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健康的飲食帶來健康的生活,We are what we eat. 但是在這個貧富差距這麼大的時代,健康的飲食真的容易獲得嗎?
正如我們之前所介紹過的那樣,長久以來經濟學家一直覺得影響社會不平等,或者說導致窮人和富人差距不斷擴大的兩大關鍵因素是教育和健康。道理很簡單,教育程度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一個人是否可以找到好的工作來逐漸改變自己貧困的境遇。健康則是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工作的時長,財富的累計,以及家庭不會因為健康問題拖累而消耗掉大量的金錢。
這是經濟學季刊上的文章「FOOD DESERTS AND THE CAUSES OF NUTRITIONAL INEQUALITY」。
作者們發表了一個新的有趣的觀點:主觀營養攝入的差異可能會直接導致社會上窮人和富人在健康上面的差異,並且直接影響到相應問題的政策制定。
當然這不是第一篇涉及這方面的討論的文章,此前的大多數討論都是基於供給側——食物荒漠的理論。也就是說為什麼窮人吃不到好東西呢,是因為把好東西運輸到窮人居住的地區成本太高了,因為犯罪率等為題,銷售健康食品的零售商可能需要更高的成本才能將好東西送給窮人吃。如果成本變高那可能也意味著這些食物會以更高的價格賣給窮人,但是窮人不會接受這麼高價格的「健康食物」,這樣使得把食物運輸過到窮人的地區也變得沒有意義了。這就形成了食物荒漠,即便有一部分窮人願意支付高昂的代價來享用健康的食品,他們也無法就近找到提供此類食品的市場。
而這篇文章主要是從需求側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是不是除了供給以外,窮人本身對於健康食品的需求也很低呢?
作者通過對美國全國40%零售店的門店數據匹配了61000戶家庭的視頻購買情況的調查問卷數據,研究了每個家庭對於食品消費的選擇。他們發現了什麼呢?首先,通過對於每一個家庭食品購買數據的分析,作者使用 Healthy Eating Index計算出了高收入家庭平均來說要比低收入家庭的營養攝入來得更健康。其次低收入家庭所在的社區事實上大型超市更少。相比大型超市而言,低收入家庭所在的社區周圍分布的藥店和社區便利店要居多,在的藥店和便利店也會有許多健康相關的食品、藥品可供選擇。
為了證明低收入家庭的社區環境是不是會影響到他們健康食品攝入的決定。作者對數據進行了進一步的分析,他們發現事實上對比那些存在食品荒漠現象的樣本,大超市的進入事實上對於家庭營養食品攝入的影響其實是微乎其微的。人們並不會因為大超市的進入,而購買消費更多的健康食品。特別是對於低收入家庭而言,一旦周圍有了大型的超市,人們更願意去大型超市裡面購買相對廉價的其他食品而不是健康相關的產品。這就帶來以下問題,事實上窮人家庭並不缺少健康食品的供給,作者甚至許多家裡附近沒有大型超市的窮人也會跑去更遠的大型超市購買廉價的食品。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如此巨大的窮人和富人的營養攝入的不均衡呢?
作者對於居民家庭的食品需求建立了結構模型,估計結果顯示了驚人的結果:在健康類的食品八大指標當中,有六項顯著被高收入的家庭青睞(全果,水果,蔬菜,豆類,其他蔬菜,奶製品),當然對於「不健康」成分中的兩項(鈉和添加糖),高收入家庭也體現了相對較弱的偏好。這樣的偏好意味著什麼呢,我們以1000卡路裡的食品營養攝入為例,相比使用1000卡路裡的垃圾食品,低收入家庭最多只願意支付0.43美金來改善食品營養結構,而高收入家庭願意支付的價格是低收入的3倍!而這種貧富家庭在健康食品消費觀上的差異有20%會被教育程度解釋,14%則來自於家庭的營養知識。
理解了這一點就很有意思了,經濟學家總結髮現事實上人和人之間健康營養攝入的不均衡只有10%是源於健康食品的供給,90%則是源自於家庭對於健康食品的偏好和消費觀念。從政策上來說,如果要消除不平等,鼓勵低收入家庭消費更多的健康食品,單純地增加供給恐怕並不是太行之有效的方法。降低價格,提高窮人的健康意識和營養學知識,事實上才是政策制定者們應當關注的首要問題。
那麼問題來了,你們喜歡吃炸雞,烤串麻辣燙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