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蕾莎修女的家庭生活

2021-03-02 江淳散文

活著就是為了愛。——特蕾莎修女  她把一切都獻給了窮人、病人、孤兒、孤獨者、無家可歸者和垂死臨終者;她從12歲起,直到87歲去世,從來不為自己、而只為受苦受難的人活著……

1910年8月27日,特裡薩修女出生。1979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授予特裡薩修女,以表彰她「為克服貧窮所做的工作」。她拒絕參加會後的晚宴,認為世上還有許多人忍受貧苦,參加這樣奢華的晚宴是不應該的。她被人們尊為「善良與光明的化身」,她去世的日子(9月5日)被聯合國大會定為國際慈善日。(網絡綜合/江淳編輯)

特裡薩修女於2016年9月4日被冊封為聖人,全世界都在喜悅盼望她的封聖典禮。特裡薩修女的形象超越了一切信仰和文化,象徵著對受苦者的施恩和服務。在此刻有一個人心情與眾不同,她就是特裡薩修女唯一的侄女阿吉.博亞吉烏。博亞吉烏在年輕時便搬遷至西西里生活,現在已經70多歲。博亞吉烏於9月1日向梵蒂岡電臺講述了她的姑姑在家庭生活中的非凡之處。

答:特裡薩修女做多很多事,但不被人知。她做什麼都不張揚,在一切事上都是自動自發,不做作,即使是最辛苦的事。我見過她做一些非常沉重的體力活,例如洗床單,即使上了年紀。她還長期伺候病人,甚至是那些患了可怖疾病的人。特裡薩修女做的事令人驚嘆不已,處理傷口,幫助他人,成立修會,讓她的姐妹們延續她的工作、她的使命。我為她做的這些事感到欣喜,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是非常平凡的事。

問:她與家人在一起時也如此平凡嗎?

答:當然是了。她很熱情,並且給人一種平安的感覺。我與她多次交談,有時只有我們兩個人。我和她說話時,就感覺與其他人不一樣。她給我一種平安的感覺,她的目光能看到我的內心。如果你注視她的眼睛,你就會覺得她看到了你的內在,你的心。在家裡時她很謹慎:比方說,他們的會規十分嚴厲,她很喜歡吃巧克力,但她從來不吃,因為這是一種奢侈的食物。她說:「因為我認識的大部分人都吃不起巧克力,所以我也不吃了。」後來,糖果也成了奢侈品,有人不斷地送給她糖果、巧克力等,她就把這些東西分給大家吃,自己什麼都不留。她一生中收到的禮物統統送給了其他人。她還把義大利裔美國人送給她的曼陀林,轉送給我。她就是這樣,非常特別,也很平凡。你跟她在一起,不會覺得不自在。

問:是凡而不俗嗎?

答:對,很恰當的表達。平凡中的非凡。她和誰都處得來,願意為每個人效勞,總能在合適的時間說合適的話,對我們也是如此。她是我姑姑,但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姑姑;既是姑姑,又是特裡薩修女,一種難以言喻的混合,一個非常特別的情感。

問:所有認識特裡薩修女或與她僅有一面之緣的人,都對她的祈禱方式印象深刻。您對此有何記憶嗎?

答:她總是勉勵我祈禱,說一家人要一起祈禱。我們有時做得到,有時不行;她非常關注這一點,關注家庭。她常對我說:「你應該照顧好家庭,照顧好你的家:陪伴你的孩子,順從你的丈夫,料理家務,照顧你的丈夫,照顧你的孩子,關心他們,知道他們做了什麼,沒做什麼。當你有空的時候,再去幫助他人」。她認為家庭是首要之務,認為家庭最重要。

問:特裡薩修女不僅滿臉微笑,還十分和藹、快樂,甚至也會調侃……

答:是的,是的!大多數人認為特裡薩修女總是那麼嚴肅、深沉,其實她很愛開玩笑,她說過一些談不上挖苦卻也有些捉弄人的話。我不得不說真話,她是具有幽默感的人。她可不是假裝虔誠,這樣說不知是否合適?

問:我想是吧!這不也是特裡薩修女的女性特質嗎?

答:的確是的。例如,當她年輕的時候,當她還在阿爾巴尼亞的時候,她學過鋼琴。她喜歡彈鋼琴,喜歡組織同學去遊玩。她總是個組織者,從小就是,我父親也這麼說……。

延伸閱讀

江淳:江南的雪

江淳:直刺星空的梯子

江淳:期待一場凌厲的冬雪

江淳:人們在尋求一條大船逃離

江淳:行進的漩渦與歷史的拐點

江淳:臺海無戰事,中美難開戰

相關焦點

  • 特蕾莎修女:活著就是為了愛!
    特蕾莎修女本名艾格尼絲,1910年8月27日出生在馬其頓斯科普裡的一個商人家庭,上面還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她的父母是阿爾巴尼亞人,都是虔誠的天主教徒。 很多年以後,當被問及早年的生活時,特蕾莎修女這樣回答:「18歲以後,我發誓要遵從上主的安排,我要放棄家庭去修道。從那以後的50年來,我絲毫沒有動搖過決心。我知道這是上主的旨意,是他的選擇,不是我個人的選擇。」
  • 高考作文素材:特蕾莎修女
    特蕾莎修女——塵世間仁慈的天使  特蕾莎修女以博愛的精神,默默地關注著貧窮的人,使他們感受到尊重、關懷和愛。特蕾莎修女,沒有高深的哲理,只用誠懇、服務而有行動的愛,來醫治人類最嚴重的病源:自私、貪婪、享受、冷漠、殘暴、剝削等惡行;也為通往社會正義和世界和平,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
  • 特蕾莎修女是如何建立仁愛傳教修女會的?
    特蕾莎修女:堅強仁愛,終成立仁愛傳教修女會特蕾莎修女,以仁愛無私聞名於世,但筆者不羨慕她的名聲,反而好奇她是如何一步步從無到有創立仁愛傳教修女會,從而更好地幫助別人的。看了關於她的傳記,筆者認為首先是來自她的家庭的影響。
  • 活著就是愛——特蕾莎修女
    特蕾莎修女的原名是艾格尼斯·剛察·博加丘,她1910年出生於前南斯拉夫,是阿爾巴尼亞裔人。12歲加入一個天主教的兒童慈善會,並預感自己未來的職業是要幫助貧寒人士。15歲時,她和姐姐決定到印度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18歲時,她進了愛爾蘭羅雷託修會,並在都柏林及印度大吉嶺開始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三學期後,特蕾莎修女到了印度的加爾各答,在聖瑪莉羅雷託修會中學擔任教職,主要是教地理。
  • 人物品格|加爾各答的天使——特蕾莎修女
    她就是特蕾莎修女,也被稱為德蘭修女。一位信仰天主教的修女,一位一生從事慈善的人。 特蕾莎原名艾格尼斯,出生在一個天主教家庭的她從小就與天主教結下了緣分。
  • 特蕾莎修女:我永遠不能遺棄你們
    特蕾莎修女「顯名」於上世界80年代,那正是個全球經濟高速進步、各國權力更替的火熱年代,高樓、速度、GDP、戰爭等是那個年代的關鍵詞,即便是在梵蒂岡的權力場中,晉位出頭、頭銜的更替也如同凡俗社會一般,是大多數主教、牧師、修女的人生重心,能如特蕾莎修女一般將修行理解為出世奉獻的基督教徒,可謂少而又少。
  • 使特蕾莎修女成為聖徒的奇蹟
    使特蕾莎修女成為聖徒的奇蹟,在德雷莎修女死後,有兩種不同的治療奇蹟,使她有可能被冊封為聖德肋撒。特蕾莎修女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努力為加爾各答基地的病人和窮人服務。在她於1997年9月5日去世後,她的許多崇拜者和追隨者大聲疾呼要求她在天主教會中被任命為聖徒。1999年,布賴恩·科洛迪耶丘克神父被任命為促進她成為聖徒的人。
  • 特蕾莎修女:微笑是最好的慈善|愛與承
    特蕾莎修女,1910出生於馬其頓斯科普裡的一個普通商人家庭,她的父母都是阿爾巴尼亞人,也都是虔誠的天主信徒,他們經常對附近的教堂慷慨解囊,給予周邊的窮困百姓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幼小的特瑞莎也總是參與其中,心中早已埋下慈善的種子。她曾再三地追問父親:「世上有沒有可以徹底醫治貧困的藥?」父親總是用行動告訴他,愛是良藥。那一年,特瑞莎只有9歲。
  • 特蕾莎修女為何能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特蕾莎修女信仰一直以來特蕾莎修女都被公認為是上帝忠實的信徒,但是近年來被公開的書信卻表示她一直都活在痛苦的邊緣。特蕾莎修女信仰問題就是造成她痛苦的最大根源。儘管特蕾莎修女在去世前曾經要求燒毀她所有的書信,但是因為某種原因她的書信一直被保存下來。特蕾莎修女照片2003年,這些信件被公布於世。特蕾莎修女的好友就這些信件編撰了一本書籍。
  • 說她是「中國特蕾莎修女」,真是小瞧了張桂梅
    特蕾莎修女的成就和讚譽,比比皆是,在此就不作贅述了。 今天只搬運較為少見的,特蕾莎修女的「爭議」行為。 在特蕾莎這裡,窮苦人得病了,怎麼辦? 他們被扔進特蕾莎修女在加爾各答的「臨終者之所」(Home for the Dying )。
  • 英語 雙語美文:特蕾莎修女《無論如何》
    《無論如何》——特蕾莎修女People are unreasonable
  • 【靈性之光】特蕾莎修女——一個愛的故事
    但是她還是去了,為了那些饑寒交迫、流落街頭和傷殘疾病的人們,以及那些被忽略未被關懷的人們。她告訴我們,所有的人,包括窮人都不僅需要活著,還需要愛,還需要有尊嚴。在諾貝爾和平獎的歷史上只有兩位獲獎者是全票通過的,一位是史懷澤博士,另一位就是特蕾莎修女。
  • 《特蕾莎修女》:「做一個住在窮人中間的窮人」
    看完特蕾莎修女這部電影後,我總是在想:是什麼力看使一個愛美的女子幾十年如一日,放棄了安逸的修女和教師生活,穿上了窮人的衣展,一天扎進貧民席、難民營和各種各樣的傳染病人中?是什麼力量促使一個柔弱的女子勇敢地擔起拯教窮人於水火之中的重任?換作是他人,偶爾為之尚可,一輩子像她這樣,真的很難。為什麼特蕾莎修女能夠做到呢?
  • 特蕾莎修女:有人認為她不是聖人的8個原因
    第二年,瑪麗·特雷莎修女搬到印度,開始在一所天主教女子學校教書。1946年,特蕾莎修女接到「一個電話裡的一個電話」,要求放棄教學,幫助印度最貧窮的人,那些生活在加爾各答貧民窟的人。1950年,梵蒂岡批准特蕾莎修女會,即慈善傳教士會。
  • 《特蕾莎修女》,大愛境界的真實呈現
    《特蕾莎修女》,大愛境界的真實呈現。很多人對愛的理解有很多種,大多數的人心中都有小愛,何為小愛?就是親人,朋友,愛人之間的關心和愛護,但說到大愛,真正能做到的人又少之又少,有多少人能夠對自己毫不相干的人去付出自己的關心和愛護呢?
  • 「我的天職就是愛」——紀念特蕾莎修女去世21周年
    今天9月5日是國際慈善日,也是中國第三屆「中華慈善日」,之所以選擇這天,是為了紀念這天離世的特蕾莎修女。德蘭-特蕾莎修女一位無佳形美容,但卻因一生活出了愛,而感動世界的偉大女性。她的故事讓人看到,活出愛的美好,慈善的真諦和信德的馨香。
  • 梵蒂岡教廷為特蕾莎修女舉行盛大封聖典禮
    【環球時報駐義大利特約記者崔允辰】9月4日是天主教著名慈善人士——特蕾莎修女逝世19周年紀念日的前一天,梵蒂岡教廷當天為她舉行了盛大的封聖典禮,教宗方濟各親自主持儀式。特蕾莎修女生前不知疲倦地在印度加爾各答工作,被譽為「貧民窟的聖徒」。
  • 特蕾莎修女經典名言---不管怎樣
  • 特蕾莎修女的愛(上)「轉」
    德蕾莎1910年生於南斯拉夫境內的一個阿爾巴尼亞族富裕、極具天主教色彩的家庭,本名阿格尼絲。她的家鄉位於現在脫離南聯盟獨立的馬其頓首都斯科普裡。一九二八年,長大成人的她離開自己的家鄉到愛爾蘭,加入了仁愛修女會。
  • 特蕾莎修女生前遺憾:沒能將福音傳給中國窮人
    近日,鳳凰網事微博發布一則消息,特蕾莎修女曾多次訪華並謙卑地請求在中國開辦慈善機構,照顧中國窮人。但最終她沒能實現這個願望,她臨終時表示遺憾,沒有將福音傳給中國窮人,只能無數次流淚為中國窮人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