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宣布解除戒嚴

2021-02-13 孤獨圖書館

臺灣宣布解除戒嚴

在30年前的今天,1987年7月14日 (農曆六月十九),臺灣宣布解除戒嚴。

蔣經國發布「總統令」

1987年7月14日,已經病入膏肓的臺灣地區領導人蔣經國發布命令,宣告臺灣地區,包括臺灣本島和澎湖地區,自明日零時起解除戒嚴。國民黨赴臺38年來對臺島一直實行戒嚴。

解嚴聲明宣布廢止戒嚴期間依據「戒嚴法」制定的30項法令,並總結解除戒嚴至少有3個方面的意義:軍事管制範圍縮減,行政、司法機關職權普遍擴張,山地管制區由119個減為61個;平民不再受軍法審判;出入境及出版物的管理也移交警察機關及「新聞局」負責。人民權利大幅增加,人民將可依法組黨結社、集會遊行及從事政治活動。解嚴後許多事項不再實行管制,各主管機關的行政裁量權必須以法律為依據,民意機關更能發揮監督功能。

臺灣勞動黨開成立大會

消息一出,臺灣人民歡欣鼓舞奔走相告,各種政治團體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不僅有右翼,也有紅色左翼,比如臺灣勞動黨。1987年11月,他又宣布開放部分人士赴大陸探親,結束了近40年兩岸同胞不相往來的局面。大陸方面高度評價蔣經國先生的這一舉措。

開放報禁黨禁,臺灣並沒有因此引發社會動蕩經濟衰退,反而迎來了下一個十年的經濟快速發展時期,去世前,蔣經國也一掃《蔣經國傳》作者江南遇刺案的民意低迷,達到人生的頂峰。

據蔣經國之子蔣孝嚴回憶說,蔣經國在做出解嚴的決定時,國民黨內還有一些不同的聲音。「黨內一些保守勢力,包括一些大佬,他們認為時機還不成熟,認為這個決定會引起很大的衝擊。」

而對於民進黨,蔣孝嚴認為:「如果民進黨認為,是因為他們的抗爭才促使先父做這個決定,那他們錯了,如果以先父當時的權力來講,對付他們太容易了。」

面對解嚴可能導致的社會失序,蔣經國也有過考慮。但他不顧國民黨內一些思想僵化的大佬的反對,堅持做出了這一決定。

半年後,1988年1月13日,糖尿病引發多器官衰竭的蔣經國去世,死前他留下遺囑,叮囑李登輝等人,勿忘三民主義,勿忘大陸同胞。

愛民如子的蔣經國為中國民主事業所做出的貢獻當為後人永記,他永遠活在臺灣人民和大陸同胞的心中。

孤獨圖書館:一個人的圖書館,你的孤獨是一座花園,我的孤獨是一座天堂。

關注公眾號:孤獨圖書館(gudutushuguan) | 歡迎轉發

【原創文章未經許可 | 禁止轉載】

二維碼關注:

↓↓↓點擊【閱讀原文】,閱讀更多精彩文章

相關焦點

  • 臺灣解除戒嚴30年|那些曾經被禁的歌曲|【馨聞旋律】
    當年大陸官媒在介紹這首歌時都提到綠島是臺灣關押政治犯的地方。今年7月14日是臺灣宣布解除戒嚴令30周年,如今,「思想犯」、「政治犯」在臺灣早已成為歷史名詞,綠島的囚室作為歷史遺蹟,供人參觀,警示那段令臺灣人不堪回首的歲月。
  • 1987年的7月15日,臺灣解除了長達近四十年的戰爭戒嚴
    1987年的7月14日,蔣經國宣布由7月15日零時起在臺灣地區解除戒嚴,臺灣由此走出戒嚴時期。
  • 政治鬥爭、選票主義……臺灣解嚴30年,民進黨仍在搞戒嚴
    蔣經國任內宣布臺灣地區解嚴當時見證蔣經國向來賓透露解嚴的馬英九曾以「好像觸電一樣」,形容參與改寫臺灣歷史的重要時刻。1987年7月15日零時臺灣地區宣布解除長達38年的戒嚴,由時任臺當局「新聞局長」的邵玉銘(上圖右)親口向海內外媒體宣布此事。事隔30年提起這段歷史時刻,邵玉銘說,「當下好像有一股電流通了」。
  • 戒嚴時期:那十七個臺灣新聞聖徒
    活動在臺北西門捷運站附近的中山堂的堡壘咖啡。咖啡屋裡有個大露臺,露臺正對著抗戰臺灣光復紀念牆,正中間的位置上還設有講臺和話筒,那是蔣家父子發表演說的地方。這個地方能變成咖啡屋,得益於臺灣社會能夠從威權體製成功轉型,許多人認為轉型成功不外乎有兩個原因:政治強人蔣經國的改革魄力、民進黨等反對勢力的長期耕耘。但這些觀點都忽略了臺灣轉型期其他力量的努力,包括媒體從業者的努力。
  • 蔡英文逐步走向獨裁臺灣即將走向新戒嚴時代
    不僅國際媒體有此憂慮,臺灣島內也擔心全面執政又無連任壓力的蔡英文,接下來三年半可能進一步緊縮言論自由,讓臺灣倒退回到戒嚴時期。《亞洲週刊》專題報導更指出,國民黨2020大敗後財務困窘,早已無法發揮在野監督的功能,而媒體又多和民進黨當局同流合汙,外加綠營網軍打擊異己,在這種縝密操作下,民進黨的目標直指長期掌握政權。
  • 臺灣將進入網絡戒嚴時代?
    12月12日被蔡英文視為眼中釘的中天新聞臺被強行關閉,日前,臺灣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重啟「數字通訊傳播法」草案,遭外界質疑擴大監管範圍至網絡平臺,網絡戒嚴時代將來臨。臺「數位通訊傳播法」捲土重來?
  • 臺灣轉型時,基尼係數才0.3.它轉型的經濟成本太低了
    在1987年7月15日,蔣經國宣布,解除實施達38年之久的臺灣戒嚴「法令」。自從國民黨敗退到臺灣時,實施了《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對臺灣施行黨報軍戒嚴。臺灣人生活於白色恐怖之下。戒嚴期間,被關押的人有雷震,柏楊,李敖,美麗島事件參與者等。小蔣宣布解除戒嚴時,舉島歡慶。人們終於可以自由地呼吸了。1987年,是臺灣啟動轉型的元年。
  • 臺灣的「綠色戒嚴」來了
    臺灣作家劉心月在臺媒撰文說,在民進黨「立委」陳亭妃和臺北市議員陳怡君等人的檢舉和抨擊下,蔡當局文化主管部門已正式發函圖書業者、電商通路如博客來等,下架大陸繪本《等爸爸回家》;同時,包括臺北市立圖書館等所有公立圖書館均已下架這本書。換言之,《等爸爸回家》一書在臺灣已形同禁書。
  • 臺灣疫情防控為何成功?名醫懷疑:和戒嚴38年有關
    對此,經常針砭時事的精神科醫師沈政男直批,陳時中所言是戒嚴時代用語,他還質疑,臺灣疫情防控成功,是因為經歷了38年的戒嚴統治所致。沈政男21日在臉書上表示,有沒有看到陳時中今天說了「以正視聽」幾個字?這就是戒嚴時代的用語。並指出,試想如果明年新冠疫苗開打,許多人裹足不前,造成施打率太低,指揮中心會有什麼反應?「有沒有看到已有防疫專家說,可以立法強制施打?」
  • 評論:臺灣有些人還生活在「戒嚴」時代
    評論:臺灣有些人還生活在「戒嚴」時代     如今,百忙之中的林世嘉又關心起了臺灣的本土電影事業,只不過,她關注的角度有點特殊,竟然在一部名不見經傳的小製作影片中,發現某段場景出現了「一國兩制、統一中國」的標語,於是「義憤填膺」:臺當局在出錢「搞統戰」,進行「置入性營銷」。
  • 臺灣要重走「戒嚴時代」了嗎?!
    離譜的是,原「轉型正義委員會副主委」張天欽的「東廠說」,無疑驗證了民進黨當局挾著「轉型正義」和處理「不當黨產」之名來完善其所謂的臺灣價值,但事實上明眼人都清楚地知道這是在透過法律和行政手段清剿自己的首要政敵國民黨。
  • 蔣經國與臺灣「解嚴」
    20年前,風燭殘年卻在島上擁有絕對權威的蔣經國宣布,自1987年7月15日零時起,臺灣解除「戒嚴」,從而結束了長達38年的「戒嚴」時代。1984年,《蔣經國傳》作者江南在美國遭臺灣情報部門暗殺。1985年,臺北發生官商勾結、坑害數千儲戶的「十信案」。這些事件的曝光都使臺灣的對外形象大大受損。與此同時,海峽彼岸因為經濟改革釋放出來的動力,受到國際矚目。壓力之下,蔣經國也在尋求新的應變之策,加速政治革新的步伐。
  • 臺灣攝影家張照堂:戒嚴時在藝術裡逃避
    「當臺灣許多二三流的攝影家,汲汲於隆重出版自己印刷精美的大型攝影集時,張照堂至今沒有類似的興趣或行動。」臺灣攝影評論家郭力昕曾多次向大陸朋友推介這位臺灣的重要攝影家,當然也提到了讓他驚訝的「從容」。郭力昕說,張照堂不急於展示自己,隨遇而安,這剛好說明他是一位一直向前看的藝術家,「他不覺得自己需要眷戀已有的成績」。
  • 臺灣解嚴三十年 反共幽靈依舊不散
    當年中視新聞快報:蔣經國宣布解嚴 掃來看 我的百度雲,歡迎下載三十年前的7/14,新聞局召開記者會
  • 臺灣戒嚴時期往事
    丁窈窕,施水環,臺灣戒嚴時期白色恐怖受害者,倆人是高中同學,也是好朋友,畢業後,她們都在「中華民國交通部郵政總局」臺南郵局上班。當時,有一名男子狂熱追求施水環,但丁窈窕見他心術不正,便告誡好友和這個男人保持距離。不料該男懷恨在心,竟寄信給臺灣省保安司令部,誣告丁窈窕是「共 產 黨間 諜」。她們的同事吳麗水為了保護丁窈窕,偷偷將這些信件從郵局攔截並燒毀。
  • 臺灣網絡「戒嚴」開始了?NCC約媒體平臺閉門談「數位通傳法」
    此進度受到不少臺灣網友關注、對NCC的做法感到非常焦慮。臺灣NCC「主委」陳耀祥根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與會者受訪時表示,多數業者擔心事後會遭到NCC以「業者支持」的說法來推行該法,臺灣島內目前最大的社交論壇平臺代表更在發言時強調「
  • 下面請收聽當年臺灣這些歌
    1949年5月20日,剛剛撤退到臺灣的國民黨政府發布了一紙戒嚴令。誰也沒想到,這一戒嚴,竟創造了世界之最:38年。
  • 筆底波瀾:文學江湖背後的威權臺灣
    屹立近40年的「戒嚴」鐵幕終於走向崩塌,臺灣政治和文學的江湖都進入了新階段。「匪諜就在你身邊」從1949年國民黨政權戰敗遷臺,到1987年蔣經國著手開啟民主化轉型,這其間長達38年的威權統治歷史,在臺灣有一個特殊的稱謂——「戒嚴時期」。1949年5月19日,時任臺灣省政府主席兼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陳誠以「便利戰時管理」為由,宣布在臺灣省全境實施長期戒嚴。
  • 臺灣大學生,有多少人知道魯迅?
    六十多年來,臺灣人又是如何看待魯迅的呢?日據時期,魯迅作品傳入臺灣,成為重要的啟蒙讀物1923年,《臺灣民報》發表《中國新文學運動的過去、現在和將來》一文,首次將魯迅及其作品介紹到了臺灣。1949年後,魯迅作品在臺灣被禁,自教科書中撤出;至90年代,始重返教科書1、1949年後的二十年,魯迅在臺灣被指為「文妖」「暴君」,作品只能在暗中流傳1949年5月,大陸戰局已定,臺灣宣布戒嚴,並頒布《臺灣省戒嚴期間新聞雜誌圖書管理辦法》,追隨或傾向中共的作家所寫的作品都被列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