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每日一圖——月之眼

2021-02-18 NASA中文網

Eye of Moon
Image Credit & Copyright: 
Zachery Cooley

Explanation: Who’s watching who? The featured image of the Moon through a gap in a wall of rock may appear like a giant eye looking back at you. Although, in late October, it took only a single exposure to capture this visual double, it also took a lot of planning. The photographic goal was achieved by precise timing — needed for a nearly full moon to appear through the eye-shaped arch, by precise locating — needed for the angular size of the Moon to fit iconically inside the rock arch, and by good luck — needed for a clear sky and for the entire scheme to work. The seemingly coincidental juxtaposition was actually engineered with the help of three smartphone apps. The pictured sandstone arch, carved by erosion, is millions of years old and just one of thousands of natural rock arches that have been found in Arches National Park near Moab, Utah, USA. Contrastingly, the pictured Moon can be found up in the sky from just about anywhere on Earth, about half the time.

月之眼
影像提供與版權: 
Zachery Cooley

說明: 誰在看誰?這幅以石壁巖縫的明月為主題之影像,呈現一隻看似在凝視眾生的巨眼。在10月底拍照時,雖然只用單曝光就拍下這片雙主題景象,然而事前的規劃卻頗費周章。要拍下這種景觀,需要精確計時,讓張角半度的盈月正好位在眼形的石拱裡,拍照的位置也要定位精確,讓月輪和石拱搭配出標誌性的眼形。其實,要拍下這個並置景觀,共動用了3個智慧手機APP,才得以完成這個壯舉。不過,讓拍照計畫能按規劃達成的好天氣,則純屬好運。影像中的沙巖石拱,是數百萬年來因浸蝕而形成的景觀,也是美國猶它州摩押附近的拱門國家公園內,數千個自然形成的石拱之一。相較之下,影像所示的月亮,在地球上幾乎任何地方,大約有半天的時間可見到這輪掛在天空的明月。

相關焦點

  • 2019年度天文攝影師獎決選作品 「索倫之眼」上榜
    這一次的決選作品涉及到天文攝影的方方面面,其中一幅作品展示了不可思議的星雲景象,酷似《指環王》中的索倫之眼。本屆賽事的頒獎典禮將於9月中旬舉行。Insight投資2019年年度天文攝影師獎攝影比賽由擁有近400年歷史的格林威治皇家天文臺舉辦,已經進入第11個年頭。日前,組織方公布了2019年賽事的決選名單。
  • 每日一拍 · 3月13日丨湯博:無疑,我們並不孤單
    【關注 藝是每日一拍 小程序 | 朝九開拍晚九結標】
  • 閩南志每日一圖 2月集錦
    日17時3分 立春節氣——《中國天文年曆》立春,二十四節氣之首,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月記窯形制上屬於龍窯,也稱為階梯窯,始建於1619 年,至今有約 400 年的歷史。月記窯全長 43 米,共有 7 座窯門、33 層階梯式窯床,一次可同時燒制 2萬餘件陶、瓷器。每次燒制需耗時約28個小時,消耗松木木材 30 餘噸。月記窯的產品以青花瓷為主,此外還有五彩、粉彩、淺絳彩、礬紅、珠明料等瓷器。其中月記窯青花瓷,是明清時期德化窯青花瓷器的傑出代表。
  • 流星雨、日全食、木土大合...2020年底天文「收官大戲」別錯過!一...
    對於天文愛好者來說  2020年是不可多得的「天文大年」  12月,一系列罕見的天文現象更是會輪番上演  讓你大飽眼福  這場「年終收官大戲」不要錯過!↓↓↓
  • 流星雨、日全食、木土大合……2020年底天文「收官大戲」別錯過!一...
    對於天文愛好者來說 2020年是不可多得的「天文大年」 12月,一系列罕見的天文現象更是會輪番上演 讓你大飽眼福 這場「年終收官大戲」不要錯過!↓↓↓ 12月13—14日:「流星雨之王」雙子座流星雨極大期到來本次雙子座流星雨堪稱為「流星雨之王」,全世界各個角落都可以看得到 。且12月13日夜間至14日黎明剛好趕上農曆十月二十九至三十,正值殘月,月光對流星雨觀測完全沒有影響 ,這麼棒的時機還等什麼?
  • 每日一圖(五)
    每日一圖 365-41     《行走在廣告之間》
  • 看哈勃經典天文照片「創生之柱」的色彩變化
    初見這張照片時,不少天文愛好者這樣描述其內心感受,震撼且敬畏,如胸膛裡掀起一股巨浪席捲心靈,最後扑打在腦門上,懵了!哈勃拍攝的天文奇景——創生之柱(the Pillars of Creation)這張照片拍攝於2014年10月(由2009年安裝哈勃上的廣域攝像機拍攝),為慶祝哈勃空間望遠鏡升空25周年,2015年1月正式發布,是至今為止哈勃空間望遠鏡最著名的天文圖像之一。
  • 天文美圖 馬頭星雲
    ★天文美圖★ 素材提供:叢雨 責任編輯:一毫秒的永恆 APC新媒體編輯部
  • 天文曆法之紅山文化的七十二候農曆
    》一文,我曾經對伏羲孕育之謎進行過解析;在《華夏創世人物——黃帝軒轅氏》一文中,對黃帝軒轅氏的孕育之謎,也進行過解析。器物體量之碩大,紋飾內涵之深邃,為目前紅山文化彩陶中所罕見。                                                                  紅山文化彩陶罐。用三組各具特色的圖像表述了十天幹、十二地支,一年四季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應等天文現象和農業氣象。
  • 《天文現象》科普點在哪兒?
    6月21日,中國境內上空將上演一次日環食天文奇觀,為了紀念這一天文奇觀,中國郵政屆時將發行《天文現象》特種郵票。
  • 天文|@莆田人注意!這個8月,8號」颱風後有個9號「巨無霸」颱風 !還有「聖洛朗的眼淚」、木星合月等天文奇觀......
    素有「聖洛朗的眼淚」之稱的英仙座流星雨將「登陸」地球↓↓↓天文專家介紹本月適合天文觀測在月初和月末的無月夜非常適合觀賞星空在行星方面木星和土星的觀賞條件依然很好水星也將迎來閃耀一刻的「機會窗口」因水星素日湮沒在太陽的光輝中
  • 金星伴月這一天文奇觀有多罕見呢
    2019年的第二天就會發生金星伴月這一天文奇觀,2019年到底還會發生多少次?金星伴月到底有多麼的罕見?
  • 史上最大宇宙二維天圖發布 數據技術為天文研究加速
    1月14日,國家天文臺北京-亞利桑那BASS巡天團隊、DESI國際合作巡天項目團隊聯合發布最新巨幅宇宙二維天圖。  這是目前人類測量獲得的最大宇宙天圖,全球200名科研人員歷時6年聯合觀測和數據分析,覆蓋兩萬平方度的天空,約為全天球面積的一半,容納10萬億數碼像素,包含20億天體。
  • 從天文小白到國人深空作品首登APOD
    和IOTD,並於2019年1月31日作品登上NASA的apod,(每日一圖)成為中國第一名自己設備、自己拍攝、自己處理的作品登上apod的業餘愛好者。2015年8月,我購買了自己第一套拍攝設備,由米德115apo,信達neq6赤道儀和佳能70d相機組成。
  • 《和你們一樣》寫在天文通上線一周年
    那時候有個公眾號叫「鄰家天文臺」,可以發送定位或者地址名稱,返回晴天鐘的預報圖,也有晴天鐘的專門APP,對我天文攝影幫助很大。 2018年,我接觸到小程序,抱著試試的心態,寫了一個晴天鐘的小程序:天文通,並在2018年的7月21日發表。
  • 每日一天文圖:斥候星('Oumuamua): 來自星際空間的小行星
    每日一天文圖 (成大物理分站) Astronomy Picture of the Day探索宇宙!每天一幅不同的影像或照片,並由專業天文學家簡明的解說,帶你遨遊迷人的宇宙。2017 年 11 月 22 日 斥候星('Oumuamua): 來自星際空間的小行星 圖示提供: 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 M. Kornmesser 圖示提供: 它是前所未見的天體。
  • 恆星的閃爍是天文現象還是人眼的錯覺
    閃爍根據視物體的位置分為地面閃爍和天文閃爍兩種。凡是地球表面遠方的視目標物或燈光,因大氣的折射而產生的閃爍現象稱為地面閃爍,如夜晚看到地表遠處的燈火忽明忽暗現象,或白晝看到遠處的山,林,船,高層建築等地面景物的時隱時現的現象等,都屬地面閃爍。凡是從宇宙空間來的光源,經過大氣折射作用而產生的閃爍現象,稱為天文閃爍。
  • 蘇頌:北宋卓越的政治家、天文藥物學家
    凡有關天文、音樂、算學、醫學、典章制度的書籍,無不瀏覽,回家便筆錄下來。在具體的研究上「探其源,綜其妙」,「驗之實事」,九年時間下來,成為一個學識非常淵博的學者。《宋史·蘇頌傳》記載:「平生少睡,雖三鼓枕,至五鼓不復瞑。」他在天文、藥物學等方面取得傑出成就,成為中國宋代著名科學家,與他的勤奮好學有著因果聯繫。蘇頌博學多才,深通天文、歷算、生物、醫藥等學科。蘇頌的天文知識也得益於家教。
  • 【每日遊報】《審判之眼》次世代版確定於4月23日發售!
    《審判之眼:死神的遺言》次世代版確定於4月23日發售!世嘉股份有限公司確定將於2021年4月23日(五),發售PS5™/Xbox Series X|S《審判之眼:死神的遺言 Remastered》(以下簡稱《審判之眼》)。
  • 新民晚報數字報-佘山之夜解讀「來自星星的天文」
    有心人瞅準了劇中的天文元素,在大結局夜索性將網絡直播間搬進了位於佘山的上海天文博物館,竟然一票難求。  昨晚,中科院上海天文臺與眾籌網站夢立方、視頻網站愛奇藝、稻草人旅行社共同組織的「天文之夜」,讓眾多韓劇粉絲和天文愛好者同呼過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