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不同機構發布房企排行榜。記者調查發現,這些排行榜經常「數據打架」,甚至同一家企業在不同榜單的排名相差數十名。對於房企排行榜的真實性和準確性,質疑聲一直不絕於耳。
有業內人士表示,房產排行榜亂象已困擾行業多年,虛假的數據不僅誤導廣大購房者,更容易給金融機構和決策部門提供錯誤信號,不利於穩房價、穩預期。
榜單藏「貓膩」 數據注水多
目前,房地產行業比較知名的榜單,分別由易居企業集團下屬的克而瑞研究中心、上海易居地產研究院、中國指數研究院、億瀚智庫等第三方機構發布。
這些評測機構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從拿地、銷售、淨利潤、負債和融資等不同角度,對房企進行排名。記者將這些排行榜進行對比,發現存在著較大差異。
在中指控股、中國指數研究院聯合發布的《2020中國房地產百強企業研究成果》榜單上,近來屢屢拋售資產、債務纏身,且被穆迪將評級展望由穩定調整至負面的泰禾集團,名列第31位。在這一榜單中,泰禾2017年排在27位,2018年、2019年穩居第23位。而在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中國房地產業協會發布的《2020中國房地產開發企業500強測評研究報告》中,泰禾集團非但沒有進入100強,甚至在整個榜單中都難尋其蹤影。
此外,在中國指數研究院今年的榜單上,不少知名企業也都不見蹤影,如2019年銷售額位居行業第8的新城控股地產、知名房企金地地產等。
不同機構發布的榜單,甚至同一機構不同年份的榜單,為何存在明顯差異?多位業內人士介紹說,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是房企給機構的數據不一樣,或存在數據注水。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旅遊與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丁表示,部分房企故意強調數字較高的合同銷售額,對權益銷售額比較淡化,希望用更大的銷售額數字,提高企業的行業地位、影響力。
更大的可能是,房企與榜單發布機構存在諮詢合作關係,也就是常說的花錢買榜。
事實上,花錢買榜已成為行業內公開的秘密。在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看來,排行榜是驗證一家房企實力最直觀的方式,於是美化數據便成為行業公開的秘密。「房企通常會與第三方榜單發布機構進行合作,合作費用關聯到排名的高低,從幾十萬到上千萬不等。」
排名是房企最好的廣告
不規範的房企排名對普通購房者產生了誤導。很多人認為企業排名好,買房更放心,但事實並非如此。泰禾集團今年不斷被爆出深陷債務危機,北京、上海、杭州多地項目停工,一些業主一邊租房,一邊還貸,走上維權之路。
另一方面,業內人士認為,除了帶來曝光度和知名度,榜單更重要的作用是為融資提供支撐。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認為,對房企來說,誇大業績一方面有利於展示公司實力,另一方面也有利於企業融資。
「不少金融機構,只對100強房企或50強房企發放貸款。如果不在榜單之上,企業利率成本可能就要抬升,甚至無法得到融資。」李宇嘉說。
「排名是房地產企業最好的廣告。不管是房企引入合作方,還是地方政府土地出讓或項目招商引資,都會看重排行榜。」張大偉告訴記者。
排行榜數據亂象帶來諸多危害。李宇嘉認為,人為抬高的房企業績數據,給金融市場、信用評級提供了錯誤的信號,不利於金融機構作出合理的信用評價和貸款準入。
去年,上市房企中國奧園集團實際銷售數據,與機構排行榜估算的合同銷售額存在一倍差距,引發股價大跌。房企佳源集團2018年公布的銷售額為201.8億元,但一些第三方榜單統計的數據卻是875.5億元,600多億元的差距讓輿論質疑數據真實性。
專家指出,一些第三方機構大幅誇大開發商的各項數據,容易人為製造房地產市場火爆局面,不利於穩房價、穩預期。
明知注水 仍難以有效監管
多位房地產市場監管人士建議,數據注水的歪風邪氣影響行業健康發展,要儘快出臺舉措加強監管,規範第三方評估行業。李宇嘉說,在國內,由於行業誠信體系建設還不完善,大家認可的、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評估組織比較少。他建議,要加強行業自律建設,培育有公信力的行業協會,由他們來直接發布榜單,或加強對業內第三方評估組織的監管。
在張大偉看來,要剝離諮詢業務與排行榜發布業務的利益綁定,健全企業誠信的評價、查詢和服務系統,加大失信成本力度,對於市場主體和群眾舉報的違規發布,加大懲戒的力度。
文/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