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晚上,當鍾南山院士發出預警:確定新冠病毒人傳人。以醫護人員為首的一大群普通人,走上了抗疫前線。
同一天的下午,北京朝陽醫院陶勇醫生,遭遇暴力傷醫事件。
他獲評「首都十大傑出青年醫生」,實至名歸。他仿佛是為從醫而生的,無比熱愛醫學事業,專業過硬,對醫術精益求精,對病患誠心誠意,許多他救治過的病人及家屬,甚至成了他的親密朋友。
如此可敬可親,前途光明的醫者,今後很難再用手術,為每年數以千計的病人帶來光明。
然後,大家就開始了各自在魔幻2020年的一地雞毛。
陶醫生的人生,也是在被無情重創後,不得不艱難重啟。
我也曾祝福他在好好休養後,還能繼續他喜歡的專業研究。只是我沒想到,這麼快就能再一次聽到他的消息,而且他居然在恢復過程中,完成了一本發自肺腑的書。
《目光》
01 苦難從不是值得感恩的財富,但他消化並繼續前行
1.善良的人,永遠會先替人考慮,先看到正面人性的閃光點
他事無巨細,娓娓道來那個原本是尋常午後的至暗時刻。
不是憤怒,不是痛苦,反而是一種和命運和解的平和。
他記得當時奮不顧身,救助他的同事,尤其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的普通善良:
同在診室的一位志願者為了喝止行兇者,在我跑出去後,後腦被砍了兩刀;而一位正坐在診室門口候診的病人家屬的手背,也在為我阻擋行兇者的時候挨了一刀。
他們的阻擋給了陶醫生逃命的時間。
當時已經失去意識的陶醫生,還特意提到了事後從筆錄中才得知的一名姓趙的快遞員。
他看到滿身是血的陶醫生,下意識地抄起過道上的廣告牌衝上來與歹徒對峙。
很多人都從這起案件中,感受到負面的情緒;而最該憤怒的陶醫生本人,在回憶經過時,更多的是對只用血肉之軀,不顧安危的普通人的擔憂和對他們奮不顧身的善良的感恩。
他感謝所有幫助他,關心他,心疼他的人。
有些人性的善良,光輝,是磨難掩蓋不住的。
2.堅強樂觀,直面困境
陶醫生用《牛棚雜憶》裡季羨林先生說的那句話,鼓勵自己:
既然決定活下去了,那就要迎接更激烈更殘酷的戰鬥。
漫長的手術,複雜程度可想而知,尤其是當時大背景下,更是越發艱難。
他變成了病人,開始反思病人的心理,理解他們,重新思考更深層次,真正的換位思考的同理心。
我無數次見過躺在ICU的病人,知道他們的痛苦,更懂得他們求生的欲望。然而,當我自己實實在在地躺在這裡,才真正刻骨地體會他們的感受。
因為自己也是從令人絕望的疼痛中挨到病情穩定,所以他在終於恢復了一些精神的時刻,更加惦念起自己曾經的盲童病人,那是一種怎樣的艱難,不富裕,希望渺茫,可是從沒放棄過。
陶醫生對哲學的喜愛,支撐他走過被摧毀的人生至暗時刻。
序言裡周國平老師說:
醫學與哲學本來就有不解之緣——醫生面對的不是單個的疾病,作為科學家,他要懂得完整的人體;作為實踐者,他要懂得完整的人性——而這兩方面都關乎哲學。一個醫生倘若具有哲學素養,行醫就會給他觀察人性和思考人生提供大量機會與素材。人不論貧富貴賤都會生病,這是人最脆弱的時候,醫生往往能夠窺見人性最隱秘也最真實的方面。陶勇正是這樣,他自己說,他感覺自己像一個記者,透過疾病去了解一個人,透過一個人去觀察一個群體和社會。同時,如他所言,醫生因為見慣了生死,會更加看淡人生中表象的東西,更加從本質上去思考人生。
3.消化苦難,轉換思想,不是妥協和忘卻
他會重新思考病痛苦難對生活的意義:
人總是這樣,在身體好的時候,我們會完全忽略這些肢體和器官的存在;當它出問題了,才一下子意識到身體的重要。
普通人遭遇事故後,都會有不同程度的PTSD應激障礙,尤其是經常面臨生死壓力的醫生,也許會害怕手術,不想面對未知心理的病人,這都是人之常情。
陶醫生的心路歷程,自然又讓人動容。
他反思自己沒有做錯,甚至竭盡全力:腰傷復發,疼痛難忍,還是堅持把加害者的手術成功完成。這樣的病況,90%的醫院都會放棄,我們已經盡最大的力量保住了他的部分視力。
他會思考,哪裡需要做得更好,但不代表他就把問題歸咎在自己身上:我從未對任何病人輕視怠慢,所以我從來不懼怕任何投訴。醫院的同事們都知道,我從不接受協商調解,並不是我固執高傲,而是我自認為,我已盡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也堅信這是我最好的方案,如果因為投訴而委曲求全,那將是對我從醫品格的侮辱。
平靜地看待加害者,不帶偏見,但也不會刻意洗白:他的敘述中,那就是一個普通病人,沒有太多異常情緒和不配合態度,所以太難以理解。
他沒有去妖魔化對方,同時也不會為他開脫,他會受到應有的法律制裁,陶醫生甚至在身體和心靈的折磨好轉一些後,更加平靜:
我可以理解,但不能原諒。在病痛的瘋狂折磨下,我無法做太多思考,但我為身在醫療行業的同行們不平。
這是醫生的專業態度,就該不卑不亢。不管出於什麼樣的原因,都不能掩蓋加害者的偏激暴力。
02 關於老生常談卻刻不容緩的嚴重問題
我看到這種新聞頻發的時候,真的很氣憤:
就像白巖松為陶醫生這本書,作的序言提到的:
暴力傷醫是犯罪,而不能被戴上醫患關係的帽子,否則,我們都是受害者!
我當時特彆氣憤地想過,對付這種醫鬧,是不是可以加上一種處理方式:
建立黑名單管理,醫院可以提前防範,甚至可以拒絕;嚴重多次鬧事的慣犯,家屬連坐,家有一醫鬧,全家人的就醫都會受到優先級的一定限制。
我知道不論可行性,評定機制,公平性,太多爭議內容,不切實際。
然而我相信,否定這種做法的最重要最基礎最直接的那個理由,就是來自醫學本身的神聖性公平性,它對所有病人,一視同仁。
在紀錄片《手術兩百年》裡,有這樣一句話:
醫學,實際上是人類善良情感的一種表達,它起源於人類最樸素的救助願望。
我聽過非常多有醫學專業知識背景的人提到過,越學習,就越會發現,人類在醫學救助上的無能為力與渺小——
因為太多的疾病,不僅無法治癒,甚至無法緩解,不明緣由,甚至還未曾被知曉重視。
大家什麼時候才能客觀地理解,平靜地接受:
很多時候,不是因為體系的缺陷漏洞,醫生的不足能力不行,各種各樣的人為問題,而導致自己和身邊人無法得到最好的救治。
病人要等的不是一個完美無瑕的醫生,而是虛無縹緲的醫學進步的奇蹟。
曾經學醫是學霸爭破頭的至高地,現在呢?
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畢業典禮上,院長曾經語重心長得說,
「……這個社會有太多誘惑,可能讓你們迷失。我擔心,你們會否因為壓力,因為年輕醫生並不體面的待遇,因為社會上的種種誤解,而放棄當初的誓言……」
我不是歧視成績差的人,就不配學醫;
只是這份職業,最需要強有力的終生學習力,專注力,抗壓抗挫折能力,認真仔細不犯錯,可是很多的學霸,從自己到家人,都放棄了這個想法。
我曾經的學霸同學們,十個臨床醫學系,最後只有一個人真的成為了一名醫生。
我在和關係好的外科醫生朋友聊天時,他說,他並不期待醫生這份職業,變成「錢多事少輕鬆離家近」,如果要這樣,他選擇醫美整形,肯定要比現在好很多。他只是為了信念感。
他期待的改變,只是最起碼的醫患關係的緩和:
自己不需要「提心弔膽去上班」,而能夠「開開心心,平平安安把家還」。
什麼時候大家才會知道,讓醫生心寒,讓學醫變成性命攸關的高危職業,這些自私的人, 損害的是所有人的群體利益,勢必導致醫學資源更加緊張的惡性循環?
任何不滿和問題,自有規則來約束;訴諸暴力和私刑,傷及無辜,就是犯罪。
這一場戰鬥,本就不該是陶醫生或者其他醫生個人,和加害者之間的私人問題,而是應該集合全民力量,像抗擊疫情一樣,必須去根治的嚴重問題。
這本書裡,還有陶醫生很多的所思所感所悟,平實又感人,你會發現,閃耀著人性光輝的人,方方面面都是那麼激勵感動別人。
遭遇橫禍,他卻選擇換一種角度,直面不能改變的命運的不公,做好力所能及的事。
而且,他從不以為這種事有多麼偉大高尚,值得讚頌,就當作普通人應該做好的平凡事。
我們能做的,也就是繼續發揮普通人都能做到的「普通善良」,把醫生也當作,有血有肉,會累會煩 ,絕非萬能的人,他們也在承受心理生理尤其是情緒勞動的高壓職業,多一些同理心,少一些戾氣。
多看看類似於《目光》這樣的書,優秀的醫療紀錄片甚至是影視劇作品也好,多關注那些在我們身邊平凡偉大的普通人的付出。
不要造完美無瑕的「神」,只要讓醫生成為一份真正體面的工作,能讓這個行業環境更好,就足夠了。
作者:小冒,讀書帳號「芸淡風愛讀書」,影視劇評帳號「芸淡風傾」。
年讀110+本書,兩大視頻網站入駐作者。
用刻意練習寫出多平臺10w+,用愛發電。立志通過寫作改變人生,堅持工作、娛樂、閱讀、寫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誤。
願意寫深度思考劇評+書評的娛樂生活雜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