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上講「心為人體君主之官」,在人體中相當於古時的皇帝一樣運籌帷幄、決勝千裡。起到調動全身氣血、疏經散淤的作用。今天掌門師兄要說的公孫穴被稱為「皇帝之穴」,經常艾灸公孫穴,可以緩解全身的疲乏,對人體五臟都有很好的調節作用。冠心病、心絞痛的患者,平時經常按揉足太陰脾經上的公孫穴,對緩解心慌、憋悶等心臟不適症狀有很大的作用。
公孫穴是足太陰脾經上的重要穴位,同時又與衝脈相通,所以它既能調治脾經,又能調治衝脈。脾屬土,在人體居正中,主管運化水谷精微,輸布周身;而衝脈則從上到下貫穿人體,與任脈並行,又與督脈相通。
所謂「衝」,就是要衝、要道的意思,《靈樞經》說,衝脈是「十二經之海」,是「五臟六腑之海」,是「血海」,說白了,衝脈之氣既能上貫於頭部而為陽,又能下滲於下肢而為陰,是十二經脈合五臟六腑氣血的要道。公孫穴是脾經合衝脈的能量的匯集點合調控中心,其作用之大,自不待言。
穴位釋義
公孫。公孫,公之輩與孫之輩也,言穴內氣血物質與脾土之間的關係也。脾經物質五行屬土,其父為火,其公為木,其子為金。
該穴名意指本穴物質為脾經與衝脈的氣血相會後化成了天部的水溼風氣。本穴物質來源於二個方面,一是太白穴傳來的天部之氣,二是由地部孔隙傳來的衝脈高溫經水。衝脈的高溫地部經水出體表後急速氣化與天部的氣態物相合,形成了本穴天部中的水溼風氣,故名。
文獻摘要
《甲乙經》:「凡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嘔己乃衰,即取公孫及井俞。
《靈樞·經脈》:「去本節之後一寸」。
《醫學入門》:「太白後一寸陷中」。
取穴方法
側坐或仰臥位。在足大趾與足掌所構成的關節(第1蹠趾關節)內側,往後用手推有一弓形骨(足弓),在弓形骨後端下緣可觸及一凹陷(第1蹠骨基底內側前下方),按壓有酸脹感處即為此穴。
穴位主要功能
有一句針灸歌訣叫公孫內關胃心胸,就是公孫配內關,任何的胃病、心臟病、胸部的問題,統統可以治。公孫穴可以緩解痛經症狀,對胃痛、嘔吐、腹痛、腹瀉、痢疾等胃腸病症有輔助功效。
實際上,這個穴位之所以叫「公孫」,是有其深意的。《史記·五帝本紀》一開頭就說:「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公孫就是黃帝,黃帝居中央而統治四方,正如公孫穴總督脾經和衝脈,統領全身。
這個統領全身的穴位,最直接、最明顯的效果體現在胸腹部。胸部、腹部的一切問題,比如腹脹、不明腹痛、心痛、胃痛、胸痛,都可以通過公孫穴來治療或緩解。
穴位功能一:調理脾胃
公孫穴位足太陰脾經之絡穴,聯絡著胃經,而且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衝脈,所以可以治療脾胃疾病。生活中覺得吃完飯後食物堵在胃部不消化、胃裡反酸或有其他脾胃不適的時候,都可以按揉或者艾灸公孫穴。
公孫穴既可以調動脾臟、脾經的運血能力,把血液輸送到全身去,是一個疏散點、一個樞紐;又可以幫助調節身體上由於氣血淤滯造成的各種症狀。
現代研究表明,艾灸刺激公孫穴對胃酸的分泌有抑制作用。有實驗表明艾灸公孫,可使小腸液的分泌明顯增加,小腸對葡萄糖的吸收率也明顯升高,如刺其他穴位無此反應,說明公孫穴對小腸分泌和吸收功能具有一定特異性。
對小腸蠕動也有一定影響,艾灸公孫穴多數情況下,使小腸蠕動增強,或對小腸運動有調節作用。有報導,以刺激動物內臟大神經所引起的皮質下誘發電位痛反應的指標,電針「公孫」,對皮質誘發電位有抑制效應。
穴位功能二:健脾減肥
此外公孫穴具有健脾利溼的功效,有助於減肥。肥胖的人不只是吃的多,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吃飯後食物不消化,沒有完全吸收,這種情況下就可以通過刺激公孫穴來緩解,公孫穴有助於調理脾胃,而脾胃運化水谷功能強大了,機體就可以充分吸收這些營養物質了,進而起到減肥的作用。
穴位功能三:治療痛經
痛經是現代婦科發病率很高的一個病種,大多為後天不良的飲食和著裝習慣造成的。現在很多時尚女孩穿衣服只講究漂亮,衣服多緊身短小,更有的露臍露背,很不注意保暖。
有很多有痛經經歷的女孩都知道,痛經目前沒有什麼好的辦法治療,只能靠吃一些止痛藥來緩解。不僅不能根治病痛,還會對人體的生殖系統造成損害。如果在年輕的時候得不到很好的調養,那麼很有可能對懷孕生子帶來一個很大的隱患。
中醫艾灸學認為,治療一切婦科疾病首先從脾胃入手,尤其是月經不調,更應該首先調胃。脾統血,主運化。痛經時血色發暗並伴隨有血塊,兩三天血塊排出後疼痛的症狀就會緩解,但每月都會復發。小腹受涼或貪吃冷飲導致脾胃虛寒,不能運化水溼,脾胃的運化不良就會產生痛經,有時還會伴隨嘔吐、噁心、頭痛等症狀。
為什麼公孫穴可以治療痛經呢?在中醫裡,公孫穴通衝脈,督、任、衝三脈皆起於胞宮,其中,衝任二脈與女子月經、生育有著至關重要的聯繫,因衝脈具有含蓄十二經氣血的作用。調理公孫穴,等於是對人身上十二經的氣血進行一次全面疏導,具有行淤止痛之功。因此有痛經的女性朋友,可以在灸關元的時候,配合公孫穴來就,治療痛經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