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紀實性電影,逼真地反映了希特勒人生的最後12天,第三帝國最後的日子。 蘇聯紅軍已經攻入柏林,希特勒(布魯諾甘茨 Bruno Ganz 飾)和情婦愛娃(茱莉安柯勒 Juliane Khler 飾)也躲到了掩體下。愛娃知道自己是來陪希特勒一起共赴黃泉的,但她並不後悔。即使在她向希特勒為妹夫求情遭拒絕後,她也和希特勒一起舉辦了最後一次的婚禮。 希特勒的忠實追隨者戈倍爾(科琳娜哈弗奇 Corinna Harfouch 飾)決心全家一起陪著元首殉葬。他共有7個孩子,他和妻子堅決不讓自己的孩子們在沒有帝國的天空生長,在希特勒和愛娃自殺後也一同自殺。令人不勝感慨。 歷史的真實通過鏡頭一幕幕重現。
六百人的資料館大廳幾乎座無虛席,所有人安靜的看完這部沉重、冷靜、真實、嚴肅、壓抑、沉悶、悲痛、漫長、痛苦的希特勒最後12天。以極近客觀的角度再現了納粹德國大廈將傾的最後歲月,從身為元首的希特勒到底層的平民,戰爭所帶來的苦難在此中是如此沉重而深刻。元首最後的失意時刻,帝國毀滅的蕭條前夕。從第三帝國的視角出發,看得有點同情元首。對元首的赤膽忠心,至死效忠,負隅頑抗,自殺殉葬,與丟兵棄將,謀求保命,違令背叛的對比引發和觸動深思。全片兩個半小時可是沒有感覺絲毫拖沓冗長,直擊心靈的點接連不斷,真的很久很久沒有過不暫停一口氣看完這麼長的片子了。
帝國覆滅的精心還原,從希特勒的約見、瘋狂、暴躁、臆想,到他身死焚屍,每個段落都是情景高度真實的藝術再現。這裡剪輯並不要求多華麗多機巧,長篇直敘下帝國一步步的崩解毀滅足夠衝擊力,如最偉大母親給子女餵藥的死靜鏡頭,沒有比這更符合的手法了。獨裁者的下場都是相似的,然而戈培爾嘴裡那些「是他們自願選了我們」的人民呢?醫院地下室裡被拋棄的老者?巷戰中人民衝鋒隊的炮灰?防空陣地上希特勒青年團的孩子?平鋪直述,沒有抒情,也許是最適合還原這段歷史的手法吧。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歇斯底裡的迷信信仰,只因為意識形態的不同,成千上萬的人死於非命。戰爭的意義是什麼?什麼才是值得追求的?希特勒與他追隨者的最後的日子。希特勒跟伊娃的自殺,還有戈培爾的妻子親手殺死自己的6個孩子然後與戈培爾雙雙自殺所帶來的震撼還是很強烈的。
小結構電影非常適合描寫芸芸眾生,比起毫無疑問的更具有主觀色彩的大結構方式,小結構電影的客觀性會更加的強烈,所以波蘭斯基的《鋼琴家》也選擇了這芸芸眾生的模式,但兩者並無好壞之分,因為史匹柏用大結構塑造出了辛德勒這樣的英雄同樣深撼人心。希特勒不是神,他也是個人。那個發明了「謊言重複了一萬遍就是真理」的戈培爾最後說「總有一天,謊言會毀滅,真理將再次獲勝。戰爭面前 一切生命都是浮雲 希特勒的確「勾畫」了歐洲的藍圖 但是他用「進化論」掩蓋了人性 用全世界人類的宏偉規劃遮住了自己當皇帝的野心 歷史再次告訴我們 獨裁的下場只有一個——毀滅。記得裡面有2段話印象很深。第一段是教授拒絕撤退,因為平民和傷病都在。他說「我要為這些負責。」還有就是證婚人在詢問希特勒是否是雅利安人後堅持要看他的證件。
堅持原則的德國人,不管政權更迭,他們的民族精神還在那,柏林蒼穹下的天使大叔搖身一變成為世界公敵,這部片子最精妙之處就是保持對希特勒人物形象的客觀,沒有惡魔化,沒有渲染。落幕的時候你必須站在這個舞臺上,自我之後,這個世界便會永久的和平。希特勒,人類歷史最大的一個野心家,他徵服了歐洲,徵服了大半個蘇聯,他明白自他之後人類歷史上不會再出現第二個希特勒。但是正是這種冷靜給人以一種深思。人處在罪惡之中往往不知其罪惡之深,深處人性的煉獄之中反而自以為自己就是救世主,荒誕而真實。不管你打著正義的旗號還是本著邪惡的意圖,不管你是年輕與否。這一切的一切都不能成為你參與戰爭,接受殺戮的理由。
希特勒扮演的很好。用一個恆定、唯一的價值觀目標去同化世界會違反人性,世界是如此的荒誕。德國人敢於面對慘澹的歷史,淋漓的鮮血,劫後餘生,不挺好的嘛。信仰真是個可怕的東西,即使在最後的絕路仍然有大批人在信仰中被詛咒般追隨死亡而去。「人民選擇了政黨,就該為此付出代價」「戰爭的最後不能同情平民」「強者消滅弱者才能勝利」多麼惡毒喪失人性的詛咒!沒有任何刻意的批判,只有赤裸裸沉痛與殘酷的直感。還有我無法理解的狂熱忠誠,始終記得那個醫生慈悲的眼神,那些誓死追隨的人的執著,很難理解,很壓抑,很殘酷。戈培爾這一家的信仰真的是瘋魔了,是什麼樣的信仰可以讓母親親手殺死自己的所有的孩子。
拋開人道,元首有很多過人值得敬佩之處。看的時候就在想,如果我在他的身邊工作,從來沒有看到過百姓的慘狀和社會的黑暗,是不是也會這麼愚鈍的崇拜和追隨他。反而,導致他失去重心的恰恰是他過人的野心。與辛德勒相對比偉大和可恨只是一念之差。全面的視點去看各種人面對帝國將傾時的反應,輕重結合層次分明,又用一個相對處於畫外的「女人+秘書」的視角去旁觀+引觀眾帶入。電影描述的很細緻,希特勒是惡魔也是常人,是複雜的結合體,顫抖的手,吃飯時下巴的褶子都給人很深刻的震撼,而他的追隨者,有的已經被徹底洗腦,有的只是一時的迷失,領袖的決定,會讓生靈塗炭,但是切記,我們有權利選擇自己的命運。
是人民選擇了政府,而不是政府選擇了人民,這也有助於理解我們現在的社會。我們沒有強迫德國人民,是他們給我們的權利,現在他們要為此付出代價。電影的目的達到了:告誡大家戰爭的可怕性。雖然希特勒看起來有點悲壯,但很多細節都透漏出了這個人內心的陰暗。我覺得這點做的特別好,因為在當時的德國民眾看來,希特勒本來就該是偉人的形象,他能輝煌一時必然有他的道理,但這種輝煌實質上是虛構的。希特勒的理想國只為高帥富建造,其他劣等種族不配存在他的理想國;可惜矮窮矬的屌絲永遠佔據人類總數的絕大多數,所以他失敗了。他只是個普通的老人,甚至還有點慈祥,既彬彬有禮又歇斯底裡,一隻手時常在抽搐,此片沒有把希特勒妖魔化,卻更令人深思了。
希特勒只是其中一人。除他之外還有戈培爾、希姆萊等黨政首腦、黨衛軍醫務官、平民百姓、兒童等。我不同情他們,這是他們自己選折的命運,我沒有強迫德國人民,是他們給我們權利的,現在他們要為此付出代價,一個德國納粹的狂言。無論對自己,還是他人,但是這決不能成為寬恕的藉口。當柏林被包圍,城市裡還有軍隊,元首,貧民老人和孩子。那時軍隊早知戰局已定,卻還在制止人民逃跑,他們槍殺貧民以維持秩序。很多人選擇自殺。身處意識形態的浪潮,即使你有權做出選擇,也不過是以殉道之名實踐傀儡之身。影片的結局雖然悽涼,但也讓人們看到了戰爭後留下的希望,仿佛春日的暖風,新的世界正在向前方鋪陳開來。
全民瘋狂的情況下仍有清醒反抗之人,所以不要給自己的愚蠢找藉口。地堡裡的最後歲月,惡魔也會累也會力不從心也會意淫也會羸弱佝僂顫抖,布魯諾甘茨把阿道夫演繹得有如靈魂附體。一個民族能如此客觀的、冷靜的記錄自己的歷史,無論是美好的、還是醜惡的、讓它們在世人面前一覽無遺,能做到這一點,難能可貴。這部影片可以說是戰爭紀錄片的巔峰之作,在元首的最後歲月,值得歷史反思的東西,太多。戰爭帶來的,只能是無數無辜的生命被摧殘,和平是必然的潮流。盲目的個人崇拜,終會把人帶入歧途,當雙手染滿了鮮血且無法抽身的時候,已經註定了必將到來的滅亡。一個真實的希特勒,這個就是世界人眼裡的「惡魔」,他只不過是個人罷了,一代梟雄,一個邪惡的帝國的的最後歲月,沒有政治,沒有概念化,沒有深惡痛絕。
大學時候看過希特勒的傳記書,看完後感嘆他的才能沒有用在正確的道路。他前一刻可以很溫柔,後一刻可以很殘忍。我想這就是人性本質的很好詮釋。有時候在想,如果你懷才不遇,一個貴人願意給你實現自身價值的機會,你會不會保持絕對的理性來選擇。戰爭片,雖然戰爭場面點到為止,卻絲毫沒有減輕戰爭的殘酷性,反而從戰爭背後的真情中增加了其殘酷性,幾位主角的表演分寸把握得恰到好處,最後一個個自殺不由讓人同情。把希特勒從惡魔還原成了一個絕望而瘋狂的老頭,順便為德國職業軍人一聲嘆息。戰爭不可避免,在我們無法預知的一天,會有又一個帝國冒出頭來,被一群打著正義旗幟的人打敗,這樣的興衰成敗,歷史會不斷上演,直到我們都毀滅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