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臺灣有些人還生活在「戒嚴」時代

2021-01-18 中國新聞網

評論:臺灣有些人還生活在「戒嚴」時代

  臺聯黨「立委」林世嘉真是一個很具有娛樂精神的人物。

  前一段馬英九大女兒馬唯中密婚,各方都在關注其乘龍快婿到底是何方神聖,唯有林世嘉「憂心忡忡」:結婚後居住在香港的馬家千金,會不會成為大陸的「肉票」?結果一樁原本再單純不過的美事,竟演變成藍綠大打口水戰的鬧劇。

  如今,百忙之中的林世嘉又關心起了臺灣的本土電影事業,只不過,她關注的角度有點特殊,竟然在一部名不見經傳的小製作影片中,發現某段場景出現了「一國兩制、統一中國」的標語,於是「義憤填膺」:臺當局在出錢「搞統戰」,進行「置入性營銷」。

  《搶救老爸》筆者沒有看過,但現在很想找來看一看,據說該片主要的取景地在廈門,多處展現了鷺島的美麗風光,搞不好,筆者的身影也曾在某一個背景中一閃而過。

  遺憾的是,筆者並非什麼名人,即便恰逢其會充當了「路人甲」,也沒人會注意到。不過,在影片中同樣作為背景出現的廈門標誌景觀——— 「一國兩制、統一中國」,卻逃不過明察秋毫的林世嘉之慧眼。

  但凡來過廈門的人,即便沒有親眼看過,一定聽說過那塊聲名赫赫的 「一國兩制、統一中國」大招牌;這就跟很多人到了金門,也一定要看一眼「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那堵著名的標語牆。這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今天,完全可以多用平常心待之,相信大部分的遊客,也不一定會去認真地探究其中的政治意涵。

  《搶救老爸》取景於此,為什麼會惹上「統戰」之嫌,筆者沒鬧明白。僅僅看劇情,這完全就是一部講述家庭親情、宣揚法制、打擊詐騙犯罪的喜劇片。至於導演是否暗藏「春秋筆法」,要從中折射出什麼政治現實或理念,恐怕得等筆者好好研究一番才有發言權。不過,臺灣專業的文化部門已經審查過了,認為該片劇情與「統戰」無關,只是畫面帶到了「一國兩制、統一中國」的標語。

  當然,我們還是得順便感謝一下林世嘉女士。

  其一,她讓我們又一次清醒地看到,臺灣有很多政治人物還是生活在 「小心匪諜就在你身邊」的「戒嚴」時代,他們的思維與普通民眾有著很大的差距,對現實麻木,與時代脫節。

  其二,《搶救老爸》這部影片本來無聲無息,在票房上可謂慘澹,但經過這麼一炒作,或許就會紅起來。如果真能這樣,林世嘉「居功至偉」!(海峽導報記者 王煒)

相關焦點

  • 臺灣將進入網絡戒嚴時代?
    12月12日被蔡英文視為眼中釘的中天新聞臺被強行關閉,日前,臺灣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重啟「數字通訊傳播法」草案,遭外界質疑擴大監管範圍至網絡平臺,網絡戒嚴時代將來臨。臺「數位通訊傳播法」捲土重來?
  • 臺灣要重走「戒嚴時代」了嗎?!
    2018年剩下不到兩個月,臺灣民眾的生活依舊苦哈哈,政治內鬥依舊,年輕人看不到希望,中南部鄉親「北漂」至臺北工作的話題成為全臺熱烈討論的焦點。
  • 蔡英文逐步走向獨裁臺灣即將走向新戒嚴時代
    不僅國際媒體有此憂慮,臺灣島內也擔心全面執政又無連任壓力的蔡英文,接下來三年半可能進一步緊縮言論自由,讓臺灣倒退回到戒嚴時期。《亞洲週刊》專題報導更指出,國民黨2020大敗後財務困窘,早已無法發揮在野監督的功能,而媒體又多和民進黨當局同流合汙,外加綠營網軍打擊異己,在這種縝密操作下,民進黨的目標直指長期掌握政權。
  • 政治鬥爭、選票主義……臺灣解嚴30年,民進黨仍在搞戒嚴
    不過在許多人眼裡,30年後的臺灣,仍然有許多地方讓人擔憂。臺媒更指出,30年來,讓臺灣人引以為傲的所謂「民主」其實從未深化,始終停留在「數人頭」的皮相上面。前臺南縣長蘇煥智則認為,臺灣如今面臨全新的挑戰。他認為,過去戒嚴的時代或許黑暗,但在政治上充斥著理想主義,有更多人願意去改變這個世界,然而臺灣政治現在面臨「世俗化」的侵蝕,政治人物更注重如何去包裝自己,永遠是「選舉掛帥」。臺灣解嚴30年,民進黨仍在搞戒嚴
  • 臺灣宣布解除戒嚴
    臺灣宣布解除戒嚴在30年前的今天,1987年7月14日 (農曆六月十九),臺灣宣布解除戒嚴。
  • 臺灣解除戒嚴30年|那些曾經被禁的歌曲|【馨聞旋律】
    當年大陸官媒在介紹這首歌時都提到綠島是臺灣關押政治犯的地方。今年7月14日是臺灣宣布解除戒嚴令30周年,如今,「思想犯」、「政治犯」在臺灣早已成為歷史名詞,綠島的囚室作為歷史遺蹟,供人參觀,警示那段令臺灣人不堪回首的歲月。
  • 戒嚴時期:那十七個臺灣新聞聖徒
    第一次見到《黑夜中尋找星星》的作者何榮幸先生時,是2011年參加臺灣新聞記者協會的一次業務交流活動。活動在臺北西門捷運站附近的中山堂的堡壘咖啡。咖啡屋裡有個大露臺,露臺正對著抗戰臺灣光復紀念牆,正中間的位置上還設有講臺和話筒,那是蔣家父子發表演說的地方。這個地方能變成咖啡屋,得益於臺灣社會能夠從威權體製成功轉型,許多人認為轉型成功不外乎有兩個原因:政治強人蔣經國的改革魄力、民進黨等反對勢力的長期耕耘。但這些觀點都忽略了臺灣轉型期其他力量的努力,包括媒體從業者的努力。
  • 臺灣疫情防控為何成功?名醫懷疑:和戒嚴38年有關
    對此,經常針砭時事的精神科醫師沈政男直批,陳時中所言是戒嚴時代用語,他還質疑,臺灣疫情防控成功,是因為經歷了38年的戒嚴統治所致。沈政男21日在臉書上表示,有沒有看到陳時中今天說了「以正視聽」幾個字?這就是戒嚴時代的用語。並指出,試想如果明年新冠疫苗開打,許多人裹足不前,造成施打率太低,指揮中心會有什麼反應?「有沒有看到已有防疫專家說,可以立法強制施打?」
  • 臺灣攝影家張照堂:戒嚴時在藝術裡逃避
    有意思的是時隔多年後,這兩位攝影主張迥然相異、處境不同的人,竟然得到了政府授予的同一個嘉獎。張照堂1943年出生在臺北縣板橋鎮,他的成長時期恰好處在臺灣政治氣氛最為緊張的戒嚴時期,當時的臺灣社會與政治氛圍保守而閉塞。
  • 1987年的7月15日,臺灣解除了長達近四十年的戰爭戒嚴
    1949年初陳誠就任臺灣省政府主席以後,兼任臺灣省警備總司令,並於5月19日,頒布《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布告戒字第壹號》(簡稱《臺灣省戒嚴令》),自同年5月20日零時起,在臺灣省全境(含臺灣本島、澎湖群島及其它附屬島嶼)實施戒嚴。這是臺灣近四十年「戒嚴」歷史的起點。自1949年5月20日到1987年7月15日,臺灣實施了長達38年之久的戰爭戒嚴。
  • 臺灣的「綠色戒嚴」來了
    臺灣作家劉心月在臺媒撰文說,在民進黨「立委」陳亭妃和臺北市議員陳怡君等人的檢舉和抨擊下,蔡當局文化主管部門已正式發函圖書業者、電商通路如博客來等,下架大陸繪本《等爸爸回家》;同時,包括臺北市立圖書館等所有公立圖書館均已下架這本書。換言之,《等爸爸回家》一書在臺灣已形同禁書。
  • 臺灣戒嚴時期往事
    故事關於大時代下小人物無可奈何的命運,以及人作惡的無底線,滿滿的負能量,看後心情壓抑。常凱申在這個故事裡沒有出場,卻無處不在。這幾年常凱申在網絡上評價很低,主要是社交網絡發達,以前少有人知的事情都被傳播了開來,他就是再會寫日記也是白搭,事情在那裡擺著,抹不掉。
  • 下面請收聽當年臺灣這些歌
    直到距今30年前的1987年7月15日,蔣經國正式宣布解除戒嚴。1949年5月20日,臺灣宣布戒嚴這是30年前的7月14日,臺視報導「解嚴」的音頻:(時長3分半)(請大家自行在與國家政治符號有關的名稱上,腦補引號,以符合「有關規定」)
  • 「轉型正義」=「戒嚴轉型」?
    但我卻深深同意蔡英文這句話,轉型正義確實未完成,而且就在民進黨執政下,我們正步入「綠色恐怖」的新戒嚴時代!許多高談「轉型正義」的人說,至少你們沒被燒死,還能直播讓記者注意,然後話鋒一轉,又說王炳忠好大膽,竟然還敢開啟直播。調查局內部檢討,更說將來要立即破門進入,甚至對媒體放話,考慮以後要先封鎖現場網路訊號,防止對外直播。
  • 《亞洲周刊》封面警訊,臺作家:臺灣思想戒嚴來了,令人不寒而慄
    臺「文化部」新近做出規定,明年2月1日起,臺灣出版由大陸授權、簡體字轉正體字的書,都必須先向「文化部」申請許可通過,然後才能取得書號,也才能享有圖書免稅的資格。換言之,今後臺灣出版社在沒有通過「文化部」的審查前,無法出版大陸授權書籍,臺灣又回到出版檢查的年代了。
  • 作家、文學評論家尉天驄去世,他被譽為臺灣文壇拓荒者
    撰文 | 聶麗平據《聯合報》報導,作家、文學評論家尉天驄12月17日早晨於臺北萬芳醫院病逝,享年84歲。尉天驄曾主編《筆匯》,創辦《文學季刊》,發掘了王禎和、黃春明、陳映真、王拓等多位作家,在臺灣文學發展史上扮演了重要的推動角色,被譽為臺灣文壇的拓荒者。
  • 臺灣網絡「戒嚴」開始了?NCC約媒體平臺閉門談「數位通傳法」
    此進度受到不少臺灣網友關注、對NCC的做法感到非常焦慮。臺灣NCC「主委」陳耀祥根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與會者受訪時表示,多數業者擔心事後會遭到NCC以「業者支持」的說法來推行該法,臺灣島內目前最大的社交論壇平臺代表更在發言時強調「
  • 臺灣社會跟大陸有些距離,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臺灣這段經驗,希望...
    本文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獨家授權鳳凰網歷史頻道同步首發楊渡:臺灣社會跟大陸有些距離,把臺灣的經驗跟大家分享,也是我一開始就想出大陸版的原因 4、國民政府在臺灣vs民國印象。國民黨政府在臺灣實施三十幾年的戒嚴,戒嚴體制下沒辦法實施正常的民主選舉、普遍選舉等等,民間集會、結社都不行。大陸朋友的民國印象很大一部分是那個時期文人給大家的印象。胡適、陳寅恪也好,都是自由派的,跟國民政府很難劃等號。5、一九四九渡海傳燈人與自由主義、民主運動。
  • 從「保衛大臺灣」到「包圍打臺灣」
    廖信忠《我們臺灣這些年》這是一個臺灣青年寫給13億大陸同胞的一封家書,主要講述了過去30年臺灣老百姓最真實的日常生活和悲喜人生。戒嚴時期,「政府」對人民的禁錮真是無所不在,禁歌、禁書、禁語、禁黨、禁止懷疑、禁止「打醬油」……琳琅滿目的「禁品」,背後都有一個個荒謬而又無奈的故事。
  • 王炳忠:我是臺灣人,更是中國人
    早在中學時代,我便發現我這樣的臺灣人,擁有的身份實在難能可貴,我既是沒有歷史包袱的年輕人,又是沒有政治原罪的本省人,祖父母還是臺南鄉下的貧農。以我這樣的身份,對推動兩岸結束對立、促進國家和平統一不可說無益,因此,我的責任也更加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