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萌媽(原創文章,圖片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編輯/萌媽
以往我們的教育模式大多都是灌輸式教學,這種模式在長期以來應試教育不足為奇。許多家長甚至學校都默認將重點放在成績上,忽視了具有啟發性、實踐性的體驗式教學方法。
當孩子們背不下一首古詩時,死記硬背的方法已經默認的成為了首選。鄰居家的孩子一年前朗朗上口的《詠柳》,一年後再讓他表現一下時,背的已經是磕磕巴巴了。
斯賓塞說過"硬塞知識的辦法經常引起人對書籍的厭惡;這樣就無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養的那種自學能力,反而會使這種能力不斷地退步。"
可見死記硬背的記憶時效是短暫的並且知識是沒有被真正消化的。簡單的一首五言律詩孩子們可以背誦記憶一月一年,但是《離騷》這樣的長篇古體詩,只怕依靠死記硬背是不得章法。
大學生外出求學,父母租房在學校附近為其洗衣做飯這種新聞也是屢見不鮮了。高分低能兒的存在讓人思考這種傳統的教育方式真的合理嗎,孩子缺乏對學習的興趣和吸收能力,生活獨立能力也沒有得到培養。
想要改善這種現狀,讓孩子快樂學習並且主動積極的去學習,家長可以轉變教學模式,採用體驗式教學。體驗式教學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情境氛圍和多樣活動真正讓孩子從情感和行為經歷豐富的體驗,切實的體會到學習過程。孩子們能自主感受學習樂趣,激發學習動力。
體驗式教學作為一種科學的教育理念,在激發孩子學習興趣的同時,同樣具備其他很多的優點。
1、理論聯繫實際,並非紙上談兵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體驗式教學讓孩子在學習中不再扮演相對被動的知識接收者的角色,而是主動探索和思考的進擊者。在體驗實踐中學會去驗證去反思自己學到的知識,知識再回歸生活,不做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2、激發孩子學習興趣,自主提升學習效率
體驗式教學的特有環境氛圍影響下,孩子自主的體驗感受更加深刻且更容易引起共鳴。
舉例而言,當音樂鑑賞中,教學僅是通過家長或教師自身的講述,形式單一且枯燥,忽略了孩子體驗,此時融入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採取趣味角色扮演教學,就能更大程度地激發孩子學習興趣,並且讓學習效率得到很大提升。
3、父母行當示範,與孩子共同進步
體驗式教學基於日常生活,很多家長應該都會有所發現,孩子是熱愛模仿的。所以家長採用體驗式教學方式時,更加規範自身行為,行當示範,逐漸的和孩子一起共同進步,親子感情也會更加和睦。
體驗式教學改善了孩子學習沒有動力的問題,讓孩子在體驗中快樂學習成長。既能激發學習興趣,又在體驗中取得學習進步。那麼家長們如何對孩子開展錦上添花的體驗式學習呢?
首先,融入環境,有時候語言教育的力度遠不如讓孩子融入到現實情境中。
當家長想告訴孩子要懂得珍惜糧食,可以採用帶領孩子們去果蔬大棚親自採摘,豐收季節帶孩子去田間觀察農民伯伯辛勤勞作等的方法,運用環境體驗將孩子帶入情境中,告訴孩子粒粒皆辛苦。從而建立孩子珍惜糧食的思維構架。
讓孩子在實際體驗中,多看看不同色彩的風景,豐富自己對各種事物的了解,不斷糾正原先錯誤的認知。家長要積極鼓勵孩子們發散思維。對於孩子們的興趣愛好給予支持。
其次,在體驗式教學中,要引導孩子去發現問題,去思考現象,培養其對新鮮事物的敏感度和探索欲。學習自然而然有了很大的動力。
就像心學大家王陽明所提出的"知行合一"知識依靠學習,行為依託實踐。在體驗中學習,用知識更好體驗,二者相輔相成。
當家長教孩子騎自行車的時候,就可以提出問題,為什麼可以保持平衡不摔倒呢,輪胎為什麼是圓的呢?讓孩子有思考的慣性,學習的熱情。當然也可以讓孩子對家長提問,從小培養不懂就問的好習慣。
再者,在處於體驗式教學環境和氛圍時,運用情境培養自身動手操作能力同樣可以讓孩子事半功倍的達到學習目標。
例如戶外體驗式教育,放風箏,遊泳學習,在掌握一項運動技能的同時,讓孩子切實地感受風的作用力,水的壓力等等知識。家長們不要吝嗇你們的誇獎,"你真棒","你真勇敢"等讚揚在體驗式教育中都會潛在的激發孩子學習新事物的興趣。
對於學習的主動性和感受學習給予的樂趣就從體驗式教育中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了。
當然,在體驗式教育中,家長同樣要注意合理的引導。對於孩子困惑的問題不經意間給出提示,引導孩子們從生活日常的體驗達到自我內化。
同樣要注意加強環境與孩子的互動性,並且針對孩子對於環境的需求,靈活調整與孩子適應性匹配的環境,增加孩子的體驗感。
體驗式教學給予孩子的不止是知識的增長,同時還有思維模式的提高。讓孩子們在體驗中發現自身不足之處,主動地去改正去提升自我。在往後的人生旅途中,能夠更快地適應現實環境的變更,從容不迫去應對挫折。
(這裡是@萌媽談育兒a,分享更多溫暖的育兒知識,歡迎所有想了解育兒知識的你們關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