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溫情與共鳴,致敬浩蕩無邊的中國|紀錄片《中國》創作筆記

2020-12-27 廣電時評

編者按:剛剛收官的紀錄片《中國》用十二集「重現」影像回望了歷史長河中關鍵與日常的瞬間,其獨特的美學風格、差異化的視覺表達、深層次的文化內涵,無不在向觀眾傳遞對歷史的溫情與敬意。


從創作到播出,這部作品背後也凝聚著主創團隊諸多巧思和感悟。製作過程中,思源何處?該紀錄片總撰稿鄧建永寫下這篇創作筆記。


作者: 鄧建永 紀錄片《中國》總撰稿


終於,紀錄片《中國》第一季有了一個段落感的休止符。


1


早在2014年,10集紀錄片《河西走廊》做完的時候,我曾經感慨了一句:一部《河西走廊》,就是半部中國史啊。



這不奇怪,因為河西走廊自古以來就關乎國家經略。


接著,2015年《河西走廊》播出之際,我和北京伯璟團隊合作,又做了《重生》,將1921到1949這28年間中國共產黨歷史重溫了一遍。


這期間,2015年4月29日午後,伯璟的李東珅給我電話說,我們做《中國》吧?



我有點吃驚,說你是不是瘋了?是不是做完中國之後就要做世界?


電話那頭他笑了。


從最初的素材搜集,討論,構思,到真正動筆開始寫《中國》,這期間間隔了整整5個月。


這個題目太大,既讓人興奮,更讓人迷惘。


我始終找不到一個合適的調子和好的表達方式。


好在李東珅和北京伯璟的團隊在努力推進,並且確定了《中國》第一季的主線。北大電影史研究生畢業的孔麗麗已經努力寫出了第一集歷史素材初稿。


但我還是遲疑著,不敢輕易動手。


我承認,寫《中國》是需要莫大勇氣的。



直到9月下旬,我因為欄目的一個選題前往拉薩出差,就在這座高原聖城的某個夜晚,我眼前忽然出現了一幅畫面。


那是一種強烈的衝動。


於是,我打開電腦,寫下了《中國》第一集的開始部分——


不知不覺中,洛陽城外的天色漸漸黯淡下去。但他們談興正濃,意猶未盡。主人名叫李耳,客人名叫孔丘。李耳,就是被後人尊稱為「老子」的人;而孔丘,正是被歷朝歷代尊為聖賢的「孔子」。這一年:老子,54歲。孔子,34歲。他們都認為此時身處的時代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局,但對於如何結束這種混亂無序的景象卻產生了尖銳的衝突。最終,他們誰也沒有說服誰。……


此後,在漫長的5年時間裡,《中國》的前12集每一集都經歷過多次大改,但,唯獨這個開頭的調性從來沒有被顛覆過。


直到今天,我依然慶幸在世界上最高的地方忽然找到了一種敘述的姿態。


2


其實,我的歷史知識儲備並不是很多,更多的歷史觀養成,來自我在央視紀錄片欄目《探索·發現》的從業時期。


同時,我也特別感激在2013年開始的《河西走廊》創作,在兩年多的時間裡,我得到了以沙武田博士為代表的眾多史學家們的幫助,對於中國史有了較為清晰的脈絡感。


但,畢竟選題過於龐大和與眾不同,因為每個普通人心中都有著自己對於我們中華民族浩蕩歷史的理解與感受。



要做《中國》,我們必須確立屬於自己的獨特路徑。


在我們躊躇滿志開始《中國》前期準備的時候,李東珅選擇了錢穆先生的《中國史綱》。


他最初的那段話瞬間就打動了我——


「所謂對其本國以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以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


我喜歡這句話,正是這個「溫情與敬意」深深打動了我。


我希望能對於過往歷史中偉大的先賢充滿敬意,設身處地寫出他們的性格與飛揚的靈魂。


幾經變動,我們最後在浩如煙海的歷史進程中確定了關於人物與事件的選擇規則:中國思想與文化的誕生與影響力;國家制度框架的定型和對後世的影響力;各民族的融合對於後世的影響力。



有了這樣的尺度,就有了順其自然的裁度與篩選的考量。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切割歷史呢?


爭論與疑惑總是不可避免的,但最終我們做了這樣的劃分——


第一集《春秋》更替,天地萬物與人生思考爆發了宏大的軸心時代。第二集《眾聲》喧譁,百家爭鳴磨礪了各種思想的睿智光芒。第三集《洪流》滾滾,法家的利器脫穎而出助推了一個強悍鐵血的新國家。第四集《一統》江山,郡縣制開創了治理超大型國家的一種制度安排的先河。第五集《天下》秩序,獨尊儒術讓社會的運行平穩有度秩序井然。第六集《視野》遼闊,開疆拓土成就了貿易通道上的文明交流。第七集《南渡》衣冠,只為了山不轉水轉的漢家中原延續傳承。第八集《融合》血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為華夏進步的基因。第九集《佛變》當道,獨闢蹊徑,探索治國管理的新理念。第十集《關隴》雄風,席捲廣袤北方大地,淬鍊堅韌鋼鐵意志。第十一集《基業》重鑄,呼喚華夏文明的榮光昔日重來。第十二集《盛世》華章,旨在讓萬千百姓過上從容富庶的好日子。


線索與脈絡的路徑清晰了,從紛紜的人事中選擇故事細節、謀篇布局就順理成章。


我們的標準只有一個——對標今天的現實,捕捉歷史之河中那些意味深長的瞬間。


3


寫作本身,永遠都是枯燥乏味的,疲憊不堪的,日復一日地,繁雜的,寂寞的,孤立無援的,彼岸遙遠的,仿佛永遠也遊不到盡頭的,自我懷疑的,自己說服自己的……


總之,你要有足夠的忍耐力,要能堅持,保持平穩的心態,儘可能抓住每一次靈光乍現的瞬間。


如果運氣好,這一集寫的就會很順利。


但,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艱澀的,甚至經常想放棄。


面對高山仰止般的偉大人物,我總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只要能真的沉浸在當時的歷史氛圍中,就能找到通往人物內心世界的鑰匙,自然就會有強烈的代入感。



所以,我會盡力試著揣摩與接近我所要描寫的古人,找到我們之間相似的感覺。


比如孔子,去掉他後來被罩上的層層光環,他也是一個有著七情六慾的普通人,只是他性格中有更多的倔強與堅持,有點像個槓頭,認死理;但他同樣也會有退縮的時候,也懂得變通,到了晚年,他和我們今天的老人也差不多是一樣的,他也寂寞,也傷感,他的親人都去世了,他極力「兜售」的思想四處碰壁,歲月風塵中,他渴望學生們來看他,等等。



如果寫好了,自然就會贏得當下大眾的共情與共鳴。


我常常想,怎樣的文字才會打動別人?


我總結的經驗就是,除了閱歷的豐富,文字的敏感之外,最重要的是態度的誠懇。


在寫作中始終秉持著平實、樸素的敘述樣態,不裝,不矯情,不做作,真誠一點,感性一點,少用形容詞,少用層次複雜的長句子,簡潔明快,最好讓自己眼前能呈現出畫面感,審慎而克制地蘊藏一些淡淡而美好的詩意。


這樣的文字會有張力,會打動並感染別人。


4


中華民族是具有史學精神的民族,每當遇到歷史大變局,我們總會自覺不自覺看曾經的歷史,希望能獲得啟示並找到未來的方向。


創作《中國》讓我了悟,其實,中國的今天還在5000年歷史的延長線上運行著。



中國人了不起,是因為我們知道來路。


2020年早春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像是一次嚴厲的大考,無論如何,我們的文化傳統和我們的民族所迸發出的勇氣最終抵禦住了這場意外的襲擊。


我們竭盡努力,希望呈現我們理解的《中國》。


我很喜歡《世界文明史》作者威爾·杜蘭說過的這段話:


文明就像是一條築有河岸的河流。
河流中流淌的鮮血是人們相互殘殺、偷竊、爭鬥的結果,這些通常就是歷史學家們所記錄的內容。而他們沒有注意的是,在河岸上,人們建立家園,相親相愛,養育子女,歌唱,譜寫詩歌,甚至創作雕塑。這個世界有種種的殘酷,但支撐著人類走到今天的,還有信仰、希冀和不經意間流露的愛與溫暖。這就是我們的生活。這就是中國。


同樣,我更喜歡孔子那個近乎執念的老頭,喜歡他站在夕陽墜落的岸上,面對滾滾滔滔的河水,發出的那一聲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兩千年後,我們會同樣重複這樣的感嘆。因為我們人類的祖先最開始都是在靠近大河的地方生活,他們對於水與河流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親近感,並且看到了生命的誕生與死亡,也看到了延綿不絕與生生不息。



這就是我寫《中國》所帶來的感動。也是我「此生無悔入華夏,來世還做中國人」的精神共鳴。


5


作為一部紀錄片的總撰稿,我的使命在交到實際拍攝的編導攝像手上時就基本完成了。而最終呈現在人們眼前的這部紀錄片,是一個巨大團隊諸多工種嘔心瀝血晝夜兼程的最終成果。他們展現出的勇氣、信念、激情與智慧感人至深。



這部紀錄片背後的故事足夠寫一部長篇紀實文學,希望有一天我會鼓起勇氣來寫,並以此感謝每一位與我命運交織的人。


至於我自己的敘事則可以追溯到1986年8月。


那是一個風輕雲淡的午後,我乘坐甘肅區域地質調查隊的北京吉普翻上祁連山脈的著名隘口——烏鞘嶺


我請司機停車,在公路邊匆匆拍了一張照片。


紀錄片《中國》總撰稿 鄧建永


當時山頂上有雪,氣溫很低,很寒冷。這一年,我29歲,第一次翻越烏鞘嶺,肩負創作甘肅地質工作者奮不顧身追索發現礦藏的報告文學《共和國不應忘記》。


2013年,我第二次翻越烏鞘嶺時是為了《河西走廊》的前期採訪。這一年,我56歲。


紀錄片《中國》總撰稿 鄧建永


2020年,當我再次翻越烏鞘嶺的時候,北京伯璟團隊正在令人緊張窒息、不舍晝夜地拼命鏖戰《中國》後期。此時,我已經63歲了。


長河歲月,滾滾滔滔,我卻溯流而上,追索到三千年前那些時光。想到這些,真是感慨萬千。


我想我已經把這個感慨寫進了《中國》第一集的結尾——


一個彬彬有禮的溫暖時代結束了。於是,以後的人們按照孔子所編著的《春秋》卷本將這個時代命名為——春秋。「春秋」,一個極富詩意的名字。能夠和它比擬的,就只有「歲月」了。在沒有了孔子的歲月裡,他所奔走呼號的理想模樣漸行漸遠,而各個諸侯國之間的戰事越來越頻密。春種秋收,寒暑易節,大地依舊在按照自己的節奏運行,而生活也在跌宕起伏的紛爭中向前伸展。假如能夠看得更遠一點,人們就會知曉:在這片後來被叫作「太平洋」的廣闊海洋西側大陸腹地,新的生機與希望,正在醞釀。


其實,我想說的是,在《中國》這部紀錄片裡,每一個人和每一個故事,每一個歲月輪轉的春秋,都浸潤在我們靈魂深處,並且,延綿不絕,無邊無際。


編輯 | 袁鑫笛 徐蕾

相關焦點

  • 文化·視點|「溫情和敬意」的表達——對話紀錄片《中國》製片人...
    紀錄片《中國》劇照,圖為唐朝時期和離的夫妻李巧兒和翟生。(受訪者提供)講述中國歷史的紀錄片《中國》第一季日前收官,其在網際網路平臺播放量和相關評分位居前列,獲得廣泛讚許。紀錄片如何展現浩瀚博大的中國歷史,做到「叫好又叫座」?
  • 致敬中國腔鏡微創手術三十周年裡程碑 公益紀錄片開拍!
    致敬中國腔鏡微創手術三十周年裡程碑 公益紀錄片開拍!各方攜手將圍繞中國腔鏡微創手術技術發展30周年,以電視紀錄片的形式讓外科領域的醫療創新故事走入更多尋常百姓家。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新聞宣傳處處長艾曉金、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會執行秘書長樊燕榮、SMG副總裁陳雨人、強生醫療愛惜康事業部總經理周敏濤共同出席並致辭。來自SMG的相關負責人、滬上外科手術知名醫學專家等共同見證了這一重要時刻。紀錄片開機儀式現場。
  • 紀錄片《中國醫生》:醫者仁心的情感書寫
    請關注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的詳細報導——紀錄片《中國醫生》——醫者仁心的情感書寫■尼瑪澤仁  張 林紀錄片《中國醫生》劇照在這種背景下,紀錄片《中國醫生》在網絡上的持續熱播,具有特別的意義。作品不僅是向全力以赴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白衣天使」致敬,還在醫患之間連接起相互理解、信任的情感紐帶,引起了人們的廣泛共鳴。紀錄片《中國醫生》採取跟拍、採訪的方式,近距離描摹了真實感人的中國醫生群像。
  • 紀錄片《中國醫生》:全民戰「疫」背景下的一次致敬
    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型醫療人文紀錄片《中國醫生》應運而生,為人們直觀了解中國醫生打開了一扇窗口。《中國醫生》由愛奇藝全網獨家播出,首次將鏡頭對準醫護人員這一群體,在全國各地六家大型三甲醫院,通過長達一年的跟蹤拍攝,客觀、真實地記錄了中國醫生的日常工作狀態,講述了中國醫患之間的溫情故事,傳遞了中國醫生不為人知的內心聲音,以構建健康互信的醫患關係。 直面中國醫生「007」的工作狀態 2000萬人次,是我國醫院每天需要接待的患者數量。
  • 牟平籍作曲家孔玉參與創作歌曲《中國男子漢》,致敬鍾南山院士
    歌曲《中國男子漢》表達出了很多人的心聲向以鍾南山院士為代表的逆行勇士致敬詞作者 李昌明李昌明,著名詞作家。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文學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其作詞的《與雷鋒同行》(楊一博曲,江濤、金山演唱)被中國文聯、中國音協、廣電總局評為學雷鋒志願服務主題歌;《你還記得嗎》(巫定定曲,王莉、陳蘇威唱)獲中國音協2018歌曲創作國家精品工程獎收入「聽見中國聽見你」;《人民選擇了你》《朋友,你好嗎》《母親之歌》等多首歌曲獲省部「五個一」工程獎。
  • 自豪 激情的中國創作《中國美》紀錄片
    大家好,今天給小夥伴們介紹一部紀錄片《中國美》第一集。這部片通過記錄中國藝術家,通過老百姓的生活來創作,給我們帶來一個藝術的盛宴與想像的空間。紀錄片從來都不是熱門的影片,但這部紀錄片卻給我們帶來了自豪,感動,甚至於激情澎湃,熱血沸騰。馬可-中國服裝設計師。
  • 《舌尖上的中國》,溫情脈脈的「中國美」
    近日,央視一套深夜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國》紅遍了大江南北!單從選題和播放時間來說,能引發收視狂潮,簡直不可思議。但能夠贏得觀眾深夜守候,好評如潮,原因為何?筆者認為:它真實完美的詮釋了「中國美」!  那麼,它詮釋的是什麼中國美?是一灣柔情西湖水,一簾幽夢故人歸?還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奔流到海不復回?
  • 《這裡是中國》一部躍然紙上的 「大美中國」紀錄片
    《這裡是中國》由人民網、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星球研究所聯合出品,是國內第一部全視野中國地理科普著作。書中以《中國從哪裡來?》和《什麼是中國?》兩個章節展開內容,從自然規律到人類文明通過16篇精選的主題文章,以「中國地勢三級階梯」的方式探索中國,旨在重新發現中國之美。
  • 浙江衛視人文紀錄片再起航 《中國村落》尋找鄉土溫情
    》將於2018年初播出,講述一座座村落裡的中國故事,尋找鄉土間的脈脈溫情。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西湖》《南宋》播出後,憑藉細膩的筆觸和詩意的畫面,浙江衛視的紀錄片品牌家喻戶曉。12月4日,由浙江廣電集團和中國美術學院聯合製作的八集人文紀錄片《中國村落》在杭州舉行了開機儀式暨項目研討會,這部聚焦中國各地傳統村落的紀錄片,將於2018年初播出,講述一座座村落裡的中國故事,尋找鄉土間的脈脈溫情。
  • 《創新中國》世界首部人工智慧配音紀錄片 致敬中國聲音
    人們往往習慣於從綜藝這種更具有設計感的節目中去解讀製作方的理念和初心,卻很少從紀錄片的呈現裡去探尋製作的情懷。因為紀錄片的真實特性,將製作方定位為記錄者,他們帶給觀眾的印象多為客觀、真實、理智、犀利等等。
  • 紀錄片《中國醫生》引關注:感受醫者仁心的溫度
    紀錄片《中國醫生》引關注:感受醫者仁心的溫度 時間:2020.04.13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張凡
  • 第26屆中國紀錄片學術盛典開幕!《英雄兒女》創作歷程公開
    2020年12月11日上午,第26屆中國紀錄片學術盛典暨第13屆深圳青年影像節在廣東深圳盛大開幕。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視協主席胡佔凡,中國視協電視紀錄片學術委員會會長高峰,中國視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一級巡視員範宗釵,深圳市政協副主席陳倩雯,廣東省文聯副主席、深圳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李瑞琦,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副部長
  • 世界首部人工智慧配音的紀錄片《創新中國》登陸CCTV-9
    世界首部人工智慧配音的紀錄片《創新中國》22日起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創新中國》作為央視紀錄頻道開年的一部大型紀錄片,從科技出發,講述了中國的創新發展。《創新中國》還原央視已逝著名播音員李易的聲音,還有一份深厚的感情在其中。2011年中央紀錄頻道開播時,第一部紀錄片《美麗中國》就是李易老師配的音,之後頻道播出的很多紀錄片都由李易老師配音,他的聲音可以說是央視紀錄頻道的「標誌聲音」。
  • 紀錄片中國醫生講什麼 中國醫生紀錄片觀後感心得體會
    紀錄片中國醫生講什麼 中國醫生紀錄片觀後感心得體會  當前,全國人民正在全力以赴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在這場戰鬥中,醫院就是戰場,醫護人員就是戰士。連日來,一個個不畏艱險、主動請纓的醫護人員感動中國,全國各地的醫療隊馳援湖北、衝在第一線讓人動容。《中國醫生》系列紀錄片受到廣泛關注也在情理之中。
  • 讀懂歷史,更愛中國 對話紀錄片《中國》製片人、總導演李東珅
    新華社長沙12月29日電題:讀懂歷史,更愛中國——對話紀錄片《中國》製片人、總導演李東珅新華社記者袁汝婷、柳王敏講述中國歷史的紀錄片《中國》第一季日前收官,其在網際網路平臺播放量和相關評分位居前列,獲得廣泛讚許。
  • 比《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評分更高的紀錄片:《中國醫生》
    》是以醫護群體為主角的醫療人文紀錄片。該片豆瓣評分直衝國內紀錄片榜首,遠遠超過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此前創造的評分高度。最近,小編將《中國醫生》全部看完,心緒久久未能平靜。拋開大家共歷疫情與紀錄片產生共鳴這一因素外,有一個問題值得大家深思:這部紀錄片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沒有特意製造矛盾和衝突去渲染情感,也不歌頌和誇飾,導演全部採用紀實的手法,以一種平和冷靜的視角來記錄醫生們的生存狀態,為何能引發如何大的社會反響?
  • 京聲京視 | 跨越時空的藝術對話 真實表達的影像中國——評紀錄片《從〈中國〉到中國》
    2019年3月,由北京三多堂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製作的5集電視紀錄片《從〈中國〉到中國》在央視中文國際頻道和紀錄頻道播出。10月,在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的開幕式上,國家廣電總局副局長範衛平提出了關於紀錄片講述「中國故事」的三個維度:從歷史的視角看中國、從現實的視角看中國和從全球的視角看中國。
  • 京聲京視 | 跨越時空的藝術對話 真實表達的影像中國——評紀錄片《從〈中國〉到中國》
    該片創意源自於四部創作於上個世紀70年代的紀錄片,分別是1972年義大利電影導演安東尼奧尼拍攝的《中國》、1971年荷蘭導演尤裡斯·伊文思與夫人法國導演瑪塞琳·羅麗丹拍攝的系列紀錄片《愚公移山》、1979年美國導演默裡·勒納拍攝的記錄小提琴大師艾薩克·斯特恩訪華之旅的《從毛澤東到莫扎特》、1978年日本導演牛山純一拍攝的《上海新風》。四部作品,臨摹了上個世紀70年代的中國。
  • 紀錄片《中國醫生戰疫版》 致敬平凡中的英雄
    此時,一部記錄武漢一線戰疫醫護人員的紀錄片,不僅能夠喚起公眾抵抗新冠疫情的普遍意識,更是向堅守一線的醫務人員的獻禮。《中國醫生戰疫版》是8集醫療紀錄片。《中國醫生戰疫版》以時間線為推進,記錄從新冠疫情爆發到四月底醫療隊凱旋期間的在武漢的醫護群體的戰疫故事,深度跟蹤拍攝武漢4家醫院、8個醫療隊,30多名醫護,20餘名病人,啟動8個攝製組,60多天不間斷記錄,以專家、醫生、護士的故事為核心,從各維度講述硬核醫療,並結合多種病患案例展示溫情故事。
  • 北京衛視推出紀錄片《英雄》 致敬抗美援朝英雄
    北京衛視推出紀錄片《英雄》 致敬抗美援朝英雄 2020-10-16 18: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