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鬥爭、選票主義……臺灣解嚴30年,民進黨仍在搞戒嚴

2021-02-11 臺灣那些事兒

今天,是臺灣地區解嚴滿30周年。島內各界都在這一天舉辦活動,回顧過去展望未來。不過在許多人眼裡,30年後的臺灣,仍然有許多地方讓人擔憂。臺媒更指出,30年來,讓臺灣人引以為傲的所謂「民主」其實從未深化,始終停留在「數人頭」的皮相上面。

蔣經國任內宣布臺灣地區解嚴

當時見證蔣經國向來賓透露解嚴的馬英九曾以「好像觸電一樣」,形容參與改寫臺灣歷史的重要時刻。

時間回到1986年10月7日,當時蔣經國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發行人葛蘭姆(Katherine Graham)訪問,透露將解除戒嚴,當時在現場擔任蔣經國英文翻譯的正是馬英九(上圖)。

馬英九說,當他翻譯蔣經國所說的解嚴關鍵字句時,「立即感受猶如電流通過身體一般」、「我告訴我自己,我們正在改寫歷史」,一股強烈的歷史參與感油然而生。

1987年7月15日零時臺灣地區宣布解除長達38年的戒嚴,由時任臺當局「新聞局長」的邵玉銘(上圖右)親口向海內外媒體宣布此事。事隔30年提起這段歷史時刻,邵玉銘說,「當下好像有一股電流通了」。

解嚴30年來,臺灣地區的政治民主化看似很有「成果」,然後其本質又如何呢?臺灣輿論認為,解嚴後的30年,也是選舉掛帥、選票主義橫掃一切的30年。


臺灣《聯合報》社論指出,臺灣解嚴、民主化已30年,但立法機構仍在上演朝野打群架的戲碼,人們似乎也並不以為忤。尤其,藍營女民代在拉扯中打了綠營女民代一巴掌,許多民眾反而大聲叫好,這又是什麼奇景?

社論認為,深層次的原因,是臺灣的民主其實從來未曾真正的深化,而一直停留在「數人頭」的皮相。至於頭皮底下所需要的思考,一項花錢無數的建設到底能為臺灣帶來什麼效益,一個雜七雜八的拼盤計劃到底有什麼前瞻願景可言,則根本不是執政黨民意代表關心的問題,他們要扮演的只是替蔡英文「護航」的角色。

另有臺媒評論認為,現在臺灣的民主演變成只是一種「投票主義」,選民對政策不太關注,政治人物提出的政見,很少完全履行,政見對政黨也仿佛只是「參考用」,政治人物的責任感不夠強烈。

馬英九今天上午出席活動時也表示,臺灣雖然解嚴,但從現在的發展來看,還有很多事情值得擔心。雖然大家一天到晚批評威權體制,一旦執政後,是否就能擺脫誘惑,還是很大的問號。

前臺南縣長蘇煥智則認為,臺灣如今面臨全新的挑戰。他認為,過去戒嚴的時代或許黑暗,但在政治上充斥著理想主義,有更多人願意去改變這個世界,然而臺灣政治現在面臨「世俗化」的侵蝕,政治人物更注重如何去包裝自己,永遠是「選舉掛帥」。

臺灣解嚴30年,民進黨仍在搞戒嚴


1987年7月14日,時任臺灣當局領導人蔣經國宣布,自次日零時起解除戒嚴,這標誌著在臺灣實施長達38年的「戒嚴令」走入歷史。時值解嚴30周年之際,民進黨除了為自己攬功外,還通過舉辦紀念會、展覽、影展、音樂節等活動曝光「國民黨的黑歷史」,藉機宣揚「轉型正義」。最善於佔據「道德制高點」的民進黨,自去年5月上臺後到底做了些什麼呢?又是制定「保防法」「反滲透法」,又是抓捕「共諜學生」,動作頻頻。對此島內輿論痛批,臺灣已解嚴30周年了,民進黨仍在搞戒嚴。

這兩天,民進黨正在臺中舉辦「解嚴30」音樂節,邀請島內年輕一代音樂人演唱戒嚴時代的「禁歌」。從歷史角度看,「禁歌」在當時是客觀存在的,國民黨當局有一套「歌曲審查制度」,未通過的歌曲要修改到合格才能出版。據臺媒披露,單單從1979年到1987年,就有930餘首歌曲遭禁或勒令修改,如《何日君再來》就曾因涉「左傾」被禁,《今夜不回家》亦被禁,理由是「家」被認為代表大陸,而「不回家」違反了「反攻大陸」政策。

 臺灣兩岸經貿文化發展交流協會會長黃子榕在接受海峽導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當時島內社會籠罩在統治者不可挑戰的權威當中,到處瀰漫「白色恐怖」氣氛,人人自危,直到1980年代情況才有所改觀。

1987年7月15日起,臺灣長達38年的戒嚴時代正式走入歷史,人們開始擁有集會、言論、出版、結社的自由。解嚴,一直被民進黨視為其一大功勞。民進黨秘書長洪耀福日前在「解嚴30」記者會上聲稱,要讓臺灣很多年輕朋友知道,解除戒嚴依靠的不是當年執政者的善意或是恩賜,而是上一代人奮鬥的成果。

對於民進黨把解嚴功勞都歸在自己身上,黃子榕表示,這並不符合事實,是對歷史的歪曲和模糊,主要目的是騙選票。這兩天,臺當局在島內各地舉辦白色恐怖巡迴展、臺灣國際人權影展、音樂節等活動,綠營政客也藉機宣揚「轉型正義」。島內輿論痛批,民進黨紀念解嚴只是手段,鬥國民黨才是目的。

在黃子榕看來,臺灣戒嚴已解除30年了,民進黨當局仍在搞「柔性戒嚴」。她說,現在旅遊業者、勞工團體、養殖業者、軍公教團體……全臺幾乎各行各業都走上街頭抗議陳情,但都沒什麼用,民進黨現在全面執政了,卻在為所欲為!

 就在解嚴紀念日到來之際,臺當局居然放話稱,擬禁止大陸省級臺辦、「不友好」的智庫學者、黨政軍等人士入島交流。黃子榕表示,解嚴開啟了兩岸交流的序幕,而現在的執政當局居然要限縮交流,這無疑是開歷史的倒車。「我們好不容易從臺灣反共戒嚴體制的黑暗中走了出來,不能眼看著黑暗的盡頭又是另一個黑暗……」前不久,反映戒嚴時代的紀錄片《暗夜行路》拍攝完成,一位政治受難者這樣對外界說。

綜合海峽導報及臺媒報導

最權威的「呆丸」君,臺灣的事兒全都懂!畫風隨時切換,您請隨意迷戀。

相關焦點

  • 臺灣解嚴三十年 反共幽靈依舊不散
    ,宣布由蔣經國發布的命令,臺灣地區自翌日零時起解除戒嚴。一個月又十六天後,我就出生於這樣一個解嚴後的臺灣。這段當年中視的新聞快報,的確頗具歷史感,也是我時常模仿的「老三臺」樣板。解嚴開啟了臺灣的新時代,也長成了像我這樣的新世代。然而,當初賦予解嚴正當性的「反共」幽靈,不僅仍舊盤結不散,甚至還有愈加瀰漫之勢。國民黨會走到今天這樣離心離德、拿香跟拜的地步,關鍵就在於解嚴以後,未能處理好對待中共的態度。
  • 臺灣宣布解除戒嚴
    臺灣宣布解除戒嚴在30年前的今天,1987年7月14日 (農曆六月十九),臺灣宣布解除戒嚴。
  • 臺灣解除戒嚴30年|那些曾經被禁的歌曲|【馨聞旋律】
    當年大陸官媒在介紹這首歌時都提到綠島是臺灣關押政治犯的地方。今年7月14日是臺灣宣布解除戒嚴令30周年,如今,「思想犯」、「政治犯」在臺灣早已成為歷史名詞,綠島的囚室作為歷史遺蹟,供人參觀,警示那段令臺灣人不堪回首的歲月。
  • 臺灣解嚴三十年 孤舟搖曳的國民黨
    1987年7月14日,操著一口東北口音的臺當局「新聞局長」邵玉銘向在場的200多名中外記者宣布了這一消息。自此,作為人類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戒嚴,伴隨統治強人的一聲號令,在臺灣劃下了句點!當時解嚴只限臺、澎兩地,不及於福建省的金門縣、連江縣。金、馬直到五年後才解除戒嚴,同時廢止戰地政務。
  • 狂刀丨臺灣解嚴三十年,孤舟搖曳的國民黨
    1987年7月14日,操著一口東北口音的新聞局長邵玉銘向在場的200多名中外記者宣布了這一消息。自此,作為人類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戒嚴,伴隨統治強人的一聲號令,在臺灣劃下了句點!當時解嚴只限臺、澎兩地,不及於福建省的金門縣、連江縣。金、馬直到五年後才解除戒嚴,同時廢止戰地政務。
  • 蔣經國與臺灣「解嚴」
    20年前,風燭殘年卻在島上擁有絕對權威的蔣經國宣布,自1987年7月15日零時起,臺灣解除「戒嚴」,從而結束了長達38年的「戒嚴」時代。在「戒嚴」體制下,「警備總司令部」可隨時進入公民家中檢查戶口,審查和懲罰書報 雜誌,可制止、解散公民的遊行集會,可禁止公民罷工、結社,可對公民的出入境自由進行嚴格限制,可任意拆閱、扣留或沒收公民的私人郵件、電報,乃至以軍法來審判非軍人的一般公民,等等。一句話,「憲法」賦予公民的大多數基本權利幾乎都被無情剝奪。誠惶誠恐地在這種「老虎」體制下生活了38年之久,島上民眾終於迎來了「解嚴」的一天。
  • 臺灣的「綠色戒嚴」來了
    臺灣作家劉心月在臺媒撰文說,在民進黨「立委」陳亭妃和臺北市議員陳怡君等人的檢舉和抨擊下,蔡當局文化主管部門已正式發函圖書業者、電商通路如博客來等,下架大陸繪本《等爸爸回家》;同時,包括臺北市立圖書館等所有公立圖書館均已下架這本書。換言之,《等爸爸回家》一書在臺灣已形同禁書。
  • 臺灣政治20年來最醜陋!民進黨遭批「不要臉也無所謂」
    島內資深媒體人唐湘龍觀察民進黨近來的表現,在網絡節目直言痛批民進黨巴結文化和派系分贓,讓他感覺,現在臺灣的政治進到了一個這20年他沒有看過醜陋的階段,而同臺主持的另一資深媒體人陳鳳馨更稱,綠營現在是票多到不要臉也無所謂了!
  • 1987年的7月15日,臺灣解除了長達近四十年的戰爭戒嚴
    1987年7月14日宣告臺灣地區自15日零時起解嚴1949年,國民黨在戰場上兵敗如山倒,蔣派遣親信陳誠前往臺灣,開始準備後路。1949年初陳誠就任臺灣省政府主席以後,兼任臺灣省警備總司令,並於5月19日,頒布《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布告戒字第壹號》(簡稱《臺灣省戒嚴令》),自同年5月20日零時起,在臺灣省全境(含臺灣本島、澎湖群島及其它附屬島嶼)實施戒嚴。這是臺灣近四十年「戒嚴」歷史的起點。自1949年5月20日到1987年7月15日,臺灣實施了長達38年之久的戰爭戒嚴。
  • 黑幫在臺灣是怎樣的存在?環環幫你細說前世今生……
    從大清朝說起……國民黨黨主席選舉前夕爆出「黑幫集體入黨」事件,遭綠營抨擊,國民黨方面隨即翻出黑幫入民進黨的新聞進行反擊,引來媒體熱議兩黨互揭「涉黑老底」。事實上,黑幫介入政治在島內極為普遍,這與島內政治社會的發展變化有密切關聯。從清朝、日治到國民黨戒嚴統治,臺灣黑道受當局強力幹預,大體都在可控範圍。
  • 蔡英文逐步走向獨裁臺灣即將走向新戒嚴時代
    《亞洲週刊》最新一期封面,刊登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穿龍袍的圖片,標題以《臺灣民選獨裁幕後綠營新威權主義現象》為題,分析認為蔡英文執政已逐漸偏向獨裁
  • 「轉型正義」=「戒嚴轉型」?
    但我卻深深同意蔡英文這句話,轉型正義確實未完成,而且就在民進黨執政下,我們正步入「綠色恐怖」的新戒嚴時代!「轉型正義」的今天,臺獨從叛亂變成了政治正確,但除此之外,新的戒嚴卻正在到來,「統一」更是要被全力防堵的政治思想。解嚴後的最後叛亂案「獨臺會案」,促成立法院迅速廢止「懲治叛亂條例」,以及後來「刑法100條」修正及「動員戡亂時期」終止。
  • 臺灣將進入網絡戒嚴時代?
    自從蔡英文上臺「執政」、重用「黑客」出身的唐鳳為「數位政委」後,民進黨與蔡英文當局對線上線下的輿論控制與「反中」意識形態宣傳達到肆無忌憚的地步。12月12日被蔡英文視為眼中釘的中天新聞臺被強行關閉,日前,臺灣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重啟「數字通訊傳播法」草案,遭外界質疑擴大監管範圍至網絡平臺,網絡戒嚴時代將來臨。
  • 戒嚴時期:那十七個臺灣新聞聖徒
    活動在臺北西門捷運站附近的中山堂的堡壘咖啡。咖啡屋裡有個大露臺,露臺正對著抗戰臺灣光復紀念牆,正中間的位置上還設有講臺和話筒,那是蔣家父子發表演說的地方。這個地方能變成咖啡屋,得益於臺灣社會能夠從威權體製成功轉型,許多人認為轉型成功不外乎有兩個原因:政治強人蔣經國的改革魄力、民進黨等反對勢力的長期耕耘。但這些觀點都忽略了臺灣轉型期其他力量的努力,包括媒體從業者的努力。
  • 郝龍斌:「二二八真相」是民進黨選票提款機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中國臺灣網2月27日訊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中國國民黨副主席郝龍斌今天(27日)表示,「二二八真相」、「轉型正義」對民進黨來說,永遠是選票提款機,以政黨利益出發來詮釋「二二八」,臺灣社會的真正和解難以企及。
  • 臺灣「解嚴」三十年
    例如捷克對財產損失儘可能的還原,而在無法還原的狀況下,政府發給金錢券加以賠償。可是在臺灣,財產的損失卻一直不獲賠償。白色恐怖期間,叛亂罪(刑法的「二條一」)通常都加附沒收財產的處罰。可是戒嚴令在1987年取消的同時,立法院立即通過「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其中第九條第二款前段規定,「戒嚴時期戒嚴地域內,經軍事審判機關審判之非現役軍人案件,於解嚴後依左列規定處理:……二、刑事裁判已確定者,不得向該管法院上訴或抗告。」這樣的規定明顯違反戒嚴法第十條,軍事法庭之判決「均得於解嚴翌日起,提出上訴。」
  • 影視學|陳若萱《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變遷研究》(1951-2017)
    年導師:嶽淼摘要:臺灣地區的無線電視事業創立於20世紀50年代,在「戒嚴」時期形成了臺視、中視和華視三足鼎立的無線電視格局。「解嚴」之後,隨著政策的改變,第四家無線電視公司民視成立,公共電視獨立建臺並開播。2000年民進黨上臺之後,對臺灣無線電視的格局進行了較大調整,「黨政軍」退出三臺、媒體改革等成為無線電視媒介在「綠色執政」之後的關鍵詞。
  • 臺灣勞團:「勞基法」已死,將用選票唾棄民進黨
    (圖片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中國臺灣網1月10日訊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勞基法」修正案於今(10)日上午於「立法院」三讀通過,在「立院」場外發起抗爭的勞團於上午9時開始整隊遊行,沿途不斷撒冥紙、擊鼓表達不滿,繞行至「立法院」大門時,更有部分抗議民眾拋出煙霧彈表達不滿,最後勞團回到青島東路宣布解散,但呼籲群眾回到工作崗位就地戰鬥,「讓民進黨付出代價!」
  • 臺灣選舉年到了 各種政治災難劇又開始上演
    臺灣《聯合報》23日社論說,春節剛過,臺灣島內各種政治硝煙已撲面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