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書說過,劉邦為了攻打雍齒,先是投靠了楚王景駒,後來又投靠了項梁。
為什麼劉邦要不停地換東家呢?這事還要從頭說起。
陳勝被章邯打敗之後,正在巡視揚州的召平為了對付章邯,毅然渡過長江找到了項梁,讓他渡江擊秦。
項梁帶領八千江東子弟渡過長江後,陳嬰、英布、蒲將軍等紛紛來投,沒幾天的功夫,項梁手下就有了6、7萬人。
實力一漲,人的本性就顯露出來了,項梁仗著自己人多,以陳勝生死不明,自立為楚王是大逆不道為由,舉兵討伐景駒。
這理由實在是夠荒唐,一個楚將之後竟然因為一個外人陳勝,舉兵討伐一個楚國王族之後,真算得上是厚顏無恥。
不過,在那個年代,沒有什麼道義可言,拳頭大就是硬道理。景駒雖然是王族,但也不頂用,最後被打得死於非命。
項梁為什麼要打景駒呢?大鵬認為這個時候的項梁有自立為王的野心,因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說法實在是太有煽動性。
但是,很不巧,正當項梁得知陳勝已死,自己摩拳擦掌,準備自立為王的時候,有個叫範曾的老頭突然跳了出來。
他對項梁說,陳勝的失敗是必然的,因為他以扶蘇、項燕的名義起兵,卻自立為楚王,這樣做不得人心,自然難以成事。
您現在振臂一呼,應者雲集,並不是您有多牛,而是因為你們項家世世代代都是楚國的忠臣,你可不要走陳勝的老路啊。」
聽完範曾的話,項梁就像是三伏天被劈頭蓋臉澆了一盆涼水,整個人都跳了起來,這話說得太有道理。
秦滅六國不過十幾年,六國的遺老遺少還有很多,如果要拉攏利用他們,就只能尊重他們的習慣,封六國後裔為王。
因為在眾人眼裡,楚王還是羋氏的,自己只是輔佐楚王的將軍,如果擁兵自立,很容易被扣上不忠的名義。
如果自己自封為楚王,那些曾經同殿稱臣的遺老遺少就會內心不平衡。如此一來,自己的政權估計也就不會穩當了。
雖然自立為王這條路,現在還走不通。可是,項梁又不想失去手中的權力,怎麼辦呢?那就只能立一個傀儡。
經過艱苦尋訪,項梁找到了放羊的熊心,並將他立為楚王,軍事大權呢?當然還掌握在自封為武信君的項梁手裡。
只要王位上的人是楚王之後,大權掌握在誰手裡,大家並不太在意。王位就像是一條底線,只要不過線,怎麼整都可以。
大鵬覺得,要是範增早點出山,給項梁講清這個道理的話,估計項梁也不會非要殺死景駒不可,兩人還是有合作機會的。
參考資料《史記》《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