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大醫學博士淪為低保戶,張進生54歲了,如今過得怎麼樣?

2021-01-18 網易

  

  正文共2222字;閱讀時間6分鐘

  來源:今日頭條

  八、九十年代,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資源非常稀缺,不要說上過大學了,就連上過高中的,都很難得。

  可以想像,那時候的博士,有多麼吃香。

  基本上,都能有一份非常不錯的工作,一個光明的前程。

  然而,讓人難以想像的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卻有一位北大醫學博士,足足失業了18年,至今仍靠低保過活。

  他就是畢業於1995年的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

  一、大學畢業,他卻難成醫生

  1966年,張進生出生於湖南常德的一個農村。家中尚有兩個姐姐,家裡的日子過得十分清貧。

  為了供弟弟讀書,全家人都省吃儉用。 兩個姐姐更是早早就輟學嫁人,幫扶娘家。

  雖然殘忍,但這樣的做法,在那個時代來說,卻並不罕見。

  作為家裡唯一的男丁,張進生身上,承載了太多家人的期望。

  好在,他並沒有讓家人失望。

  張進生從小讀書就特別刻苦,加上人也聰明,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8歲就考上了湖南醫科大學。

  在那個大學生還很稀罕的年代,張進生的成績,無疑給家人狠狠的長了臉,村裡的人,都很佩服張進生。

  多年的辛苦,終於快結成豐碩的果實。只要等到張進生一畢業,這個家,就好過了。

  那時,張進生的家人,都是帶著這樣美好的期望,在希冀著。

  五年大學生涯後,憑藉著優異的成績,張進生被分配到一家醫院工作,正式成了一名醫生。

  眼看著就要光宗耀祖了,命運的軌跡,卻在此刻發生了一點偏差。

  作為醫生,張進生卻患上了暈血症,一看到血就頭暈眼花,站立不穩,根本無法上手術臺。

  對於張家人來說,這是個天大的打擊。

  一家人都把希望放在張進生身上,好不容易等他畢業成了醫生,卻沒想到,他竟然患上了暈血症。

  不能見血的醫生,還是醫生嗎?

  這個時候,張進生本該做出選擇。

  要不就想盡辦法克服這個暈血症,在醫生這個崗位上,發光發熱;要不就直接放棄醫生這個職業,另尋他路。

  但張進生,兩種都沒有選擇,他選擇了第三條路:繼續求學。

  憑藉著出色的成績,張進生順利考進北大,一路考研考博,維持著他學霸的傳奇人生。

  但對於他的親人來說,此刻他們已經快要彈盡糧絕。

  一個貧困的家庭,舉全家之力,供養出一個醫科大學生,已經耗費了他們半生的積蓄。繼續供養張進生考研考博,更是將他們逼到了極限。

  張家人已經無法再為張進生的求學,買單了。

  二、待業18年,張進生成低保戶

  一般來說,在這個情況下,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畢業工作,為家裡減輕負擔了。

  但張進生的求學夢想,還未結束。

  他還想去英國留學,這樣,他就能繼續以讀書的藉口,逃避工作了。

  是的,逃避。

  明知家裡已經無法負荷,卻還一心求學,不想工作。張進生這樣的做法,與其說是求知若渴,不如說是逃避現實。

  他用讀書的藉口,把生活的重擔,轉嫁給了他的親人。

  但去英國留學的費用高達20萬元,即使把張家人掏空,他們也湊不出這個錢了。

  於是,張進生乾脆向學校申請休學一年。一年之後,學校把他分到了蘭州的一家醫院裡。

  在這家醫院裡,張進生的月薪僅1000元,並不算高。

  但有「暈血症」又有「社恐症」的張進生,除了接受,也沒有其它更好的辦法了。

  期間,他還曾經和一名小護士談起了戀愛。

  本以為生活還是能慢慢走上正軌,但隨著相處時間愈久,女友也愈發認識到他的眼高手低,最後還是和他分手了。

  時間一久,沒有任何寄託的張進生,還是選擇了辭職,回到了那個養他育他,他曾經千方百計通過學習走出去的小山村。

  然後,開始了漫長的待業生涯。

  太低的工資他不願意接受,好的單位他又沒有門路進去,就這樣,北大博士畢業的張進生,硬是在家裡待業了十八年。

  期間一直靠並不富裕的姐姐養育,張進生也成了徹底被養廢的例子。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時間能夠增加一個人的閱歷與知識儲備,也能讓一個人淡忘自己曾擁有過的榮光和學識。

  對於張進生來說,就是如此。

  多年頹廢的生活,消磨的不僅是他的生活,更是他的精氣神。曾經熟練於心的知識,在日復一日的頹廢裡,也漸漸消失無蹤。

  在他身上,再難看見當年那屬於「學霸」的意氣風發。

  如今,當地民政部門也秉著「特事特辦」的原則,為張進生申請了農村特困補助,來保障他的日常生活。

  很多人想不通,從北大學霸淪落為低保戶,張進生的人生,究竟出了什麼差錯。

  三、逃避,成了他人生的主題

  張進生的人生,是在工作後開始坍塌的。

  作為醫生,卻不能見血。如何能勝任這份工作?

  這個時候,張進生要不就該狠狠心,逼自己一把,治好自己的暈血症,適應醫生這份工作;要不乾脆改變方向,另謀他路。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暈血的張進生,本也不必非要把人生耗在這裡。

  但他偏偏不捨得自己多年的學醫生涯,懼怕暈血症,也懼怕放棄過往的專業,重新學過。

  結果就是什麼都做不好。

  或許,再深層次一點來說,什麼都不願意面對的背後,是張進生的逃避心理。

  他逃避工作,逃避社會。

  其實,能夠從一個貧困的小山村裡,一步步考上北大,成為一名博士生,張進生的內心,其實是很傲氣的。

  尤其是在那個小山村裡。相比於大多數連高中大學都沒有上過的同齡人來說,他是十分出眾的存在。

  但同時,多年的貧困生活,根植在骨子裡的自卑,又讓他無法很好的融入社會。這或許也能解釋,為什麼他一直抗拒工作,只想呆在學校。

  因為和其他人相比,學習成績好是他唯一優勝的地方,離開了學校,他在那些自信張揚的同齡人面前,內心是十分自卑的。

  但他並不願意承認,也不願意去克服,一心只想著逃避。

  而家人的縱容,又滋長了他的逃避心理。

  最終,曾經的天之驕子,本該有一份光明人生的張進生,卻活成了失敗者的模樣。

  我們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有挫折,重要的不是如何避免挫折,而是如何面對挫折並成長。

  這個道理,張進生早應該學會。

  本文來源於冷先生商業筆記,作者:景行行止,文章內容貴在分享,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注意事項

  如果您與我們的互動不多

  可能就找不到我們的推送了

  為了每天讀到新鮮深刻的教育資訊

  請把我設為「星標」吧

  分享、點讚、在看三連

  長久相伴,永不失聯

  喜歡今天的文章,別忘了在文末右下角點個「在看」,並轉發給更多人看。

  

  投稿

  郵箱:dangdaijiaoyujia@163.com

  投稿請提供姓名及聯繫方式

  提醒:本公號僅接受原創稿件,拒絕一稿多用,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北大醫學博士啃老18年淪為低保戶,自卑,讓我痛失精彩的人生!
    最近,北大博士淪為低保戶事件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畢業於995年的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曾經是天之驕子、萬人矚目,如今卻失業18年,靠著國家低保生活。18歲時,張進生考入湖南醫科大學,畢業後分配到一家醫院。但因其天生具有敗血症,這對於臨床醫生來說是一種致命打擊。
  • 北大醫學博士: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農家子弟僅靠努力人生難逆襲....
    今天,我想講述的是一個北大肄業醫學博士,求職受挫後一蹶不振,宅家18年淪為低保戶的人生故事,其悲劇有個人原因,更有社會環境因素,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不想作過多的評價,希望大家能從他的人生經歷中悟出些什麼?
  • 北大博士生:淪落為低保戶,不免令人唏噓
    許多人沒有點到,某些農村出來的學生,以勤奮讀書憑藉成績的出類拔萃來掩飾內心的自卑,表現在不善於人際交流,其實,就是內心有自卑感的外在表現,學過一點心理學知識的,對此基本上都心知肚明。從湖南農村出來的北大醫學博士(碩士畢業後考取北大博士屬於中途退學未獲博士畢業證書)張進生,與他們有著類似的遭遇,有「暈血症」和無法面對死亡的精神障礙,不敢開刀做手術,實在適應不了醫院的工作,不得不離開了醫院。張進生的遭遇,不免令人唏噓,真的是人才的極大浪費,家庭、學校和國家培育培養一個對社會有用之才,真的非常不容易。
  • 北大碩士淪為「低保戶」,曾是全村的驕傲,女友說:他眼高手低
    他的天賦,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優秀得多;但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後天的學習沒有達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資是那樣的好,天資是那樣的好沒有受到正常的後天教育,尚且成為平凡的人。王安石在這裡說了先天的稟賦和後天的學習的關係,說明二者對於一個人的影響作用。今天講的故事,就是說的一個北大碩士畢業生,叫張進生。他老家在農村,曾是全村人的驕傲。
  • 北大醫學博士張進生,因天生暈血上不了手術臺,如今卻靠低保度日
    雖然這段經歷很是風光,但18歲的張進生其實是比較迷惘的,他原本是打算報考土木工程專業,這是他所感興趣的一個領域。但由於父母都勸他學醫,所以他最終報考了醫科大學。
  • 張進生:北大醫學博士因暈血上不了手術臺,失業後在家領18年低保
    但由於張進生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加上他的學習成績很好,常被人作為榜樣加以表揚。因此經過再三考慮,家裡人決定讓弟弟妹妹們輟學打工,全家人竭盡全力供張進生上學,從此張進生學習更加刻苦,因為全家的希望都在他身上。1984年參加了當年的高考,最終以高分考入湖南醫科大學。80年代能考上大學,可以說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這讓他的家人都很開心,總算這十幾年的辛苦沒有白費。
  • 54歲北大博士失業20年,全靠父母家人養活,女朋友:高才低能
    北大的校園裡就曾經出過這樣一個人,他出身貧寒,卻努力非凡,憑藉自身的刻苦大學畢業時考上北大研究生,又相繼成為北大博士,更是被英國皇家醫學院邀請,眾多光環集於一身,卻中途輟學,失業18年,靠著父母和低保勉強度日。他就是當初自己家鄉的希望,張進生。
  • 21年了,半工半讀考上北大,卻博士肄業的湖南小夥,現在怎麼樣了
    曾經清朝名臣曾國藩提出過「耕讀傳家」的口號,其實仔細理解和半工半讀差不多。在古代,為了生活有個保證,大多數參加科考的人都半工半讀,一方面收拾著家裡的土地,另一方面學習參加考試。現如今半工半讀的模式就更流行了。
  • 醫學博士吃低保,而她被質疑卻受行業恩寵,專業選對才有好工作
    事業單位下崗的不多,何況還是一名醫學博士,而且還是北大畢業的。但結果就像媒體說的淪為「低保戶」,如今現狀讓人唏噓不已。前幾天高考文科成績第四名的她選擇了考古專業,當外界質疑沒「錢」途的時候,全國多家考古研究所贈來禮品以資鼓勵和祝福,或許不算是提前錄用的預定,但差不多是提前留個「香火情」了。
  • 混得最慘的北大高材生,丟了工作不說,如今還吃上了低保
    北京大學是大家熟知的名牌大學,也是眾多學子所嚮往的高等學府,一般來說,像這一類大學畢業的學生,一般都是公司和單位的「搶手貨」,根本不愁找不到工作,而且工資還不低,聽說很多清華北大的學生,還沒有畢業,就被公司「預定」了,由此可見其含金量的確不低。但是今天我們要講的故事主人公張進生非但沒能為母校北京大學爭光,而且現在還淪為了低保戶。
  • 北大醫學博士因暈血,在家中啃老幾十年,如今靠著拿低保過日子
    張進生也沒有讓家人失望,在學校的成績一直名列榜首,1984年,18歲的張進生參加高考,在父母的建議下,他最終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湖南醫科大學,放棄了自己喜歡的土木工程專業。張進生從小到大隻知道悶頭看書,他知道只有這樣才能取得好成績,才能得到別人的認可和讚揚,所以他進了大學以後還是一如既往。
  • 北醫大博士生淪落成低保戶,讀書要「學以致用」,否則一事無成!
    張進生出身湖南的一個農民之家,從小成績優異成績卻出類拔萃的學生。父母和老師也都對他的未來寄予厚望。湖南醫科大學的臨床醫學專業畢業後,他被分配到了天津的一家醫院上班。但因為暈血症,以及「不願面對生死」的「理由」使他的事業屢屢受挫,於是,他決定開始讀研。
  • 昔日北大醫學博士,回家過上啃老生活,是誰毀了他的人生?
    考上北大對一般人來說,是件十分值得慶賀的事,尤其是北大醫學院畢業的博士,在國內就業基本上是暢通無阻了。這對張進生‍來說沒有任何用處,甚至影響了他的一生!在報考志願時,他和父母產生了分歧,父母建議他能報醫學專業,以後可以做醫生,這樣擁有一技之長,工作也穩定。但他明顯更喜歡土木工程,孝順的他選擇了聽從父母的安排,順利去學習了臨床醫院。儘管不喜歡,但依舊努力地汲取知識。直到上實踐課時,他驚人的發現,自己暈血,這對於學習臨床醫學的人來說,幾乎是致命的打擊。不善表達的他,一直沒有透露這件事,深深地埋在了心底。
  • 這些學生淪為無業游民:清北復交人浙等
    北大,範跑跑,張進生張進生,18先考入湖南醫科大學(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後來在醫院覺得沒前途,就辭職再次高考,考入了北京醫科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部)本科畢業後又考取北京大學內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是百分百的北大本碩博。
  • 上世紀的北大學霸,因太要面子而失業,他的例子值得很多家長反思
    由於太過重視成績而忽視教學真正的出發點,所以導致了現在一些「唯分數論」的學習風氣,出現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學子。其中,張進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張進生,天資聰穎,屬於那種不怎麼努力也可以取得很好成績的學霸。雖然家境貧寒,但作為家裡最小的兒子,他的求學之路得到了父母和哥哥姐姐的全力支持。
  • 湖南小夥考上北大,因留學不成賭氣退學,失業18年全靠國家救濟
    常言道「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雖然學習可以明智,但有些人大概已經忘記了《臨川先生文集》中一句話:「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講的這個人就是學富五車卻不能靈活運動的典型。
  • 寧願在美國洗盤子,也不願回國任教的北大「天才」,如今怎麼樣了?
    但是在我國的留學生群體中,依然有很大一部分留學生在留學其他國家後就一去不回,特別是清華北大這兩所頂尖學府,每年都有很多的優秀學生出國留學,但是能夠學成歸國的卻不多。大家還記得寧可在美國洗盤子,也不願意回國當教授的北大高材生嗎?他如今怎麼樣了?
  • 她是北大畢業的公派留學生,47歲當選美國院士,如今過得怎樣?
    現在的留學基本上都是由父母出資到國外去鍍金,但你聽說過公派留學嗎?簡單的說公派留學就是由國家出資到國外去深造,但公派留學的條件非常苛刻,只有非常優秀的學生能獲得這樣的機會。北大畢業的留學生陳雪梅因成績優異學習刻苦,受到院校和國家的賞識獲取到這樣一個公派留學的機會,而她也不負眾望47歲成功當選美國的院士。
  • 天才少女13歲讀北大,28歲時嫁50歲美國導師,如今過得怎麼樣?
    儘管對愛情的追求歷久彌新,但曾經被北大錄取的那個13歲的神童田曉菲,出國留學後,嫁給了一個50多歲的美國人,又是因為愛情嗎?一九七一年十月,田曉菲出生在哈爾濱一個書香門第裡,父母都是文盲。後來由於父母工作調動,她便跟著去了天津,在那裡長大。因為父親是天津文聯主席,田曉菲在天津文聯大院裡開始接觸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