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勇醫生《目光》:被摧毀的人生可以重建,因為人性的光輝永在

2020-11-17 芸淡風傾愛讀書

1月20日晚上,當鍾南山院士發出預警:確定新冠病毒人傳人。以醫護人員為首的一大群普通人,走上了抗疫前線。

同一天的下午,北京朝陽醫院陶勇醫生,遭遇暴力傷醫事件。

他獲評「首都十大傑出青年醫生」,實至名歸。他仿佛是為從醫而生的,無比熱愛醫學事業,專業過硬,對醫術精益求精,對病患誠心誠意,許多他救治過的病人及家屬,甚至成了他的親密朋友。

如此可敬可親,前途光明的醫者,今後很難再用手術,為每年數以千計的病人帶來光明。

然後,大家就開始了各自在魔幻2020年的一地雞毛。

陶醫生的人生,也是在被無情重創後,不得不艱難重啟。

我也曾祝福他在好好休養後,還能繼續他喜歡的專業研究。只是我沒想到,這麼快就能再一次聽到他的消息,而且他居然在恢復過程中,完成了一本發自肺腑的書。

《目光》

01 苦難從不是值得感恩的財富,但他消化並繼續前行

1.善良的人,永遠會先替人考慮,先看到正面人性的閃光點

他事無巨細,娓娓道來那個原本是尋常午後的至暗時刻。

不是憤怒,不是痛苦,反而是一種和命運和解的平和。

他記得當時奮不顧身,救助他的同事,尤其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的普通善良:

同在診室的一位志願者為了喝止行兇者,在我跑出去後,後腦被砍了兩刀;而一位正坐在診室門口候診的病人家屬的手背,也在為我阻擋行兇者的時候挨了一刀。

他們的阻擋給了陶醫生逃命的時間。

當時已經失去意識的陶醫生,還特意提到了事後從筆錄中才得知的一名姓趙的快遞員。

他看到滿身是血的陶醫生,下意識地抄起過道上的廣告牌衝上來與歹徒對峙。

很多人都從這起案件中,感受到負面的情緒;而最該憤怒的陶醫生本人,在回憶經過時,更多的是對只用血肉之軀,不顧安危的普通人的擔憂和對他們奮不顧身的善良的感恩。

他感謝所有幫助他,關心他,心疼他的人。

有些人性的善良,光輝,是磨難掩蓋不住的。

2.堅強樂觀,直面困境

陶醫生用《牛棚雜憶》裡季羨林先生說的那句話,鼓勵自己:

既然決定活下去了,那就要迎接更激烈更殘酷的戰鬥。

漫長的手術,複雜程度可想而知,尤其是當時大背景下,更是越發艱難。

他變成了病人,開始反思病人的心理,理解他們,重新思考更深層次,真正的換位思考的同理心。

我無數次見過躺在ICU的病人,知道他們的痛苦,更懂得他們求生的欲望。然而,當我自己實實在在地躺在這裡,才真正刻骨地體會他們的感受。

因為自己也是從令人絕望的疼痛中挨到病情穩定,所以他在終於恢復了一些精神的時刻,更加惦念起自己曾經的盲童病人,那是一種怎樣的艱難,不富裕,希望渺茫,可是從沒放棄過。

陶醫生對哲學的喜愛,支撐他走過被摧毀的人生至暗時刻。

序言裡周國平老師說:

醫學與哲學本來就有不解之緣——醫生面對的不是單個的疾病,作為科學家,他要懂得完整的人體;作為實踐者,他要懂得完整的人性——而這兩方面都關乎哲學。一個醫生倘若具有哲學素養,行醫就會給他觀察人性和思考人生提供大量機會與素材。人不論貧富貴賤都會生病,這是人最脆弱的時候,醫生往往能夠窺見人性最隱秘也最真實的方面。陶勇正是這樣,他自己說,他感覺自己像一個記者,透過疾病去了解一個人,透過一個人去觀察一個群體和社會。同時,如他所言,醫生因為見慣了生死,會更加看淡人生中表象的東西,更加從本質上去思考人生。

3.消化苦難,轉換思想,不是妥協和忘卻

他會重新思考病痛苦難對生活的意義:

人總是這樣,在身體好的時候,我們會完全忽略這些肢體和器官的存在;當它出問題了,才一下子意識到身體的重要。

普通人遭遇事故後,都會有不同程度的PTSD應激障礙,尤其是經常面臨生死壓力的醫生,也許會害怕手術,不想面對未知心理的病人,這都是人之常情。

陶醫生的心路歷程,自然又讓人動容。

他反思自己沒有做錯,甚至竭盡全力:腰傷復發,疼痛難忍,還是堅持把加害者的手術成功完成。這樣的病況,90%的醫院都會放棄,我們已經盡最大的力量保住了他的部分視力。

他會思考,哪裡需要做得更好,但不代表他就把問題歸咎在自己身上:我從未對任何病人輕視怠慢,所以我從來不懼怕任何投訴。醫院的同事們都知道,我從不接受協商調解,並不是我固執高傲,而是我自認為,我已盡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也堅信這是我最好的方案,如果因為投訴而委曲求全,那將是對我從醫品格的侮辱。

平靜地看待加害者,不帶偏見,但也不會刻意洗白:他的敘述中,那就是一個普通病人,沒有太多異常情緒和不配合態度,所以太難以理解。

他沒有去妖魔化對方,同時也不會為他開脫,他會受到應有的法律制裁,陶醫生甚至在身體和心靈的折磨好轉一些後,更加平靜:

我可以理解,但不能原諒。在病痛的瘋狂折磨下,我無法做太多思考,但我為身在醫療行業的同行們不平。

這是醫生的專業態度,就該不卑不亢。不管出於什麼樣的原因,都不能掩蓋加害者的偏激暴力。

02 關於老生常談卻刻不容緩的嚴重問題

我看到這種新聞頻發的時候,真的很氣憤:

就像白巖松為陶醫生這本書,作的序言提到的:

暴力傷醫是犯罪,而不能被戴上醫患關係的帽子,否則,我們都是受害者!

我當時特彆氣憤地想過,對付這種醫鬧,是不是可以加上一種處理方式:

建立黑名單管理,醫院可以提前防範,甚至可以拒絕;嚴重多次鬧事的慣犯,家屬連坐,家有一醫鬧,全家人的就醫都會受到優先級的一定限制。

我知道不論可行性,評定機制,公平性,太多爭議內容,不切實際。

然而我相信,否定這種做法的最重要最基礎最直接的那個理由,就是來自醫學本身的神聖性公平性,它對所有病人,一視同仁。

在紀錄片《手術兩百年》裡,有這樣一句話:

醫學,實際上是人類善良情感的一種表達,它起源於人類最樸素的救助願望。

我聽過非常多有醫學專業知識背景的人提到過,越學習,就越會發現,人類在醫學救助上的無能為力與渺小——

因為太多的疾病,不僅無法治癒,甚至無法緩解,不明緣由,甚至還未曾被知曉重視。

大家什麼時候才能客觀地理解,平靜地接受:

很多時候,不是因為體系的缺陷漏洞,醫生的不足能力不行,各種各樣的人為問題,而導致自己和身邊人無法得到最好的救治。

病人要等的不是一個完美無瑕的醫生,而是虛無縹緲的醫學進步的奇蹟。

曾經學醫是學霸爭破頭的至高地,現在呢?

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畢業典禮上,院長曾經語重心長得說,

「……這個社會有太多誘惑,可能讓你們迷失。我擔心,你們會否因為壓力,因為年輕醫生並不體面的待遇,因為社會上的種種誤解,而放棄當初的誓言……」

我不是歧視成績差的人,就不配學醫;

只是這份職業,最需要強有力的終生學習力,專注力,抗壓抗挫折能力,認真仔細不犯錯,可是很多的學霸,從自己到家人,都放棄了這個想法。

我曾經的學霸同學們,十個臨床醫學系,最後只有一個人真的成為了一名醫生。

我在和關係好的外科醫生朋友聊天時,他說,他並不期待醫生這份職業,變成「錢多事少輕鬆離家近」,如果要這樣,他選擇醫美整形,肯定要比現在好很多。他只是為了信念感。

他期待的改變,只是最起碼的醫患關係的緩和:

自己不需要「提心弔膽去上班」,而能夠「開開心心,平平安安把家還」。

什麼時候大家才會知道,讓醫生心寒,讓學醫變成性命攸關的高危職業,這些自私的人, 損害的是所有人的群體利益,勢必導致醫學資源更加緊張的惡性循環?

任何不滿和問題,自有規則來約束;訴諸暴力和私刑,傷及無辜,就是犯罪。

這一場戰鬥,本就不該是陶醫生或者其他醫生個人,和加害者之間的私人問題,而是應該集合全民力量,像抗擊疫情一樣,必須去根治的嚴重問題。

這本書裡,還有陶醫生很多的所思所感所悟,平實又感人,你會發現,閃耀著人性光輝的人,方方面面都是那麼激勵感動別人。

遭遇橫禍,他卻選擇換一種角度,直面不能改變的命運的不公,做好力所能及的事。

而且,他從不以為這種事有多麼偉大高尚,值得讚頌,就當作普通人應該做好的平凡事。

我們能做的,也就是繼續發揮普通人都能做到的「普通善良」,把醫生也當作,有血有肉,會累會煩 ,絕非萬能的人,他們也在承受心理生理尤其是情緒勞動的高壓職業,多一些同理心,少一些戾氣。

多看看類似於《目光》這樣的書,優秀的醫療紀錄片甚至是影視劇作品也好,多關注那些在我們身邊平凡偉大的普通人的付出。

不要造完美無瑕的「神」,只要讓醫生成為一份真正體面的工作,能讓這個行業環境更好,就足夠了。

作者:小冒,讀書帳號「芸淡風愛讀書」,影視劇評帳號「芸淡風傾」。

年讀110+本書,兩大視頻網站入駐作者。

用刻意練習寫出多平臺10w+,用愛發電。立志通過寫作改變人生,堅持工作、娛樂、閱讀、寫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誤。

願意寫深度思考劇評+書評的娛樂生活雜博。

相關焦點

  • 大愛無形眼科醫生陶勇隨筆集《目光》上榜豆瓣南都等權威讀書榜單
    大愛無形,走過「至暗時刻」再出發2020年1月20日,因為一場意外的襲醫事件,陶勇醫生成為了輿論的焦點。《目光》作為其本人在事件發生之後集結出版的隨筆集,記錄著從醫二十年來對人生的思考與感悟,對生死的看法,對人性善惡的思辨,對放棄與堅守、少數與多數的選擇,對醫患關係的審視……書中陶勇回憶了人生中的那個「至暗時刻」,並梳理了自我成長的歷程以及行醫過程中的所思所想,堪稱醫生群體關於此類社會事件的一次重要表達。
  • 受傷近8月左手未恢復觸覺 陶勇:若不做醫生會去寫小說
    「如果不能繼續做醫生,會做什麼?」面對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的問題,陶勇回答道,「可能會去寫小說。」在陶勇看來,文字和眼科都有非常詩意和浪漫的一面——可以幫助我們,抵禦黑暗的吞噬。陶勇說,「每當我想起他,眼前就會浮現出各種畫面,他的父親在外拼命打工賺錢,他的媽媽忙裡忙外,既幹農活又帶他看病、照顧家,他挑燈夜戰、努力學習、忍受每次手術和治療的痛苦,黃博、宋博研究團隊堆積如山的設計方案……」他把這個故事寫在微博上,網友看了之後感動地說,「以後我再對人性失望的時候,我就來看看陶勇醫生以及他分享的故事。
  • 告白2020丨即將雙向掛職醫管中心 醫生陶勇:縱使生活灰暗也要心向...
    2020年的最後一天,北京朝陽醫院眼科醫生陶勇手機響個不停,電話的另一頭是關心和關注他的朋友和網友,陶勇則一條一條的回覆著「感謝他們幫助和支持」。工作方面,他當天參加了一個會議,會議上他接到通知,即將去北京市醫管中心進行雙向掛職。跨年夜,在接受北青-北京頭條記者採訪時,陶勇表示自己年度的關鍵詞是「開心」。
  • 董卿《朗讀者》第三季歸來,首位嘉賓陶勇醫生分享他的催淚故事
    《朗讀者》之所以收穫了一大批忠實的擁躉,主要是因為有影響力的人物,加持有深度的內容,結合以「朗讀」的形式,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受,真真正正的用「朗讀」傳遞著思想與認知。第三季伊始,朗讀亭迎來了第一位嘉賓——北京朝陽醫院眼科的陶勇醫生。在2020年1月20日朝陽醫院眼科暴力傷醫事件中,陶勇醫生是受害人。在這次事故中,陶勇醫生頭上被砍了三刀,左胳膊、右胳膊前臂、左手的掌中以及背後都有多處骨折,還有神經、肌肉、血管的斷裂。
  • 被砍醫生陶勇出院:不把自己埋在仇恨中,不代表我可以寬恕他
    陶勇是北京朝陽醫院眼科副主任。1月20日,他在出門診時,被診治過的患者崔某砍傷,造成左手骨折、神經肌肉血管斷裂、顱骨外傷、枕骨骨折。過去三個月,是陶勇人生中「最黑暗,最沮喪」的階段。當他在搶救室醒來,得知行兇者身份時他感到很驚訝,「想不通是為什麼?」
  • 2020年那些勵志的人|眼科醫生陶勇:我選擇用「可喜」形容這一年
    度過了極不平凡的2020年,沒有人能想到,眼科醫生陶勇選擇用「可喜」兩個字來形容這一年,形容自己的人生轉折。「手恢復不如預期,但我已經逐漸適應主要使用右手的生活。」陶勇接受採訪時不斷用右手搓著受傷的左手,邊做恢復動作邊說。坐在醫院會議室裡的這位文質彬彬、一臉陽光的青年醫生,就是此前受到傷害的北京朝陽醫院眼科主任醫師陶勇。
  • 陶勇:堅持下去,從醫很值得
    出院後,陶勇把自己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5月起,恢復出診,10月出了一本隨筆集《目光》,參加不少關注盲童的公益活動;他和團隊的重要科研成果也將發布,另有合作計劃有望每年讓4000人避免失明……在《目光》的扉頁上,印著陶勇手寫的兩行字:醫學是信仰,向光而行。
  • 經歷了死裡逃生的陶勇醫生稱自己變得膽小了
    當時夫婦兩人在他跟前磕頭,但他終究不敢接診,因為曾有同事遇過類似案例:當時該醫生判斷患者腫瘤是惡性,但摘下眼球後卻檢測呈良性,被家屬醫鬧導致患抑鬱症。  陶勇問陳曉楠:如果你是我,你會怎麼辦?近日,本網記者採訪了陶勇,他對自己受傷後社會各界和廣大網友關心的諸多問題進行回應,對如何預防傷醫事件發生、構建和諧醫患關係提出建議,並分享了自己由醫生角色轉換為患者角色後的感悟以及未來的人生規劃。  4月4日,陶勇在北京積水潭醫院的病房接受了採訪。4月13日,陶勇出院。
  • 撫州籍眼科醫生陶勇做客《朗讀者》
    《朗讀者》是很多小夥伴都特別鍾愛的一檔節目,在最新的節目中,董卿與撫州籍眼科醫生陶勇醫生見面了,兩人之間的對話視頻短暫曝光,讓無數觀眾淚目了,作為一名在職醫生,陶勇講述了關於「王阿婆」的故事,網友們聽完之後都紛紛表示已經紅了眼眶。大家對於陶勇的敬業態度都敬佩不已。
  • 《目光》:如果你被無情殺害後,卻意外重生。你會做些什麼事?
    因為他們所接觸的信息少,也沒那麼多焦慮。所以呢,在這個網上文章泛濫,出書平民化的時代,這是好事還是壞事,你心中自有定義。陶勇先生寫的《目光》一書也不例外。我敢保證,要是沒2020年1月20日,鍾南山院士對全民發出預警,確定新冠病毒人傳人。當天下午,陶勇醫生在北京朝陽醫院遭遇傷醫事件上了熱搜。
  • 陶勇醫生被砍事件終結,會繼續從事醫學,但是再也做不了手術了!
    提起醫患關係,相信許多人立馬想到的就是春節前被砍傷的陶勇醫生了,作為國內眼科界的一名翹楚,出身北大的陶勇醫生年紀輕輕就成為了大醫院的主任醫師,還是醫科大學的碩導博導,用業內人士的話形容就是陶勇醫生取得的成就是他這個年齡能取得成就的極限,但就是這樣一個優秀的醫生,卻被自己的患者持刀砍傷,經過三個月的康復,狀況依然十分不好!
  • 人生鉚釘:靈感源自泰坦尼克,改變人性光輝傳承模式
    它是一個集實物鉚釘、手機APP、人生公園三者一體的新生代網際網路產品。具體而言,使用者可通過手機下載「人生鉚釘」APP,申請註冊後即可生成個人全世界唯一的人生編碼,並可通過APP定製實物鉚釘。使用者可以文字、圖片、視頻、語音方式發布自己的人生記錄,這些記錄都錄存於鉚釘。
  • 被砍傷69天,陶勇醫生上直播:我可以原諒,但這事不能就這麼算了
    01兩個多月前,北京朝陽醫院,一名男子持刀進入診室,眼科醫生陶勇連中數刀,被送進ICU搶救數周。兩個月多後,陶勇醫生首次以直播的形式出現在公眾視野中。回顧當時的經歷,他形容那是:「人生中的至暗時刻。」萬幸的是,經過積極救治,他的精神狀態、身體機能都有了較大恢復,只是傷勢頗重的左手,還需要漫長的復原過程。
  • 陶勇的真面目
    陶勇醫生「正義」的形象被廣大媒體推向「神壇」。陶勇簡直就成了有良知醫生的代名詞。關於陶勇,有兩件事:1、去年陶勇被砍事件,一時間,陶勇有了高大偉岸的形象;2、也是去年,艾芬和愛爾眼科鬧的不可開交,陶勇聲援艾芬的消息上了熱搜。關於陶勇被砍的事件,我不太了解,到底是什麼原因被砍的?今天我主要來談談第二件事,也就是陶勇聲援艾芬這件事。
  • 「消失」10個月後,陶勇對話董卿:這世界偶爾冷漠,幸好有你溫柔善良
    前段時間,十點讀書採訪到陶勇醫生,消失的10個月裡,陶勇寫了一本書,名叫《目光》,這本書裡,我們更加深刻感受到他的溫暖、善良、睿智……這個時代,這樣的人真的不多。我們要好好守護這樣的人:這個世界偶爾瘋狂冷漠,幸好有他們溫柔善良。
  • 陶勇,我希望自己像一隻海豚
    經歷了年初的傷醫事件,如今陶勇被動地「出圈」了。「眼科醫生」陶勇認識了許多人,也以「公眾人物」的新身份,被許多人認識。這個在專業領域足夠傑出、嚴謹甚至苛刻,把「我怎麼感受不到你對醫學的熱情呢」變成口頭禪的眼科醫生,天冷就蹦蹦跳跳往屋裡跑,看上去天真活潑。也正因為如此,在網際網路世界,喜歡他的年輕人叫他「陶三歲」。
  • 大爺帶鮮花找陶勇醫生複診 他是一個好醫生 非常非常棒
    大爺帶鮮花找陶勇醫生複診 他是一個好醫生 非常非常棒 【大爺帶鮮花找陶勇醫生複診】5月20日,朝陽醫院眼科醫生陶勇第二次複診。1月20日,陶勇在朝陽醫院被病患砍傷,休養114天後再度複診。
  • 醫生陶勇的話,棄北大讀技校的周浩,給出方向
    昨天,著名眼科醫生陶勇一番肺腑之言,通過自己的經歷給考生如下建議: 一、不要考慮這個專業有沒有前途,賺多少錢,是否辛苦等。 二、果斷堅決地選擇自己覺得有價值、感興趣的專業。
  • 為陶勇醫生擋下致命一刀的她,做了一個決定
    11月7日,北京朝陽醫院眼科醫生陶勇,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一個溫暖的故事。這位做出讓陶勇醫生感到驚訝的決定的人,正是今年1月陶勇醫生被行兇者追砍時,奮不顧身揮臂為其擋下致命一刀的患者家屬——田女士。陶勇醫生貼出了他與田女士的聊天記錄,透露了這個決定背後的原因——因為一路走來,受到了太多的幫助,所以想要回報,把愛心傳遞下去。田女士與陶勇的聊天記錄田女士的捐款記錄「愛心的種子,只要遇到陽光和雨露就會發芽。」陶勇醫生感慨地表示。
  • 陶勇醫生受傷後首發聲:我看過太多悲慘的命運,更能承受打擊
    術後顱內血腫,他整個腦袋被紗布纏著,整個人因為水腫看起來比平時大了一圈。醒來後,躺在ICU病床上的陶勇「一點點崩潰的樣子都沒有」。他對妻子說,「幸好被砍的是我,我年輕,跑得快!」對慰問他的老師說,「我一定可以邁過這個坎」。對前來探望的朋友說,「哭什麼,你看我這不還活著嗎?」在大家面前表現堅強的陶勇,也有脆弱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