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臺灣進入「大選季」,一部以國民黨時期「白色恐怖」為背景的驚悚片和一部重現國民黨參選人韓國瑜當年在「立法院」暴打同僚陳水扁的政治劇接連上映。這些對藍營帶有負面影射的影視作品,令人質疑提供補助的民進黨當局大搞「文化助選」。
新加坡《聯合早報》21日稱,改編自2017年同名驚悚推理電玩的電影《返校》自9月20日上映,在島內引發對「白色恐怖」歷史的爭論。由於電影政治色彩強烈,有民眾質疑稱,《返校》在臺灣選舉前幾個月的敏感時機上映,似乎在含蓄提醒選民國民黨的「歷史罪責」,企圖影響選情。緊接著11月,臺灣首部政治劇將在國際線上影音串流平臺網飛播放,「進一步加深外界對近期影視作品『頻打藍』的印象」。
電影《返校》9月20日上映。
據了解,《國際橋牌社》預計拍攝八季,首季聚焦臺灣民主轉型關鍵的1990年至1994年,其中一幕重現高雄市長韓國瑜1993年出任「立委」時,為了榮民預算而與當時同為「立委」的陳水扁發生肢體衝突。聯合新聞網稱,該劇獲準進入「總統府」「立法院」取景,李登輝、前「行政院長」郝柏村、陳水扁、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等上世紀90年代的政治人物都在片中找得到影子,而當時只能算二三線政治人物的韓國瑜也「露臉」,「這種安排很難不讓人有政治聯想」。
事實上,臺灣多年來拍攝過不少帶有政治色彩的電影,一些被綠營加以利用攻擊對手。聯合新聞網回顧稱,1989年知名導演侯孝賢執導的《悲情城市》,首度碰觸以往被視為禁忌的「二·二八事件」,拍攝地九份因此從沒落的礦業小鎮變成熱門觀光點,至今不衰。1996年,萬仁的《超級大國民》觸及上世紀50年代的「白色恐怖」,2012年楊雅喆的《女朋友·男朋友》出現上世紀90年代的「野百合學運」,2017年的《血觀音》則影射「新瑞都案」和「劉邦友命案」等,2014年魏德聖的《KANO》則被批評過度美化日本殖民統治。
電視劇方面,2000年臺灣迎來首度政黨輪替,親綠的三立電視臺立刻推出連續劇《阿扁與阿珍》,結果「當初力捧阿扁的作品,如今成了當事人都不願多提的舊事」。聯合新聞網稱,大部分的政治電影都站在國民黨意識形態的對立面,少數對民進黨開刀的電影都以2004年的「3·19槍擊案」為題材,如香港導演劉國昌的作品《彈道》。今年5月,符昌鋒的《幻術》上映,將日本作家伴野朗2001年的作品《暗殺陳水扁:戴維王的密使》放入情節,描述李登輝擔心連宋當選,將使本土政治路線毀於一旦,暗示保鏢隊長進行暗殺行動。
今年的《返校》和《國際橋牌社》更被認為民進黨在進行「文化助選」,在「大選」前3個月的關鍵期,企圖影響選情。值得一提的是,兩部片子都獲得民進黨當局的補助,其中前者獲得臺「文化部」1600萬元(新臺幣,下同)補助。在電影上映前一天,「文化部長」鄭麗君特別呼籲支持者前去觀看。《國際橋牌社》則獲得3000萬元補助。研究政治傳播的銘傳大學傳播學院院長倪炎元在接受《聯合早報》採訪時稱,影視作品的創作者在創作當下未必有抹黑或攻擊的動機,「但只要劇情能產生對某個黨有利的政治效應……你不能怪人家拿這個話題來打你」。《旺報》刊登的一篇評論稱,「轉型正義」在臺灣已成為「政治正確」,配合這一主題的藝術作品也就天然地佔據了道德制高點。但由此所引發的一些社會討論已經悖離了歷史的真相,難免需要撥亂反正一番。
面對民進黨當局的做法,韓國瑜日前曾與青年包場觀看《返校》,結果又引來綠營「把《返校》當極權惡霸漂白水」的批評。臺灣《中國時報》稱,「白色恐怖」主要的不幸事件已是六七十年前的事情,其間臺灣不但經歷了3次政黨輪替,且蔡英文上臺以來大推所謂「轉型正義」、進行「不當黨產」清查等,照理說這部電影不應再與當下政治以及政黨有太多聯結。不過,動不動就把文化事件轉為政治資本,堪稱綠營的拿手本事,這部電影因此與正在進行的2020年「大選」產生了關係,國民黨尤其是韓國瑜可謂「躺著也中槍」。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網/崔明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