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臺灣地區解嚴滿30周年。島內各界都在這一天舉辦活動,回顧過去展望未來。不過在許多人眼裡,30年後的臺灣,仍然有許多地方讓人擔憂。臺媒更指出,30年來,讓臺灣人引以為傲的所謂「民主」其實從未深化,始終停留在「數人頭」的皮相上面。
蔣經國任內宣布臺灣地區解嚴
當時見證蔣經國向來賓透露解嚴的馬英九曾以「好像觸電一樣」,形容參與改寫臺灣歷史的重要時刻。
時間回到1986年10月7日,當時蔣經國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發行人葛蘭姆(Katherine Graham)訪問,透露將解除戒嚴,當時在現場擔任蔣經國英文翻譯的正是馬英九(上圖)。
馬英九說,當他翻譯蔣經國所說的解嚴關鍵字句時,「立即感受猶如電流通過身體一般」、「我告訴我自己,我們正在改寫歷史」,一股強烈的歷史參與感油然而生。
1987年7月15日零時臺灣地區宣布解除長達38年的戒嚴,由時任臺當局「新聞局長」的邵玉銘(上圖右)親口向海內外媒體宣布此事。事隔30年提起這段歷史時刻,邵玉銘說,「當下好像有一股電流通了」。
解嚴30年來,臺灣地區的政治民主化看似很有「成果」,然後其本質又如何呢?臺灣輿論認為,解嚴後的30年,也是選舉掛帥、選票主義橫掃一切的30年。
臺灣《聯合報》社論指出,臺灣解嚴、民主化已30年,但立法機構仍在上演朝野打群架的戲碼,人們似乎也並不以為忤。尤其,藍營女民代在拉扯中打了綠營女民代一巴掌,許多民眾反而大聲叫好,這又是什麼奇景?
社論認為,深層次的原因,是臺灣的民主其實從來未曾真正的深化,而一直停留在「數人頭」的皮相。至於頭皮底下所需要的思考,一項花錢無數的建設到底能為臺灣帶來什麼效益,一個雜七雜八的拼盤計劃到底有什麼前瞻願景可言,則根本不是執政黨民意代表關心的問題,他們要扮演的只是替蔡英文「護航」的角色。
另有臺媒評論認為,現在臺灣的民主演變成只是一種「投票主義」,選民對政策不太關注,政治人物提出的政見,很少完全履行,政見對政黨也仿佛只是「參考用」,政治人物的責任感不夠強烈。
馬英九今天上午出席活動時也表示,臺灣雖然解嚴,但從現在的發展來看,還有很多事情值得擔心。雖然大家一天到晚批評威權體制,一旦執政後,是否就能擺脫誘惑,還是很大的問號。
前臺南縣長蘇煥智則認為,臺灣如今面臨全新的挑戰。他認為,過去戒嚴的時代或許黑暗,但在政治上充斥著理想主義,有更多人願意去改變這個世界,然而臺灣政治現在面臨「世俗化」的侵蝕,政治人物更注重如何去包裝自己,永遠是「選舉掛帥」。
臺灣解嚴30年,民進黨仍在搞戒嚴
1987年7月14日,時任臺灣當局領導人蔣經國宣布,自次日零時起解除戒嚴,這標誌著在臺灣實施長達38年的「戒嚴令」走入歷史。時值解嚴30周年之際,民進黨除了為自己攬功外,還通過舉辦紀念會、展覽、影展、音樂節等活動曝光「國民黨的黑歷史」,藉機宣揚「轉型正義」。最善於佔據「道德制高點」的民進黨,自去年5月上臺後到底做了些什麼呢?又是制定「保防法」「反滲透法」,又是抓捕「共諜學生」,動作頻頻。對此島內輿論痛批,臺灣已解嚴30周年了,民進黨仍在搞戒嚴。
這兩天,民進黨正在臺中舉辦「解嚴30」音樂節,邀請島內年輕一代音樂人演唱戒嚴時代的「禁歌」。從歷史角度看,「禁歌」在當時是客觀存在的,國民黨當局有一套「歌曲審查制度」,未通過的歌曲要修改到合格才能出版。據臺媒披露,單單從1979年到1987年,就有930餘首歌曲遭禁或勒令修改,如《何日君再來》就曾因涉「左傾」被禁,《今夜不回家》亦被禁,理由是「家」被認為代表大陸,而「不回家」違反了「反攻大陸」政策。
臺灣兩岸經貿文化發展交流協會會長黃子榕在接受海峽導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當時島內社會籠罩在統治者不可挑戰的權威當中,到處瀰漫「白色恐怖」氣氛,人人自危,直到1980年代情況才有所改觀。
1987年7月15日起,臺灣長達38年的戒嚴時代正式走入歷史,人們開始擁有集會、言論、出版、結社的自由。解嚴,一直被民進黨視為其一大功勞。民進黨秘書長洪耀福日前在「解嚴30」記者會上聲稱,要讓臺灣很多年輕朋友知道,解除戒嚴依靠的不是當年執政者的善意或是恩賜,而是上一代人奮鬥的成果。
對於民進黨把解嚴功勞都歸在自己身上,黃子榕表示,這並不符合事實,是對歷史的歪曲和模糊,主要目的是騙選票。這兩天,臺當局在島內各地舉辦白色恐怖巡迴展、臺灣國際人權影展、音樂節等活動,綠營政客也藉機宣揚「轉型正義」。島內輿論痛批,民進黨紀念解嚴只是手段,鬥國民黨才是目的。
在黃子榕看來,臺灣戒嚴已解除30年了,民進黨當局仍在搞「柔性戒嚴」。她說,現在旅遊業者、勞工團體、養殖業者、軍公教團體……全臺幾乎各行各業都走上街頭抗議陳情,但都沒什麼用,民進黨現在全面執政了,卻在為所欲為!
就在解嚴紀念日到來之際,臺當局居然放話稱,擬禁止大陸省級臺辦、「不友好」的智庫學者、黨政軍等人士入島交流。黃子榕表示,解嚴開啟了兩岸交流的序幕,而現在的執政當局居然要限縮交流,這無疑是開歷史的倒車。「我們好不容易從臺灣反共戒嚴體制的黑暗中走了出來,不能眼看著黑暗的盡頭又是另一個黑暗……」前不久,反映戒嚴時代的紀錄片《暗夜行路》拍攝完成,一位政治受難者這樣對外界說。
綜合海峽導報及臺媒報導
最權威的「呆丸」君,臺灣的事兒全都懂!畫風隨時切換,您請隨意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