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綠色戒嚴」來了

2020-12-19 海峽集結號

臺灣作家劉心月在臺媒撰文說,在民進黨「立委」陳亭妃和臺北市議員陳怡君等人的檢舉和抨擊下,蔡當局文化主管部門已正式發函圖書業者、電商通路如博客來等,下架大陸繪本《等爸爸回家》;同時,包括臺北市立圖書館等所有公立圖書館均已下架這本書。換言之,《等爸爸回家》一書在臺灣已形同禁書。

根據臺灣圖書館的解釋:「書刊的查禁,是透過行政手段下令禁止列印、流通、閱讀和銷毀,以達到箝制思想的目的。」臺灣自1987年「解嚴」以來,基本上已不再查禁書籍刊物,此番蔡當局文化主管部門以要求《等》一書全面下架其實已形同實質禁止出版。

而民進黨當局之所以勒令《等爸爸回家》一書下架、不準出版,理由是因為「綠委」認為,這本書美化大陸的抗疫成績,是屬於大陸「紅讀計劃」的出版品,內容是大陸的「大內宣」。

民進黨政治人物認為,大陸「紅讀計劃」的出版品對臺灣學童進行「洗腦」 ,必須防堵。這些綠色政治人物可能有嚴重的被迫害妄想症,因為大陸從今年9月1日到明年5月20日所實施的「紅讀計劃」,是希望大陸各級學校能設立自己的讀書節、閱讀日等讀書活動,提升校園的閱讀氛圍。

「紅讀計劃」針對不同層級的學校訂有不同的目標,推薦優秀讀物,或許其中也有樣板讀物,但總的說來,這就是個推廣閱讀的活動。當然,政府舉辦這類活動,難免會鼓勵、促使出版商出版一些帶動社會正面氛圍、乃至於宣傳政府施政的出版品,各國各地政府都會這麼做;民進黨當局應該有信心,透過廣泛閱讀,臺灣學子自會形成自己的判斷力。

更何況,民進黨執政以來,類似的出版品還算少嗎?「中選會」11月才剛出版了《高雄市第3屆市長韓國瑜罷免實錄》,花納稅人的錢出版這種書,豈不是比「大內宣」更等而下之?說到「大內宣」,民進黨當局的專業程度和誇張程度也不遑多讓吧!

蔡當局文化主管部門要求全面下架《等爸爸回家》一書,結果就是禁止該書在臺灣的出版和發行,其做法一如「NCC」駁回中天新聞臺的換照申請,來達到等同於撤照的效果。表面來看,只是某一本書被下架、只是某個新聞臺換照沒有過關,但實際上這就是箝制出版、新聞和言論自由。

民進黨當局從上到下,一概強調,尊重「NCC」和蔡當局文化主管部門等行政機關的決定,但其實這些舉措骨子裡就是民進黨當局高層本於狹隘的意識形態所下的指導棋。

因此,這類行政措施的威力非常強大,不但等同封鎖了《等爸爸回家》一書流通的機會、讓中天新聞臺被迫退出頻道,阻斷了閱聽人接收相關信息的管道和機會,更會產生寒蟬效應。

從此之後,出版業者心知肚明,大陸出版品最好少進為妙;而看到中天的命運,又有哪個新聞臺敢再發出異議之聲?行政權無限擴大的撒手將會讓越來越多的人為了明哲保身,寧可三緘其口。

臺灣的言論和出版自由進入寒冬,「綠色戒嚴」已經來了!

相關焦點

  • 臺灣宣布解除戒嚴
    臺灣宣布解除戒嚴在30年前的今天,1987年7月14日 (農曆六月十九),臺灣宣布解除戒嚴。
  • 臺灣將進入網絡戒嚴時代?
    12月12日被蔡英文視為眼中釘的中天新聞臺被強行關閉,日前,臺灣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重啟「數字通訊傳播法」草案,遭外界質疑擴大監管範圍至網絡平臺,網絡戒嚴時代將來臨。臺「數位通訊傳播法」捲土重來?
  • 政治鬥爭、選票主義……臺灣解嚴30年,民進黨仍在搞戒嚴
    不過在許多人眼裡,30年後的臺灣,仍然有許多地方讓人擔憂。臺媒更指出,30年來,讓臺灣人引以為傲的所謂「民主」其實從未深化,始終停留在「數人頭」的皮相上面。解嚴30年來,臺灣地區的政治民主化看似很有「成果」,然後其本質又如何呢?臺灣輿論認為,解嚴後的30年,也是選舉掛帥、選票主義橫掃一切的30年。
  • 蔡英文逐步走向獨裁臺灣即將走向新戒嚴時代
    不僅國際媒體有此憂慮,臺灣島內也擔心全面執政又無連任壓力的蔡英文,接下來三年半可能進一步緊縮言論自由,讓臺灣倒退回到戒嚴時期。《亞洲週刊》專題報導更指出,國民黨2020大敗後財務困窘,早已無法發揮在野監督的功能,而媒體又多和民進黨當局同流合汙,外加綠營網軍打擊異己,在這種縝密操作下,民進黨的目標直指長期掌握政權。
  • 評論:臺灣有些人還生活在「戒嚴」時代
    評論:臺灣有些人還生活在「戒嚴」時代     如今,百忙之中的林世嘉又關心起了臺灣的本土電影事業,只不過,她關注的角度有點特殊,竟然在一部名不見經傳的小製作影片中,發現某段場景出現了「一國兩制、統一中國」的標語,於是「義憤填膺」:臺當局在出錢「搞統戰」,進行「置入性營銷」。
  • 臺灣疫情防控為何成功?名醫懷疑:和戒嚴38年有關
    對此,經常針砭時事的精神科醫師沈政男直批,陳時中所言是戒嚴時代用語,他還質疑,臺灣疫情防控成功,是因為經歷了38年的戒嚴統治所致。沈政男21日在臉書上表示,有沒有看到陳時中今天說了「以正視聽」幾個字?這就是戒嚴時代的用語。並指出,試想如果明年新冠疫苗開打,許多人裹足不前,造成施打率太低,指揮中心會有什麼反應?「有沒有看到已有防疫專家說,可以立法強制施打?」
  • 1987年的7月15日,臺灣解除了長達近四十年的戰爭戒嚴
    1987年的7月14日,蔣經國宣布由7月15日零時起在臺灣地區解除戒嚴,臺灣由此走出戒嚴時期。
  • 臺灣解除戒嚴30年|那些曾經被禁的歌曲|【馨聞旋律】
    當年大陸官媒在介紹這首歌時都提到綠島是臺灣關押政治犯的地方。今年7月14日是臺灣宣布解除戒嚴令30周年,如今,「思想犯」、「政治犯」在臺灣早已成為歷史名詞,綠島的囚室作為歷史遺蹟,供人參觀,警示那段令臺灣人不堪回首的歲月。
  • 戒嚴時期:那十七個臺灣新聞聖徒
    第一次見到《黑夜中尋找星星》的作者何榮幸先生時,是2011年參加臺灣新聞記者協會的一次業務交流活動。活動在臺北西門捷運站附近的中山堂的堡壘咖啡。咖啡屋裡有個大露臺,露臺正對著抗戰臺灣光復紀念牆,正中間的位置上還設有講臺和話筒,那是蔣家父子發表演說的地方。這個地方能變成咖啡屋,得益於臺灣社會能夠從威權體製成功轉型,許多人認為轉型成功不外乎有兩個原因:政治強人蔣經國的改革魄力、民進黨等反對勢力的長期耕耘。但這些觀點都忽略了臺灣轉型期其他力量的努力,包括媒體從業者的努力。
  • 臺灣要重走「戒嚴時代」了嗎?!
    蔡英文當局執政兩年多來,在島內製造了各種高度爭議的政治紛爭,但民進黨人不但不知反省,反而上至蔡英文下至民進黨大員們一切都推給「假新聞」和「假消息」當道,並將矛頭直指政敵國民黨和境外勢力,千錯萬錯都不是「當政者」的錯。
  • 臺灣攝影家張照堂:戒嚴時在藝術裡逃避
    慘白而僵冷的人體張照堂在去年獲得臺灣「行政院文化獎」,這是除郎靜山之外唯一一位獲該獎的臺灣攝影家。郎靜山是中國沙龍攝影的代表性人物,而張照堂則被認為是臺灣這五十年來攝影發展中最為重要的一位攝影家。郎靜山因為模仿中國古代山水畫情境的畫意攝影,受到了當政者的歡迎與扶持。
  • 《亞洲周刊》封面警訊,臺作家:臺灣思想戒嚴來了,令人不寒而慄
    臺「文化部」新近做出規定,明年2月1日起,臺灣出版由大陸授權、簡體字轉正體字的書,都必須先向「文化部」申請許可通過,然後才能取得書號,也才能享有圖書免稅的資格。換言之,今後臺灣出版社在沒有通過「文化部」的審查前,無法出版大陸授權書籍,臺灣又回到出版檢查的年代了。
  • 臺灣各界人士強烈譴責「反滲透法」 驚呼「綠色恐怖來了」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馬曉葉、趙洋):在2020年到來的前一天,民進黨當局不顧臺灣民眾的強烈反對,執意通過了所謂的「反滲透法」。對此,臺灣各界人士紛紛強烈譴責,表示堅決反對,民眾驚呼:「綠色恐怖來了」!「說不定下一個被抓的人就是我」!
  • 臺灣戒嚴時期往事
    丁窈窕,施水環,臺灣戒嚴時期白色恐怖受害者,倆人是高中同學,也是好朋友,畢業後,她們都在「中華民國交通部郵政總局」臺南郵局上班。當時,有一名男子狂熱追求施水環,但丁窈窕見他心術不正,便告誡好友和這個男人保持距離。不料該男懷恨在心,竟寄信給臺灣省保安司令部,誣告丁窈窕是「共 產 黨間 諜」。她們的同事吳麗水為了保護丁窈窕,偷偷將這些信件從郵局攔截並燒毀。
  • — 臺媒:臺灣進入「綠色恐怖元年」
    2019年12月31日,「反滲透法」在臺立法機構強渡關山,已順利達到蔡英文默認的戰略目標:以「芒果乾」(「亡國感」)召喚「反中」情緒,凝聚選票;以「臺灣安全」壓制國民黨,把它困在兩難陷阱;以準「戒嚴令」製造寒蟬效應,阻絕兩岸交流。
  • 在陸臺青:當「綠色獨裁」成為事實 臺灣同胞都活在「綠色恐怖」之中
    在對于禁錮兩岸交流上,民進黨當局更是不遺餘力的打壓和限縮,同樣挾著民代絕對優勢,修改制定禁錮兩岸交流的「反滲透法」和「安全法」等惡法,當中空白立法造就法官立法,凡是兩岸交流上民進黨當局看不爽者都可以隨便羅織罪名將其逮捕,因此回顧過去這四年來,民進黨當局跟過去國民黨戒嚴時期的「威權統治」相比較下來,可以說是更為獨裁和鴨霸,人民的各項出版自由、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都全面被「綠色恐怖」滲入社會每個角落中,特別是近期在兩岸交流上的限縮和恫嚇就是最好的例子
  • 「轉型正義」=「戒嚴轉型」?
    但我卻深深同意蔡英文這句話,轉型正義確實未完成,而且就在民進黨執政下,我們正步入「綠色恐怖」的新戒嚴時代!聯合報在「1219綠色恐怖事件」後,特別比較了另一件解嚴後發生的「叛亂案」,也就是1991年清大學生「獨臺會案」〔注2〕。當時也是調查局清晨拂曉出擊,闖入學生宿舍搜索、逮人,而所謂罪證就是學生讀臺獨分子史明著作的心得筆記,以及電腦裡準備影印的史明對革命建國的計劃等文件。
  • 臺灣網絡「戒嚴」開始了?NCC約媒體平臺閉門談「數位通傳法」
    此進度受到不少臺灣網友關注、對NCC的做法感到非常焦慮。臺灣NCC「主委」陳耀祥根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與會者受訪時表示,多數業者擔心事後會遭到NCC以「業者支持」的說法來推行該法,臺灣島內目前最大的社交論壇平臺代表更在發言時強調「
  • 影視學|陳若萱《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變遷研究》(1951-2017)
    年導師:嶽淼摘要:臺灣地區的無線電視事業創立於20世紀50年代,在「戒嚴」時期形成了臺視、中視和華視三足鼎立的無線電視格局。第二章為「戒嚴」時期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變遷(1951-1987),介紹了「戒嚴」時期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的建立概況,本章梳理了在國民黨嚴格的威權統治之下,以商業運營制度建立無線電視,臺視、中視和華視三家無線電視臺先後成立的過程,分析了「戒嚴」時期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的構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內生性因素和行動者因素在該階段對臺灣無線電視媒介制度的作用。
  • 民進黨「綠色恐怖」加碼升級
    12月12日,成立26年之久的中天新聞臺被民進黨當局借臺灣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之手關停。但當天NCC卻在臉書(Facebook)發布一則講述美國對於網絡服務供貨商(ISP)判例的帖文。島內輿論擔憂民進黨追殺中天行動,恐怕要延伸到網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