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好扶貧真本領 引領群眾奔小康
——寶塔區姚店鎮安溝門村第一書記韋金龍小記
韋金龍是寶塔區交通局的一名技術骨幹,兩年前他主動申請到姚店鎮安溝門村擔任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隊長。
兩年多的鄉村工作,讓這個原本帥氣靦腆的後生變得有些粗獷,從剛來的不適應、不被接受,到現如今「蹲得住、融得進、幹得好」。他用不懈努力獲得了鄉親們的認可,村民的人均收入從2017年的7200元增加到現在的8600元,徹底擺脫了貧困。
沉下身子練好扶貧真本領
擔任安溝門村第一書記以來,韋金龍嚴格按照「兩不愁,三保障」的要求,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對村裡的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分類施策,幫助他們發展養殖業、種植業,增設公益性崗位幫助貧困戶就業,想盡辦法增加他們的收入。
張學有曾經是安溝門村的貧困戶,韋金龍為他制定了發展養豬產業的脫貧計劃。經過幾年的發展,他家母豬存欄4頭,肉豬存欄10頭,仔豬16頭,並建成45平方米的彩鋼棚頂豬圈。同時,為張學有的妻子、女兒分別落實了低保和殘疾補助。2019年,張學有全家人均純收入達到20745元,增長幅度高於非貧困戶,榮獲了2019年延安市「脫貧之星」榮譽稱號。「為了幫助我們改變貧困面貌,韋書記付出了太多,吃了很多苦,我們一家人都很感謝他。」張學有感激地說。
闖出路子帶領群眾奔小康
「村子基礎薄弱,產業正處在發展期,又遇到這麼嚴重的疫情,剛剛脫貧就有返貧的可能。」韋金龍擔心的不只是村民的健康,還有如何鞏固脫貧成果。
為此,韋金龍積極落實相關扶貧政策,多方協調項目。他從包扶單位寶塔區交通局爭取到38.6萬元,為村民新修了一座便民橋;投資235萬元,新修了一條全長3.2公裡、寬3米的水泥硬化生產道路;投資6.9萬元,對黨員活動室進行全面維修改造;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改善人居環境,安裝了路燈30盞;建成標準化村衛生室,並協調有關部門派駐村醫生一名,方便了村民看病、買藥。
同時,組織動員村民統籌兼顧果樹管理、畜牧養殖等農業農村工作,有序下田、分時下地、分散勞作,努力把疫情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降到最低。在他的帶領下,村民建起了蔬菜大棚、搞起了家禽養殖,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身為第一書記,不能光靠苦幹,更不能一味蠻幹,要注重有效地運用宣傳教育手段,發動、組織和引導群眾,發揮好領頭雁的作用,引領貧困戶脫貧致富。」韋金龍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通訊員 劉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