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她是「中國特蕾莎修女」,真是小瞧了張桂梅

2021-01-08 騰訊網

張桂梅是誰,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作為校長,張桂梅撐起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公辦女子高中——華坪女子高級中學。

成百上千的女孩子,在張桂梅和其他老師的幫助下走出了深山,改變了命運。

然而,一則關於張桂梅的報導,卻把她比作「中國特蕾莎」,引發了網友熱議。

特蕾莎修女,是慈善工作者、諾貝爾獎獲得者。

她在西方國家中擁有廣泛讚譽,卻同時又因為她的窮人救助服務和宗教觀點引發了廣泛爭議。

兩人之間如此類比,有網友執言:不合適!

圖源微博

都2020年了,還能看到「中國特蕾莎」這樣的表述,很多人是萬萬沒有想到的。

本著「言之有據」的基本準則,不妨翻翻這段話:

原博主的話,均有證據可查。張桂梅老師的部分,可以翻下面這些《女校長張桂梅讓16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能救一代人是我最大的安慰》、《張桂梅:大山女孩的守護者》。

特蕾莎修女的成就和讚譽,比比皆是,在此就不作贅述了。

今天只搬運較為少見的,特蕾莎修女的「爭議」行為。

在特蕾莎這裡,窮苦人得病了,怎麼辦?

他們被扔進特蕾莎修女在加爾各答的「臨終者之所」(Home for the Dying )。

在這裡,病人們根本得不到應有的醫療服務:

既沒有系統的治療,又沒有營養補給,連基本的止痛藥都拿不到。

在這樣一所連最基本的衛生條件都保障不了的醫院裡,修女和志願者們連病人的病情都分不清。

結核病人往往直接和普通病人混在一起。

不知道這是修女的「關懷」,還是病菌的屠殺。

這段內容不是我編的。

這是羅賓·福克斯(Robin Fox)對「臨終者關懷」醫院進行實地考察後寫的。

這篇文章被刊發在醫學雜誌《柳葉刀》上:

圖源柳葉刀

特蕾莎自己生病了怎麼辦?

得肺炎時,她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的斯克利普斯(Scripps)住院治療。

斯克利普斯是什麼條件?全美前十。

圖源紐約時報

張桂梅生病的時候呢?

她主動把改變孩子們命運的三尺講臺變成自己的戰場,即使生病了,她也沒有下過火線。

她每天都要吃大量的止痛藥,就是為了能夠「多維持一天,多看她(女學生)們一眼」。

在很多人看來,特蕾莎把患者們扔進那樣一個「醫療環境」裡面,無疑於送他們去死。

醫院裡的醫生和護士應該治療病人、減輕痛苦。

特蕾莎修女的很多行為,卻違背了這份初衷。

在名為《地獄天使》的紀錄片中,前志願者瑪麗·勞登(Mary Loudon)回憶,針頭使用過了,就用冷水衝一下,繼續給其他的患者使用。

一位15歲的小男孩腎臟有問題,但他沒有接受任何抗生素治療,病情惡化,急需手術治療。

有人對勞登說,修女是不會帶小男孩去做手術的,因為「如果他們為他做手術,那麼他們就必須為每個人做手術。」

單從一個醫護工作者的身份來看,特蕾莎可能連「合格」都做不到。

圖源kenheyman.photoshelter.com

特蕾莎給病人帶來了無窮的痛苦,這位修女卻不以為意。

她說:

「痛苦本身不是什麼。但與耶穌受難同受苦難是一份奇妙的禮物,是最美麗的禮物,是愛的象徵。」

「痛苦和苦難已經進入你的生活,但要記住痛苦,悲傷,苦難不過是耶穌的吻——這表明你離耶穌太近了,他可以吻你。」

特蕾莎自己生病的時候,可沒有和患者們一起擁抱上帝,她去美國治療了。

不過也不難理解,疼是疼在患者身上,跟特蕾莎能有什麼關係。

況且羊毛出在豬身上,各種捐款已經到帳了。

只是可憐了那些患者,抱著人和人之間最基本的友善和信任而來,卻用僅有的希望換了個「沒病變小病,小病成絕症」的「福報」。

特蕾莎修女和張桂梅並論,這是讓人很費解的。

張桂梅患上了肺氣腫、肺纖維化、小腦萎縮等10餘種疾病,她的胳膊疼得抬不起來。

她卻一直陪著老師、陪著孩子們。

她說:

「我知道這個病完全無法治……你花那麼多錢去緩解它,你幹什麼不行啊?我還不如就坐在這兒我幹點事兒,這點餘光我把它用在這兒多好啊!」

「不要把生命看得說,我活的年齡有多長,你怎麼多幸福,不是的。你能為別人解決點痛苦,活到幾歲都可以,你就是值了的。」

特蕾莎修女和張桂梅還有另外一個不同。

特蕾莎修女認為女性和窮人應該「認命」;張桂梅卻堅持,女性和窮人,都應該突破各自面對的不公,主宰自己的命運。

的確,特蕾莎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但也有人說,這個獎,特蕾莎不配。

圖源Outlookindia

外國網友何出此言?特蕾莎修女反對女性墮胎。

對於一位女性而言,不能自由地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這已經是一種傷害。

在特蕾莎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時候,她致辭說,墮胎就是母親對孩子的謀殺。

她瞧不起那些墮胎合法化的國家:

即使在當下世界,女性依然面臨很多的不公平和壓迫。

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20日發布的《2020年世界婦女:趨勢和數據》報告顯示,全球就業適齡婦女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比例不足50%,這一數字在過去25年裡幾乎沒有變化。

特蕾莎修女,這樣一個站在諾獎領獎臺上的人,這樣一個被不少文章吹捧的人,至今仍然將子宮、生育和女性綁架在一起。在修女這裡,一些人身為女性,卻連選擇生活的權利都沒有。

在特蕾莎修女這裡,女人應該「認命」,窮人也同樣如此。

她說:「窮人們接受他們的命運,是非常美麗的一件事。」

圖源《獨立報》

反觀張桂梅,她一直站在女性這邊,站在窮人這邊。

她想要改變對女性的不公,想幫助窮人找到一個出路。

她借錢也要辦免費的女子高中,圖啥?

張桂梅想通過教育,給孩子們一個主宰自己命運的機會。

讀書、高考、走出去,去感受廣袤的世界,選擇心愛的事業,去選擇自己的感情和生活。

「女孩子受教育,她可以改變三代人的。」

這是她的心聲,這才是對女性應有的尊重和保護。

每一個女孩子都應該綻放自己的光彩,選擇自己的道路。

每一個生命都應該在自己的舞臺上發光,而不是被埋沒進塵土裡,成為牲口。

張桂梅,從來不認為窮人就應該「認命」。

她把一生都獻給了教育扶貧事業。

在女子高中最艱苦的日子裡,她從來都沒有退卻過。

自己受苦,但貧窮的這份苦,不能讓孩子們再受了。

「扶貧」就是張桂梅選擇的陣地,一份永不失守的陣地

她說:

如果在抗日戰爭年代,這個陣地上剩一個黨員,這個陣地都不會丟掉。我們剩6個黨員,我們能把這塊扶貧的陣地給黨丟掉?我說咱們開始重溫入黨誓詞。我們沒有錢,就在二樓畫了一個黨旗,把誓詞寫在了上面。我們宣誓,沒宣誓完,全哭了。

對於每一個人而言,在「天賦人權」之後,後面還有兩句:

人生而平等、自由。

人人都擁有追求生存、幸福的權利。

特蕾莎修女看來,女性不能墮胎、窮人應該認命。

張桂梅卻在努力打破這個枷鎖:

你是女性也好,你是窮人也罷,你和別人都不應該有不同。你有權選擇生活,主宰命運。

用特蕾莎來修飾張桂梅,有網友說出了自己心中的一萬個不願意:

圖源微博

小時候,人們常常會聽到一些國外的人權活動家的故事,文章會把他們大肆表揚一番。

當然了,這些故事現在人們依然能聽到。

只不過長大後,人們會再聽到一些道理,或可共勉:

「凡論一人,總須持平,愛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方是持平。」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用事實說話。」

人民教師張桂梅,當然不會因為一句「中國的特蕾莎」而如何。

至於這個類比本身,相信時間、歷史、事實,還有你我的眼睛,會給出最公正的答案。

相關焦點

  • 張桂梅不是"中國特蕾莎",她是共產黨員
    「中國特蕾莎」,拿帶有宗教色彩的「西方聖人」來類比張桂梅,或是出於褒獎之意,不過合適嗎?許多網友就表達了不同意見。有人說,「她有名字,她叫張桂梅。」「她不能是中國的張桂梅嗎?」她不是特蕾莎她是一名共產黨員誠然,特蕾莎修女是偉大的,但是拿其與張桂梅類比是不合適的。
  • 關於「中國的特蕾莎」最牛評論:太陽出來了,要啥破燈塔!
    可是,卻有媒體把張桂梅比作中國的「特蕾莎」,把她的個人形象無限度的拔高,然後閉口不提甚至是刻意「閹割」掉張桂梅的黨員身份、弱化她的扶貧理想。特蕾莎,當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就爭議極大。特別是她的許多理念和現代女性權益運動是相悖的。而且,據西方媒體自己的揭露,特蕾莎修女是二十世紀西方媒體打造的最大的偽善者。比如在1980年,她募集了1億美元,可是9500萬美元被她用來給傳教士蓋房子了,只有約500萬用於施捨醫藥,而這些藥物還大多數不知去向。她還從不公布她的「慈善」帳目。
  • 特蕾莎修女:活著就是為了愛!
    2003年10月被教皇約翰·保羅二世列入了天主教宣福名單Beatification,特蕾莎修女的名稱也因此變為真福特蕾莎修女(Blessed Teresa)。 特蕾莎修女的一生,不為金錢所動,一輩子都在為窮人服務。她多次訪華並謙卑地請求在中國開辦慈善機構,照顧中國的窮人。她把一生奉獻給世界窮人,無數國家都歡迎她。
  • 特蕾莎修女生前遺憾:沒能將福音傳給中國窮人
    近日,鳳凰網事微博發布一則消息,特蕾莎修女曾多次訪華並謙卑地請求在中國開辦慈善機構,照顧中國窮人。但最終她沒能實現這個願望,她臨終時表示遺憾,沒有將福音傳給中國窮人,只能無數次流淚為中國窮人禱告。
  • 使特蕾莎修女成為聖徒的奇蹟
    使特蕾莎修女成為聖徒的奇蹟,在德雷莎修女死後,有兩種不同的治療奇蹟,使她有可能被冊封為聖德肋撒。特蕾莎修女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努力為加爾各答基地的病人和窮人服務。在她於1997年9月5日去世後,她的許多崇拜者和追隨者大聲疾呼要求她在天主教會中被任命為聖徒。1999年,布賴恩·科洛迪耶丘克神父被任命為促進她成為聖徒的人。
  • 活著就是愛——特蕾莎修女
    那裡有些食物,她母親正在用她在街上撿來的食物做飯。直到那時,我們才明白她逃跑的原因。她的母親愛她,而她又非常愛她的母親。她們在對方眼中都是美的。那女孩說:「我的家!」——那裡就是她的家,她的母親就是她的家。特蕾莎修女的原名是艾格尼斯·剛察·博加丘,她1910年出生於前南斯拉夫,是阿爾巴尼亞裔人。12歲加入一個天主教的兒童慈善會,並預感自己未來的職業是要幫助貧寒人士。
  • 特蕾莎修女,在世界上只有中國拒絕過她
    小編最近看一本《特蕾莎修女傳》,可能很多人覺得修女的故事有什麼好看的,那你就錯了,她一輩子不為金錢所動,一輩子都在為窮人服務。她多次訪華並謙卑地請求在中國開辦慈善機構,照顧中國的窮人。但中國官員拒絕並告訴她:中國沒有窮人。
  • 特蕾莎修女:有人認為她不是聖人的8個原因
    特蕾莎修女的批評者之一是作家兼記者米希爾·博斯,她聲稱自己沒有興趣通過社會變革來減輕窮人的痛苦,相反,她「含蓄地接受了這樣一個觀點,即除了把窮人從街上帶走並照顧他們之外,你什麼也做不了。」博斯說,特蕾莎修女認為,不可能改變窮人的態度,也不可能讓他們覺得自己有能力,甚至有能力改進和改變他們的生活。
  • 高考作文素材:特蕾莎修女
    特蕾莎修女——塵世間仁慈的天使  特蕾莎修女以博愛的精神,默默地關注著貧窮的人,使他們感受到尊重、關懷和愛。特蕾莎修女,沒有高深的哲理,只用誠懇、服務而有行動的愛,來醫治人類最嚴重的病源:自私、貪婪、享受、冷漠、殘暴、剝削等惡行;也為通往社會正義和世界和平,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
  • 人物品格|加爾各答的天使——特蕾莎修女
    她的一生獲得過80多項榮譽和獎勵,但她將所有的獎勵都用來救助他人。 她的臉上刻著深深的皺紋,彎腰駝背,粗糙的雙手布滿裂紋,腳掌發炎以至於走路蹣跚。而最引人注意的,是她的眼睛裡永遠帶著悲憫。 她就是特蕾莎修女,也被稱為德蘭修女。一位信仰天主教的修女,一位一生從事慈善的人。
  • 《特蕾莎修女》:「做一個住在窮人中間的窮人」
    看完特蕾莎修女這部電影後,我總是在想:是什麼力看使一個愛美的女子幾十年如一日,放棄了安逸的修女和教師生活,穿上了窮人的衣展,一天扎進貧民席、難民營和各種各樣的傳染病人中?是什麼力量促使一個柔弱的女子勇敢地擔起拯教窮人於水火之中的重任?換作是他人,偶爾為之尚可,一輩子像她這樣,真的很難。為什麼特蕾莎修女能夠做到呢?
  • 特蕾莎修女是如何建立仁愛傳教修女會的?
    特蕾莎修女:堅強仁愛,終成立仁愛傳教修女會特蕾莎修女,以仁愛無私聞名於世,但筆者不羨慕她的名聲,反而好奇她是如何一步步從無到有創立仁愛傳教修女會,從而更好地幫助別人的。看了關於她的傳記,筆者認為首先是來自她的家庭的影響。
  • 英語 雙語美文:特蕾莎修女《無論如何》
    特蕾莎修女簡介 (1910年8月27日 ——1997年9月5日)18歲始,居無定所,而她每天做的事,就是推著小車在垃圾堆裡、水溝裡、教堂門口、公共建築的臺階上,揀回那些奄奄一息的病人、被遺棄的嬰孩、垂死的老人,然後到處去找吃的餵他們,找藥給他們治病,求醫生來幫助他們。1979年,特蕾莎修女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她身穿一件只值一美元的印度紗麗走上領獎臺。
  • 特蕾莎修女為何能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特蕾莎修女信仰一直以來特蕾莎修女都被公認為是上帝忠實的信徒,但是近年來被公開的書信卻表示她一直都活在痛苦的邊緣。特蕾莎修女信仰問題就是造成她痛苦的最大根源。儘管特蕾莎修女在去世前曾經要求燒毀她所有的書信,但是因為某種原因她的書信一直被保存下來。特蕾莎修女照片2003年,這些信件被公布於世。特蕾莎修女的好友就這些信件編撰了一本書籍。
  • 特蕾莎修女:我永遠不能遺棄你們
    諾貝爾和平獎頒獎詞這樣描述特蕾莎修女:「她的事業的一個特徵就是對單個人的尊重……最孤獨的人、最悲慘的人、瀕臨死亡的人,都從她的手中接受到了不含施捨意味的同情,接受到了建立在對人的尊重之上的同情。」然而,自她之後,數以萬計的人參與進慈善事業,特蕾莎修女「我永遠不遺棄你們」的名言金句,感召著一代代後繼者。2010年是特蕾莎修女誕辰一百周年,一百年來,她的無數感人話語深俘民心:「讓我們感謝上帝賦予我們這個機會,使我們大家相聚在這裡,是我們共同的語言把我們緊緊地連結一起。我們將共同攜手去幫助全世界的兒童,因為我們的修女已經遍布世界各地。
  • 《特蕾莎修女》,大愛境界的真實呈現
    《特蕾莎修女》,大愛境界的真實呈現。很多人對愛的理解有很多種,大多數的人心中都有小愛,何為小愛?就是親人,朋友,愛人之間的關心和愛護,但說到大愛,真正能做到的人又少之又少,有多少人能夠對自己毫不相干的人去付出自己的關心和愛護呢?
  • 「我的天職就是愛」——紀念特蕾莎修女去世21周年
    今天9月5日是國際慈善日,也是中國第三屆「中華慈善日」,之所以選擇這天,是為了紀念這天離世的特蕾莎修女。德蘭-特蕾莎修女一位無佳形美容,但卻因一生活出了愛,而感動世界的偉大女性。她的故事讓人看到,活出愛的美好,慈善的真諦和信德的馨香。
  • 特蕾莎修女:微笑是最好的慈善|愛與承
    二零一九年歲末我倆相約一起參加了在北京的「2019的中國慈善論壇。」會後,她再次邀請我給她的公眾號寫專欄,我這次沒再推辭,看似就隨口就答應下來了。但是坦白地說內心,確實一直湧動著一種責任感,一種無從拒絕的責任感。當下,這個社會,這個時代,比起人們需要的物質幫助而言,也許更需要是愛的奉獻與善的引領。
  • 梵蒂岡教廷為特蕾莎修女舉行盛大封聖典禮
    【環球時報駐義大利特約記者崔允辰】9月4日是天主教著名慈善人士——特蕾莎修女逝世19周年紀念日的前一天,梵蒂岡教廷當天為她舉行了盛大的封聖典禮,教宗方濟各親自主持儀式。特蕾莎修女生前不知疲倦地在印度加爾各答工作,被譽為「貧民窟的聖徒」。
  • 【靈性之光】特蕾莎修女——一個愛的故事
    但是她還是去了,為了那些饑寒交迫、流落街頭和傷殘疾病的人們,以及那些被忽略未被關懷的人們。她告訴我們,所有的人,包括窮人都不僅需要活著,還需要愛,還需要有尊嚴。在諾貝爾和平獎的歷史上只有兩位獲獎者是全票通過的,一位是史懷澤博士,另一位就是特蕾莎修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