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整理了12個細節,幫你解讀《寄生蟲》

2020-09-05 眼袋小姐TALK

看完電影,其實我有一些疑問。但不存在很多人說的看不懂,我覺得這樣的電影看不懂,那真得要去測一測智商了。

但至少,這不是一部會令人心情變好的電影。

電影裡有些情節上的展開和細節值得去斟酌。

細節決定走向,也決定了這部電影走向了全世界。


既然先說了細節,我想先把我看後的一些細節問題提前來說說。挺有趣的。


說《寄生蟲》能獲獎的原因,細節是很重要的因素。so,我想聊聊自己眼中看到的細節。


Ⅲ 細節還是細節


所有的動線和細節都給我一種感覺,:壓抑。通過簡單的幾個鏡頭,把貧窮與富有表現的淋漓盡致。,連接外界。也連接著貧富。


好友送來的石頭是假的。樸敘俊飾演基宇的好友,並且希望基宇代替自己去做有錢人家女兒的輔導老師。他送出並表示能帶來好運的石頭其實是假的,所以這才使得基宇沒有被砸死。而他也因為知道基宇是個窮小子,而放心讓他看著多惠。


小兒子破解了密碼。當管家的老公發出摩斯密碼時,小兒子注意到了,但他卻沒當一回事,沒有告訴父母。

我最喜歡的一句臺詞:

是啊,你看那些人,那些有錢人。他們可不是因為有錢卻善良,而是因為有錢才善良。


通過他們家的窗戶,經常看到一個醉漢到處尿尿。但是前後處理有差別,一家四口都失業的時候,他們不敢去阻止。變成「上流社會」後開始理直氣壯,對醉漢又打又罵。


基宇的爸爸和管家老公都是投資臺灣古早蛋糕而失敗。(講真,我覺得挺好吃的。)


為什麼問了兩次社長愛不愛老婆?我一直以為這是隨口說的臺詞,但想一想,在最後的時候爸爸也問了這句話,其實那是一種挑釁。社長作為上流社會的人士,並沒有做錯什麼。但他無心的動作或者言語,深深傷害了爸爸。


爸爸為何殺死社長?其實我不明白。我瀏覽了一些影評,最終明白了為什麼他要殺死社長。社長總說爸爸身上有味道,小兒子也說幫傭和司機身上有同樣的味道。也許是真的有味道,但其實是窮的味道。或者就是我們所說的仇富心態?看著社長一家只顧自己兒子,而不顧中刀的傑西卡。於是他徹底憤怒了。


爸爸真重男輕女。這一對兒女智商都不低,尤其是基婷,也就是傑西卡。但是明顯爸爸更喜歡兒子。哥哥考大學四年落榜,還永遠是爸爸的驕傲,喜歡美術的女兒卻被爸爸形容為有做詐騙集團的天賦。爸爸也只會把菜夾給哥哥,不管女兒。整部劇中,這個女兒是智商在線,也最令人心疼。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樓梯的特寫?因為樓梯代表了階級。導演想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他說:繼承了金綺泳導演的精神,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樓梯。底層仰望上層,上層漠然於下層。


海報上為何把眼睛抹去?第一版海報裡,我還在想,只露出腳的到底是誰。最終恍然大悟,就是女管家。抹去眼睛,我的理解是也許是一種逃避的心裡。第二版海報中漏出更多內容,比如有錢人都穿著鞋,身後的那張畫,石頭、印第安人的箭和帳篷、打著密碼的燈......

畫面比例:《雪國列車》是1.85:1,《玉子》是2.35:1。而這次因為角色很重要而且還是一整家人一起,所以導演用了2.35:1。把所有演員放到一個框架裡面是非常重要的。


每年都有奧斯卡,但今年特別不同。歐美的好劇本我們比不上,日韓印度的我們也比不上。所以這依舊是一場與我們無關的盛會,即便這樣,我也要寫一寫這部電影。


上個月的14日,奉俊昊帶著他的《寄生蟲》獲得了奧斯卡提名。回望之前的作品。不難發現一件事,他的電影中沒有那麼多陽光與美好,沒有歌舞昇平。更多的是現實折射出的殘酷和人性,挖掘生活本質是他的招牌。他說過《寄生蟲》是一部十分韓國式的電影,充滿了韓國特色細節的電影,但同時也有全世界所處同一境地的當今時代非常普遍的問題:那就是窮人與富人的差距。



寄生蟲:寄生,在宿主或寄主體內或附著於體外以獲取維持其生存、發育或者繁殖所需的營養或者庇護的一切生物。簡單來說,就如同幼時的我肚子內的蟲。它們沒有任何貢獻,卻一味的得到養分。


電影《寄生蟲》講述一個很簡單的故事,一群窮人想變成富人的故事。看完《燃燒》後我很想哭,看完《殺人回憶》後我很憤怒,但唯獨看完這部電影,我沒有任何情緒,甚至我能理解那一群窮人的思緒,試想給我這樣一個機會,我會不會做同樣的事。


《寄生蟲》在奧斯卡中共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外語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等四項大獎。這四項獎每一個都頗具分量,不僅僅電影本身獲得了認同,奉俊昊以及韓國忠武路一票從業者都得到了掌聲。

《寄生蟲》能獲獎的原因


Ⅰ 真實的社會


不是說故事虛構不好,而是當這個故事貼近人生的時候,會引發共鳴。正如坎城評審團表示的那樣:《寄生蟲》能獲獎,是因為他們評選不單是電影的好與壞,也著重觀影的體驗,《寄生蟲》作為地方電影但也是全球化的一體。


《寄生蟲》中的窮人生活,無論在哪都是相同的。韓劇中的富家公子和長腿歐巴消失了,只剩下底層的一家四口。生活本不易,如今赤裸裸的展現出來,著實唏噓。



Ⅱ 因為是奉俊昊

這不是吹捧,而是一種讚賞。從我第一次看《殺人回憶》的時候,就深深被觸動。在他的鏡頭裡總有一種風格,他既是導演也是編劇,因為只有自己最清楚到底要出一個怎麼的作品。強烈的敘事角度是眾多從業者學習的榜樣。


某個採訪中,奉俊昊說:回顧我們社會也並不是只有精神病患者或者帶著惡意的人,這些「壞人」所犯的罪。大家都會有點缺陷。又或者這麼說,「她很善良的,但是她卻殺了人。」「他是個好人,但他被人騙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人們是不會把善惡刻在頭上的。一般大家都是「灰色的」,適當地善良和小心,又適當地不良和卑劣。《寄生蟲》的人物也都是這樣的。雖然沒有帶著惡意,但是無法控制的事情時有發生。



Ⅲ 細節還是細節

(滑回第一段)


人性中,沒有百分百的善良。

我也不敢說沒有百分百的邪惡。


一些習以為常的事情,在其他人看來就變了味。


你覺得這一家人做錯了嗎?

至少在誤殺女管家之前,我覺得沒錯。


你覺得女管家做錯了嗎?

至少她在沒發現一家四口真相的時候,也沒錯。


你覺得有錢人一家錯了嗎?

至少有錢不是錯。


我無法去分辨他們的善良和醜惡,貧窮與富有都沒錯。

錯的,也許是時代,一個誰都想做寄生蟲的時代。

相關焦點

  • 韓國電影《寄生蟲》有哪些細思極恐的細節?
    今年的最熱電影《寄生蟲》,你們看過了嗎?目前知友推薦度已高達 84% ,IMDb 8.6 。
  • 做好三個小細節,讓你的魚缸遠離寄生蟲的騷擾
    對不起,我不是譁仔!歡迎大家再一次回到這個有點不一樣的譁仔說魚專欄。我就是人見人開心魚見魚歡喜的譁仔小助理鱗鱗。今天譁仔休息,我來代班。譁仔給魚布置的作業是——說說寄生蟲。秋天到了,冬季也不遠了,可愛的寄生蟲慢慢的甦醒了,你的觀賞魚又可以「享受」寄生蟲的愛撫了。
  • 《寄生蟲》裡有哪些細節讓你細思極恐?
    額,是不是瞬間讓你感受到了鋪天蓋地的「內味兒」?而全片共有兩處「撒尿」細節,卻帶來的不僅僅是氣味穿越讓人上頭這麼簡單,還有咂摸後的各種細思極恐。1.麻木:被「氣味」同化的金家人。電影《寄生蟲》在劇本故事上分為四幕。第一幕:地下室金家的出場,全員亮相,金基宇獲得做家教的機會。第二幕:全家人逐步進入上流樸家。
  • 《寄生蟲》:如百爪撓心的三個蟲居細節
    寄生蟲可以改變寄主的行為,以達到自身更好地繁殖生存的目的。這種生存狀態在遇到宿主樸社長一家後發生了改變,就像寄生蟲依附在比它們更大的動物身上共生。在共生現象中,根據兩種生物之間的利害關係可粗略地分為共棲、寄生等,在寄生蟲要被毀滅時,有時也會將宿主殺死,影片中樸社長正是被寄生於家中的司機金基澤殺害。整部電影中,寄生蟲們的蟲居細節如蟲在心中爬,駭人又很讓人深思。
  • 《寄生蟲》窮人與富人是對立統一的存在,解讀韓國社會問題的本質
    大家都知道韓國電影要多現實就有多現實,今天講的是奉俊昊導演的《寄生蟲》僅從故事內容來講,還是太過單一,想要看懂導演的良苦用心,必須從多個角度來解讀。關於這部電影,不少解讀都是關於導演攝影的技巧,故事內容等等,在我看來,一個國家有富人,就會有窮人,兩者是對立統一的存在,既然導演刻意安排出現,那一定會有其中的道理。本文將從三個角度來深度解讀窮人與富人之間的社會問題,在第四部分,予小草說電影會結合全文,談談窮人與富人兩者之間的問題帶來的幾點現實啟發。
  • 奧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蟲》影評:容易忽略的6個細節分析
    然而,這塊石頭是假的,在發洪水時浮起來了。這一點讓我想起《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片中有個細節,雨夜中,女主人只想到了要給兒子煮炸醬浣熊,女兒鬧自己也要吃,女主人更護兒子,最後女兒生氣地說,這並不是食物的問題。表明她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注。
  • 奧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蟲》有哪些值得回味的美食細節?
    去年《寄生蟲》資源被放出後,該片在豆瓣也有著8.7分的高分,同樣深受國內影迷的喜愛。這確實是一部很優秀的影片,以至於結果出來後,外界並沒有多少質疑的聲音。如果你看過《寄生蟲》,你就會知道:在這部影片之中,食物起到了刻畫人物性格,甚至推動劇情發展的作用。
  • 全面解析——看懂《寄生蟲》的56個細節(1)
    這個系列將從56個細節入手,對電影《寄生蟲》影像背後的意涵進行全面的討論與分析。此為本系列第一篇。建議看過電影之後再來閱讀本文。
  • 《寄生蟲》致讓我失眠一些個夜晚的寄生蟲
    二月份看了寄生蟲是因為看到各大公眾號的宣傳以及它所得的榮譽,我想:應該不錯。沒帶任何先入為主的思想去看,給了三星,沒有動人和可圈可點之處,情節漏洞百出,但完成度高,節奏「好」、很抓人—總體來說:還行,一般。接著不知怎的大量翻看評論,回憶琢磨細節、劇情,不覺得它好是我的問題還是影片和大多數人的問題,為什麼那麼多人說好?
  • 韓國電影寄生蟲結局是什麼意思? 韓國電影寄生蟲30個彩蛋分析(2)
    Sir說的是《寄生蟲》。二刷,三刷,四刷,震撼程度,不減反增。四刷就真的看懂了嗎?Sir不敢說。但Sir敢說——奉俊昊埋下的暗語,細節之豐富,信息量之龐大,絕對是這部電影成功的關鍵。為此,Sir反覆拉片、分析,並搜集了所有目前可見的訪問和資料,總結出以下這30個重點彩蛋。當然不止。
  • 《寄生蟲》:關於「套套」的細思極恐的細節,你發現了嗎?
    韓國大片《寄生蟲》獲得第72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自8月6日全片在網上上映以來,這幾天一直是朋友圈的熱門話題。豆瓣對於該劇的評分更是瞬間達到9.1的高度。8月7日上午看了這部電影,8月8日發了電影評論文章。
  • 電影《寄生蟲》全新精彩解讀,深入了解真正的「寄生蟲」
    《寄生蟲》這部影片在去年上映,我個人也比較喜歡這部影片,在我看來它是看似平凡卻含深意的一部巨作,當然它獲得了8.7的豆瓣高分,更是在去年坎城國際電影節中摘金奪銀拿到了金棕櫚獎,可謂是當之無愧。相信很多朋友都看過這部影片,對這部片子也有一定的了解。下面就我個人理解就為大家解析一下這部影片。
  • 關於獲獎季大熱門《寄生蟲》的幾點個人解讀
    在本屆奧斯卡金像獎《寄生蟲》成為最大贏家之後,這兩天鯉魚與網友的互動中,關於這部的話題一下子多了起來。一部厚重深刻的電影,每一位觀眾的解讀各有不同是非常正常的現象,這裡鯉魚對於這部大家熱議的幾個焦點話題,進行一下個人的梳理和解讀。
  • 寄生蟲方回應被告抄襲,奧斯卡的一匹黑馬,有哪些耐人尋味的細節
    這部電影就是韓國的《寄生蟲》,看過的人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不過正所謂片紅是非多,就在近日印度有消息傳出,《寄生蟲》有抄襲他們當地電影的嫌疑。電影內容以及其他層面來比較的話,《寄生蟲》與被抄襲電影是完全不同的電影。
  • 解析《寄生蟲》中令人細思極恐的細節
    韓國電影《寄生蟲》獲得了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影片,這其中有非常多的細節值得我們推敲和分析,今天小影給大家解析一下《寄生蟲》中令人細思極恐的細節.細節1、石頭電影中說道石頭是學長給兒子的幸運寶石。而現實中石頭因為是空心石頭,漂浮在水面上。
  • 從《寄生蟲》的一些細節,思考電影商業與藝術的平衡
    而《寄生蟲》這部電影抓到了電影商業和藝術的平衡點,既獲得了坎城電影節的藝術認可,同時也在多個國家票房大賣,這在電影發展歷程中也是比較罕見的案例。相比於《殺人回憶》藝術隱喻偏重的時代氣息,《雪國列車》緊湊的商業片節奏表現階層對抗的殘酷,《寄生蟲》形式上反而更加浪漫。它用高亢起伏的節奏牽動觀眾神經的同時,也埋伏了諸多的細節和線索,這裡主要想提一下兩個不易察覺的細節。
  • 奧斯卡大贏家《寄生蟲》——主題決定深度,成功卻來自細節
    但使得《寄生蟲》這樣一部韓語影片,可以在一向以英語片為主流的奧斯卡評選中,一舉奪得最有含金量的最佳影片,靠的絕不僅僅是貢獻這樣一個故事就足夠。我認為它的成功,更多的是來自編導們對於影片細節極富心思的巧妙安排,精心設計。
  • 《寄生蟲》中的細節彩蛋你發現了嗎?對於導演的隱喻你又知多少?
    韓國電影《寄生蟲》一經發布就斬獲了無數的嘉獎,而最近新獲得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更是把這部電影又重新推到了風口浪尖上,因為本片中有很多的細節跟彩蛋,還有一些隱喻是很多觀眾再看電影的時候沒有發現的。而寄生蟲的海報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就連海報上都把階級給分的很開,窮人的眼睛是用黑線遮擋住的,而富人用的則是白線。
  • 奧斯卡大片《寄生蟲》帶你解讀最強電影語法
    影片上映之後,很多人分析過這個影片,有講主題的,有講細節的,總體來說,褒大於貶。但是今天,我要講的是,這個電影裡的蒙太奇。蒙太奇作為一種剪輯手法,可以在電影創作中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設置伏筆和隱喻,同時還可以幫助表現影片主題,呈現驚人的藝術效果。
  • 創造歷史的《寄生蟲》,有哪些值得深思的細節
    儘管《寄生蟲》還存在許多問題,還能夠被很多影評人挑出很多毛病,比如電影裡的富人被功能化、窮人被戲劇化。但毫無疑問,《寄生蟲》依然有著許多值得讓人稱讚的地方,比如它所呈現出來的主題、它所瞄準的貧富差距、電影優秀的剪輯手法、經典而有寓意的臺詞以及大量可供影迷們挖掘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