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培爾:我們從來沒有強迫人民,是他們選擇了我們

2021-01-09 娛樂圈愛微笑

這是一部紀實性電影,逼真地反映了希特勒人生的最後12天,第三帝國最後的日子。   蘇聯紅軍已經攻入柏林,希特勒(布魯諾甘茨 Bruno Ganz 飾)和情婦愛娃(茱莉安柯勒 Juliane Khler 飾)也躲到了掩體下。愛娃知道自己是來陪希特勒一起共赴黃泉的,但她並不後悔。即使在她向希特勒為妹夫求情遭拒絕後,她也和希特勒一起舉辦了最後一次的婚禮。   希特勒的忠實追隨者戈倍爾(科琳娜哈弗奇 Corinna Harfouch 飾)決心全家一起陪著元首殉葬。他共有7個孩子,他和妻子堅決不讓自己的孩子們在沒有帝國的天空生長,在希特勒和愛娃自殺後也一同自殺。令人不勝感慨。   歷史的真實通過鏡頭一幕幕重現。

六百人的資料館大廳幾乎座無虛席,所有人安靜的看完這部沉重、冷靜、真實、嚴肅、壓抑、沉悶、悲痛、漫長、痛苦的希特勒最後12天。以極近客觀的角度再現了納粹德國大廈將傾的最後歲月,從身為元首的希特勒到底層的平民,戰爭所帶來的苦難在此中是如此沉重而深刻。元首最後的失意時刻,帝國毀滅的蕭條前夕。從第三帝國的視角出發,看得有點同情元首。對元首的赤膽忠心,至死效忠,負隅頑抗,自殺殉葬,與丟兵棄將,謀求保命,違令背叛的對比引發和觸動深思。全片兩個半小時可是沒有感覺絲毫拖沓冗長,直擊心靈的點接連不斷,真的很久很久沒有過不暫停一口氣看完這麼長的片子了。

帝國覆滅的精心還原,從希特勒的約見、瘋狂、暴躁、臆想,到他身死焚屍,每個段落都是情景高度真實的藝術再現。這裡剪輯並不要求多華麗多機巧,長篇直敘下帝國一步步的崩解毀滅足夠衝擊力,如最偉大母親給子女餵藥的死靜鏡頭,沒有比這更符合的手法了。獨裁者的下場都是相似的,然而戈培爾嘴裡那些「是他們自願選了我們」的人民呢?醫院地下室裡被拋棄的老者?巷戰中人民衝鋒隊的炮灰?防空陣地上希特勒青年團的孩子?平鋪直述,沒有抒情,也許是最適合還原這段歷史的手法吧。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歇斯底裡的迷信信仰,只因為意識形態的不同,成千上萬的人死於非命。戰爭的意義是什麼?什麼才是值得追求的?希特勒與他追隨者的最後的日子。希特勒跟伊娃的自殺,還有戈培爾的妻子親手殺死自己的6個孩子然後與戈培爾雙雙自殺所帶來的震撼還是很強烈的。

小結構電影非常適合描寫芸芸眾生,比起毫無疑問的更具有主觀色彩的大結構方式,小結構電影的客觀性會更加的強烈,所以波蘭斯基的《鋼琴家》也選擇了這芸芸眾生的模式,但兩者並無好壞之分,因為史匹柏用大結構塑造出了辛德勒這樣的英雄同樣深撼人心。希特勒不是神,他也是個人。那個發明了「謊言重複了一萬遍就是真理」的戈培爾最後說「總有一天,謊言會毀滅,真理將再次獲勝。戰爭面前 一切生命都是浮雲 希特勒的確「勾畫」了歐洲的藍圖 但是他用「進化論」掩蓋了人性 用全世界人類的宏偉規劃遮住了自己當皇帝的野心 歷史再次告訴我們 獨裁的下場只有一個——毀滅。記得裡面有2段話印象很深。第一段是教授拒絕撤退,因為平民和傷病都在。他說「我要為這些負責。」還有就是證婚人在詢問希特勒是否是雅利安人後堅持要看他的證件。

堅持原則的德國人,不管政權更迭,他們的民族精神還在那,柏林蒼穹下的天使大叔搖身一變成為世界公敵,這部片子最精妙之處就是保持對希特勒人物形象的客觀,沒有惡魔化,沒有渲染。落幕的時候你必須站在這個舞臺上,自我之後,這個世界便會永久的和平。希特勒,人類歷史最大的一個野心家,他徵服了歐洲,徵服了大半個蘇聯,他明白自他之後人類歷史上不會再出現第二個希特勒。但是正是這種冷靜給人以一種深思。人處在罪惡之中往往不知其罪惡之深,深處人性的煉獄之中反而自以為自己就是救世主,荒誕而真實。不管你打著正義的旗號還是本著邪惡的意圖,不管你是年輕與否。這一切的一切都不能成為你參與戰爭,接受殺戮的理由。

希特勒扮演的很好。用一個恆定、唯一的價值觀目標去同化世界會違反人性,世界是如此的荒誕。德國人敢於面對慘澹的歷史,淋漓的鮮血,劫後餘生,不挺好的嘛。信仰真是個可怕的東西,即使在最後的絕路仍然有大批人在信仰中被詛咒般追隨死亡而去。「人民選擇了政黨,就該為此付出代價」「戰爭的最後不能同情平民」「強者消滅弱者才能勝利」多麼惡毒喪失人性的詛咒!沒有任何刻意的批判,只有赤裸裸沉痛與殘酷的直感。還有我無法理解的狂熱忠誠,始終記得那個醫生慈悲的眼神,那些誓死追隨的人的執著,很難理解,很壓抑,很殘酷。戈培爾這一家的信仰真的是瘋魔了,是什麼樣的信仰可以讓母親親手殺死自己的所有的孩子。

拋開人道,元首有很多過人值得敬佩之處。看的時候就在想,如果我在他的身邊工作,從來沒有看到過百姓的慘狀和社會的黑暗,是不是也會這麼愚鈍的崇拜和追隨他。反而,導致他失去重心的恰恰是他過人的野心。與辛德勒相對比偉大和可恨只是一念之差。全面的視點去看各種人面對帝國將傾時的反應,輕重結合層次分明,又用一個相對處於畫外的「女人+秘書」的視角去旁觀+引觀眾帶入。電影描述的很細緻,希特勒是惡魔也是常人,是複雜的結合體,顫抖的手,吃飯時下巴的褶子都給人很深刻的震撼,而他的追隨者,有的已經被徹底洗腦,有的只是一時的迷失,領袖的決定,會讓生靈塗炭,但是切記,我們有權利選擇自己的命運。

是人民選擇了政府,而不是政府選擇了人民,這也有助於理解我們現在的社會。我們沒有強迫德國人民,是他們給我們的權利,現在他們要為此付出代價。電影的目的達到了:告誡大家戰爭的可怕性。雖然希特勒看起來有點悲壯,但很多細節都透漏出了這個人內心的陰暗。我覺得這點做的特別好,因為在當時的德國民眾看來,希特勒本來就該是偉人的形象,他能輝煌一時必然有他的道理,但這種輝煌實質上是虛構的。希特勒的理想國只為高帥富建造,其他劣等種族不配存在他的理想國;可惜矮窮矬的屌絲永遠佔據人類總數的絕大多數,所以他失敗了。他只是個普通的老人,甚至還有點慈祥,既彬彬有禮又歇斯底裡,一隻手時常在抽搐,此片沒有把希特勒妖魔化,卻更令人深思了。

希特勒只是其中一人。除他之外還有戈培爾、希姆萊等黨政首腦、黨衛軍醫務官、平民百姓、兒童等。我不同情他們,這是他們自己選折的命運,我沒有強迫德國人民,是他們給我們權利的,現在他們要為此付出代價,一個德國納粹的狂言。無論對自己,還是他人,但是這決不能成為寬恕的藉口。當柏林被包圍,城市裡還有軍隊,元首,貧民老人和孩子。那時軍隊早知戰局已定,卻還在制止人民逃跑,他們槍殺貧民以維持秩序。很多人選擇自殺。身處意識形態的浪潮,即使你有權做出選擇,也不過是以殉道之名實踐傀儡之身。影片的結局雖然悽涼,但也讓人們看到了戰爭後留下的希望,仿佛春日的暖風,新的世界正在向前方鋪陳開來。

全民瘋狂的情況下仍有清醒反抗之人,所以不要給自己的愚蠢找藉口。地堡裡的最後歲月,惡魔也會累也會力不從心也會意淫也會羸弱佝僂顫抖,布魯諾甘茨把阿道夫演繹得有如靈魂附體。一個民族能如此客觀的、冷靜的記錄自己的歷史,無論是美好的、還是醜惡的、讓它們在世人面前一覽無遺,能做到這一點,難能可貴。這部影片可以說是戰爭紀錄片的巔峰之作,在元首的最後歲月,值得歷史反思的東西,太多。戰爭帶來的,只能是無數無辜的生命被摧殘,和平是必然的潮流。盲目的個人崇拜,終會把人帶入歧途,當雙手染滿了鮮血且無法抽身的時候,已經註定了必將到來的滅亡。一個真實的希特勒,這個就是世界人眼裡的「惡魔」,他只不過是個人罷了,一代梟雄,一個邪惡的帝國的的最後歲月,沒有政治,沒有概念化,沒有深惡痛絕。

大學時候看過希特勒的傳記書,看完後感嘆他的才能沒有用在正確的道路。他前一刻可以很溫柔,後一刻可以很殘忍。我想這就是人性本質的很好詮釋。有時候在想,如果你懷才不遇,一個貴人願意給你實現自身價值的機會,你會不會保持絕對的理性來選擇。戰爭片,雖然戰爭場面點到為止,卻絲毫沒有減輕戰爭的殘酷性,反而從戰爭背後的真情中增加了其殘酷性,幾位主角的表演分寸把握得恰到好處,最後一個個自殺不由讓人同情。把希特勒從惡魔還原成了一個絕望而瘋狂的老頭,順便為德國職業軍人一聲嘆息。戰爭不可避免,在我們無法預知的一天,會有又一個帝國冒出頭來,被一群打著正義旗幟的人打敗,這樣的興衰成敗,歷史會不斷上演,直到我們都毀滅的那一天。

相關焦點

  • 戈培爾的宣傳理論
    戈培爾任宣傳部長後,就開始造神運動,他動員利用所有宣傳工具,每天無限的向全德國宣傳,希特勒是上帝派來拯救德國人民的大救星,跟著元首就是勝利,元首永遠是正確的,星星般的天才,沒有元首德國將不存在等等,無所不用其極的吹捧,並在全國進行文化納粹化,一切不符合納粹口味的書籍統統焚毀,在柏林僅一個晚上就焚毀了兩萬冊書,就連一百多年前德國大文豪海涅的書都在焚毀之內,對納粹稍有不滿的人立刻就被送到集中營殺害
  • 戈培爾效應丨警惕以死人為模範的滿滿套路
    演講中的戈培爾 1933年,納粹成立宣傳和人民啟蒙運動部。宣傳部長戈培爾通過對新聞媒體,包括出版、報刊、廣播和電影等實施嚴格管制,建立起納粹的走狗文化協會。協會按照國家規定的方針、政策和路線從事活動,所有精神領域的產品諸如書籍、音樂、影視等等等等,必須經過納粹的層層把關審查後才能面世。
  • 戈培爾:洗腦鼻祖、宣傳天才、納粹惡棍的著名語錄
    戈培爾,被認為是「創造希特勒的人」,他天資聰慧,四年讀了八所大學,獲得文學、歷史學士學位還有一個哲學博士學位。戈培爾對「德意志第三帝國」的貢獻不再贅述,下面講述下戈培爾著名語錄以及發生的歷史背景。1、「沒有了祖國,你什麼都不是」。
  • 【生活百科·法則】戈培爾效應
    從這一刻起,戈培爾狂熱地宣傳他所信奉的「納粹主義」,並因此 得到納粹上層和希特勒的賞識,爬上了納粹的髙級領導層。「英雄」總算有了用武之地,於是,戈培爾喪心病狂地調動納粹黨宣傳機構的全部人馬,進行了德國歷史上空前的宣傳運動。他為希特勒上臺立下了汗馬功勞。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立即任命戈培爾為國民教育部長和宣傳部長。
  • 戈培爾效應的可怕 創造希特勒權力巔峰的人
    說起戈培爾,他無疑和希特勒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有句話說的好:是希特勒引導戈培爾走上了納粹的道路,是戈培爾幫助希特勒登上德國權力的巔峰。戈培爾婚禮的照片,希特勒在後面做伴郎,能讓納粹最高統治者出席並作伴郎,可想而知他們之間的關係密切到什麼程度。
  • 二戰時,宣傳部長戈培爾是如何洗腦,把德國人變成一部殺人機器的
    二戰期間,德國軍隊成為一部殺人機器,給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當年德國人之所以變成那個樣子,是因為他們被徹底洗腦。而給他們洗腦的那個人,就是德國的宣傳部長,有著「納粹喉舌」之稱的戈培爾。
  • 方向選錯,越努力越悲劇:惡棍臉譜下的戈培爾,其實也挺可憐
    雖說歷史儘量講求客觀公正,但我們在給歷史人物定性時也難免會陷入「以結果質問過程」的誤區,把他們弄成臉譜式的人物。當然,我們不能因為偉人的一點惡行就把他們全盤抹黑,卻也不應該因為惡人導致的壞的結果就全盤否定。我們今天就拋開是非成敗,看看二戰時納粹德國的宣傳部長保羅·約瑟夫·戈培爾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 二戰狂魔戈培爾自殺前毒死六個孩子,原因是怕他們落入蘇聯之手
    這句在今天看來似乎也有道理的話,出自大名鼎鼎的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的口中,我們常說時勢造就英雄,同樣也可以造就惡魔,很明顯,戈培爾就是後者。1897年10月29日,戈培爾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平民家庭,和大部分人高馬大的德國青年不同,戈培爾身材矮小,更是在年幼的時候患上了小兒麻痺症,導致其左腿短一截。
  • 邪惡的戈培爾對現代品牌營銷的巨大影響
    這句話可以有兩種理解:第一種理解,消費者有堅定的想法和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非常好辦,你去迎合即可,最怕的是那種沒有想法的人,還需要你進行系統教育這就比較麻煩了。這告訴我們一定要對用戶進行分類,儘量去滿足有需求、有想法的剛性用戶,那些沒想法的用戶很耽誤時間,儘量遠離。
  • 戈培爾對德國的貢獻有多大?為什麼?
    戈培爾結婚時,擔任他的男儐相的,是希特勒。同時,他又被後世稱為「塑造希特勒的人」、「無敵宣傳家」。
  • 王者榮耀:一旦被「戈培爾效應」掌控,你就會變成上分困難戶!
    文『大飛』一旦被「戈培爾效應」掌控,你就會變成上分困難戶!戈培爾效應即多次重複一種謊言,讓謊言變成真理,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人云亦云。在王者榮耀中,很多玩家都是被這種效應所左右變成上分困難戶的,他們用習慣代替了理性,沒有獨立思考的時間。
  • 選擇復讀意味著什麼?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容易,父母可不要強迫!
    而另有一部分同學,他們因為高考失利,分數與預想分數差距太大,心有不甘。認為自己肯定不是這個水平,想再奮戰一年,於是毅然決然選擇了復讀。有些同學不願意選擇復讀,在父母的勸學下,才走上復讀之路的。而復讀卻根本沒有那麼容易。有些同學選擇復讀可能只是滿腔熱血。當時不服於自己的分數。但是卻根本沒有想過選擇復讀以後將面臨的是什麼?選擇復讀,你面臨的壓力肯定會比應屆學生大很多。
  • 人權團體炮轟日本AV業強迫女性下海 女優:我們是自願,很專業!
    最近聯合國的人權團體似乎對於日本成人行業非常的看不慣,之前他們就希望日本禁售成人漫畫遊戲,儘管現在他們撤銷了這個要求,不過也因為人權團體的舉動,現在越來越多的非政府組織開始炮轟日本的色情行業,比如AV女優。
  • 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我們也會變成陌生人
    站在窗子前,看著昔日戀人,往日密友離去的背影,心頭難免一陣悲涼,你在心底悄悄地告訴自己:「其實,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我們也會變成陌生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個道理似乎是人人都懂,但,卻不是人人都能心甘情願地接受。茫茫人海,有緣戀人一場,朋友一場,該是多麼地不易呀。
  • 從來沒有想過,後來的我們,還是陌生了
    有些離開了的人,哪怕是無比的惦記,可終究也只能是想想而已,在生命之中,似乎那個人就從來沒有出現過。我們在分別的時候,都會堅定地說著再見,似乎真的就覺得,在後來的某一天,我們真的能夠再見面,可到了後來才明白,所謂的再見,不一定真的再見了。
  • 其實他們韓國人從來沒有尊重過我們
    個別的友好不代表全韓國的態度,從他們把我們端午節申遺就知道了,啥啥啥都是他們韓國的。韓國影視作品中最愛做的就是,把中國的說成自己的,順便再挖苦一下你。如果我們中國電視劇裡把韓國說成烤肉都吃不起的國家,他們每天就愛用語言麻痺自己,唯一好吃的泡菜還是中國製造,電視劇裡的豪宅都是一個地方租的。長久以往,我們對他們也就沒有什麼好奇心和崇拜感吧?
  • 人民的名義:陸亦可的父親是誰,為何陸亦可從來沒有主動提起
    本文僅從電視劇《人民的名義》進行解讀,純屬娛樂。在這部電視劇中,有很多隱藏的人物沒有出現,比如陸亦可的父親。陸亦可從來沒有主動提起,她的父親到底是誰呢?陸亦可是誰。後來高育良身居高位,吳阿姨也從來不巴結討好他。但是吳阿姨又是一個特別嚴厲的人。季昌明是陸亦可的上級,又是漢東省檢察院的院長,屬於副部級的級別。可是吳阿姨訓斥季昌明,就像訓斥小孩一樣。從季昌明談話得知,吳阿姨是季昌明的師姐。
  • 德富蘇峰:日本帝國的「戈培爾」
    欲變明治人民而為封建臣民,可行乎?吾聞三尺小兒可變為六尺男兒,然未聞六尺男兒變回三尺小兒」。這些話用於諷刺蘇峰本人,不也是十分恰當嗎?以第一次護憲運動為開端,日本社會進入了風雲激蕩的大正時代。社會求變,人心思變,實現了「強國夢」的日本開始重新選擇國家發展方向。於是,各種學說競起,思想界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局面。
  •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青春的考卷,從來沒有正確的答案
    或許這也告訴我們,一樣的故事或許真的可以發生在不一樣的地方,由一群不一樣的人上演,平行時空或許真的存在,只是結局或許還是不盡如人意。我們都悄悄的說著誰和誰偷偷的約定了永遠,真好啊。 那個時候為最後的結局惋惜,哭了不止一場「他們為什麼不能在一起」「你說男主出現在婚禮上是不是來搶婚的?」到現在,我還記得朋友當時問我的話,而到現在看了另一個版本之後,我也說不出來個一二三四,別人的選擇,是對是錯,我們不過是看客罷了。哭過笑過,證明這真的是一個好故事。只是青春的考卷,從來也沒有正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