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家庭文化微信群
內容整理:裘儉(群主)
一、話題討論
建起一座溝通的橋梁
老李: 孩子大了,不少父母都會遇到一道無形的鴻溝,似乎與孩子沒有一座溝通的橋梁。原因何在?
琴聲:@老李, 交朋友,跟上孩子的興趣。
子云空亭:@老李, 我們要認清自己與孩子在同一條時間的河裡,順流逆流都在一起,不需要橋梁?
老李:@子云空亭, 理論上是這樣,但當事實上的分隔兩岸、鴻溝形成時,該怎麼辦?
子云空亭:@老李, 起先我們是領航是主力,但槳總要交到孩子手上,適時放手,一旁悉心指導溝通傳授交流經驗,不然前面的險灘也許是我們也不曾克服過的困難,就一起上。
老李:@子云空亭,希望是這樣。子云老師所說的,可能道出了父母與子女代溝形成的原因之一,也就是廣州話所說的:仔大仔世界,冇管咁多啦!兒女長大了,有他們自己的世界,管不了那麼多了!
子云空亭:@老李, 管,才多大的通道呀!給孩子天地,才是良心父母。 鴻溝是在實際困難時發生的,順順噹噹不會遇見。父母的主意也許不錯。但你以過來人的身份解釋的時候,孩子可能覺得你是過去人了。還是要同步成長與時俱進嘛,信息不對稱是
老李:@子云空亭,廣州人說「仔大仔世界」時,失落、傷感、完成養育任務、希望等等的心情混雜在一起,正所謂「五味雜陳」。
子云空亭:@老李,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
二、群友書、文選登
(一)彭憲:《囡囡日記》(八十七)
【囡囡日記】(173)
「爸爸,四塊冰淇淋,怎麼只剩一塊了啊?哥哥吃了三塊啊,這不公平!爸爸,明天再買三塊,我也要吃三塊!」
「媽咪,剛才我說錯的話,今後不說了,不要告訴李老師哦。」囡囡還是不放心,再給外出的媽咪連續發了微信:「媽咪,我求你,不要告訴李老師哦!」其實,媽咪也僅僅嚇唬囡囡一下而已。
從這對話來看,囡囡還是小孩,還不失許多童趣,然而,我擔憂著隨著囡囡的年齡的增長,年紀的遞增,童趣沒了,童話沒了,童心也沒了,這是無可避免的多麼遺憾的事啊!
近日,囡囡對媽咪說,我也大了,kitty的背包也不適應了, 太可愛了。不是嘛,從小喜歡洋娃娃,就首選kitty,粉紅色的,很大的娃娃logo。而且,她的書房也裝飾成Kitty的天地,書架,書桌,衣櫃,迷你梳妝檯,椅子等也都是Kitty的粉紅系列家具。
囡囡要換下Kitty,說是太卡哇伊了,我倒怕囡囡要失去「卡哇伊」,太早成熟,說明一個新時代即將來臨,也許已經來臨;更可怕的是她的反抗期的來臨,也許已經來臨!
【囡囡日記】(174)
我關注到,囡囡的素顏也開始變了,尤其是周末也塗塗抹抹的。我說你還是小學五年級呀,她說,小學生也愛美的呀!
囡囡用媽咪的化妝品,口紅、粉黛、畫筆等,有時在百貨店的一樓化妝品櫃專櫃,她會目光投向化妝品,久久不能離去,我怕她會去摸,去使用,只要有試用品,她也一定會試用,但是從沒有過提出購買的申請。
囡囡也會不時地在家裡試穿著媽咪的高跟鞋,穿著在家裡來回地走動,但也不想被人察覺;也不時地佩戴上了媽咪的手錶,她不懂什麼名牌,也並非明白什麼叫時髦,但是她要表露的是我長大了!
開始有生理反應時確實有點見怕,還說不要對爸說哦,不讓爸看見是因為爸是男生,這個囡囡分得很清楚,男生是不該知道更不應該看到的,因為這是女生的秘密,不知是否是老師說的,反正囡囡懂了。
囡囡似懂非懂,我長大了,內外有別,男女有別,大小有別。上廁所是要反鎖門了,連刷牙洗臉照鏡子也要鎖門了;穿衣服、換衣服當然要鎖門了;小房間儼然成為囡囡的「領地」,房內什麼都不能碰動,打掃也不能大動作,任何人不得無故進出,進門還需輕聲敲門應允後才能入內。
(二)陳萍怡:正念心理輔導與諮詢之三十九
關鍵詞:感恩
1、培育感恩的心
感恩是大腦的自然反應,改正總盯著缺點看,以感恩之心善待自己,學會欣賞,學會感恩,我們的幸福不是來自於事事如願,而是來自於對生命本身的熱愛。
有感恩讓我們更加健康,睡眠更加踏實,更少的焦慮和抑鬱,對生活有更高的滿意度,對別人更友善。……感恩是我們對生活的自然反應,然而它有時也會被大腦的消極偏見所阻擋,當過於關注問題、即使沒有大的壓力源,日子也會因不順心的瑣事而變得糟糕。正念練習會幫助我們改正總盯著缺點看的習慣,當我們溫柔而清晰的關注當下時,我們的頭腦就會放鬆,與其擔心未來或者檢討過失,不如關注當下,去關注我們所擁有的,並從中得到充實,正念是感恩的基礎,以感恩之心款待自己,體驗感恩之心帶來的感受……
2、正念感恩冥想
放鬆任何一個緊張的部位,進入到平靜的狀態,現在把注意力集中到一個十分欣賞、愛你的人身上,關注他給你身心帶來的體驗,回想他最能激發你的感恩之心的事,用心的感受他給你身心帶來的體驗,默念他的名字,一遍又一遍,對他說:謝謝你!想像那個人正在接受你的感激……
現在關注生活的其他部分,問自己:生活中我感恩什麼?在生活中我感激熱愛什麼?全身心的感恩,讓感恩之心在心裡流淌,在身體裡流淌……
現在放下任何形式的思維
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吸氣、接受並感受你的心,被生命觸動,放氣,融入無邊的宇宙中……
培育感恩給我們的生命以恩典,給身邊的人以喜悅……
讓「謝謝你」成為你一生唯一的祈禱語……
深呼吸,讓感恩的情懷流遍全身……
3、練習體會
今天的正念正念練習,讓我感受到感恩的魅力,一件件值得感恩的事件和人物像電影鏡頭湧上心頭。
幸福感自然而生。……
很喜歡正念練習中說到一一句話:幸福不需要理由。因為我們的幸福不是來自於事事如願,而是來自於對生命本身的熱愛。注意力趨向哪裡,能量就在哪裡,感恩讓我們擁有一切美好,感恩會睡得更踏實,感恩是要培養的,不開心的時候要暫停消極情緒,體驗美好,表達讚賞感受生活中的那份美好 讓感恩成為一種生活態度 幸福並非事事如意……
感恩父母孩子、感恩生命中的恩人貴人、感恩遇到的每一個人、感恩自己的身體、感恩大自然給予我們生存的一切能源……感恩遇到的一切、感恩發生的一切……
想想我們有什麼理由不感謝生活?讓我們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吧,有了它,你會平和面對動蕩不安,積極應付挫折困難,於寒冬裡感受到暖意,在風雨中體會到幸福。
看到一下的一段話,很喜歡,分享給和沁蘊一起練習正念的朋友們「無論你遇見誰,他都是你生命裡該出現的人,都有原因,都有使命,絕非偶然,
他一定會教會你一些什麼」。
喜歡你的人給了你溫暖和勇氣;
你喜歡的人讓你學會了愛和自持;你不喜歡的人教會了你寬容和尊重;不喜歡你的人讓你知道自省和成長。沒有人是無緣無故出現在你生命裡,每一個人的出現都是「緣份」,
都值得「感恩」
–––若無相欠,怎會相見!
三、專家論壇
(一)倪紹旺(江蘇家庭教育專家):《優秀教育的起點必然是培養優秀的習慣!》
孔子說,少年若天性,習慣如自然。葉聖陶先生說,教育,就是幫孩子養成好習慣。
優秀的老師和父母從小就培養孩子各方面的好習慣,這不僅有助於孩子的學習,更能讓孩子受用終生。
習慣分很多種,包括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做事習慣,思維習慣……習慣的養成,並非一朝一夕之事;而要想改正某種不良習慣,也常常需要一段時間。根據專家的研究發現,21天以上的重複會形成習慣,90天的重複會形成穩定的習慣。所以一個觀念如果被別人或者是自己驗證了21次以上,它一定會變成信念。
在培養習慣教育兒女方面,就不得不提華人家教典範劉墉先生。
作為勵志暢銷書作家,劉墉真正做到了事業家庭兩不誤。兒子劉軒是哈佛大學博士。
女兒劉倚帆14歲便以優異成績獲美國「總統獎」,更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系。
兒女優秀的背後,是這位父親30多年的悉心關懷與出色的家庭教育。
兒子劉軒小時候,因為忙於工作而忽視了他的成長,在他7歲的時候,劉墉全家定居到了美國紐約,來到國外的劉軒,因為環境的陌生,身邊沒有朋友,以致於他變得膽小自閉,內向,怕與外人溝通,作為父親的劉墉意識到要採取強制措施才能使他樹立堅強自信的品格。於是採取了中國的「強權」式教育方法,給兒子制訂了嚴格的生活制度:嚴格作息,不準偷懶;自己的事自己做,不僅要自己洗衣服,如果父母不在家,還要自己做飯。劉軒在母親身邊嬌生慣養,突然被強權管制,自然很不習慣,這些劉墉都看在眼裡,但如果因為孩子的不適應就打止,那麼孩子永遠都不會得到成長。
劉墉說:」...孩子不是只用規則就能教得好的,規則總是會被他們忘掉的.但思考與行事的習慣一旦培養成功以後,便自然地和他們的生活融為一體。父母要做的就是用規則的手段,強化孩子良好的思考與行事習慣」。
兒子劉軒後來對爸爸劉墉說:「二十一年來,我討厭你的嚴加管束,二十一年後,我感謝你的寬宏大量。我該起飛了,卻莫名其妙地有點捨不得。」
其實,劉墉口口聲聲說自己在建立規則形成習慣上是強勢的家長,但是卻也是踐行一位民主式教育的典範,規矩上做一個有原則的人,生活中應該給予孩子更多關心!習慣的建立不是冷酷的,而是溫情的!
相比全球教育,德國人在培養孩子習慣方面走在前列,所以,德國人形成嚴謹的行事風格和行為習慣,甚至成為民族性格!
.
比如承擔責任:有嚴厲的德國家庭,如果孩子忘了把髒衣服放進洗衣袋,他還得繼續穿髒衣服。
比如誠信:德國家長首先會以身作則,並經常會告訴孩子,要遵守約定,不能輕易承諾,答應過的事情,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到。
比如自信:德國家長非常重視自己孩子的自信培養,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家長都會給與更多的鼓勵和讚賞,因為他們知道孩子從小的自信來源是父母。他們也絕不以成績的好壞去否認自己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優秀。
……
優秀教育的起點必然是培養優秀的習慣!
劉墉的強勢建立規則和德國人嚴謹習慣給我們帶來很好的啟示,無習慣,不優秀!
(二)齊悅(群主):《給孩子愛學習的動力》
每位爸爸媽媽都想知道,怎樣才能讓孩子喜歡上學,那你首先得知道孩子為什麼不喜歡上學。這原因有許多方面,比如小一些的孩子不想離開媽媽,比如學校的某些教學材料和環境設計不適合孩子發展,比如大的教育體制有些局限,等等。
其實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認知科學家發現,學習本身就是困難的事,孩子天生不喜歡上學。如果能用好認知科學原理,我們可以讓孩子的學習更高效,讓孩子更有成就感,喜歡上學習。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有一位心理學教授,叫丹尼爾•威林厄姆,他長期研究大腦在學習時的活動。威林厄姆在一個教育雜誌開專欄,把認知科學的研究成果介紹給中小學老師,並給老師們一些教學建議。
後來,他以這些專欄文章為基礎出版了一本書,叫《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書裡介紹了9個認知科學原理,提出相對應的教育孩子學習的原則。先講7個重點的原理,簡單解釋一下每個原理,再給出具體建議。關於學習的話題,對你教孩子,或者自己學習,都有用。
1、人類天生好奇,但並不是天生擅長思考
學習需要思考,但人類行動更多地依靠記憶。比如說,你在做一件事的時候,常常沿用與上次做這件事的相同方式。你吃飯點菜的時候,想不好要吃什麼,就點原來吃過的那些,這樣最節約認知資源,或者俗話說的,最省腦子。
那我們為什麼有時候願意思考呢?在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大腦會產生多巴胺,讓人有快樂的感覺。但這問題太難或太容易都不行。難度太低,無聊;難度太高,挫折;難度適中剛剛好。
所以,讓孩子喜歡上學,第一個建議是,給孩子的問題要難度適中。「腳手架」的方式,就能有效幫助孩子,所謂「腳手架」,就是給孩子定一些跳一跳、夠得著的小目標,讓孩子覺得學習有些挑戰,但努力之後,又可以克服的事情,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2、事實性知識比技能優先
現在很多人批判死記硬背,提倡教孩子批判性思維。但是,推理、判斷、問題解決等批判性思考過程,需要調用基本的背景知識。我給你出道題:
請判斷下面這些小蟲子中,誰不是昆蟲?蜜蜂、螞蟻、蜻蜓、蜘蛛。
要想做這個判斷,你得知道昆蟲的定義,知道蜜蜂、螞蟻、蜻蜓、蜘蛛的身體構成——這些都是事實性知識。
我們自己讀書時,甚至玩遊戲時候也會感受到,如果有背景知識,理解起來就更簡單。如果你對三國時期的人物不熟悉,玩三國殺上手就慢些。面對問題時,我們把當前環境的信息與長期記憶裡保存的一部分信息都調取到工作記記中,用新的方式組合起來,去思考。
我在這裡說的工作記憶是指一種特殊的短期記憶,比如小測驗前突擊背單詞,很可能考完不久就忘記了。
如果長期記憶裡存的相關知識多,就有助於思考。如果工作記憶空間大,也有利於思考。這個地方,三國時期的人物就是長期記憶裡面的知識,有這個背景知識,你上手就會更快一些。
國外有四年級掉隊現象,是指許多孩子在四年級時突然跟不上同齡孩子,然後跟其他同學的差距越拉越大。我們也常說三年級是個坎兒,這一年孩子之間的差距變得非常明顯。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 就是孩子的背景知識有差別。知道得越多,學習新知識就越容易。
因此,第二個建議是,儘早豐富孩子的事實性知識。閱讀很有效,還有參觀博物館、旅遊、各種課外活動,都很好。
3、記憶是思考的灰燼
你可能會發現,孩子說起光頭強的臺詞來一套一套的,但總記不住你教的知識點。這是因為,人的記憶不是他想要記的事,而是他思考過的事。你可以把思考想像成大腦神經元滋滋地燃放五彩煙花。記憶就是煙花過後留下的那些灰燼。都沒有燃燒過,怎麼能留下痕跡?
怎樣讓孩子的大腦神經元「燃放」起來?第三個建議是,孩子學習的內容要有意思。比如,老師和父母可以藉助故事的力量,引入因果、衝突、複雜度和角色等,組織學習材料。如果學習內容實在沒啥意義,比如化學元素表,那麼使用重複、聯結和組塊的記憶策略也可以。
4、我們通過已有知識理解新知識,大腦傾向於選擇具體的知識
小學老師經常遇到一種哭笑不得的情形:問孩子,你有3個蘋果,媽媽又給你2個蘋果,你一共有幾個蘋果?答,5個。再問孩子,路上有3棵樹,有人又種了2棵,一共有幾棵樹?答,不知道。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和蘋果比起來,種樹是孩子比較陌生點的事情,所以用不熟悉的例子來學習算術這樣抽象知識時,孩子就會碰到困難。
那麼第四個建議就是,教育孩子時,多舉例子,最好是跟孩子已有經驗有關係的例子。
5、要想熟練掌握,必須練習再練習
很多人反對大量重複練習,反對題海戰術。實際上練習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學習。舉個例子,你一定能心算12X12,但心算 122X122 就難得多。其實用的方法一樣,但後面那題需要大量記憶空間存放中間的步驟,而人腦的工作記憶非常有限。
怎麼突破這個瓶頸呢?就是大量練習,把複雜任務練到自動化,它就成了一個整體,很容易儲存。你有沒有注意到,其實12X12也是作為一個整體記憶下來的?
第五個建議,是重複練習基本技能。需要提醒的是,分散時間練習效果更好。比如,一個周末下午做100道題,不如把這些題分散到周一到周五,每天做20道題,這樣掌握得更牢。
6、剛開始學一門知識,與熟練掌握一門知識,認知能力截然不同
有人問,能不能在孩子一開始學習科學的時候,就像科學家一樣思考?答案是,不能。專業人士的思維方式與入門者的思維方式完全不是一回事。
專業人士已經掌握大量背景知識,經歷過大量練習,已經學到了深層的抽象技能。他們可以快速分辨出重要的細節,關鍵是還可以把知識遷移到相似的領域裡。而入門者呢,著眼於具體例子、淺層知識,很難遷移知識。
第六個建議,是提醒老師和父母,對孩子來說,更實際的目標是理解知識。讓新手去模仿專家的創新方法並沒有用處。
7、孩子在思考和學習方面,相同遠遠大於不同
你可能聽說過這樣一種說法,認為有些孩子是視覺型學習者,對看到的東西記得清楚;有些孩子是聽覺型學習者,對聽到的東西記得清楚。認知科學家發現,這個理論完全是錯誤的。還有多元智力理論在教育上的運用,也被認知科學證明站不住腳。因為科學家(包括教育學家)根本就沒辦法區分不同的學習類型,並給出最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
所以第七個建議是,不用考慮為每個學生定製不同的思考過程,考慮讓全班所有孩子練習所有過程,聽一聽,看一看,動一動,通過變化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完全「快樂」、一點兒都不用費力的學習並不存在,但對於一個保持好奇心,主動探索求知的孩子來說,在辛苦學習的過程中也能獲得愉悅感。爸爸媽媽要做的是,按照認知規律,給孩子提供適合他們的環境和學習材料。
總結:
孩子不喜歡上學是正常的,如果按照大腦的認知規律教育孩子,能讓孩子更喜歡學習。比如,爸爸媽媽可以這樣幫助孩子:
給孩子的問題難度適中,讓孩子在挑戰區學習;
利用閱讀、參觀博物館、旅遊等方式儘早豐富孩子的事實性知識;
借用故事等力量,讓孩子學習的內容有意義;
教育孩子時多舉例子,最好是跟孩子已有經驗有關係的例子;
在不同時間裡重複練習基本技能;
鼓勵孩子理解知識,而不是急匆匆地讓他們學習行業專家的思維方式;
我們對孩子的培養要有耐心,一步一步按著他們發展的規律來,這才是成長型思維。
四、群外書、文分享
(一)倪紹旺薦讀:《兒童讓你擁有兒童視角》
羅慕洛是精信廣告公司的首席設計師。一天,他有了一個重要發現:當他懶懶地躺在沙發上,無意間掃了一眼電視屏幕,只看到暗暗的一片,圖像非常模糊。他以為是自己的眼睛出了問題,揉了揉眼睛,還不管用;但他立馬坐了起來之後,這回,他終於看清楚了。原來,這是視角高低引起的視覺差異。於是他得到一個重要啟發:成人和孩子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身高不同,既然如此,他們看海報時的視角肯定也不相同。他覺得,如果設計師以孩子的視角在海報裡添加求助信息,成人就不容易看到,而孩子則一目了然。
故事的結局是這樣的:他運用光柵印刷技術,結合兩張圖像設計出了一張特殊的海報:站立的人只看到一個憂傷的男童和一句宣傳語——「有時候,虐待兒童的行為只有受害者才看得到。」而坐著的人卻能看到男童嘴角邊有一塊瘀青,以及另一句話:「如果有人傷害你,你打電話給我們,我們會幫助你。」這句話的後面,正是援助基金會的求助熱線。
這個故事的題目叫作「只有孩子才看得懂的廣告」,可我想給它取個正標題:兒童視角。
我們常常談論兒童視角,可什麼是兒童視角,常常很模糊,因而我們看不到真正的兒童。這是因為我們站著,這比兒童站著時身材高出好多,也就是說,當你坐著的時候,或蹲著的時候,和兒童站著時的身高是差不多的。其實,這時候,這已經不是一個純粹的物理現象,當然也不是一個純粹的事實高度,那差距更不是一個純粹的數字了。一切都在心理,而心理上的變化往往與物理的變化聯繫在一起,即物理上不變化,心理的變化很難發生。可見,課堂教學中教師行為的變化常常帶來視角的變化,教師應在自然中和兒童使用同一個視角,使用同一種方式。可是,教師很難意識到一切從兒童出發,固有的行為很難「斷氣」。
兒童視角說到底是兒童立場問題。所謂兒童立場,簡言之,就是站到兒童那邊去,其中重要的是放下「身段」。當有意和兒童變得一樣高的時候,你會變成了一個兒童,當你和兒童坐在地上,和孩子一起觀看巴西足球世界盃的時候,你會看懂了他臉上的表情,你又變成了一個兒童;當你和孩子們一起做遊戲的時候,你會讀懂他心裡所想的一切,你也變成了一個兒童……問題在於你缺少兒童概念,內心的高度不願意放下來。立場的變化實質是心靈的變化、思想的變化。
教師還應當有個善於發現、善於思考的頭腦。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教師已慣於「站」著了,好多在兒童看來是不合理的、無法接受的東西,教師已經習以為常了。這樣,以教師的合理代替了兒童認為的不合理,強迫兒童去接受。教師應當像羅慕洛那樣,心中常有點糾結、煩惱,以此開始處處留心,突然在某個時候,你頓悟了,有新發現了,有好的辦法了——因為,你心中始終裝著兒童——是兒童讓你真正發現了兒童,是兒童讓你擁有了兒童視角。
(來源:中國教師報,文/成尚榮)
(二)青蛙王子薦讀:《毀掉一個孩子,三句話足夠了》
伊索說,舌頭可以說出史上最動聽的話語,令你心花怒放;舌頭也能說出比毒蛇還惡毒的語言,傷人性命。父母所說的每一句話如同烙印,烙在孩子心底。
父母當謹記:對孩子說話,事關重大。以下這3句正在一步一步的毀掉一個孩子!
01 一邊呆著去,你太不懂事了...
沒看到我正忙著嗎?
摧毀孩子內心的安全感,你只要忽略他的存在!
有一天,媽媽正忙著洗碗,孩子突然跑到面前說:「陪我看動畫片」。
媽媽:「我正在忙,讓爸爸陪你看」。
孩子態度堅決:「不嘛不嘛,我就是要你陪我看」。
爸爸有些生氣了:「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沒看到你媽媽忙著嗎?你哪這麼多事,愛看不看,不看算了,沒人管你.」
我相信很多家長都說過這句話,可能你正在專心做某事,孩子無意間插足,打亂了你的計劃。你很焦慮、煩躁、著急,一氣之下吼一聲「待會兒再說」「別煩我」。
你可能覺得沒什麼,但在孩子看來,這句話意味父母現在做的事情才是第一位,我的事情不重要!
這樣的回答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受重視。被忽視的孩子,無論何時內心總有種隱隱的不安感!
每個孩子最渴望的不是好的生活而是父母在身邊的陪伴。所以,不管在忙,心情不好,都要和孩子平和溝通:「你等我五分鐘,我忙完這件事再聽你說,好不好?」而非粗暴地讓孩子閉嘴。
如果孩子主動幫忙做事的情況下,無論結果好壞,父母都要對孩子說:「你真是個懂事的孩子;你真棒,不過還要學會一些方法。」對孩子一定要溫柔,不可忽視他的存在。
02 就知道...,除了...你還會什麼?
毀掉一個孩子的自尊心,你只需要將他貶到卑微卑賤的地位。
早上起得遲了,「就知道躺床上,一點家務活都不做」;
打開手機10分鐘,父母說「天天就知道玩手機,除了玩手機還會什麼」。
在家裡待久了「就知道待家裡,不出去運動一下」;
還沒拿到零花錢時,「天天就知道找我要錢,自己又不出去賺錢;」
孩子出門玩回家後,聽到的第一句話:「就知道出去玩,家都不用回了?」
總之,孩子不管呆在哪,無論是吵鬧還是老實呆著,總會被父母嘮叨幾句,且不分青紅皂白。
其實父母大部分的嘮叨是沒有明確的目的或要求的,看見不稱心、心氣不順的就會講,想到什麼內容就會說出來。
但會讓孩子覺得很無奈,老是心生厭煩,有時候被「逼急了」,產生我偏要這樣的叛逆心理和行為。
所以,千萬別讓孩子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產生自卑感,甚至造成自己不是人的感覺。
如果你覺得孩子呆在家裡沒事幹,你可以給他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語言可以委婉,而不是強硬的命令和絮叨,這樣做孩子會更容易接受並答應。
03 你怎麼這麼笨!
如果你想摧毀一個孩子的自信心,你只要當面批評他的缺點,讓他沒有反駁的機會,一下子就大功告成了!
家長A:「我們都很關心你的數學成績,我相信這次考試還沒有反映出你的水平,你要加油呀,孩子!」
這位家長表達了對孩子的關心和愛護,能激發孩子進一步學習的積極性,關注於問題答覆解決。
家長B:「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做,你以後肯定考不上大學!」
這句話傳遞給孩子的是焦慮和憎恨,會打擊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
此外,「你胖得像頭豬」、「你蠢得像頭驢」、「你又做錯了」,暗示性極強的,帶有消極色彩的言語,孩子可能會信以為真而自暴自棄,最後喪失進取心和自信心。但自信心是進取心的支柱。
長此以往,孩子會認為身邊的人都說我笨,我是不是真的這樣?孩子第一次聽到會還嘴,辯解,聽得多了在潛意識裡會默認「大家都這麼說我,我就是這樣麼?!」
最重要的是:預言孩子沒出息有兩種後果,一是你越說他越沒出息,完全喪失鬥志和學習能力,最終實現你的預言!
另一種孩子,你越說他越要證明自己有出息,但是一輩子活在「證明」中,失去自我,也喪失了生活的智慧和讓自己幸福的智慧。
記住,當你批評孩子或指責孩子失敗時,一定要注意2種語境:
最差的方法:指出「孩子的行為不對,整個人更不對」。
最佳的方法:在強調「孩子的某個行為不對,需要改正」,重點強調「孩子一直是不錯的,只是這次或這方面表現不好,你相信他一定可以改過來」。為了突出這種強調,你可以說一些孩子值得表揚的地方,讓他相信「我真的不錯。」
成就一個人很難,但毀掉一個孩子很容易,因為他們太脆弱了!家長要銘記:言語暴力帶來的精神創傷要比皮肉之苦更嚴重。誰讓語言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武器!(源自發現媽媽)
(三)青蛙王子薦讀:《19個科室醫生的聯合忠告》
19個科室醫生忠告「最不希望大家做的一件事」,一定要記牢,否則很容易招病上身哦!
血液病科醫生
不希望你:染頭髮太頻繁
雖然根據目前研究,尚不能證實染髮與致癌之間有明確的因果關係,但多種染髮產品原料可能有一定致敏作用,過敏人群需要注意。在明確的研究結論出現以前,尤其是老年人和孕婦,要儘量減少潛在有害物質的攝取。
所以,頭髮能不染就不染,實在想染髮的,最多半年一次。
腫瘤科醫生
不希望你:發黴食物還要吃
花生、玉米、黃豆、堅果等食物如果發黴了,其可能產生的黃麴黴毒素會危害人體健康,長期食用的話,更會增加致病風險。而且,水洗和高溫烹調也難以將其破壞,一定不要再吃了!
皮膚科醫生
不希望你:愛用去角質、美白產品
去角質真心沒必要,美白產品大多也沒必要。皮膚有自身的防護系統,去角質會破壞這套系統,得不償失。一些宣稱有美白效果的洗面奶、護膚品,添加的某些物質容易引起過敏。
給你個建議,出門戴墨鏡、帽子,或者打遮陽傘,這樣防曬最安全!
心內科醫生
不希望你:感冒了還劇烈運動
輕度感冒時可以適量運動,但只能進行溫和的運動,不能做劇烈運動。感冒後,人體新陳代謝速度加快,如再從事比較劇烈的活動,就會使人體內熱量增加,代謝更快,能量消耗過多。
同時,感冒後人的抵抗力大大降低,病毒更容易乘虛而入,容易引起急性心肌炎、心肺功能不全等。不少人就因為感冒後劇烈運動誘發了心肌炎,一定要警惕。
腎內科醫生
不希望你:長時間憋尿
長時間的憋尿,會造成自身抗感染能力下降,導致膀胱炎等尿路感染,嚴重的甚至會影響腎臟功能。
眼科醫生
不希望你:晴天外出不戴墨鏡
太陽光中的紫外線會對結膜、角膜、晶狀體以及玻璃體、視網膜等造成傷害。晴天外出別讓眼睛「裸奔」,可以戴個防紫外線的墨鏡,尤其是在上午10點~下午4點這段陽光照射最強的時候。
口腔科醫生
不希望你:用牙齒開酒瓶
很多人用牙齒來完成稀奇古怪的工作,如撕下衣服上的價籤,打開一包薯片等。這些堅硬的物品會給牙齒造成損傷,或導致牙齒的邊緣破裂。
口腔科醫生絕對不會用牙齒開啤酒瓶,更多機密內幕請點擊下方圖片也不會直接用牙齒咬山核桃等硬的東西。
肝病科醫生
不希望你:經常吃花生醬
烘乾的花生是否黴變,容易判斷;而水煮花生,好的壞的混在一起,很難判斷,萬一有花生黴變,其產生的黃麴黴素還會擴散,增加致病風險,所以最好別吃花生醬。
耳鼻喉科醫生
不希望你:車速快時,還開車窗
長時間開車,窗外的噪聲可能會對聽力產生影響。因此,車時速超過85公裡時,最好將車頂及車窗封閉,行車途中最好也不要收聽廣播或者音樂。
每次戴耳機聽音樂超過1個小時應取下耳機讓耳適當休息。長期生活、工作的地方如果有噪音,最好戴上耳塞,可以減少30分貝噪音。
骨科醫生
不希望你:總是坐軟沙發
沙發質地太軟,人坐上去,腰椎缺乏足夠支撐,容易骨盆向後傾斜。久而久之會導致腰部肌肉勞損、骨質增生,甚至誘發腰椎間盤突出。
最好坐有靠背的硬椅子,臀部充分接觸椅面,腰背部貼緊椅背,使腰背部肌肉更放鬆,腰椎間盤壓力也較小。
呼吸科醫生
不希望你:過度裝修
許多哮喘患兒,其中不少要麼是患兒媽媽懷孕時曾住新房,或者患兒出生後就搬入新房,雖不能完全確定,但推測這兩者之間有一定關聯。
建議裝修時室內裝修簡單一些,越「豪華」可能汙染越重;少用地毯,以及布藝多的家具、飾品;可採購空氣淨化器,定期淨化室內空氣。
婦產科醫生
不希望你:用酒店的浴巾和浴缸
酒店的浴缸、酒店提供的浴巾,這些公共用品如果消毒不嚴格,或者身上有傷口,可能因此感染一些疾病。所以,出差或旅行時,儘量別用酒店的浴缸泡澡,儘可能使用自己的浴巾。
消化科醫生
不希望你:總喝濃茶、濃咖啡
咖啡和濃茶,容易引起胃食管反流。胃酸具有腐蝕性,如果經常反流,對食管、咽喉就會造成刺激,有研究顯示,食道反流症也是引起食道癌的主要誘因之一。白開水就是最好的飲料,如果嫌沒味道,可以喝點淡茶水,綠茶、紅茶、花茶都不錯。
兒科醫生
不希望你:給3個月內的寶寶餵米糊
3個月以下的寶寶,澱粉酶分泌很少,吃了米糊,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藥劑師
不希望你:感冒同時吃幾種藥
生活中常見的藥物性肝炎,部分是因為患者自己重複用藥、頻繁更換藥品、擅自聯合用藥造成的。以感冒藥為例,多數感冒藥都含有解熱鎮痛的化學成分乙醯氨基酚,如同時服用多種感冒藥或是中西藥物混合使用,總劑量會在不知不覺中超量,造成肝臟受損。
在用藥前,仔細閱讀藥品使用說明書,弄清藥品的通用名稱和商品名稱。不可重複用藥,後果非常嚴重。
泌尿外科醫生
不希望你:經常吃夜宵和火鍋
夜宵和火鍋中都會有大量的煎炸、辛辣食品,容易使前列腺長期充血,尤其是吃夜宵和火鍋時喝點烈酒,酒精的刺激會加重前列腺充血的情況,容易引起前列腺炎。
內分泌科醫生
不希望你:飲食無規律
合理飲食,避免含糖飲料和冰淇淋;選擇合適的運動,並長期堅持下去;調適情緒,避免不良情緒堆積;規律生活,避免長期熬夜;量出而入,保持良好體重。
中醫科醫生
不希望你:亂吃保健品
保健品許多都是中藥,中藥是有藥性的,比如鐵皮石斛,它的藥性甘寒,有滋陰清熱的功效。但是如果你的體質也偏寒,且身體比較胖、壯,就不能吃鐵皮石斛。所以服用中藥類保健品,要明確保健品的藥性,明白自己的體質,才能起到保健作用。
中醫脾胃科醫生
不希望你:三餐不規律
工作再忙,也要保證一日三餐一頓不少,既不過飽也不過飢。胃有一張屬於自己的「作息時間表」,胃液分泌在一天中存在生理性的高峰和低谷,以便及時消化食物。年輕人經常飢一頓飽一頓,或者暴飲暴食就會打亂胃的「作息時間」,很容易傷及脾胃,脾胃傷則百病生。
一定要記牢,否則很容易招病上身哦!(來源:南京我的家)
(四)Asai薦讀《手機能做4件事情, 很重要》
手機除了打電話以外, 你的手機還能做4件事情, 你以前不一定知道,我們可能或多或少的知道一些緊急情況下的自救辦法, 但你可能不知道你的手機在緊要關頭也能救你一命!
看看下面的內容, 瞭解一下你的手機能做什麼吧!
1. 緊急情況
全世界的手機都可以撥打的共同緊急救援號碼112, 你遇到了緊急狀況~~用你的手機撥打112 準沒錯!
因為這時候你的手機會自動搜索所有可用的網路並建立起緊急呼叫. 特別有趣的是, 即使你的手機是在鍵盤鎖定的狀態, 你同樣可以撥打 112.
記得任何不安全狀態下迅速撥112可傳出「救援」訊息,但希望永遠不要用上).
2. 車用遙控器遺落在車裡了
你將車用遙控器遺落在車內鎖住, 而且備用的遙控又在家裡的話,你會發現有個手機真方便. 用手機撥通在家裡人的手機, 將你的手機拿在離車門一英尺的地方;
同時家裡人拿著遙控器在他的手機旁邊, 按響遙控器上的開鎖鍵,這邊你鎖住的車門就可以打開了.
這個方法不管你把車開得離家有多遠都奏效.
3. 隱形的備用電池
你的手機電量不足了, 為了讓它能夠繼續使用, 按【*3370#】鍵,手機會重新啟動, 啟動完畢後, 你就會發現電量增加了 50%.這部分隱藏的備用電量用完了你就必須得充電了!再次充電的時 候, 隱形的備用電池也同時充電, 下次電量低的時候又可以用這個方法,在緊急情況下如果手機電量不足非常管用.
4. 手機被偷了, 有個辦法讓小偷也用不了!
找回遺失手機的方法:
將手機輸入「*#06#」, 會出現一串數字, 15 位序列號會出現在手機螢幕上,全世界的每一臺手機都有一個獨一無二的序列號,把這個序列號記錄下來並保存好.
這是每支手機的唯一身份號碼, 把它記下, 萬一手機失竊,只要將此序號給電信局, 管它天 涯海角, 就算換門號, 只要一撥出, 一定能找到.
陳萍怡心理輔導微信公眾號:cpy61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