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京劇--元家班裡的七小福

2021-03-02 戲劇傳媒

于占元(右一)正在指導元家班學員演出 來源:尤海波

  講到「七小福」,大家一定對成龍、洪金寶等的功夫片再熟悉不過了,大家都以為「七小福」是學功夫的,其實不然,他們恰好是京劇科班出身!有朋友不禁要問了,他們不是香港人嗎?怎麼是京劇科班出身?你弄錯了吧?我沒弄錯,的確是!50年前,由京劇武生于占元所創辦的「中國戲劇學院」,培養了一大批京劇表演人才。那時的香港人可不像現在,在那個年代裡,香港有三分一的人口是因戰亂滯留在當地定居的,而且大部分是上海人,上海人對京劇的感情那是很深厚的了,在香港滯留的上海人大多都是懂戲之人,因此在當時除了于占元的「中國戲劇學院」外,還有京劇坤伶粉菊花所創辦的「春秋戲校」,也培養了如林正英、陳寶珠、蕭芳芳、羅家英、尊龍等一批優秀演藝人才。同樣,于占元的「元家班」中當時也培養了許多「好角兒」:元龍(洪金寶)是生旦淨醜的全才,元樓(成龍)學的是大花臉、武生,元秋學的是武旦、武生,元奎學的是大花臉,元菊學的是青衣、花旦。還有許許多多的我就不一一列舉了。于占元授徒那是很苛刻很嚴厲的,完全是老戲班的那一套,甚至在戲班裡面互相之間都不準講粵語,一律都說普通話,怕的是學唱京劇,唱念咬字不準,一經發現就是「打通堂」(所有人都得排著隊挨師傅的揍),現在我們聽見各位大哥們講起普通話一點都不費勁,全賴當時訓練有素,所謂「嚴師出高徒」,就是這個道理。 進入七十年代,電影工業的起步,戲曲在香港式微,京劇尤甚。許多戲班、劇團裡的戲曲演員相繼改行進入大銀幕的世界,「七小福」們也不例外。「元家班」的學徒滿師後,一部份繼續唱戲,一部份進軍影壇當起武行、導演、替身等等,憑著在戲班的所學的基本功,很快,這裡面的「七小福」們都成為了當時的「香餑餑」,尤其是成龍、洪金寶等人的名字在香港乃至國際影壇上舉足輕重!全賴於當年他們所學的京劇之功。有許多人以為洪金寶生來就胖,這裡也有個小插曲:洪金寶大哥少年時期是很瘦的,偶然一次他從片場趕到香港荔園演戲,當晚演的劇目是京劇《泗洲城》,洪金寶的孫悟空,在我們內行人看,一般演戲之前是得活動一下,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準備運動,尤其演武戲的更加謹慎,稍不留神就會傷筋動骨。他在匆忙之際也無暇顧忌這些了,趕緊扮戲趕緊上臺,結果他在臺上喊完一句「阿彌陀佛!」,爬上幾張桌子高的高臺往下翻的時候,把腿弄傷了,從此在家靜養數月,體積發胖,這是後話了。 時代造英雄,「七小福」們能碰上一個時代的契機,拼出一條血路,可也不是每個人都這麼幸運。七小福,或許是一個時代的象徵,或許也是咱們京劇界的驕傲!人生能有多少個五十年呢?在向七小福們致敬的同時,我們也有個願望:終有一天能看見七小福們重登戲臺票一把,再續當年的梨園夢!


相關焦點

  • 南派元家班 北派什剎海:中國武林門派哪家強
    元家班「七小福」都出自同一個師父——于占元。元家班說師父于占元「元」字輩的門生。元龍、元樓、元彪、元華等有20多位,後來他們就是香港動作電影的中堅力量,其實,成家班、洪家班、袁家班——都是從元家班分出去的!
  • 「七小福」58年後重聚 成龍元彪包租公婆哭成一團
    成龍20日才剛剛慶祝成家班40周年,22日他又邀集當年元家班成員共聚一堂,不但現場安排表演節目,重現七小福半世紀前表演甘苦,更特別製作紀錄短片送給師兄弟們,惹得小師弟元彪頻頻拭淚,元華、元秋同樣熱淚盈眶,洪金寶明顯看得出也在壓抑情緒
  • 七小福的全能小子,成立元家班,如今功成身退
    元彪名氣上雖然比不上洪金寶、成龍兩人,不過也成立了元家班,也拿過2次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動作指導獎,也為我們帶來過許多經典角色。元彪,原名夏令震,1957年出生於香港,七歲就跟隨于占元學習京劇。眾多師兄弟一起統稱七小福,絕不是七個人哦,其中包括洪金寶、成龍、元奎、元華、元彬、元秋、元德等人。
  • 所謂「七小福」指的不止有七人,他們當中都有誰?
    影壇中有著「七小福」許多觀眾都有所聽說,非常熟悉這個名字,然而他並不是一個名字,它既是一部京劇,也是一個戲班。香港七小福是京劇名武生于占元20世紀60年代在香港開辦中國戲劇研究學院時所收的7位門生的總稱,是一個戲班。七小福由來源于于佔元在一次京劇表演中,後來因為演出非常成功,于占元於是藉此組成七小福戲班,七小福就是指于占元的七位得意門生!
  • 金刀為您講述:不要命的「元家班」,打出來的「七小福」!
    而提起電影,我們就不禁會想起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功夫電影,說起功夫電影,我們又會自然的想起當年的「七小福」,那是一個時代的記憶,也是無數人的青春,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重溫一下當年的「元家班」和「七小福」。
  • 他曾是「七小福」成員之一,做過李小龍的替身,反派角色深入人心
    「七小福」的由來大家可能都是只聽其名不聞其祥。上世紀60年代,「七小福」是由京劇名武于占元組建的七位門生的戲班總稱。如果說他們是七個人就大錯特錯了,它的由來主要是紀念《七小福》電影的開拍,取得了輝煌成就。
  • 洪金寶成龍「七小福」憑什麼佔據了香港功夫片武術指導大半壁江山
    「七小福」其實遠不止洪金寶、成龍等七個人話說1962年時,香港「懋林影業」要開拍一部電影《公主與七小劍俠》,于占元師父擔任了該電影的武術指導,而「七小劍俠」的扮演者則從于占元的「中國戲劇學校」裡挑選。據成龍回憶,當時聽師父說要選出最優秀的七個去扮演主角,很多人一晚上都沒有睡好,盼著自己能夠被選上。
  • 他才是元家班最能打的,空有一身好功夫沒有機會,洪金寶:「有我一天他都不會餓死!」
    元家班,京劇大師于占元的班底,元龍、元樓、元彪、元奎、元華、元德、元武七人就是當年的七小福,他們七個人可以說是香港功夫電影繼李小龍黃家達之後的中堅力量了
  • 歷史中的「七小福」,誰才是真正的武林高手
    說起七小福,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尤其是電影電視普遍之後,人們幾乎都能說出他們的名字,尤其是洪金寶、成龍、元彪,他們演的電影不僅好看,而且功夫耍得十分精彩,而且成龍已經在國際上成為中國功夫的代表,那究竟他們誰才是真正的武林高手呢?其實真正的七小福是商業產物!
  • 「七小福」曾紅透半邊天,今大哥洪金寶暴瘦難行,成龍依舊尊重他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當年在香港一代名師于占元為了光大中國國粹——京劇,而成立了「中國戲劇研究學院」,這個名頭聽起來有點唬人,實際上當時也就是一個為了討求生路的戲班子(元家班)。由于于佔元的傾囊相授,所以最終成就了日後的香港「七小福」。于占元本是京劇名武生,帶的徒弟也主攻武生或者淨行,所謂唱念做打,動作雜耍皆樣樣精通,所以後來以洪金寶為大弟子的「七小福」共斬獲八屆金馬獎最佳動作指導獎中的六次,可以說佔了香港武指和功夫片的大半壁江山。至今,這一眾兄弟尚能在功夫片領域遊刃有餘。
  • 香港「七小福」到底有哪些人?洪金寶排第幾?
    香港七小福是京劇名武生于占元20世紀60年代在香港開辦中國戲劇研究學院時所收的7位門生的總稱,是一個戲班。七小福由來源于于佔元在一次京劇表演中,選了元龍(洪金寶當時的藝名)、元樓(成龍當時的藝名)、元彪、元奎、元華、元武(本名周元俊)、元泰七人擔任《七小福》的主角。
  • 香港最著名的十位武術指導,「七小福」全部榜上有名!
    原名容繼志,香港演員,「七小福」之一,師承于占元,身為二師兄,與成龍、洪金寶、元彪、元奎同為師兄弟。元華在元家班中地位很高,是香港老一輩的武術指導和功夫巨星。由於父母酷愛京劇,1962年,八歲的元彬被送入于占元創辦的中國戲曲學校,與成龍、洪金寶、元彪、元華等人成為師兄弟,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七小福」。
  • 盤點香港七小福「元」字輩的師兄弟,成龍為元樓,洪金寶為元龍
    香港七小福是京劇名武生于占元20世紀60年代在香港開辦中國戲劇研究學院時所收的7位門生的總稱,是一個戲班。七小福由來源于于佔元在一次京劇表演中,選了元龍、元樓、元彪、元奎、元華、元武、元泰七人擔任《七小福》的主角。後來因為演出非常成功,于占元於是藉此組成七小福戲班。
  • 香港「七小福」你造嗎?大哥成龍,洪金寶都是其成員
    說起香港影壇歷史風雲人云就不得不提七小福,但是對廣大網友來說,七小福是個陌生的名字,但是國際巨星成龍、洪金寶都是其成員。香港七小福原先是個戲班子,起先源于于佔元在一次京劇表演中,選了元龍、元彪等七人擔任戲劇七小福的主角。後來因為演出十分成功,于占元藉此組成14人七小福戲班。
  • 「七小福」故事
    其實,這是舊京劇戲班裡的慣例。那時學戲的孩子哪個家裡不是窮得叮噹,要交學費才能學誰幹呢?京劇的武行並非「生、旦、淨、醜」之外單獨的行當,而是指在各行當中主要從事動作表演的一類,譬如生行中有武老生、武小生和武生;旦行裡有武旦、刀馬旦;淨行裡有武花臉;醜行裡有武丑,這些都可稱作武行。
  • 京劇名宿--香江名伶粉菊花
  • 他曾在女兒的電影裡跑龍套,收的徒弟卻個個成了巨星
    早期的「元家班」顯露雛形。 雖然如此,他的成功,還是要歸功於女兒的關係,比如,于素秋的老闆、華南電影廠廠長洪仲豪就把頑劣的孫子洪金寶送進了"中國戲劇學院"。 不過,學校裡也有老師是在電影裡耍功夫的,比如關正良(也是他徒弟),就建議他讓徒弟們接觸電影。
  • 在電影《七小福》中看傳統的延續
    》故事講述的就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京劇大師于占元在香港創辦了一家戲曲學校。小龍因家境貧苦,無力上學,母親送他到戲劇學校學習京劇。到校後小龍, 在於師傅的嚴格指教下,苦練唱、做、念、打的基本功。大弟子三毛品學兼優,為校內學生領袖。為增加學校經濟收入和提高學生技藝,學生們每天到戲院登臺演出。年復一年的學習、演出,孩子們日漸成長。進入青年期的三毛、小龍、阿彪等學員,開始面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