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占元(右一)正在指導元家班學員演出 來源:尤海波
講到「七小福」,大家一定對成龍、洪金寶等的功夫片再熟悉不過了,大家都以為「七小福」是學功夫的,其實不然,他們恰好是京劇科班出身!有朋友不禁要問了,他們不是香港人嗎?怎麼是京劇科班出身?你弄錯了吧?我沒弄錯,的確是!50年前,由京劇武生于占元所創辦的「中國戲劇學院」,培養了一大批京劇表演人才。那時的香港人可不像現在,在那個年代裡,香港有三分一的人口是因戰亂滯留在當地定居的,而且大部分是上海人,上海人對京劇的感情那是很深厚的了,在香港滯留的上海人大多都是懂戲之人,因此在當時除了于占元的「中國戲劇學院」外,還有京劇坤伶粉菊花所創辦的「春秋戲校」,也培養了如林正英、陳寶珠、蕭芳芳、羅家英、尊龍等一批優秀演藝人才。同樣,于占元的「元家班」中當時也培養了許多「好角兒」:元龍(洪金寶)是生旦淨醜的全才,元樓(成龍)學的是大花臉、武生,元秋學的是武旦、武生,元奎學的是大花臉,元菊學的是青衣、花旦。還有許許多多的我就不一一列舉了。于占元授徒那是很苛刻很嚴厲的,完全是老戲班的那一套,甚至在戲班裡面互相之間都不準講粵語,一律都說普通話,怕的是學唱京劇,唱念咬字不準,一經發現就是「打通堂」(所有人都得排著隊挨師傅的揍),現在我們聽見各位大哥們講起普通話一點都不費勁,全賴當時訓練有素,所謂「嚴師出高徒」,就是這個道理。 進入七十年代,電影工業的起步,戲曲在香港式微,京劇尤甚。許多戲班、劇團裡的戲曲演員相繼改行進入大銀幕的世界,「七小福」們也不例外。「元家班」的學徒滿師後,一部份繼續唱戲,一部份進軍影壇當起武行、導演、替身等等,憑著在戲班的所學的基本功,很快,這裡面的「七小福」們都成為了當時的「香餑餑」,尤其是成龍、洪金寶等人的名字在香港乃至國際影壇上舉足輕重!全賴於當年他們所學的京劇之功。有許多人以為洪金寶生來就胖,這裡也有個小插曲:洪金寶大哥少年時期是很瘦的,偶然一次他從片場趕到香港荔園演戲,當晚演的劇目是京劇《泗洲城》,洪金寶的孫悟空,在我們內行人看,一般演戲之前是得活動一下,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準備運動,尤其演武戲的更加謹慎,稍不留神就會傷筋動骨。他在匆忙之際也無暇顧忌這些了,趕緊扮戲趕緊上臺,結果他在臺上喊完一句「阿彌陀佛!」,爬上幾張桌子高的高臺往下翻的時候,把腿弄傷了,從此在家靜養數月,體積發胖,這是後話了。 時代造英雄,「七小福」們能碰上一個時代的契機,拼出一條血路,可也不是每個人都這麼幸運。七小福,或許是一個時代的象徵,或許也是咱們京劇界的驕傲!人生能有多少個五十年呢?在向七小福們致敬的同時,我們也有個願望:終有一天能看見七小福們重登戲臺票一把,再續當年的梨園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