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聽到「娘惹」兩個字很是不理解,直到周末看了《小娘惹》這部劇才明白其中的含義。在電視劇的開頭,就被特點鮮明而且色彩豐富的「娘惹」文化吸引了,隨著劇情的推進,對其中演繹的女性愛情觀更是有了深入的思考,對比同期我國女子的婚戀情況,同樣也發生著女性的覺醒。
東南亞「小娘惹」
《小娘惹》這部劇以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東南亞的峇峇家族文化為背景,呈現了三代「娘惹」不同的人生經歷和價值觀進步,最終著重呈現了菊香從卑微的小人物成長為成功的女商人的勵志人生。
在劇中,天蘭是菊香的姥姥,她是下人出身,被納為妾,一直深受家裡正房的欺壓和凌辱,卻忍氣吞聲,也一直教導月娘和菊香也要忍耐,將婚姻作為自己人生的全部。
月娘在天蘭的基礎上有了進步,她敢於追求自己的幸福,但由於是聾啞人,命運多舛,最終被戰爭奪去生命。
菊香是劇中女性價值的體現,她對婚姻不盲從,有選擇,更加注重個人價值的實現,而不是做婚姻的依附者,其勵志的一生讓人肅然起敬。
三代娘惹的不同愛情觀
很多人對於劇中菊香和陳錫的愛情感到不解,對於菊香多次拒絕陳錫認為她無情。這其中,可能有劇情曲折設計的需要,但從另一個角度,也讓我們知道,很多時候,理智的愛情不一定是得到,相互的體諒和理解也需要放手。
不管是菊香在逃離黃家準備與陳錫一起離開前放棄,還是菊香幾次拒絕了和陳錫成婚,這其中體現出在愛情和婚姻之外,菊香對於抗議不公人生的堅持和實現自我價值觀的選擇,愛情的放手和寬容,讓他們成就了更加隱忍而刻骨的愛情。
對於愛情的放手
在我國民國初年,婚姻制度繼續執行清代已有的某些規定,如取消指腹為婚,不準以妻為妾,不準有妻再娶,不準娶同母異父的姊妹等等,也基本沿襲了傳統的一夫一妻及妻妾制。
到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由於辛亥革命特別是五四運動啟蒙思想大潮帶來的影響,女子教育開始發展,女子就業開始增加,婚姻法規也進一步向現代化邁進,在中國的大城市中,婚姻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趨向。
女性新思潮出現
比如說,婚姻自主意識增強,離婚案件開始大幅上揚,婚嫁禮俗也呈現多元化,有人開始關注婚前健康調查和婚檢等。雖然這些現象大都萌發在清末民初,但在二三十年代則表現突出,這是中國婚姻制度在現代化的軌道上前進的體現。
在城市婚姻中,發展趨勢最明顯的就是自主婚姻意識增強。經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洗禮,自主婚姻在城市青年特別是青年學子的頭腦中,已經佔據了重要地位。
青年學生崇尚婚姻自由
1929年廣州《民國日報》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就學生中的婚姻問題進行了調查研究。
被調查的181名已婚學生中,結婚年齡以20歲者為最多,19歲為其次;他們中的大多數主張自由結婚的制度,而主張由父母或其他人代為決定的,已寥寥無幾;男學生認為「男女社交公開」是刻不容緩之事,否則自由婚姻的實現就更加困難;未婚男青年學生中,認為25歲結婚最為適宜的最多。
學生對於婚戀觀的態度較為開明
以當時《中央日報》上的一則離婚啟事為例:
黃清福、胡潤香啟事:「清福、潤香自民國9年由舊式婚約締結以來,意見不合,時常爭鬧。故特於前日憑親友調解,雙方自願脫離夫妻關係,當有胡潤香自願貼出禮金洋一百三十元正,交清福親手收訖,以後男婚女嫁,兩下不得幹涉,特此登報聲明。
這說明離婚當事人非自主婚姻,可能出於父母包辦或媒妁之言;胡女士自願拿出禮金130塊大洋,主動提出離婚。應該說,這些婚姻趨向,在當時全國的大城市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登報的離婚聲明
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女性為爭取平等和尊重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個人價值、女權主義的覺醒,使得整個社會中女性的生存環境逐漸有了一些改善。
可能我們很難理解過去女子的困境和不幸,相比而言,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我們可以感受到深深的幸福感,但無論何時我們也要記住:
「婚姻不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唯一途徑,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