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內卷」「過勞」「打工人」……勞動者權利保障為何面臨...

2021-01-18 瀟湘晨報

最近,幾起網際網路平臺員工猝死事件引發群眾對「打工人」困境的反思:勞動保障為什麼會面臨末端梗阻?勞動者想說NO並不那麼容易。

其實,相關法律法規對勞動者權益的保障值得稱道。特別是在勞動者與勞動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情形中,勞動者不再處於完全被動的局面,自然能夠依據勞動法合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勞動法的效能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發揮。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更多的勞動「微爭議」發生在勞動合同執行過程中。社會就業壓力大,找到一份較為稱心的工作實屬不易。面對單位提出的無償加班、超負荷工作、大量承擔分外責任等看上去不那麼合理的要求時,出於保住工作、維護關係等考慮,無奈被動接受往往成為不得已的選擇。

有時候,上司還會遞上一碗毒雞湯:加班是為了提升你,超負荷工作是為了磨鍊你,分配額外工作是為了拓展你,是「對你負責」。這樣的「負責」,不但不會讓人受寵若驚,反而令人膽戰心驚。

此時,尋求勞動法介入,在許多人看來不但是小題大做,而且容易將自己逼到死角,不但對解決問題無益,反而容易跟單位撕破臉。本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態,只能委屈自己,在加班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久而久之,最終拖垮的是自己的身體,甚至成為家人心中難以癒合的傷口。

勞動,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和發展。無休止地加班,從來都不是,也不應該是勞動的目的。在勞動法的陽光雨露下,在合理的勞動時間、勞動強度內開心地工作、快樂地生活,才是勞動者與勞動良性互動的應有之意。如果勞動不能帶給我們快樂,就需要反思,問題究竟是出在我們自己身上,還是勞動安排的合理性出了問題。

最近,某職場社交平臺上出現一個熱門話題:準點下班VS加班,究竟誰才是好員工?有8.1萬人投票給準點下班的員工,而支持加班的不到1萬人。這或許意味著,近九成人都不認可用工時來判斷員工好壞。

準點下班顯然並非高標準要求,而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然而,隨著新興經濟業態不斷湧現,工作時間的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一方面,不受地點限制的計量性質工作,容易誘導勞動者為了獲得高收入,長期超負荷透支生命;另一方面,智慧型手機與社交媒體的組合,使人們即便下班後也被籠罩在無時無刻的工作安排之下,這種「被動加班」想逃卻逃不掉。

網絡上最近流行的「打工人」「乾飯人」自嘲,折射出勞動者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積極樂觀的心態,其中也隱射對內卷式工作的無奈。無論是在何種勞動業態下,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都應得到真真切切、不留死角的保障,不能只靠自嘲抱團取暖。

勞動保障相關法律法規如何適應新變化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我們期待卻又不能完全寄希望於資本對勞動者溫柔以待,相關法律法規要與時俱進,積極呼應新時代勞動者的心聲,徹底打破「末端梗阻」,而非等到勞動者與勞動單位分道揚鑣時才發揮作用。

當面對一些諸如外賣員、網約車司機等群體與平臺究竟是何種僱傭關係,下班後微信群處理工作算不算加班等具體問題時,相關勞動保障規定應該在廣泛調研聽取意見的基礎上,解釋得更清晰明了一些,少一些所謂「原則上」的規定。既方便用人單位執行,又少一些討價還價的空間。

地方勞動保障部門還應有擔當作為精神,關鍵時候能夠有所為。在爭議性勞動問題處理上,不能有等、推、拖的思想,更不能靠輿論壓力倒逼勞動單位解決問題。畢竟,能登上熱搜的勞動爭議只是少數,絕大多數勞動者遭遇「末端梗阻」時,靠的還得是地方勞動保障部門。有了政府撐腰,勞動者在維護合法權益時才能挺直腰板、理直氣壯,也少一些事後的悲涼留給人們嘆息。

來源:《半月談內部版》原標題:《「內卷」「過勞」「打工人」……打破勞動者權利保障「末端梗阻」》

來源:半月談

作者:毛振華

編輯:陳加寧

【來源:半月談】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打工人」到底是什麼梗?|周末談
    「打工人」有著坦然面對現實的豁達,卻也有拒絕向生活妥協的倔強。「早安,打工人」!如果你關注網際網路的潮(gen)流(feng)動向,那麼最近一段時間,一定刷到過這樣的梗。圖片來自網絡關於其來源的說法是否屬實,還有待進一步考證,但毫無疑問,「打工人」衍生出的各種網感化語言段子背後,隱藏著一種確定無疑的集體情緒。有機構曾做過一項《職場精英壓力狀況調查報告》,報告顯示,67%的職場精英壓力較大,接近或超出承受範圍。
  • 香港過勞比例世界最高!港式996又是怎樣的呢?
    工時、過勞等問題已經成為我們最需要關注的事情。作為一個國際化的都市,從很早就已經流傳下來的香港人拼搏精神,那麼現在香港的工時又是怎樣的呢?在香港也要996嗎?香港成全球最過勞城市根據KISI的『最佳工作與生活平衡的城市』(Cities With the Best Work-life Balance),全球『最過度勞累城市』中,除了清一色的亞洲城市,香港更是問鼎全球,成為世界第一過勞城市。
  • 拿「打工人」當「打工仔」,是一個老闆最大的坑
    後來,通過工作賺得報酬的行為,慢慢轉化成了一個詞,「打工人」,這個詞有多火?是2020年的十大流行語和十大網絡熱詞。「敢上九天攬月,敢下五洋捉鱉,但卻不敢遲到,因為遲到扣錢。早安,打工人。」不少上班族用這樣的俏皮話來互相鼓勵和逗樂。但在幽默的背後,996、007等讓人細思極恐的名詞的出現,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打工人」的生存現狀:他們真的幸福嗎?
  • 《不亂》:「內卷」時代,與工作談場「理性的戀愛」
    《不亂》:「內卷」時代,與工作談場「理性的戀愛」 澎湃新聞記者 範佳來 實習生 張婉之 2020-11-09 10:09 來源:澎湃新聞
  • 過勞死算工傷嗎?工傷認定的標準是什麼?如何為自己維權?
    過勞死算工傷嗎?先來看看相關的法律法規對工作時長的規定和將過勞死視為工傷的判定標準。;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長工作時間的,在保障勞動者身體健康的條件下延長工作時間每日不得超過三小時,但是每月不得超過三十六小時。
  • 加油,打工人!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搞錯了原來此「打工人」非彼「打工人」打工人,你有勞動合同嗎?我們都知道,空口無憑,白紙黑字才是鐵證如山。勞動法中有著傾斜勞動者的一系列特殊保護。
  • 「打工人」「凡爾賽文學」……年度流行語為什麼是這些詞?
    經過讀者徵集、網友投票、專家和媒體層層篩選,《咬文嚼字》編輯部日前選出「2020年十大流行語」,分別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逆行者」「颯」「後浪」「神獸」「直播帶貨」「雙循環」「打工人」「內卷」「凡爾賽文學」。
  • 從勞動者角色看打工、創業、兼職
    勞動者,就是從事生產活動人,包括自己和他人。人是所有生產創造中最重要的因素,現又稱為人力資源。勞動者,在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價值在於:他擁有時間、體力、技能、經驗、知識、思想,並通過勞動這個生成過程,施加在的生成資料上,使得零散的生產資料,變成了能夠滿足人類某種需要的、具有某種價值的產品。
  • 【新聞縱深】「過勞死」維權叩問法律難題 從事這十大行業的是「高危」人群!
    「過勞死」維權的法律困境  困境一:「過勞死」難以認定工傷  我國《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規定的七種應當認定為工傷的情形中無一提及「過勞死」。而《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五條規定:「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 48小時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視同工傷,看似為「過勞死」在法律規定上找到了安放之處,但從實踐來看,一方面,很多「過勞死」的勞動者是因為長時間過度勞累所致,其損害結果未必都發生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很可能因勞累在家休息時死亡,而這並不符合視為工傷的認定標準。
  • 戳中億萬人內心的「打工人」強勢刷屏,相關作文素材給你找全了!
    近日,「打工人」的梗強勢走紅,各類表情包刷屏,戳中億萬人的心。 「打工人」是那些依靠體力或技術的勞動者的統稱。「打工人」的說法背後是千萬草根的自嘲,他們壓力大、工作環境可能不盡如意。但它沒有社畜那麼慘,也沒打工仔那麼卑微,自嘲中透露出小人物在平凡生活中的不懈追求。
  • 過勞時代,為何中國人忙得停不下來?
    在十八世紀末,在歐洲等資本主義國家,資本家們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以壓榨勞動者的勞動時間和加大勞動強度的辦法來牟取暴利。 無產者不堪壓迫奮起反抗,他們以集體遊行、罷工來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 為何當下這個時代,不止勞動節,很多重大節日幾乎都成了勞動的節?
  • 逆行者、後浪、打工人……2020年十大流行語揭曉
    》編輯部12月4日在滬揭曉2020年十大流行語,逆行者、後浪、神獸、直播帶貨、打工人等年度熱詞入選。然而,在「直播帶貨」火爆的背後也出現了不少隱憂,如違規宣傳,數據造假,假冒偽劣產品不時出現,售後服務無法保障,等等。有效監管已成為當務之急。 七、雙循環 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提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正是打工人!」爭做優質內卷態「打工人」
    銳眼觀天下,毒舌鑑是非 社會觀察:第026期—內卷態打工人—執筆:賈也導語:近段時間,「內卷」與「打工人」雙雙成為熱議詞。別擋住我這個意志堅強的「打工人」,我一定要打工!社會再內卷,卷到讓人直不起腰來,也要「何意百鍊剛,化為繞指柔」,煉成具有鋼鐵意志的「打工人」!現實逼人知不知道?誰叫我不佔有生產資料,只能依靠自己的勞動去換錢,想多賺錢,除了賣更多勞動外,沒有其他途徑了,畢竟和稍微高級的996「打工人」一樣,既是遭受壓迫,也是個人選擇,而且是別無選擇下的最優選擇了!
  • 拼搏不是拼命 勤勞不能過勞
    引發了社會對勞動者合法權益保護的關注。一方面企業管理者以重壓迫使員工進行「自願」加班,在不需支付加班費的同時還能進一步榨取廉價勞動力。另一方面公司以狼性文化為幌子,在網絡「雞湯」的掩飾下,將竭澤而漁的畸形加班偷換成為了理想的奮鬥,一邊給勞動者灌輸著「毒雞湯,」一邊透支他們的健康,把「拿健康換錢」當做職場真理,把「996」當成福報。
  • 鄭曉珊|「過勞死」之職業關聯性疾病救濟進路
    此時,法律人必須直面問題,探索出路,特別為那些超出「48小時條款」涵攝,卻明顯起因於工作的「過勞—發病」案型尋得救濟出路。這既涉及比較法經驗之甄選與借鏡,也少不了對我國工傷、職業病認定(診斷)之本土環境的全盤考察,尤需綜合權衡「目錄擴張」「解釋擴張」「視同擴張」三個備選方案各自可能遭遇的實體性障礙與程序性摩擦,於全面斟酌其具體可行的空間後再作謹慎抉擇。
  • 過勞時代:白領職場也淪為「血汗工廠」
    對於過勞死,法律對人權的保障似乎總是敵不過所謂經濟發展的需要;但不得不說,挫傷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年輕人們,對於未來的經濟發展又有什麼好處呢?要人命的工作重壓何時才能停止害人?勞動力短缺加劇了過勞死,反之亦然。隨著員工數量的減少,公司要求在職的員工填補空缺職位。這時,員工們必須證明他們的奉獻精神並守時到崗。勞動力短缺也迫使員工克服嚴重的健康問題,咬牙工作。這對那些有過勞死症狀的員工來說,就是把自己往鬼門關再推近一步;而每一次過勞死只會增加留下來的人的工作量。
  • 什麼是過勞死 過勞死的十大症狀
    現如今,不少大城市的白領都有「過勞死」的狀態。大城市的白領因為生活的壓力,腦力和體力時刻都在透支,同時生活不規範也會導致「過勞死」。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講「過老死」的十大症狀,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什麼是過勞死  「過勞死」是指在非生理的勞動過程中,勞動者的正常工作規律和生活規律遭到破壞,體內疲勞蓄積並向過勞狀態轉移,使血壓升高、動脈硬化加劇,進而出現致命的狀態。
  • 別讓勞動者白幹活
    然而,在實際選擇的過程當中,雙方會因信息不對稱而存在一定程度的博弈:勞動者擔心企業「口惠而實不至」,企業同樣擔心勞動者漂亮的簡歷「敗絮其中」。考慮到此類問題,法律規定了一定時間的「試用期」,以滿足企業和勞動者之間相互了解和磨合的需要。  試用期雖然名為「試」,但其本質還是「用」。勞動法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即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係。
  • 慈谿市打好「三大戰役」全力保障勞動者「不憂薪」
    為營造有利於實體經濟發展的良好用工環境,今年以來,慈谿市依託「立體戰」「攻堅戰」「持久戰」等三大階段性戰役,全力保障勞動者勞有所得。截至目前,全市共受理投訴舉報案件1359件,為3100餘名勞動者追回應得薪資4460.88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