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的沒錯,《無人知曉》這部電影你真的是大概了解一下可以了,沒有必要去真的看一遍,那樣會被虐的很慘的。另外,這部電影真的是悲慘,而不是悲傷,是一部真真正正的悲劇故事,可表現的手法確實沒有掙扎,沒有煽情,甚至沒有抱怨,節奏甚至可以用輕快來形容。先說一下這部電影的光環把,老狼怕後面寫著寫著就無法控制的罵起來。《無人知曉》的豆瓣評分9.1分,被金棕櫚獎提名,男主柳樂優彌憑藉這部電影獲得了坎城電影節最年輕的影帝。
電影裡的故事是一個單身母親帶著四個孩子,十四歲的大兒子,十一歲的女兒,五歲的兒子和三歲的小女兒。四個孩子來自四個爸,這個女人不配做母親,還是叫她電影裡的名字——惠子,惠子自己也分不清哪個是哪個孩子的爸,只負責岔開腿,生下娃,還不想養孩子。這幾個孩子都沒有戶口,搬家的時候兩個小的是裝在行李箱裡過來的,除了老大還都不讓出門,也就是影片名字的意思吧,無論是鄰居,街道辦事處(我也不知道日本這個機構叫啥)都不知道除了老大外的孩子們的存在。惠子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離開了四個孩子,鏡頭就圍繞著這四個孩子所居住的狹小空間,老大出去買東西,找爸爸們要錢,學校周邊經歷的一些青春期的懵懂。
家中早已經沒有了媽媽,連基本維持生活的錢都已經沒有了,水和電早已經停了,吃完泡麵的湯不能扔,因為明天還可以用來泡米飯吃,童心未泯、喜歡畫畫那就畫在水電停用通知單上吧,去公園抬水回來喝,把摔死的妹妹放在行李箱裡埋掉等等,這一切的一切,都無人知曉。整個過程男孩沒有掉過一滴眼淚。
日本有很多優秀的導演,黑澤明、小津安二郎等等,但不得不提的就是這部《無人知曉》的導演——是枝裕和,看完這部電影,瞬間覺得這個導演太可怕了。這部悲劇完全不用任何煽情,沒有撕心裂肺的吶喊,甚至沒有幾滴眼淚,那麼沉默,那麼自然,就是這麼平鋪直敘,就像坐在你對面嘮家常一樣的娓娓道來;如果不看劇情,電影的節奏甚至偏輕快;畫面依然使用日韓電影的唯美畫面,單看畫面,這麼簡單,這麼漂亮;可是,當你真的在看電影,你會感同身受,你會如電影裡面那幾個孩子一樣,默默的承受,共同忍受。
如果你想看這部電影,那麼,你一定要自己在房間裡關上門看,當你看到第一個不爽的情節時就要罵出來,一定要罵出來,而且每一個不爽的情節都要罵,痛痛快快的罵,真沒難聽罵什麼,不然看到後面容易憋成內傷,相信老狼,絕不誇張。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那就繼續往下看:《無人知曉》根據真實故事改編,1988年轟動日本的「西巢鴨棄嬰事件」就是這部電影的雛形。房東發現不租客很不正常,報警後在房間裡發現了一具腐爛的兒童屍體和三個又髒又瘦的孩子,然後開始了解情況,下面的情節是真實的,但比電影裡還要殘忍。
當媽的就是這種人,跟不同的男人生孩子,據說女人之前也有個悲傷的故事,被第一個男的騙了,之後才這樣的(這個理由多充分!)。實際上是五個孩子,一個男孩病死了,媽媽沒有處理直接放在衣櫃裡,就是被發現的腐爛的孩子;被埋的孩子因為吃了大兒子朋友的泡麵,被大兒子和他的兩個朋友像球一樣的踢,不知道死沒死就直接埋在山上了;另外兩個孩子嚴重的營養不良。
當年剛剛畢業的是枝裕和也看到了這個消息,於是開始以這個事件為原型編寫劇本,當年就完成了,可見他是多麼迫切的想表達這個故事。然而事隔十五年之後才真正開始開拍《無人知曉》。對比兩個故事,是枝裕和還是很善良的,如果他把真實的故事搬上熒幕,真的不敢想像。
是枝裕和用了輕快的節奏,很美好的畫面,不知道是不是想儘量體現故事裡的美好一面。這麼平的劇情是想弱化悲劇中的悲傷情緒嗎?其實真的不如煽情一點,痛快的哭出來,那樣感覺會好受一點。可是就是讓你壓抑,讓你難受,讓你看過之後久久不能釋懷。
看到一段電影參加坎城電影節的描述,一同角逐影帝的梁朝偉,非常不爽被一個十四歲的孩子搶走桂冠,他說,十四歲的孩子有什麼演技可言。我對梁朝偉這個人沒有什麼特殊的感覺,可如果他真的說了這些話,那麼真的是:沒水平,沒教養加小雞肚腸了。
看過電影,寫影評都是十分煎熬的事情,這部電影真的太沉重了。很難想像導演當時拍這部電影的時候的心態如何,這種經歷不是常人所能忍受的。真正的好電影,但是再看需要鼓起勇氣,《無人知曉》準確的捕捉到了我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知道你哪裡最疼,可它擊打你痛處的方式是輕輕的劃開一道很淺的傷口,然後在上面撒鹽。有人說電影想表達的是男主的堅韌,可是老狼認為,更多的是麻木。你哪?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