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透視大腦!新型X射線顯微鏡技術全腦高解析度快速成像

2020-12-19 騰訊網

繪製出大腦所有神經元及其之間的連接,建立精確的大腦圖譜,一直以來是神經科學領域「戰略高地」。這種高解析度的單細胞水平的圖譜可在闡明大腦功能中實現「精準定位」。

電子顯微鏡具有納米級別的超高解析度,但是獲得即使很小的神經環路的三維圖像也需要收集數百萬張圖片,耗費大量的時間。光學顯微鏡成像速度快,但是空間解析度不高。

高能X射線(> 10 keV)由於其強大的穿透力和亞納米波長,因此在採集三維成像具有高時空解析度,滿足觀察神經亞細胞結構的需求。

2020年9月14日哈弗醫學院波士頓兒童醫院Wei-Chung Allen Lee研究團隊在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上發表文章開發出一種新的X射線全息納米斷層掃描(XNH)技術,在亞細胞結構水平上實現快速、大體積結構成像,加速繪製大腦神經環路圖譜。

XNH技術類似於CT斷層掃面,但與標準X射線成像不同。標準X射線成像依賴於光束穿過組織時X射線衰減的差異,而XNH技術根據樣品引起的光束細微相移的變化獲取圖像。此外XNH技術了提高了成像的靈敏度,有助於保護組織樣本免受X射線能量的損壞。

體素尺寸決定三維重構後圖像的解析度,體素尺寸越小,重構後圖像解析度越高,但並不意味著體素尺寸越小越好。研究人員通過計算模型測量出XNH成像技術體素尺寸在30-120納米之間,其解析度在87-222納米之間。

研究人員利用XNH技術對小鼠的皮層進行成像,能夠清晰看到線粒體、內質網、有髓軸突等亞細胞結構。先前的電鏡研究觀察到皮層錐體神經元的頂端樹突淺表皮層接收的抑制性突出輸入比深層皮層要多 ,但由於視野限制,每個樣本量僅限於20個神經元,這個顯然不滿足對複雜、密集神經元結構的成像。

為了能夠更清楚地獲得這些結構,研究人員將XNH技術和電鏡技術進行聯用,共採集3234個神經元形態學,據此揭示了樹突的獨特的結構學特點:距離皮層第2層神經元100微米內的抑制性突觸數量逐漸減少,表明抑制性突觸優勢和興奮性突觸的優勢之間的轉換在空間上「壓縮」了。

儘管XNH技術能夠在數小時內獲得大體積、高解析度的三維圖像,但是處理這些圖像則需要花費數月的時間,顯然這是不划算的。因此,他們基於人工智慧技術開發出針對XNH技術的圖像自動算法CNN,利用該算法可實現快速對密集神經元的形態重構,減少誤差。

神經元實現可視化有助於了解大腦的組織結構原理,不同的神經環路或網絡是如何參與到社會行為中去的。

總的來說,本文開發出一種新型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彌補了電子顯微鏡體積小和光學顯微鏡低解析度的缺陷,繪製精密的大腦連接圖譜。

參考文獻:

1.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9-x-ray-microscopy-technique-enables-comprehensive.html

相關焦點

  • 利用X射線晶體學及冷凍電子顯微鏡成像技術確定大分子結構
    從X射線晶體學到冷凍電子顯微鏡的幾種不同的成像技術已成功地用於眾多大分子的結構表徵。圖片來源:Sergei Drozd / Shutterstock.com什麼是大分子?儘管多達80%的生物由小分子組成,包括無機離子,有機分子,主要是水,但生物的其餘部分則由大分子組成。大分子可以是蛋白質,多糖或遺傳物質(如脫氧核糖核酸(DNA))的形式。
  • 利用三維成像技術構建「全息投影」微體化石
    從第一次用肉眼直接觀察化石形態,到用相機拍攝標本,再到用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獲得化石表面的精細結構,我們一直希望能找到更多的化石信息,隨著科技的進步,化石的研究方法也越來越先進。我們可以發現,化石研究總是離不開化石圖像的獲取。然而即使掃描電子顯微鏡的解析度高達納米級,也只能採集化石的表面顯微圖像,在不破壞情況下中的標本的情況下,無法觀察到化石的內部結構。
  • 17年XRF技術專家:談x射線螢光光譜與技術發展歷程
    經歷了哪些技術發展歷程?又有哪些新技術出現?接下來,擁有17年 X射線螢光技術工作經驗的日立分析儀器公司鍍層分析產品的產品經理Matt Kreiner為我們做了解答。X射線螢光光譜儀(XRF)技術原理? 何為X射線?類似可見光線,X射線也是電磁波的一種,不同的是它的波長較之可見光為短,在100埃米到0.1埃米之間。
  • 先進電子顯微鏡成像技術揭露垂直共振腔面射雷射的製程細節
    主動反應與氧化層上述這些結構由多層只有數奈米厚的薄膜組成且化學組成非常相近;採用傳統電子顯微鏡觀察方式,容易受限於成像對比差異度低,使得多層結構難以清楚觀察,更遑論後續的材料分析。面對這一難題,泛銓科技跳脫傳統電子顯微鏡的分析框架,開發出一系列針對於Ⅲ-Ⅳ族的分析工法--先進電子顯微鏡成像技術,清楚呈現原本不易分辨的多層結構,協助製程工程師解決數據判讀上的困擾。
  • 告訴你如何區分X射線DR、CR和膠片成像?
    首先,從成像原理來看。DR 是一種X射線直接轉換技術,通過平板探測器接收X射線,由探測器上覆蓋的晶體電路把 X射線光子直接轉換成數位化電流;CR 是一種X射線間接轉換技術,圖像板受X光照射後發出螢光,以潛像的形式儲存空間圖像中殘留的X光強度變化。
  • 新冠病毒原子圖曝光:低溫電子顯微鏡助力研製疫苗
    (圖像源自新聞視頻截圖)2月19日,美國科學家團隊宣布,通過低溫電子顯微鏡成像+冷凍電鏡(cryo-EM)技術,創建了首個新冠病毒附著並感染人類細胞部分的3D原子尺度結構圖。低溫電子顯微鏡立功美國科學家利用中國公開提供的病毒遺傳密碼,開發了一個病毒刺突蛋白的樣本,然後使用低溫電子顯微鏡對刺突蛋白進行成像。美國科學家還通過冷凍電鏡Cryo-EM解析出新冠病毒首個S蛋白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發現新冠病毒S蛋白三聚體的在多數時候其三個受體結合域中的一個發生了旋轉,使得其更容易與細胞表面的受體相互作用。
  • 量子科技是新的技術革命,微美全息科學院有望開啟新的量子全息技術
    量子全息將要來臨在傳統全息照相術中,膠片可以用非散射光的參考光束記錄從被成像物體散射出單色光的幹涉圖樣。然後,科學家可以用參考光束複製品來照亮所生成的圖像,從而創建出原始物體的虛擬圖像。全息術最初是由物理學家丹尼斯·加伯於1948年提出,目的是提高電子顯微鏡的解析度,並通過光學演示。
  • CRPS:新型電子顯微技術揭示成核普適規律
    因此,對於成核點基本性質的深入研究不僅可以提升對基礎物理過程的理解,更能為諸如強化相變傳熱,高效電解析氫,以及提升固態材料性質等前沿工程應用領域提供新的設計思路。然而,由於直接探測技術的欠缺和相關統計理論的不完備,成核點數量和空間的統一分布規律尚未被完全揭示。
  • 「醫學圖像處理」X-ray成像之X射線的產生
    旋轉陽極:在大多數放射線成像中使用,包括行動裝置和透視。包括一個圓盤,在圓周上有一個薄的鎢斜邊,以50hz的頻率旋轉。隨著時間的推移,它通過暴露在電子流的不同區域來克服加熱。$Heat (J) = kVe x mAs$ 或者 $Heat (J) = w x kVp x mAs$kVe: 有效kVw: 通過X射線管的電壓波形。
  • 細數人類讀腦技術發展歷程,馬斯克的腦機接口仍只是捕風捉影
    北京時間8月29日凌晨,特斯拉CEO馬斯克在美國舊金山展示了一套腦機接口新設備——一枚只有硬幣大小,擁有1024個信道,可以置於顱骨內側,讀取腦神經活動信息,實時無線傳輸腦電波數據的晶片;一臺可以避開血管,在顱骨上開一小孔,將晶片快速、精準地植入預定位置的外科手術機器人。
  • 量子顯微鏡可觀察納米材料捕光過程
    據了解,王康鵬是通過一種記錄光流的四維(4D)電子顯微鏡實現 「首次真正看到光被納米材料捕獲」 的,這臺顯微鏡可以直接觀察光子晶體內捕獲的光,也稱量子顯微鏡(quantum microscope),由以色列理工學院教授伊多卡米納(Ido Kaminer)及其研究團隊開發。
  • 大疆推出新型高幀率熱成像鏡頭禪思XT-S
    大疆推出新型高幀率熱成像相機禪思 XT-S,新型熱像儀使無人機供電的熱成像技術可訪問世界。作為民用無人機和空中成像技術的全球領導者之一,大疆為經緯M200,可能即將上市的經緯M300系列無人機,推出了新型熱成像鏡頭Zenmuse XT-S,該攝像機具有紅外熱成像傳感器,該傳感器具有很高的熱敏感度和解析度,禪思 XT-S可以使消防員,警務人員,檢查人員等工作人員,能夠收集可視數據之外的情報,並迅速採取行動以節省金錢,時間;自2015年底第一款 禪思XT鏡頭推出後,大疆對熱成像鏡頭的需求越來越高
  • 《自然生物技術》:螢光顯微鏡技術首次觀察到腦細胞分子納米級3D圖像
    當前位置: 首頁  >  興趣圈  >  科幻世界  >  科幻資訊  >  科幻趣聞 《自然生物技術
  • 智能CT SOMATOM X.cite配備了使用AI技術開發的最新全自動成像系統
    西門子醫療有限公司出售一種新的單源CT設備「 SOMATOM X.cite」,該設備配備了使用AI技術開發的全自動成像系統「 myExam Companion」。它將於2020年4月15日開始。
  • 新品來襲|MaipSCAN-新一代油氣藏勘探開發評價技術
    現有錄、測井技術,如XRF元素分析、XRD礦物分析、巖屑成像技術、核磁共振等,雖都有特定的優勢,但也存在各自的局限性,無法實現儲層元素、礦物、形貌、孔隙度等特徵的同時表徵。因此,在工作效率與技術集成性方面需要一種同時滿足制樣簡單、移動方便、測試精度高、快速定量分析礦物學特徵、孔隙裂隙結構特徵以及巖石力學性質的智能化、數位化設備。
  • 190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發現X射線的倫琴
    這張照片成為X射線史上最早、最著名、最有紀念意義的照片,它標誌著人類可以藉助X射線透視骨骼!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威廉·康拉德·倫琴發現了X射線,為人類利用X射線診斷與治療疾病開拓了新途徑,開創了醫療影像技術的先河。但是第一批X射線照相機發出的X射線很弱,曝光進一小時才能成像,且對醫生的身體健康有影響,所以為了使醫生可以更清晰對人體內臟器官的病灶和症狀進行觀察、更好地對症下藥,迅速、徹底地解除病人的痛楚,同時保護醫生的健康。世界各國科學家孜孜不倦的對醫療影像技術進行著研究和改進。
  • 動態SRS顯微鏡融合MRI技術,可實時外透視掃描科手術
    MRI新技術有助於早期診斷阿爾茨海默病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和國立老年研究所的科學家,應用MRI新技術分析大腦的組織成分和結構,可發現存在輕度認知障礙(MCI)的患者——MCI是早期阿爾茨海默病(AD)的症狀,從而有助於早期診斷AD。
  • 超分辨螢光輔助衍射層析成像揭露細胞器相互作用全景
    ,發展了超分辨螢光輔助衍射層析(SR-FACT)雙模態顯微成像技術,實現了對細胞內細胞器相互作用過程的高速三維全景成像。 超分辨螢光成像技術的出現極大的推動了現代生命科學對細胞內新結構和新的動態過程的研究。然而,受限於較寬的發射光譜及光毒性,其僅能對有限幾種螢光標記同時成像,難以用於細胞內不同細胞器間複雜代謝過程的研究。電子顯微鏡雖然具有更全面及高解析度的成像能力,但不能對活細胞進行動態成像。即使在活細胞的超分辨螢光成像中,依然也需面對螢光漂白效應對三維成像速度、成像總時程的限制。
  • 讓醫療影像「清晰又安全」,「中科愛銳」有創「芯」技術
    中科愛銳專注於半導體傳感器晶片的設計、工藝以及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其研發的新一代TFT傳感器晶片技術突破了「卡脖子」技術,並基於此研發了系列超高清低劑量x射線影像部件及設備。中科愛銳還推出了搭載先進醫療影像設備及移動智能化共享醫療管理系統,且有「平戰兼用移動醫療方艙平臺」之稱的乳腺癌篩查移動醫療車,可應用於乳腺癌篩查和防疫抗疫。
  • 3D技術——從三維投影到全息成像是如何實現的?
    在人潮洶湧的戶外場景中用震撼性的視覺影像來高調地展示品牌、產品的核心賣點,並且在人群和網絡病毒的傳播中達到廣告的傳播效果,樹立品牌形象,這,其實已經是一種非常普遍和典型的營銷手法了,尤其對於奢侈品,遊戲,汽車等等行業來說,更是開創了一片線上線下整合聯動的營銷新天地。究竟在這些令人驚奇又美輪美奐的真實投影秀,是如何做到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