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來了,資本市場為啥都在搶這條賽道?

2020-12-24 騰訊網

12月16日至18日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碳達峰、碳中和」置於2021年重任之一,國家「十四五」規劃中也提出了碳中和目標與近期建成全球最大碳交易市場的部署,可見中國正在加速履行「碳」責任,擔負全球綠色經濟之責。

來 源 | 諾亞財富(ID:noahgroup)

什麼是碳中和?

碳中和(英語名carbon neutrality),意為通過二氧化碳去除技術應用(碳抵消技術),來平衡碳排放或完全消除二氧化碳的排放(淨零排放)。回溯人類發展的歷史進程,從農耕文明時期為滿足生活的鑽木取火,到近現代社會中因經濟活動增加而對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資源消耗走高的情形,都表明人類活動離不開能源。舉例而言,白居易《新樂府》組詩中第三十二首《賣炭翁》就描繪了唐代時期制炭的過程,而歐洲文明中從科學革命到工業革命的時代推進也極大依賴於煤、油、氣的貢獻。

然而,早期缺乏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毫無節制的碳排放已經導致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遭遇創傷;近現代經濟中,發展中國家對「GDP」的奮起直追向地球帶來新的施壓,全球氣候變化從隱性轉為顯性,繼而越發猖狂。

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披露的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9年是全球有記錄以來氣候最暖的;2005年至2015年間,平均海平面每年增長3.6毫米;世界氣象組織(WMO)表示,如果當下的溫室趨勢持續,至本世紀末全球溫度可能走高3-5度。

可見,國際社會碳中和行動,刻不容緩!

碳中和與ESG

ESG(Environment、Social Responsibility、Corporate Governance),即為環境、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三個英語首字母的縮寫,包含了企業對環境的影響、對社會的責任以及對內部治理的情況,是一種全新的評價企業的方式。

這一理念的發展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紀70年代,因發達國家欲緩解此前「重經濟輕環境」導致的汙染問題,而開始興起綠色消費及環保倡議。近年來因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組織(UN-PRI)的推動,遂在全球快速發展。

在碳中和與ESG的關係上,可以說,ESG是一份框架式的準則,而碳中和是能夠實現這一準則的方式之一。ESG中的「E」,將考察企業在直接運營和整體供應鏈中,對自然資源的使用和資源運營對環境產生的影響,碳中和恰是能源類企業的明確目標。

ESG在中國:小眾到主流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政策的調整,ESG越發在華受到重視。

2006年至2008年間,深交所與上交所分別發布關於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承擔的指引內容;2008年中國首發第一支真正意義的社會責任型公募基金,之後第二年,中國金融市場上相關責任投資基金的管理規模呈現明顯增長;

2018年,A股正式納入明晟(MSCI)新興市場指數和明晟全球指數,使得國際資本加大關注中國企業的ESG披露;

同年,中國證監會修訂的《上市公司治理準則》增加了環境保護與社會責任,明確上市公司對利益相關者、企業員工和社會環境等各方的責任,確立了ESG信息披露的基本框架。

2019年根據明晟提供的研究報告顯示,名晟中國指數成分股的ESG評級較2018年相比有所提升。

事實上,在明晟的ESG評級中,環境保護是一項重要的評價方向,自2013年以來,明晟中國指數的碳排放強度呈現明顯下降的趨勢,低於明晟新興市場的表現。

2020年9月2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在這一堅定有力的目標之下,預期中國企業將更多遵循ESG理念,疊加中國市場加大開放,預期國際資本也將更多考慮在華投資。

金融行業關注ESG的意義

首先,以風險角度而言,當下的世界,氣候變化加劇,山火、颶風、疫情……這些真實存在的物理風險 讓市場越來越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而各國採取的各類環境政策也讓相關公司的成本和盈利都大受影響,公司估值的變化給資產管理人帶來了不小的影響。藉助ESG對環境 社會管制等問題相對全面的覆蓋,資產擁有者和管理者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規避風險。

其次,隨著中國金融發展與資管行業國際化程度不斷提升,ESG在成熟市場上日益引起重視的投資策略必然會引起中國投資人重視;而國外機構投資者對符合ESG原則的金融產品偏好較強,也推動了中國資產管理行業投資理念的變革。

再次,ESG信息能更全面地反映公司的運營表現,投資實踐已證明 符合ESG理念的公司的長期投資價值相對來說更優於不符合的公司,這對投資人風險規避來說,是重要提示。

最後,從發展趨勢看,投資即是向未來下注,ESG已經成為未來的趨勢。當前我們的年輕一代更加關注企業社會責任、環境保護等公司主業外的表現,而在年輕一代的推動下,未來ESG投資也會獲得新的發展動力。

諾亞對ESG的未來踐行

自2015年開始,諾亞財富就自發地向全球領域的投資人發布一年一度的《諾亞財富可持續發展報告》,從而讓更多的投資者關注到諾亞的利益相關方,了解諾亞是如何履行社會責任,為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創造可持續價值。

在2019-2020年的報告中,諾亞向投資者清晰披露了集團架構、組織原則、核心業績表現、風控等重要信息,明確了諾亞在決策層、產品端、合規端、渠道端、組織人才中自上而下的ESG理念貫徹。

在這一系列的報告中,諾亞遵循國際GRI標準核心(Core)方案編制,聚焦於關鍵、實質性議題的披露。議題的範圍包括對組織內就能源和水資源使用的信息披露;對組織內外在人才僱傭培訓、多元化及平等、客戶隱私上的信息披露;以及對組織內外在經濟績效、市場表現、反腐敗和不當競爭上的信息披露。

此外,諾亞控股與其旗下的歌斐資產在2020年如期加入聯合國負責任投資(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 PRI),承諾未來將遵循六項負責任投資原則,並持續加強可持續發展與責任投資建設。

這六項負責任投資原則包括:

1. 將ESG問題納入投資分析和決策過程。

2. 成為積極的所有者,並將ESG問題納入所有權政策和實踐。

3. 尋求被投資實體合理披露ESG相關問題。

4. 推動投資業廣泛採納並貫徹落實負責任投資原則。

5. 齊心協力提高負責任投資原則的執行效果。

6. 報告負責任投資原則的執行情況和進展。

而諾亞的公益基金會長期關注自閉症患者,諾亞阿拉善項目持續為保護原始森林保駕護航。

站在2020年的轉口,我們將勇於承擔時代使命,奮力擔當有所作為。即使過去路荊棘,不滅心中盞明燈。

相關焦點

  • 「碳中和」屢獲強調 機構看好四大主題、十二賽道、三條主線
    來源:財聯社APP日前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根據目標,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要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推動煤炭消費儘早達峰,大力發展新能源,加快建設全國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要繼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實現減汙降碳協同效應。要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數據顯示,我國已提前完成2020年氣候行動目標,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重大貢獻。
  • 「碳中和」全覆蓋的上遊是誰?主力瞄上新的牛市賽道!股民留意!
    主力資金炒鋰電材料,誕生3.8倍的天賜;炒新能源車上遊器件,誕生21倍的立昂;那麼,「碳中和」全覆蓋的上遊是誰?主力已經瞄上新的牛市賽道,股民別再後知後覺了!1、A股主力太聰明了!自從「碳中和」戰略定調以來,主力機構就一直在跑步進場。
  • 「碳達峰」和「碳中和」劍指光伏市場 隆基股份獲高瓴資本青睞
    「八箭連發」國務院定調光伏「碳達峰」和「碳中和」激活光伏市場上周,國務院七部門可謂「八箭連發」,定調了我國光伏行業。「碳達峰」的意思是碳排放達到峰值,「碳中和」則意味著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站在「碳中和」的風口,光伏行業迎來新的發展。根據新時代證券研報,我國提出2030年新能源消費比重達25%左右風電、光伏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00GW,國內十四五期間行業預期高增長。
  • 張磊重磅出手,158億攬下「碳中和第一股」
    其中,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就是其中的主要任務之一。而從資本市場來看,深耕太陽能的隆基股份在很多市場人士眼中就是「碳中和第一股」。其實,除了碳達峰+碳中和帶來的三大產業利好之外,此次會議還利好種業、5G、晶片和物流等8大產業。那麼,誰將在未來的行情中跑出來?
  • 剛剛,張磊重磅出手,158億攬下「碳中和第一股」!最高層會議釋放...
    其中,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就是其中的主要任務之一。而從資本市場來看,深耕太陽能的隆基股份在很多市場人士眼中就是「碳中和第一股」。其實,除了碳達峰+碳中和帶來的三大產業利好之外,此次會議還利好種業、5G、晶片和物流等8大產業。那麼,誰將在未來的行情中跑出來?
  • 「碳中和」引爆,「風光」起舞
    「碳中和」引爆,「風光」起舞 綜合
  • 「碳中和」迎...
    張磊看上光伏產業  高瓴資本的明星效應已經從一級市場蔓延至二級市場。  今年以來,高瓴布局的醫藥板塊迎來了多年不見的牛市。  剛剛結束的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國家提出要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等八項重點任務,努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以高質量發展為「十四五」開好局。在此背景下,光伏、新能源汽車兩大方向,無疑是大勢所趨。
  • 「碳中和」雄心下,全球格局會發生哪些變化?
    「碳中和」聽起來「人畜無害」,為啥卻不是人見人愛?這些「大門外」的朋友們的家底,暴露了「私心」。在「碳中和」大門前徘徊的國家,一類是老牌的資源輸出國。大量的廉價勞動力是它們承接製造業轉移的資本,「碳中和」目標的提出必然會增加這些國家發展經濟的成本。「碳中和」版圖目標被世界政治經濟深刻塑造著。變化 「碳中和」不僅僅是一個環境議題,將會給全球格局帶來深刻的變化。
  • 一圖讀懂 | 都說碳中和,啥是碳中和?
    一圖讀懂 | 都說碳中和,啥是碳中和?來源 | 人民網原標題:《一圖讀懂 | 都說碳中和,啥是碳中和?》
  • 「碳中和」來了,煤炭行業如何接招?
    那麼,長期貼著「高碳」標籤的煤炭行業,應怎樣「奮力向上躍起」才能夠到「2030年碳排放達峰、2060年碳中和」目標?(文丨本報記者 武曉娟)減什麼?二氧化碳和甲烷「碳減排是過程,碳中和是目標。目前,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海平面升高、極端天氣頻發,農業生產和生物多樣性受到直接威脅,對人類影響日益深重。
  • 姜燕:投融資行業如何助力實現碳中和目標?
    不久前,中國提出「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目標的提出,表明了中國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推動低碳發展方面的鄭重承諾,也勾畫了綠色低碳轉型的路線圖。
  • 什麼碳中和?
    要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推動煤炭消費儘早達峰,大力發展新能源,加快建設全國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 要繼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實現減汙降碳協同效應。 要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 說說碳中和的那些事兒
    新華社北京12月24日電題:說說碳中和的那些事兒新華社記者高敬「碳中和」成了熱詞。從今年9月的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到12月舉行的氣候雄心峰會,我國多次表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奈雪的茶彭心:茶市場比咖啡市場潛力更大,2020賽道資本更聰明了
    談到今年資本對新式茶飲行業的態度時,彭心這樣說道。「所以這次疫情也讓我們意識到,帳面上一定要有充分的現金。」根據第二屆「飲」領者峰會發布的《2020新式茶飲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今年資本對新茶飲賽道的投入超過40億元。這一數字相比其他消費賽道和2020整體並不樂觀的一級市場,似乎折射了資本一定的觀望態度。
  • 實現碳中和 我們對2060年的承諾-認識碳中和
    北極星大氣網訊:在今年9月召開的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中國向外界承諾於2060年實現碳中和,這意味著什麼?畢馬威近期將發布碳中和系列文章,介紹碳中和的意義及影響。本系列文章共三期,本次為第一期,主要介紹碳中和的基本認識。
  • 中國將如何邁向「碳中和」?
    由於實際生產生活中不可能不排放二氧化碳,「碳中和」的概念其實是通過擁有等量碳匯或國外碳信用衝抵自身碳排放,來實現淨碳排放接近於零。發電和工業端以及交通部門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從中國的能源消費和碳排放現狀來看,在資源稟賦的約束下,中國的能源結構仍然以化石能源為主。
  • 周末最大利好已定,強烈關注碳中和
    之前的封城都封了個寂寞,現在又來封。想想吧,聖誕節還有那麼多聚會...其他數據還比較穩定,周末消息1,12月18日晚間,美國商務部正式發布公告,以「保護美國國家安全」為由,將共計77個實體列入「實體清單」,其中絕大多數為中國公司、高校或個人,中芯國際、大疆等公司在列。
  • 解答丨「碳達峰」和「碳中和」都是啥?一起來了解下
    解答丨「碳達峰」和「碳中和」都是啥?在這一背景下,世界各國以全球協約的方式減排溫室氣體,我國由此提出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碳排放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經濟發展需要消耗能源。暨南大學環境與氣候研究院院長邵敏介紹,「碳達峰」就是我們國家承諾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後再慢慢減下去;而到2060年,針對排放的二氧化碳,要採取植樹、節能減排等各種方式全部抵消掉,這就是「碳中和」。
  • 早評:碳中和得勢不饒人,敢於與時代紅利共呼吸
    會議強調,明年要著重支持金融科技依法規範發展,堅決反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明年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精準、合理適度。要完善貨幣供應調控機制,保持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處理好恢復經濟和防範風險的關係。2、國家能源局局長章建華表示,今後,新能源的發展基本上不需要國家補貼,主要由市場決定。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消納,就是把新能源電力消納好。
  • 環保專題報告:碳中和,離我們還有多遠
    問題三,碳中和對能源投資究竟有什麼影響?從投資的角度我們認為將圍繞三條主線邏輯去選擇投資標的:第一、技術變革帶來的市場份額變化是主線。看好整車企業中同時具備軟硬體能力的潛在公司,看好車載晶片、車載通訊、 路邊單元等藍海賽道,建議關注出行服務類公司伴隨高級別自動駕駛落地帶來的成 本下降和運營效率提升。看好整車企業蔚來、建議關注小鵬(未覆蓋)。第三、怎麼選擇穿越周期者,成長賽道中的傳統行業,技術變革中仍然不變的是原材料 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