在榜樣的引導下健康成長。

她是怎樣的一個人?

她去世時,她的個人財產只有一張耶穌受難像、一雙涼鞋和三件粗布紗麗。

但是,她創建的組織在她去世時已經有了4億多的財產,6百所會院分布在了世界的127個國家,有著來自111個國家的7000多人在這個組織裡。

她的一生獲得過80多項榮譽和獎勵,但她將所有的獎勵都用來救助他人。

她的臉上刻著深深的皺紋,彎腰駝背,粗糙的雙手布滿裂紋,腳掌發炎以至於走路蹣跚。而最引人注意的,是她的眼睛裡永遠帶著悲憫。

她就是特蕾莎修女,也被稱為德蘭修女。一位信仰天主教的修女,一位一生從事慈善的人。

特蕾莎原名艾格尼斯,出生在一個天主教家庭的她從小就與天主教結下了緣分。在善良而又富有同情心的母親的引領下,特蕾莎對於窮苦的人一直報以極大的關心,這也慢慢變成了她一生的理想。

19歲時,她前往了印度,經過了兩年的修煉,她成為了一名修女,開始了她用愛行善,挽救貧窮的故事。

「垂死者的家」

1947年的加爾各答,被稱為「噩夢之城」。戰爭讓這座城市充斥著成千上萬的難民,人均壽命不足30歲。修道院的高牆將內外分成了兩個世界,在特蕾莎修女不斷地請求下,教皇同意了特蕾莎修女以自由修女身份行善的許可。

特蕾莎修女脫下了深色的修道院服飾,換上了印度傳統的紗麗服,她盼望與窮人待在一起。

在加爾各答,特蕾莎創建了「垂死者之家」,專門收容那些垂死的人、生病的人、被遺棄的兒童。特蕾莎與她的追隨者每天做的事,就是推著小車,在垃圾堆裡,在水溝裡,在教堂門口,去撿回那些奄奄一息的人。然後到處給她們找吃的,找救治他們的藥和醫生。這些人有的沒過多久就死去了,有的人全身潰爛,有的人被蛆蟲啃食,他們甚至一生都沒有洗過一次澡,但特蕾莎修女給了他們最後的溫暖。有一位老人,在搬來的當晚就去世了,臨死前,他拉著特蕾莎的手說:「我一生都活的像條狗,而現在死的時候像個人,謝謝了。」

「垂死者的家」現在還在為著窮人服務著。

「停戰」

戰爭,受難最多的就是普通百姓。1991年,南斯拉夫爆發內戰,戰爭的突然爆發讓很多人都沒有來得及撤離,很多的婦女兒童被困在了裡面。特蕾莎請求戰爭的指揮者停止戰鬥,讓婦女兒童撤出來,但指揮官無奈地回答說:「修女啊,我想停火,可是對方不停啊!」,特蕾莎修女毫不遲疑地說:「那麼,我只好去了!」她親自前往了戰區,一聽說特蕾莎修女在戰區,雙方都停了火,特蕾莎用自己的影響力挽救了這裡的婦女兒童。

「諾貝爾和平獎」

1979年,特蕾莎修女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站在領獎臺上,人們才發現,她是那麼瘦小,穿著一件印度紗麗的她,人們即便是伸長了脖子,也只能看到她的臉龐。就是這樣一個瘦小的老人,在一直為世界上的窮人奔波著。

按照慣例,諾貝爾獎頒獎後都會有一場晚宴,特蕾莎提出了一個真摯的要求,那就是取消這次晚宴,將這場所需要的7000美元連同獎金交給她。因為7000美元可以讓1.5萬的印度窮人飽餐一天。大家同意了,並且,瑞典在頒獎結束後立刻發起了全國性的捐款活動,為特蕾莎募集到了40多萬瑞幣的捐款。

特蕾莎修女把一切都獻給了窮人、病人、孤兒、無家可歸者和垂死的人。她不為自己而活,只為受苦受難者而活。

她不曾像摩西那樣叫紅海分開,兩邊立起如壘,使得以色列人從幹地上穿過;

她不曾用像耶穌那樣用食物餵飽五千人,讓許多人跟在他身後擁護;

她不曾掀起過天地為之變色的社會革命,她不是個翻天覆地的偉人。

她做的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事,她讓每一個被照顧的人都獲得了尊嚴。或許我們並不能像特蕾莎修女一樣去關愛那些困苦的人,但我們可以像特蕾莎修女一樣,懷著一顆仁愛的心,一起來照亮這個世界。

「We can do no great things, only small things with great love.」

我們所能做的不是大事,而是心懷大愛做小事。

相關焦點

  • 特蕾莎修女:讓垂死之人有尊嚴地死去,受世人尊敬的天使聖人
    這個學生會特別支持到外地傳教,12歲的特蕾莎就立下志願,將來要去外國傳教。(特蕾莎和姐姐)1928年(18歲),特蕾莎中學畢業後,隻身遠赴愛爾蘭,加入了洛雷託修女會。這個修女會在印度加爾各答有修道院,常派遣傳教士到印度傳教,和特蕾莎的想法非常契合。
  • 高考作文素材:特蕾莎修女
    特蕾莎修女——塵世間仁慈的天使  特蕾莎修女以博愛的精神,默默地關注著貧窮的人,使他們感受到尊重、關懷和愛。特蕾莎修女,沒有高深的哲理,只用誠懇、服務而有行動的愛,來醫治人類最嚴重的病源:自私、貪婪、享受、冷漠、殘暴、剝削等惡行;也為通往社會正義和世界和平,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
  • 特蕾莎修女:我永遠不能遺棄你們
    去年10月時,有這樣一條新聞,可見特蕾莎修女在印度人心中的分量:阿爾巴尼亞政府要求印度歸還1997年已葬在印度加爾各答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特蕾莎修女遺骨,但被印度斷然拒絕…激動的印度人表示,特蕾莎修女是印度公民,她長眠在自己的國家、在自己的土地上。任何情況下印度政府都不可能容許任何人再挖出她的遺骨並交給阿爾巴尼亞政府,根本不容討論。
  • 特蕾莎修女:活著就是為了愛!
    這兩個國家信仰不同,經常發生衝突,產生成千上萬的難民,居住在貧民區裡的人平均壽命不過三十歲,加爾各答悽慘的生活狀況在全世界都出了名,曾被尼赫魯形容為「噩夢之城」。 而修道院的高牆把加爾各答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高牆內,安全舒適;高牆外,是混亂和貧病。修道院的生活越是舒適,特蕾莎內心的不安就越強烈。
  • 特蕾莎修女:有人認為她不是聖人的8個原因
    第二年,瑪麗·特雷莎修女搬到印度,開始在一所天主教女子學校教書。1946年,特蕾莎修女接到「一個電話裡的一個電話」,要求放棄教學,幫助印度最貧窮的人,那些生活在加爾各答貧民窟的人。1950年,梵蒂岡批准特蕾莎修女會,即慈善傳教士會。
  • 使特蕾莎修女成為聖徒的奇蹟
    使特蕾莎修女成為聖徒的奇蹟,在德雷莎修女死後,有兩種不同的治療奇蹟,使她有可能被冊封為聖德肋撒。特蕾莎修女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努力為加爾各答基地的病人和窮人服務。在她於1997年9月5日去世後,她的許多崇拜者和追隨者大聲疾呼要求她在天主教會中被任命為聖徒。1999年,布賴恩·科洛迪耶丘克神父被任命為促進她成為聖徒的人。
  • 特蕾莎修女為何能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特蕾莎修女信仰一直以來特蕾莎修女都被公認為是上帝忠實的信徒,但是近年來被公開的書信卻表示她一直都活在痛苦的邊緣。特蕾莎修女信仰問題就是造成她痛苦的最大根源。儘管特蕾莎修女在去世前曾經要求燒毀她所有的書信,但是因為某種原因她的書信一直被保存下來。特蕾莎修女照片2003年,這些信件被公布於世。特蕾莎修女的好友就這些信件編撰了一本書籍。
  • 梵蒂岡教廷為特蕾莎修女舉行盛大封聖典禮
    【環球時報駐義大利特約記者崔允辰】9月4日是天主教著名慈善人士——特蕾莎修女逝世19周年紀念日的前一天,梵蒂岡教廷當天為她舉行了盛大的封聖典禮,教宗方濟各親自主持儀式。特蕾莎修女生前不知疲倦地在印度加爾各答工作,被譽為「貧民窟的聖徒」。
  • 活著就是愛——特蕾莎修女
    特蕾莎修女的原名是艾格尼斯·剛察·博加丘,她1910年出生於前南斯拉夫,是阿爾巴尼亞裔人。12歲加入一個天主教的兒童慈善會,並預感自己未來的職業是要幫助貧寒人士。15歲時,她和姐姐決定到印度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18歲時,她進了愛爾蘭羅雷託修會,並在都柏林及印度大吉嶺開始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三學期後,特蕾莎修女到了印度的加爾各答,在聖瑪莉羅雷託修會中學擔任教職,主要是教地理。
  • 特蕾莎修女:微笑是最好的慈善|愛與承
    所以,我計劃借「愛與承」的公眾號,也藉助「漫遊家」自身的公眾號,在新的一年裡為大家一起梳理一些真正的慈善人物,走近他們,走近公益,從這些不平凡的人物身上,去發現大愛之下平凡的美好。特瑞莎12歲立志當修女,1928年被派調印度加爾各答洛瑞圖修道院。1948年因深感受印度貧民的苦況,而走出修道院濟 世救人。1950年獲教宗特準,成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竭盡所能,解除貧困」的思想,促使特蕾莎修女從象牙塔般的修女會中走到窮人們的身邊,和他們吃同樣的食物,忍受同樣的疾苦。
  • 異域擷珍(The Sower) │ 以非凡之愛,成就生命的尊嚴與價值——記特蕾莎修女 Mother Teresa
    1931年特蕾莎正式成為修女,1937年5月她決定成為終身職業修女,並依法國19世紀最著名的修女「聖女德莉莎」的名字和精神,改名為特蕾莎修女。「Give of your hands to serve and your hearts to love.」
  • 特蕾莎修女的愛(上)「轉」
    一九三七年,德蕾莎完成了修會的訓練,正式宣誓成為修女,並被指派到勞來多加爾各答分會擔任校長,在那裡教書將近二十年。1946 年秋,她決心「為窮人中的窮人服務」,並建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1952 年夏,在印度加爾各答建立「垂死者之家」,讓窮人找到愛與尊嚴。1979 年獲「諾貝爾和平獎」。1985 年訪問香港、臺灣,並在香港和臺灣設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
  • 說她是「中國特蕾莎修女」,真是小瞧了張桂梅
    特蕾莎修女的成就和讚譽,比比皆是,在此就不作贅述了。 今天只搬運較為少見的,特蕾莎修女的「爭議」行為。 在特蕾莎這裡,窮苦人得病了,怎麼辦? 他們被扔進特蕾莎修女在加爾各答的「臨終者之所」(Home for the Dying )。
  • 「我的天職就是愛」——紀念特蕾莎修女去世21周年
    今天9月5日是國際慈善日,也是中國第三屆「中華慈善日」,之所以選擇這天,是為了紀念這天離世的特蕾莎修女。德蘭-特蕾莎修女一位無佳形美容,但卻因一生活出了愛,而感動世界的偉大女性。她的故事讓人看到,活出愛的美好,慈善的真諦和信德的馨香。
  • 【靈性之光】特蕾莎修女——一個愛的故事
    但是她還是去了,為了那些饑寒交迫、流落街頭和傷殘疾病的人們,以及那些被忽略未被關懷的人們。她告訴我們,所有的人,包括窮人都不僅需要活著,還需要愛,還需要有尊嚴。在諾貝爾和平獎的歷史上只有兩位獲獎者是全票通過的,一位是史懷澤博士,另一位就是特蕾莎修女。
  • 那年今日 貧民窟的聖母——特蕾莎
    特蕾莎修女的原名是艾格尼斯·剛察·博加丘,1910年出生於奧斯曼帝國科索沃省的斯科普裡。那一帶非常貧窮,一直被混亂和民族矛盾所困擾,小小年紀的她就開始思索人生。17歲時,她到愛爾蘭的勞萊德修女院學習,隨後到印度大吉嶺受訓。27歲的她發誓願終身成為修女。結業後在加爾各答修會辦的聖馬利亞女校教授地理和歷史。
  • 特蕾莎修女誕辰101周年:不計較付出的愛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雙語新聞>正文特蕾莎修女誕辰101周年:不計較付出的愛 2011-08-27 15:52 來源:滬江英語 作者:滬江英語
  • 愛的奇蹟主保——特蕾莎修女|奉獻一生,讓窮人得到愛與尊嚴!
    特蕾莎修女  9月5日是國際慈善日。聯合國選定這一天,是為了紀念1997年9月5日逝世的特蕾莎修女。修女一生獲得過包括諾貝爾和平獎在內的80多項榮譽和獎勵,其所創建的仁愛傳教修女會在全世界127個國家和地區有600多個分支機構。
  • 英語 雙語美文:特蕾莎修女《無論如何》
    特蕾莎修女簡介 (1910年8月27日 ——1997年9月5日)18歲始,居無定所,而她每天做的事,就是推著小車在垃圾堆裡、水溝裡、教堂門口、公共建築的臺階上,揀回那些奄奄一息的病人、被遺棄的嬰孩、垂死的老人,然後到處去找吃的餵他們,找藥給他們治病,求醫生來幫助他們。1979年,特蕾莎修女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她身穿一件只值一美元的印度紗麗走上領獎臺。
  • 特蕾莎修女,在世界上只有中國拒絕過她
    小編最近看一本《特蕾莎修女傳》,可能很多人覺得修女的故事有什麼好看的,那你就錯了,她一輩子不為金錢所動,一輩子都在為窮人服務。她多次訪華並謙卑地請求在中國開辦慈善機構,照顧中國的窮人。但中國官員拒絕並告訴她:中國沒有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