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得到這樣一個初步的結論:生產過程創造具有價值的有形或無形的產品,或者說財富。而金錢是社會財富的一種計量工具和憑證,它本身不是財富,但可以用金錢換取財富。社會上金錢的是由政府印發的,其總量總體上取決於社會總財富的多少,因此,隨著社會的技術進步,社會財富越來越多,社會上總的金錢也越來越多。
所謂賺錢,對大多數人而言,要通過某種形式的勞動,給社會生產某種生產品,創造某種價值,並通過自身創造的價值從市場上等價的換取金錢。
在生產這個環節,有什麼樣的賺錢模式? 每種賺錢模式又有什麼優點和缺點,它們各自長期的趨勢和宿命又是什麼呢?
不妨根據經濟學基本原理,研究一下生產、創造的基本模型,並從中發現一些現象或規律。
在上述模型中,生產資料就是生產某種產品所需要的各種原材料、工具、方法和外部的環境。
勞動者,就是從事生產活動人,包括自己和他人。人是所有生產創造中最重要的因素,現又稱為人力資源。
勞動者,在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價值在於:他擁有時間、體力、技能、經驗、知識、思想,並通過勞動這個生成過程,施加在的生成資料上,使得零散的生產資料,變成了能夠滿足人類某種需要的、具有某種價值的產品。這些對別人有價值的產品,就可以用來從市場上換取換金錢。
作為勞動者,常見的賺錢的模式有:
1. 打工:把自己的時間、體力、技能、經驗、知識、思想出賣給他人,打工賺錢;
不管是民工、公司職員、還是沒有股權的管理者或教師等,其實大多數都是通過這種打工者模式賺錢。
打工的好處:
低成本投入,只需要把自己的時間和勞動,賣給某個實體就行,不用操心生產過程所需要的各種生產資料的資金的投入,也不用承擔生產過程虧損的風險。
打工的缺點:
缺點也是很明顯的,隨著年齡的增長,競爭力的下降,失業的風險在積累和加劇。
另外,打工的收入來自個人的體力和智力,一旦停止工作,沒有任何資產可以持續的、源源不斷的給自己賺錢,更無法利用他人的勞動和付出給自己持續的賺錢。打工的本質就是出賣自己的勞動給他人賺錢。
為了對抗這種缺點,打工者所要做的就是, 不斷提升自己能力,把自己賣個好價錢;或不斷謀取地位和權力,利用地位和權力放大賺錢的效應或讓他人給自己持續的賺錢。
2. 創業:逐漸自己變成老闆的積累過程
創業成功後,就可以用自己的多餘的金錢,購買其他打工者的時間、體力、技能、經驗、知識、思想,進行社會化生產,生產社會所需要的產品,並創造新的增值價值,剝削他人的勞動,前提是創業成功。
創業的缺點:
l 資金投入:前期要大量的投入,用於購買各種生產資料和支付他人的薪水。
l 過程艱辛:創業的過程是艱辛、孤獨的,一開始。不僅收入少,還需要持續的投入,這個過程不是一般打工者所能忍受的。
l 失敗風險:生產出來的產品也不見得能成功的賣給消費者,從而無法獲取回報,導致虧損,因此創業有時間、精力、和金錢虧損的巨大風險。
創業的好處是:
一旦公司和店面進入正軌,便轉化成了持續、穩定的賺錢的資產,除了個人可以實現財務自由外,還成功從靠個人的體力和能力賺錢,轉化成了靠資產、資源賺錢,華麗轉型。公司或店面這樣的資產還能持續的給創業者帶來盈利。除了金錢,還有社會地位、實現更大的理想和人生價值等。
3. 自由職業:
如果不想給別人打工,也不想花錢讓別人給自己打工,那就當自由職業者,隨著時代的發展,自由職業者越來越多。
不同方式的比較
當然,很多人,這幾種方式都兼有,比如上班打工、兼顧投資了理財,用自己之前賺的錢再去賺錢、作為自由職業兼職做一些小項目,補貼家用等等。
還有人,一般打工,一邊創業,或把打工贏得的資源,轉換成個人的資產。
上圖展現了一個人打工、創業、自由職業收入組成的變化趨勢。
假設1:全職上班打工。
起點年齡23歲,起始基數單位是100,每年薪水收入的增幅10%,到45歲到達高峰,然後每年5%的降幅,65歲退休,退休金是退休前的30%。
假設2:創業1。
起點年齡35歲。起始基數單位是50;35-40歲,增幅3%;40-45歲,增幅10%,55歲-60歲,增幅20%;60後,由於某種因素增幅5%
假設3:創業2。
起點年齡45歲,起始基數基礎是50;45-50歲,增幅3%;50-55歲,增幅10%,55歲-70歲,增幅20%。
假設4:自由職業。
年齡35歲,起始基數單位是50,每年增幅5%。
從上圖可以看出:
1. 打工
短期來看,打工的年收入是遠遠高於創業收入的。
上班族打工,如果不丟工作,每個都有持續穩定的收入,每年還有一定的漲薪,收入在增長。
長期來看,穩定與風險共存,這不取決於自身,而取決於外界:
如果原有單位穩定,上班打工,不失是一個好的選擇,比如在政府機關、事業性單位,基本不會裁員,可以在一個公司持續積累,隨著職位的上升,解決小康問題不大。
但上班打工的風險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在積累。
(1) 隨著年齡的增長,個人的學習能力是下降的,跨單位或跨行的跳槽的技能實際是下降的。
(2) 公司隨時有裁員的風險,特別是私企和外企,裁員是分分鐘的事情,及其不可控。
(3) 換環境之後的人性風險,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年齡是一個負面的因素,大多數人,不會太樂意管理一個比自己年齡長的人。
很多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都面臨著重新就業或創業的選擇,或主動,或被動。
2. 創業
短期來看:收入較低,甚至是負數。
初期沒有好的產品,沒有客戶,沒有團隊,不但可能沒有收入,還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很可能創業失敗後資金損失的大的風險。
從長期效果來看:把自己的年輕時的付出慢慢轉換成長期資產的過程。
如公司,客戶關係等,都是資產。當資產積累到一定的程度,這些資產就可以源源不斷的帶來價值, 可以對衝因年齡老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和衝擊。當然,前提條件是創業沒有倒閉。
3. 自由職業:
在上班和打工之間,自由職業是指擺脫了企業與公司的制轄,自己管理自己,以個體勞動為主的一種職業,譬如律師、自由撰稿人、獨立的演員歌手是也,推而廣之,似乎將大街上練攤的小商小販也為作此類,他們是同樣的沒有「組織」者。
作為勞動者,可以選擇選擇上班打工、自由職業或創業。
但創業是需要有條件的,特別是從事物質生產性的創業,除了人力資源外、生產資料、外部環境等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