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商獻血「狀元」陳澤人:救人是最要緊的事(圖)

2021-01-07 中國臺灣網

正在獻血的陳澤人。(葛鳳章 攝)

記錄著陳澤人獻血記錄的證書。(葛鳳章 攝)

  中國臺灣網3月6日上海消息  他是一名普通臺胞,卻在上海獻血200餘次,3次獲得上海無償獻血白玉蘭獎;他是一名普通臺商,卻心繫貧困兒童,為了孩子的笑容,傾其所有扶貧濟學。他就是上海臺商獻血「狀元」陳澤人。

  見到陳先生,是在上海徐匯區漕寶路的一個公寓式小區裡。高高的個子,勻稱的身材,臉上笑容可掬,精神十分飽滿。如不是事先做了「功課」,任誰都不會相信他今年已經59歲了。正是這位59歲的臺胞將自己的大愛播散在了黃浦江邊,十年間無償獻血200餘次,成為名副其實的獻血「狀元」。

  鮮血,生命的希望

  陳澤人1976年畢業於臺灣東吳大學會計系,兩年後獲得了碩士學位。然而,獻血卻早在他高中畢業那年就開始了。那年他聽說A型血特別緊缺,儘管當時患有偏頭疼和哮喘,但想到只要能救人,就應該毫不猶豫去做。於是毅然去獻了血,那一次他獻血兩袋,500毫升。

  2003年,陳澤人來到上海發展。有一次他在電視裡看到一則消息,得知一位孕婦分娩急需輸血,而她的家庭沒有人獻血因此沒有用血指標。陳先生看到上海血庫存量緊張,民眾對獻血還有顧慮。但是,血液無可替代,要救人,只有互助。於是,他決定在上海繼續獻血行動。

  獻血分兩種,一種是全血,二是成份血。全血是鮮血者直接輸出的鮮血,而成份血是獻血者的血經過密封安全的機器分離,把救人急需的血小板和血漿留下,把其他成分仍然還回獻血者體內。陳澤人獻的就是成分血。獻成分血由於需要專用設備將血液體外循環分離,所以一般都要到血站進行,按照大陸有關規定,獻成分血者每28天可以獻一次,每次1至2袋,每袋260毫升(一個治療量)為一次。陳澤人不僅一獻就是兩袋,而且常常是走到哪獻到哪。

  在上海血液中心的牆上,裝飾著一支獻血者照片組成的「溫度計」,陳澤人的照片就放在顯著位置。血液中心副主任沈行峰指著照片說,這些都是獻血的功臣。陳澤人在這些功臣裡也稱得上「狀元」了,三次獲得上海市無償獻血白玉蘭獎。

  採訪第二天,又到了陳澤人獻血的日子。因為經常來,這裡的工作人員與他都很熟悉,說話間,陳澤人已經躺在採血機連帶的椅子上開始採血了。這一天,陳澤人又獻了兩袋成分血,獻血次數達到202次。

  現在,陳澤人正用自己的行動影響、帶動著更多的人加入成分獻血隊伍。在陳澤人鄰座一位正在獻血的女士表示,自己和陳先生是在獻血時認識的。當時檢驗時醫生說她血色素低,不能獻。是陳澤人告訴她,提升血色素要食療,多吃水果、菠菜,陳澤人助人為樂的精神,使她很受感染,現在成了向他學習的「粉絲」。

  在陳澤人的影響下,陳澤人太太和孩子也都獻過血。大女兒在臺灣一家會計師事務所工作,前不久出差到上海來為臺資企業審計,專門到血液中心獻了成分血。兒子到上海來參觀世博會時,也獻了血,現在已經有70多次的記錄了。

  愛心,做人的本分

  用陳澤人的話說,他在上海10個年頭,已經是上海人了。獻血是自己為第二故鄉的民眾獻的一份愛。在上海,他3次獲得「白玉蘭」獎,3次獲國務院衛生部頒發的金獎。

  但陳澤人獻愛心,絕不僅僅於獻血,還竭盡所能,幫助貧困兒童,所有收入。除了他自己生活和家庭外,基本全部用於賑濟需要幫助的兒童。他說:「愛心,是做人的本分。」

  2011年12月6日,陳澤人在電視新聞裡看到一對農民夫妻大量種大白菜想賣個好價錢給自己的女兒治病,卻遭遇當年白菜滯銷,每斤才賣兩毛,不夠僱人收菜的工錢。看到這則消息,陳澤人急得不得了,幾經周折,找到了這戶農民的住址,給這戶人家寄去了500元錢,聊表了自己的心意。

  上海現在外來農民工很多,接踵而來的是子女上學和接受教育的問題。陳澤人經常出入農民工集居的地區,找當地學校,和校長聯繫,提供困難學生名單,幫助貧困家庭的學生。

  現在,陳澤人在浦江兩岸聯繫了7所民工子女學校,每個學校資助五六十名貧困學生,根據不同情況,每位學生受助300—500元不等。陳澤仁表示,學校總是按分數論英雄,但一個學生成績差,說不定就是因為家庭條件差,沒有更多時間讀書引起的,那才真正需要幫助。陳澤仁希望啟發這些眼前有些困難的學生的心靈,讓他們看到希望,展露笑容。

  是的,為了讓孩子們稚嫩的臉上有笑容,陳澤仁組織孩子們參觀毗鄰東方明珠的海洋世界;安排孩子們吃漢堡和炸雞;指導孩子們發揮自己的聰敏才智開展創意活動……

  智慧,幫他人成功

  許多企業,由於種種原因,虧損嚴重,瀕臨破產,而管理層卻束手無策。陳澤人現在的工作,就是救這些企業,讓它起死回生,扭虧為盈。陳先生稱之為:「再造工程」。這些年來,陳先生成功地救活了20餘家企業。

  對於挽救企業,陳先生坦言,難度很大。但是一個企業,像金融海嘯中的「雷曼兄弟」垮了,40%的職工就失業了。所以,看起來是救企業,其實也是救人。翻開陳澤人的履歷,他在2000年之前,有25年在教書,主要傳授管理、財務、稅務、審計方面的知識,可謂桃李滿天下。令陳澤人興奮的是,當年他教過的學生,現在有不少成了企業高管。過去從來沒有聯繫,現在通過辦培訓班、企管交流,公司顧問等活動,又在上海見面了。

  談到臺資企業在大陸的發展,陳先生認為,投資發展企業,環境認知要透徹。臺商到大陸來投資,同文化、同語言,由於血濃於水的關係,互相很容易理解和融合,這些都是獲得成功的基本因素。(中國臺灣網上海臺辦通訊員葛鳳章) 

相關焦點

  • 六旬臺胞陳澤人大陸獻出300袋血小板
    陳澤人來南京宣傳無償獻血。  「1969年,臺灣開始實行無償獻血,我二姐成為第一個無償獻血的人,為了救她得白血病的同學。姐姐告訴我,病患可以因病死亡,但不能因缺血而死亡。因為輸不到血而死亡,這是極其冤枉的事,我們不能讓這樣的事情發生。」這樣觀念的種子,早就在陳澤人心裡生根。
  • 「我要救人」!常州一大學生緊急跨省獻血救命
    當時只有一個念頭:我要救人。」  王睿說,由於血液有保質期,稀有血型需要獻血者到患者所在醫院的血站獻血。在和輔導員說明情況申請出校後,王睿買了最早的一班高鐵前往上海。下午一點左右出發,血站16:30關門,王睿需要與時間賽跑。   出了高鐵站、地鐵站,他又小跑一公裡,終於到達上海市長海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血站。為了救人,王睿決定獻血400ml。
  • 「觸動心靈,為愛舉手」獻血明星齊聚堂
    著名心理學博士張怡筠女士的「特殊生日」 上海2012年11月7日電 /美通社/ -- 今天,著名心理學家張怡筠博士加入到「觸動心靈,為愛舉手」無償獻血的大家庭中,在其先生的陪同下首次捋袖捐血,並與「獻血達人」陳澤人先生、獻血宣傳志願者及通過觸動傳媒互動螢屏預約報名獻血的社會人士
  • 救人又獻血,子弟兵再次行動
    救人又獻血,子弟兵再次行動 2021-01-12 13: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這位頭戴鴨舌帽的男子走上夜市獻血車 市民:原來是他!
    新民晚報訊(通訊員 諸廣宇 記者 郜陽)昨天是端午節,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低調登上位於安義夜巷的流動獻血車,擼袖獻血救人。被大家認出後,張文宏和獻血者們熱情互動,呼籲上海市民還是要多多獻血。
  • 疫情期間血站告急,56歲大叔騎4個小時自行車毅然獻血
    何士華56歲,是一名獻血志願者,2006年至今他獻血次數已經上百,獻血總量超15萬毫升,對他來說獻血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和責任。在疫情期間,血站告急,由於公路鐵路都不通,何士華於今天一大早就全副武裝騎上自行車從阿城出發,歷經4個小時到達了華南城獻血,「就算再冷再累,只要能救人,一切都是值得的!」何士華說。(圖為何士華在獻血)
  • 她血液珍稀,卻大愛無疆救人於緊要關頭
    因為血型特殊,陳秀生時刻等待召喚,做救人於水火之中的「消防員」。在世界獻血者日前夕,記者採訪了她獻血背後的故事。6月13日,記者來到陳秀生家裡採訪。由於長期熬夜,她的眼睛有些烏青,但是精神抖擻,一身休閒裝扮,笑容溫和,如鄰家大姐姐。談及如何發現自己的血型是「熊貓血」時,陳秀生告訴記者,2005年,21歲的她對獻血了解不多,只知道血液可以救人。
  • 全國獻血最多的人!南昌的哥黃新建 16年獻血131次!
    2004年開始,他就開始堅持義務獻血,而這已經是他第131次獻血。 第一次之後我就體會到,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血脈相連,我想為社會做一點貢獻,就把這件事堅持了下來。」 黃新建說,從2004年開始到現在,16年裡,他每年都會多次獻血。目前,黃新建的累計獻血量已經達到10萬毫升,相當於20個成年人的總血量,搶救了很多人的生命,是熱血救人的先鋒模範。每次獻血後,黃新建都會注重休息,加強營養,所以身體一直都很健康。
  • 醫生提醒:獻血前3件事,獻血後2件事,先了解清楚再去獻血
    實際上,大部分人或許都有經歷過或身邊人有過獻血的經歷,或許是在逛街時看見獻血車輛主動上車獻血;也或許是三五成群,好友一起約上每年獻一次血,作為長久感情的見證;還有的是單位和學校組織大家前往參加的獻血。不管怎樣,積極獻血,是一件值得肯定和鼓勵的好事情。但對於獻血,你有沒有注意過這些問題呢?獻血有2個好處挽救他人生命。自願獻血,是為了挽救他人生命的體現。
  • 梅州這位「獻血達人」光榮「退休」
    (受訪者供圖)  ●本報見習記者 朱綺輝  家住梅縣區城東鎮石月村的黃國雅堅持無償獻血18年,累計參與無償獻血150次,獻血總量超3萬毫升,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平凡人的無私大愛。他說:「獻血是一件高尚的事,能救人性命,但也是一件平凡的事,每個人都能做到。」  無償獻血總量累計超3萬毫升  日前,記者來到黃國雅的家中,見到了這位精神矍鑠的老人。
  • 「臺商3.0」開創新事業(圖)
    「臺商3.0」開創新事業  雖然跟徐巍年齡相差無幾,但莊為傑是名副其實的「三代臺商」。莊為傑爺爺莊士淦,是最早「登陸」的一批臺商,20多年前來到廈門設立農正房地產,從事房地產開發;父親莊大正則經營IT數碼商城;到他來接手經營大正電腦城時,被冠以「臺商3.0」的標籤。
  • ...無償獻血|醫務人員|上海市血液中心|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瑞金醫院
    來源/市衛健委供圖(下同)3月6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的60餘位醫務人員來到上海市血液中心開展無償獻血活動。  瑞金醫院黨委委員、血液科主任醫師、上海市三八紅旗手標兵趙維蒞積極響應號召捋袖獻血。「醫院門診恢復後,病人對於血液的需要會更大。」
  • 18年累計獻血150次,總量超3萬毫升!梅州阿伯完成特殊「退役」
    2020年12月24日,是他和妻子的結婚紀念日,也是他滿60周歲前最後一次獻血的日子(國家標準規定無償獻血年齡上限為60周歲)。那天,黃國雅如常來到市中心血站,完成了一次於他而言既平常又特殊的獻血。「這是一件很平凡的事,我不覺得有什麼。」回憶這些經歷,黃國雅淡然一笑。黃國雅在60周歲之際最後一次獻血。
  • 獻血會傷元氣?NONONO,獻血不僅能防癌,還有意想不到的「福利」
    貴州省人民醫院輸血科主任楊眉介紹,根據《貴州省獻血條例》規定,無償獻血者本人臨床用血時,累計獻血400毫升以上的可終身無限量免費享用所需血液;無償獻血者的配偶、子女、父母臨床用血時,可按所獻血量免費用血。 在醫療機構用血後,需要先進行繳費,然後再持票據、獻血證及親屬關係證明等憑據到當地血液中心進行報銷。
  • 瀋陽男子堅持每半年獻血一次 今年他要為白血病患兒捐幹細胞
    39歲的瀋陽人王楠第一次獻血是在大學二年級,至今累計獻血1600毫升。近年來,除了堅持每半年無償獻血一次,他還開始每月跑步200公裡以上,堅持健康自律的生活習慣,而他鍛鍊身體的目的其實是為了實現一個心願——捐獻造血幹細胞救助他人。
  • 武漢市民積極響應無償獻血倡議 三天獻血近百萬毫升
    (抗擊新冠肺炎)武漢市民積極響應無償獻血倡議 三天獻血近百萬毫升中新網武漢4月10日電 題:武漢市民積極響應無償獻血倡議三天獻血近百萬毫升作者 武一力圖為市民有序等待獻血 張智 攝「武漢是座英雄的城市,武漢人民是勇敢、熱情且無私的人民。」她說。圖為武漢血液中心為愛心市民準備的「感謝狀」 武一力 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過去兩個多月,武漢街頭出行人數斷崖式下降,日均參與獻血的人數僅約30人。
  • 【崑山故事】龔衛初:老龔家的獻血卡
    2016年初,龔君又一次走進獻血點,無償獻出了200毫升鮮血。這已經是他第八次無償獻血了,他手中的一本獻血卡上寫滿了他獻血的記錄。而同樣的獻血卡,龔君的父親龔衛初有十幾本。龔衛初,澱山湖鎮供電所的一名抄表工,他個頭不高,微胖,臉龐白裡透紅,身坯結實。他說,自己身體很健康,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常年獻血。龔衛初第一次獻血是在1995年。
  • 郴州:姐弟三人均獻血超百次「我們獻血就是想幫助更多人」
    在何志俐的手機裡,存著一份特有的家庭獻血記錄表,裡面存儲的數據,估計會讓不少人驚嘆。在數據中,大弟何志清與小弟何志龍分別獻血108次和133次。雖說姐弟三人均為百次獻血者,但這難能可貴的不凡之舉在他們眼裡,卻只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當說起姐弟三人為什麼會一直默默堅守在無償獻血的道路上,何志俐只是說:「我們獻血就是想幫助更多人。」何志俐正在捐獻機採血小板。
  • 獻血之後會不會貧血?
    一說起獻血,很多人都會有疑問:獻血會傳染疾病嗎?是否會引起貧血?會「上癮」嗎?寧波市中心血站專家介紹,定期獻血無損健康,正規血站獻血是安全的,不會傳染疾病。建議:獻血後注意多補充水分,吃些雞蛋、瘦肉和新鮮蔬菜、水果即可。誤區二:經常獻血會「上癮」真相:獻血不會上癮不少人誤以為,獻血10次、20次甚至更多的人,是因為已經獻血上癮,一不獻血就難受。
  • 暗戀女子多年 臺商事業有成送千朵玫瑰被拒(圖)
    暗戀女子多年 臺商事業有成送千朵玫瑰被拒(圖) 2015-07-27 10:19:4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朱念     臺南市一名臺商暗戀某位女孩多年,最近他鼓起勇氣送1000朵玫瑰告白,無奈她已有意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