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寄生蟲》的一些細節,思考電影商業與藝術的平衡

2021-02-08 劉卓斌說段子

電影《寄生蟲》是2019年坎城金棕櫚獎最佳影片的獲得作品。該作品由奉俊昊指導,宋康昊主演。一如奉俊昊所擅長的風格一樣,寄生蟲仍然是巧妙地融合商業電影與藝術電影的優點,來表現殘酷的社會現實和階級對立。

商業電影的特點是緊湊起伏的故事節奏,而藝術電影的特徵則是導演個人化的表達偏多,並將這些態度隱藏在許多看似無關緊要的畫面中,這也是藝術電影與商業電影衝突的地方,藝術需要認真思考才能體會到其中的個性化表達,但觀眾通常不喜歡在電影院看電影時還要動腦筋思考,也不喜歡那些游離於故事情節邊緣的藝術畫面,所以大多數藝術性較強的電影票房成績都比較差。而《寄生蟲》這部電影抓到了電影商業和藝術的平衡點,既獲得了坎城電影節的藝術認可,同時也在多個國家票房大賣,這在電影發展歷程中也是比較罕見的案例。

相比於《殺人回憶》藝術隱喻偏重的時代氣息,《雪國列車》緊湊的商業片節奏表現階層對抗的殘酷,《寄生蟲》形式上反而更加浪漫。它用高亢起伏的節奏牽動觀眾神經的同時,也埋伏了諸多的細節和線索,這裡主要想提一下兩個不易察覺的細節。

首先是基宇的同學送給基宇的那塊好運石頭,這塊石頭在整部電影非常重要的三個轉折點都有出場,一開始人物環境交代清楚後,基宇的同學帶著石頭上門了。因為基宇貧窮,他斷然認為基宇不會搶走他的學生,於是請基宇幫忙代課。

這為基宇一家人帶來了工作,工作意味著什麼,電影中提到一點,這是一個五千個大學生擠破頭爭奪一個職位的時代,那麼工作就意味著生存的希望。於是乎這個寄託希望的石頭此時變得神聖,代表著好運且令人迷信。

石頭的第二次出場,正是基宇地下室家裡被水淹沒的雨夜。大雨將底層人民的資產衝刷得一乾二淨,從這裡開始,生活繼續回歸渺無希望,一塌糊塗。當基宇手忙腳亂地收拾關鍵物件的時候,發生了超現實的一幕,石頭自動地浮現在基宇的眼前,於是基宇和作為觀眾的我們都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對這塊石頭的迷信,它就是基宇的命運,它也因此合理的被基宇帶在了身上。

第三次石頭出場,已經不再是作為好運的象徵,而是變成了暴力的工具,我們看到居心叵測的基宇獨自帶著石頭去地下室準備將保姆的丈夫滅口,反被對方埋伏,用同一塊石頭將基宇砸成重傷,開始了整部電影殺戮的高潮。

此時石頭完成了它的任務,石頭有什麼任務,我認為它在電影中有著對敘事因果的暗示作用,它的每一次出場都有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第一次是引出劇情發展,第二次暗示非理性的現實,第三次開啟暴力的潘多拉盒子,最後,它沾染著基宇的血,和它自身因為迷信所擁有的好運或者厄運,一併消失在視野,它將不必再出場了。

我們看這部電影除了石頭,還有另一個物件也讓人印象深刻,就是馬桶。想必看過電影的人都不會忘記那一個極具魅力的鏡頭:暴雨淹沒地下室的時候,妹妹蓋不住噴水的馬桶,索性一屁股坐在馬桶上抽菸。窗外燈火闌珊,馬桶噴水如故。

這個鏡頭可以說非常充分地表現了人面對現實的無力感,妹妹在電影裡表現得強勢,獨立,全能,到最後卻連一個作妖的馬桶都處理不了,更往後甚至把性命都搭進去了。

而這個馬桶的位置為什麼如此扎眼,在家裡的最高處。因為基宇家住在地下室,已經是樓層最低的地方了,下水道排汙非常不方便,馬桶不尋常地修得這麼高,這種明顯的不協調卻十分實用合理。

馬桶和石頭是有區別的,這區別在於,從電影的功能上來說,馬桶並不承擔任何的敘事作用;從結構上而言,它也並非這部電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此我們可以嘗試閉上眼睛簡單想像一下,如果我們將石頭的鏡頭去掉,電影的遞進和發展會有些突兀並且生硬。而剪掉馬桶的鏡頭,電影的劇情卻仍然絲毫無損地進行,可如此一來,寄生蟲只能算是完整度還不錯的電影,遠不值得大家如此稱頌。

值得討論的是,馬桶存在的意義究竟為何。從形式上來說,無非是作為背景道具,襯託電影主人公生存環境的惡劣。但奉俊昊鏡頭下沒有多餘的物景,馬桶作為很好的表現素材,自然要物盡其用,於是就有了暴雨夜妹妹坐在馬桶蓋抽菸的鏡頭,而馬桶表現地非常亮眼,狂噴不止。

另外有一個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地方,在電影的結尾處,有一個鏡頭是父親躲進樸先生家的地下室後,某次上完廁所盯著衝水的馬桶,面帶疑色,久久不語。或許他擔心這個地下室的馬桶會不會如貧民區地下室的馬桶一樣衝不下水,但實際上哪怕同樣是地下室低位置地帶安放的馬桶,富人家裡的也比窮人家裡的更好用。

事實上《寄生蟲》這部電影值得深挖的細節實在太多太多,比如女保姆狂熱的獨白,比如小兒子從金司機身上聞到的特殊味道,以及對應電影名字的殺菌和躲藏鏡頭,比如階層對立的隱喻……是一部值得二刷三刷的好作品。

這裡單獨提及石頭和馬桶,主要是個人覺得這兩個道具的設置十分巧妙。石頭是非常重要的道具,它發揮著電影中關鍵的敘事,轉折,暗示,隱喻,前後呼應等諸多重要作用。換句話說,它是導火索,是節奏的螺絲釘,是串起結構的線。你看,多麼繁重的任務,結果一個石頭,兩三個鏡頭就搞定了。

再說到馬桶,馬桶的作用就不如石頭那麼明顯,甚至看起來有可無,好像剪掉馬桶的鏡頭也無傷大雅,但是不能剪掉。這就是奉俊昊高明的地方,他好像有自己一套獨特的電影美學,總能在商業性的敘事中穿插獨特美感藝術鏡頭,並且能緊密地契合電影所要表達的主題,這也是他能夠將商業和藝術結合的原因之一。

在《殺人回憶》中,是麥田悠悠的背景裡,主人公深邃複雜的眼神。在《寄生蟲》裡,則是妹妹坐在噴水馬桶上點菸。另外,同類型的電影中也有不少這種藝術美學張力極為飽滿的鏡頭,比如《燃燒》中女主面對夕陽裸舞。《小偷家族》中祥太帶著由裡抓蟬。這些相對於電影敘事都比較的微末,但從藝術美學的角度來說,則相當於顏色之於彩虹,是不可或缺的表現手段。

所以,當我們思考《寄生蟲》為何會在商業與藝術上都能取得成功時,從石頭和馬桶這兩個細節道具的設置,可以窺得一些原因。既能安排點睛作用的石頭來豐富電影的結構,又能將馬桶這一道具變廢為寶,設計出震撼人心的美學鏡頭,能夠牢牢抓住觀眾的眼睛和心,怎能不得好評!

相關焦點

  • 銀狐影視影評:《寄生蟲》值得學習的藝術商業電影
    幾個月前,第72屆坎城電影節於凌晨落幕,作為世界性的電影盛典,電影人們的目光無疑落在了捧走金棕櫚的《寄生蟲》身上。上個月《寄生蟲》又因為「技術原因」無法在First電影節上正常上映,幾個月的翹首以盼,國內影迷終於在近日一睹其真容,一下子引發大量討論。
  • 盤點篇|《奪冠》導演教你如何平衡商業和藝術
    #奪冠#近期,飽受期待的陳可辛新片《奪冠》終於上映,沒想到豆瓣直接跌破8分佳片線,目前穩定在7.3.陳可辛可是曾經拍過《親愛的》、《中國合伙人》等爆款影片,這次意外失利著實讓人意想不到,這次陳可辛在商業和藝術的平衡怕是完砸了。
  • 《寄生蟲》致讓我失眠一些個夜晚的寄生蟲
    接著不知怎的大量翻看評論,回憶琢磨細節、劇情,不覺得它好是我的問題還是影片和大多數人的問題,為什麼那麼多人說好? 看到鋪天蓋地的好評,8.7分居高不下,不解,還有一些吹噓和各種誇節奏好的使我氣憤,想了好幾天,日記本寫了評論批判和疑惑,改為一星還把豆瓣卸載了。想起呼蘭吐槽柯潔的段子,打遊戲輸了一氣之下把遊戲卸載了,這好比虢卒運動員踢輸了把球藏起來了。的確逃避得有點好笑。
  • 斬獲四座奧斯卡的《寄生蟲》,到底妙在何處?
    我第一次注意到《寄生蟲》這部電影還是在2019年暑期,那時這部電影已經在國際影壇中嶄露頭角,作為韓國電影首次拿下了第72界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奧斯卡的評審委員已由2012年的五千多人發展至現如今的近萬人,這意味著,過於私人化的敘事影片註定得面對小眾而片面的大眾接受度,只有實現藝術造詣與商業價值之間的平衡才會受到奧斯卡的青睞。
  • 從《寄生蟲》到《逃走的女人》,韓國電影才是真的「開掛」了!
    而不久前,韓國電影《奇生蟲》在第9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四項大獎,成為當晚最大贏家。而在奧斯卡之前,《寄生蟲》就曾橫掃坎城電影節,拿下金棕櫚大獎,風頭無兩。 從《寄生蟲》到《逃走的女人》,韓國電影頻頻在國際影壇斬獲大獎,儼然成為韓國最耀眼的名片,吸引來自全世界的關注。「開掛」的韓國電影為何這麼牛?
  • 《寄生蟲》:階級間無法跨越的鴻溝
    導演對細節的把控近乎完美,可見他具有把電影畫面控制到極致的藝術家精神,有一套自己的電影美學。二、情節敘事(一)客觀敘述法這部電影客觀敘述法,這是傳統電影最基本的敘述方法。(二)審美價值這部電影極具藝術氣息,很佩服導演將這部電影的藝術性和商業性平衡下來使得在大多數觀眾都能看得懂的情況下,做到了最藝術化的包裝。給人一種美的觀影享受。
  • 《寄生蟲》:一部好看的非典型坎城最佳影片
    而現在,這個高度似乎被突破了,《寄生蟲》不僅好看,還拿到了金棕櫚獎,這是韓國電影的突破,也為亞洲電影拓出了另一條路:類型片也可以藝術電影節上拿獎。《寄生蟲》應該是一部受眾很廣泛的商業電影,除了那些「邏輯槓精」,這部電影幾乎適合所有的觀眾。
  • 黃瀾:在藝術與商業的平衡中打造「爆款」 | 2017年度製片人
    《我的前半生》《如懿傳》等爆款劇集操盤手,藝術與商業平衡木上的「舞蹈家」。
  • 《寄生蟲》斬獲奧斯卡四項大獎,韓國電影究竟能耐幾何?
    諾丁漢大學電影電視學在讀博士張鶴寧也表示,奉俊昊作為韓國電影產業中首屈一指的電影「商業作者」,而奧斯卡最佳影片的考量標準就是能不能「站著,就把錢掙了」,《寄生蟲》恰好滿足了這一考量標準,這麼看來,奉俊昊一舉摘得奧斯卡四項大獎,也是意料中的事。
  • 韓國電影《寄生蟲》有哪些細思極恐的細節?
    今年的最熱電影《寄生蟲》,你們看過了嗎?目前知友推薦度已高達 84% ,IMDb 8.6 。
  • 從《殺人回憶》到《寄生蟲》,奉俊昊把類型片帶進藝術殿堂!
    這屆電影節結束以後,這屆評審主席墨西哥大導演岡薩雷斯接受記者採訪透露,對於這屆電影節最佳影片,九個評委全票投給了韓國電影《寄生蟲》,對於這部電影評委之間互相沒有異議,都是很順暢的投票給《寄生蟲》,可見這部電影的藝術品質是多麼硬核。據說這部電影在電影節上放映的時候,獲得了全場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第二, 今年入圍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導演作品都是很有競爭力的作品。
  • 寄生蟲電影劇透講了什麼故事?韓國電影寄生蟲結局什麼意思?(2)
    ,也是東亞電影連續第二年斬獲金棕櫚。而在此之前,韓國電影人,包括李滄東、樸贊鬱、金基德、洪尚秀等,有著一份華麗麗的坎城電影節徵戰史。去年,導演李滄東憑藉相似題材的《燃燒》也入圍了主競賽單元,並斬獲銀幕場刊最高分。《寄生蟲》的得獎,不僅是韓國電影界的榮譽,對全世界的類型片創作者來說也是一次激勵。人們開始用大量的類型元素來表達藝術追求,來針砭時弊,反思社會。
  • 《寄生蟲》:電影情節上的一些漏洞,你看出來了嗎?
    韓國電影《寄生蟲》常常拿來和同題材《燃燒》作比較。相同的是兩部電影都是高分之作,也都有很好的口碑。不同點在於《燃燒》比較偏文藝藝術氣息,很多內容比較含蓄,隱含,有很多的留白部分,讓觀眾自己尋找答案。而《寄生蟲》在劇情上相對於《燃燒》而言,已經很直白很多,更注重故事的曲折性和節奏感。
  • 《寄生蟲》:電影情節上的一些漏洞,你看出來了嗎?
    韓國電影《寄生蟲》常常拿來和同題材《燃燒》作比較。相同的是兩部電影都是高分之作,也都有很好的口碑。不同點在於《燃燒》比較偏文藝藝術氣息,很多內容比較含蓄,隱含,有很多的留白部分,讓觀眾自己尋找答案。而《寄生蟲》在劇情上相對於《燃燒》而言,已經很直白很多,更注重故事的曲折性和節奏感。
  • 寄生蟲競爭奧斯卡 韓國電影《寄生蟲》無刪減版本哪裡可以看?
    #寄生蟲競爭奧斯卡#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宣布:奉俊昊執導的《寄生蟲》將代表韓國競爭新一屆#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獎(這屆開始改名「最佳國際影片」獎)。韓國電影開始選送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19年來,從未曾入圍。今年憑《寄生蟲》能有突破嗎?《紅樓夢》第十九回,賈寶玉去襲人家,襲人的家人不知該如何招待。
  • 遊走於商業與藝術之間,探索奉俊昊的電影世界
    綜合奉俊昊截止至《寄生蟲》的7部獨立執導的電影長片,都可以用這麼一句話來評價。 處女作《綁架門口狗》,奉俊昊就奠定了他「電影社會學家」的作風,由一宗「一條狗引發的血案」,引申出韓國當代激烈的社會競爭,身處其中的人民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
  • 藝術電影「現象」與藝術院線建設的冷思考
    3個孩子看得很認真,也很受感動,至於電影的深層意義,需要慢慢來理解,但我相信若干年後,他們都會記得一位叫吳天明的導演拍了一部《百鳥朝鳳》,影片影響了他們內心的某個東西,改變了他們的一些態度,足矣!感謝吳天明導演及優秀的演員們!」  之前,所謂藝術電影也出現過一些獨特的現象。例如曹保平的電影一直都是各大電影節和電影獎項所青睞的對象,像是《光榮的憤怒》,像是《狗十三》。
  • 韓國電影《寄生蟲》簡評
    最初認識到這位導演,是四年前看到的一部他導演的《殺人回憶》,《殺人回憶》是革新了我的電影觀的一部電影,是我對於電影藝術欣賞的啟蒙之作,《殺人回憶》至今仍是我看過的電影中評價最高的。當時看完《殺人回憶》給我的感受是,此導演絕非凡人,果不其然,去年他悄無聲息的拿出來了一部《寄生蟲》,一舉多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
  • 《寄生蟲》和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
    韓國電影《寄生蟲》獲得了第 92 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成為第一部獲得最佳影片獎的非英語片。這個結果出乎人們的預料,不少人表示不能理解。頒獎典禮結束後至今,已經有專業人士從電影的劇情、導演的經歷、韓國電影業水平和韓國政府的重視與扶持,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 韓國影片《寄生蟲》為什麼突然會在國際影壇火爆?
    以《漢江怪物》的商業成功為跳板,奉俊昊順利地走向了世界,電影主題也日趨嚴肅,漸漸在雅俗之間找到了一個「奉俊昊式平衡」。從2009年第四部長片《母親》開始,奉俊昊此後的創作只有一部與好萊塢合作的《雪國列車》沒有入圍坎城電影節;2017年由Netflix投資拍攝的電影《玉子》雖然引發爭議,評價也在他的作品中排行最末,但依然獲得了主競賽單元的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