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宣傳部長戈培爾是如何洗腦,把德國人變成一部殺人機器的

2021-01-09 網易新聞

二戰期間,德國軍隊成為一部殺人機器,給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

當年德國人之所以變成那個樣子,是因為他們被徹底洗腦。而給他們洗腦的那個人,就是德國的宣傳部長,有著「納粹喉舌」之稱的戈培爾。

(戈培爾)

那麼,戈培爾是個怎樣的人,他是如何對當年的德國人成功實施洗腦的呢?

1897年,戈培爾出生在德國萊茵地區一個普通的天主教家庭。小時候的他,也曾想穿上軍裝,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

但遺憾地是,戈培爾卻因為患過小兒麻痺症,導致左腿肌肉萎縮。最終在一戰時期,被部隊拒之門外。

大學期間,戈培爾曾寫過不少小說和戲劇,但卻根本沒有出版商願意給他出版。不過,戈培爾的才華卻得到了大學教授們的一致肯定,他在1921年順利拿到了博士學位。

1924年,戈培爾在偶然間,聽了一場希特勒的演講。他很快被希特勒的思想和魅力所徵服,隨即加入了納粹黨。

加入納粹後,戈培爾開始在政治活動中,頻頻宣傳德意志的民族品質和種族主義。並且由於他的演講和宣傳效果極佳,戈培爾很快在納粹黨內得到了晉升。1925年,剛入黨還不到一年的戈培爾,便出任了納粹黨魯爾區書記。

不久後,希特勒和納粹黨北德派領袖格裡戈爾·施特拉塞分裂,戈培爾因此便被引薦給了希特勒。

(戈培爾在演講)

對於這位才華橫溢的助手,希特勒是非常看重的。在聽完戈培爾的演講之後,希特勒親自送了一本《我的奮鬥》給他,並送了他一個熱情的擁抱。領袖的器重讓戈培爾受寵若驚,他對納粹黨的忠心也變得愈發堅定。

1926年,戈培爾成為了納粹黨柏林-布蘭登堡區的黨部書記。他利用手中的《進攻報》,將希特勒描繪成德國乃至世界的主宰者,並開始向人們宣揚「希特勒一貫正確」的思想。

戈培爾的宣傳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德國民眾對希特勒的個人崇拜,開始慢慢發酵。1929年,戈培爾被任命為納粹宣傳部長。在三十出頭的年紀,戈培爾已經成為了納粹黨內數一數二的人物。

1933年,納粹黨上臺,希特勒正式成為國家元首。

戈培爾欣喜地同希特勒定下了「同赤色恐怖進行鬥爭的方針」。戈培爾的第一步計劃,就是首先控制這會輿論和人們的思想。

(戈培爾的軍中)

1935年5月,戈培爾以「毀滅德國前途」為理由,以柏林為中心,在全國發起了一場焚毀書籍的運動。馬克思、恩格斯、愛因斯坦等人的寶貴著作,都在這場行動中被付之一炬。

戈培爾在演講中宣稱:「德國人民的靈魂可以再度表現出來。這火光不僅結束了舊時代,而且照亮了新時代。」

除了禁錮思想之外,戈培爾對於國內的媒體,也進行了一次大清洗。任何與納粹黨對立的媒體,包括報紙、電臺在內,基本上都遭到了慘重的打擊。像《法蘭克福日報》,本來頗具影響力,但在戈培爾將猶太老闆趕走之後,《法蘭克福日報》也和《柏林日報》、德國廣播公司一起,淪為了納粹控制輿論的工具。

對於希特勒屠殺猶太人的行動,戈培爾一開始是比較反對的。

他起初想將屠殺行動推遲到「最後勝利之日」來進行。但由於希特勒始終堅持,戈培爾後來便開始不遺餘力地推波助瀾。

他在國內大肆宣揚種族主義,一手扛起了反猶的大旗。在戈培爾的煽動和控制下,德國國內掀起了一場巨大的反猶風暴。

(閃電入侵波蘭)


二戰前夕,戈培爾利用媒體不斷宣稱「波蘭虎視眈眈」。當德國閃電入侵波蘭後,戈培爾將這場侵略戰爭,描繪成了捍衛正義之戰。

蘇德戰爭中,德軍在史達林格勒遭遇了慘重的失敗,國內反戰的聲音一時間再次響了起來。戈培爾臨危受命,他下令全國娛樂場所關閉3天,並在柏林體育館,向15000名聽眾發表著名的演說《論總體戰》。這場演說極具煽動性,反戰的勢頭很快被遏制。

在柏林戰役前夕,戈培爾堅持焦土政策和毒氣戰。他以「對受轟炸的城市展開救援」為理由,在從未被徵兵的中老年和少年男性中,組織了國民防衛隊「人狼」。這一舉措再次讓德國人民遭到洗腦,納粹得以能夠在柏林決戰。

希特勒曾盛讚戈培爾說:「戈培爾博士擁有言辭和才智兩種天賦,沒有他的第三帝國不可想像。」

而戈培爾最終也以實際行動回報了希特勒的信任。希特勒死後不久,戈培爾在毒殺了自己的六個孩子後,同妻子一起在地下室外自殺而亡。

(參考資料:《第三帝國的興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戈培爾效應丨警惕以死人為模範的滿滿套路
    演講中的戈培爾 1933年,納粹成立宣傳和人民啟蒙運動部。宣傳部長戈培爾通過對新聞媒體,包括出版、報刊、廣播和電影等實施嚴格管制,建立起納粹的走狗文化協會。協會按照國家規定的方針、政策和路線從事活動,所有精神領域的產品諸如書籍、音樂、影視等等等等,必須經過納粹的層層把關審查後才能面世。
  • 方向選錯,越努力越悲劇:惡棍臉譜下的戈培爾,其實也挺可憐
    雖說歷史儘量講求客觀公正,但我們在給歷史人物定性時也難免會陷入「以結果質問過程」的誤區,把他們弄成臉譜式的人物。當然,我們不能因為偉人的一點惡行就把他們全盤抹黑,卻也不應該因為惡人導致的壞的結果就全盤否定。我們今天就拋開是非成敗,看看二戰時納粹德國的宣傳部長保羅·約瑟夫·戈培爾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 邪惡的戈培爾對現代品牌營銷的巨大影響
    提到約瑟夫·戈培爾我相信90%的人都不知道,但他有一句名言你可能聽說過,就是」謊話重複千遍就是真理」,這句話也被稱之為」戈培爾效應」。當然他可不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人,他是納粹頭目、希特勒最親密的得力幹將、納粹德國時期的教育與宣傳部長,在他的包裝及推波助瀾下,二戰時期整個德國人都為希特勒而瘋狂,希特勒的演講風格包裝、巡迴演講……都是他一首策劃的。
  • 戈培爾對德國的貢獻有多大?為什麼?
    戈培爾結婚時,擔任他的男儐相的,是希特勒。同時,他又被後世稱為「塑造希特勒的人」、「無敵宣傳家」。
  • 戈培爾:洗腦鼻祖、宣傳天才、納粹惡棍的著名語錄
    戈培爾,被認為是「創造希特勒的人」,他天資聰慧,四年讀了八所大學,獲得文學、歷史學士學位還有一個哲學博士學位。戈培爾對「德意志第三帝國」的貢獻不再贅述,下面講述下戈培爾著名語錄以及發生的歷史背景。1、「沒有了祖國,你什麼都不是」。
  • 假如德、日贏得二戰,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 循跡曉講
    歌德怎麼說德國人來著?「一想起德國人,我就充滿憐憫之心。他們作為個人,各個可敬,但是作為集體,卻總是迷路。」  當然啦,「作為集體總是迷路的」,絕不僅僅是德國人。  那麼,法西斯的邪惡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戈培爾的宣傳理論
    國家社會黨是個孤立的、極度分裂的小黨派,在德國右翼政治陣營中處於最激進的邊緣,它卻成了戈培爾完成歷史使命的完美工具,儘管所有證據一開始都指向相反的方向,他卻堅定地相信這一使命要由自己來完成。在一大群不合時宜者與狂熱黨徒之中,戈培爾的才能猶如鶴立雞群。他精明強幹,不受任何政治理念束縛,卻極為擅長表達出這個運動中的憎恨與挫折感,很快便擔負起了更大的責任。
  • 二戰狂魔戈培爾自殺前毒死六個孩子,原因是怕他們落入蘇聯之手
    這句在今天看來似乎也有道理的話,出自大名鼎鼎的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的口中,我們常說時勢造就英雄,同樣也可以造就惡魔,很明顯,戈培爾就是後者。1897年10月29日,戈培爾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平民家庭,和大部分人高馬大的德國青年不同,戈培爾身材矮小,更是在年幼的時候患上了小兒麻痺症,導致其左腿短一截。
  • 悲慘的挪威女人:二戰被德國當作「生育機器」,戰後還遭國民唾棄
    悲慘的挪威女人:二戰被德國當作"生育機器",戰後還遭國民唾棄說起挪威,在許多國民眼中,都是一片風景秀美,氣候宜人的天府之國。挪威也成為了無數人追求和嚮往的定居王國。然而,二戰時期的挪威,卻是一片腥風血雨,這裡的女人,經歷了一場令常人無法想像的悲劇。
  • 【生活百科·法則】戈培爾效應
    戈培爾之所以會成為納粹的鐵桿黨徒,源於1922年6月希特勒的一場演講。聽完了希特勒的講演,戈培爾驚嘆不已:「現在我找到了應該走的道路——這是一個命令!」從這一刻起,戈培爾狂熱地宣傳他所信奉的「納粹主義」,並因此 得到納粹上層和希特勒的賞識,爬上了納粹的髙級領導層。「英雄」總算有了用武之地,於是,戈培爾喪心病狂地調動納粹黨宣傳機構的全部人馬,進行了德國歷史上空前的宣傳運動。他為希特勒上臺立下了汗馬功勞。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立即任命戈培爾為國民教育部長和宣傳部長。
  • 假如納粹打贏二戰會如何?幾分鐘帶你看完反歷史小說《高堡奇人》
    比如說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這本《高堡奇人》便是一部架空歷史的文學作品。我們試想一下,假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西斯聯盟取得了勝利,我們的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子。《高堡奇人》是美國作家飛利浦.迪克的作品,書中所有的故事都是在法西斯聯盟勝利後的平行宇宙發生的,時代的轉折點出現在1931年,滅國總統羅斯福在這一年遇刺身亡了,繼任的總統缺乏政治遠見旨意奉行孤島政策不肯向法西斯宣戰。
  • 喪心病狂的滅絕猶太人計劃:禁止通婚,580萬人被德國人屠殺
    猶太人的歷史也是一部苦難史,直到他們回到耶路撒冷,建立以色列國。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一場有組織的、全國性的迫害猶太人的種族戰爭打響了。5月11日晚上,德國各地的成千上萬狂熱的大學生,在大學校園裡,高舉火炬,遊行示威,播放軍樂,發表演說,焚毀一切「非德意志精神」的著作、書信和唱片。
  • 二戰德國人有多缺德?戰爭結束時,世界上1/3的英鎊是假鈔
    白色英鎊一聽就很難仿製,然而二戰時的德國卻偏偏決定要偽造英鎊。有朋友可能會問,世界上有那麼多貨幣,德國人為啥不去偽造美元、法郎或是盧布呢?想要偽造白色英鎊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實上,彼時德國在造幣方面的技術並不算十分先進,當敲定這個主意時,德國高層悄悄從全國網絡了各路頂級專家,卻也一度對著英鎊發愣,根本無從下手。然而專家就是專家,他們將整張英鎊分為數個模塊,造紙專家負責搞清楚紙鈔的水印是如何形成的,通過不斷調配各種成分的比例令紙張具備白色英鎊的質感。
  • 二戰德國人如何區分猶太人?其實特徵非常明顯,染髮也沒辦法改變
    在二戰中,德國不僅向他國發動了侵略戰爭,還進行了一場種族大清洗的運動在整個二戰中,德軍一共屠殺了600萬猶太人。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這種肆意屠殺,帶來的傷害一直到現在還揮之不去。那歐洲人長相都差不多,德軍是如何準確地區分猶太人呢?就不怕抓錯嗎? 這個還真不怕抓錯。首先從相貌上來區分,猶太人是一個不願意被同化的民族,所以不管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猶太人都保持著自己的民族特徵,但恰恰被德國人所掌握。
  • 希特勒為何要發動二戰?看看當時德國人的生活,讓人無比揪心!
    其實無論一戰還是二戰都是德國發動的,不過發動這兩次戰爭的歷史背景卻有很大的不同,一戰時德國國力和軍事實力都很強大,而二戰時期德國人早已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德國作為世界上老牌軍事強國,武器裝備先進精良,士兵戰鬥力強,部隊紀律嚴明,因此才能在很多戰爭中所向披靡,這也是德國為何連續兩次發動世界大戰,但是在二戰之前,德國的國內矛盾已經非常激烈
  • 被稱作最好的一部二戰劇集,竟然出自德國人之手
    有關二戰的研究著作汗牛充棟影片中一位德軍士兵談到自己如何會愛上射擊時說:「七歲的時候,我們的父親丟了工作,這時,弗裡德漢姆已經完全不代表自己了,他只不過是納粹殺人機器上的一個部件,他不去補射一槍戰爭臨近結束的一刻,弗裡德漢姆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選擇和那架殺人機器同歸於盡。
  • 戈培爾:我們從來沒有強迫人民,是他們選擇了我們
    這是一部紀實性電影,逼真地反映了希特勒人生的最後12天,第三帝國最後的日子。   蘇聯紅軍已經攻入柏林,希特勒(布魯諾甘茨 Bruno Ganz 飾)和情婦愛娃(茱莉安柯勒 Juliane Khler 飾)也躲到了掩體下。愛娃知道自己是來陪希特勒一起共赴黃泉的,但她並不後悔。即使在她向希特勒為妹夫求情遭拒絕後,她也和希特勒一起舉辦了最後一次的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