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的「工作方法」為何如此重要?壹美美術館來回答

2020-12-27 騰訊網

開幕式嘉賓合影

藝術家如何工作?對於絕大多數觀眾而言,這可能極為陌生,也毫無意義。人們關注的是美術館牆壁上和展臺上,那些被打上聚光燈的「藝術」。至於作品怎樣被創造、過程如何,並不重要——它們只是服務於最終那個「結果」的「手段」。

在這個展覽的每一件作品的背後,都有著極為具體而特殊的「理由」,以及服務於這些理由的「工作方法」。在這裡,作為一個現代人的藝術家的時間、空間和身體變得尤為重要,正是它們生產出「當代」的「經驗」。儘管我們看不見它,但看不見的不等於不存在。

——盛葳

2020年8月1日下午,一個名為「工作方法:藝術家的時間、空間與身體」的展覽在中關村壹號壹美美術館開幕。該展覽由北京實創科技園開發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主辦,壹美美術館承辦,盛葳擔任策展人。

展覽開幕式由壹美美術館執行館長路貝主持,總策劃程辰博士致開幕詞,策展人盛葳博士現場解讀此次展覽的「工作方法」,參展藝術家譚平、隋建國、朱金石(由程辰代致辭)和張羽依次發言,闡釋自己的「工作方法」。路貝女士向支持本次展覽的各級政府、主協辦單位、園區企業、媒體、學校及社會各界人士表示感謝。最後,海澱區委宣傳部副部長楊軍昌進行總結髮言,並宣布展覽開幕。

展覽總策劃程辰

展覽總策劃程辰說:「當代藝術體系在自我建構過程中,必然存在視野之外的盲區,有的領域可能正是藝術創新的核心地帶。藝術探索可以是對既定秩序的補充和發展,也可以是全新的顛覆和破壞。藝術家在構想、過程和結果之間不斷的實驗,這些悟道式的重複性工作產生了與其生命體驗共振的愉悅或痛苦,也讓藝術家跳脫出具體而繁瑣的現實生活,進入一個孤獨而私密的精神世界,他們的工作方法也由此逐漸顯現出來。」

策展人盛葳

策展人盛葳在開幕式上為大家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微演講」,系統的梳理了藝術工作方法的歷史和理論,並以4位參展藝術家的作品為例進行闡釋。他說到:通常在參觀展覽的時候,觀眾無法看到作品的創作過程,只能看到最終的作品。作品固然重要,但與此相關的創作過程也非常值得研究。而此次展覽,就是以四位藝術家各自的藝術探索和工作方法為例,討論「工作方法」。

本次展覽對藝術家工作方法的展現與以往展覽均有所不同,每位藝術家展出的作品雖少,卻可清晰直觀地講述每個人的工作方法——

《無題》系列 譚平 200×200cm

譚平創作視頻

譚平僅展出3幅的繪畫,在單一灰色覆蓋的繪畫對面,則有一件影像作品,完整的記錄了「灰畫」的創作過程。通過視頻,我們可以看到在沉悶的灰色下面,有著豐富的多層畫面;

《長桌》隋建國 1994件 綜合材料 尺寸可變

《長桌》 局部 隋建國 1994件 綜合材料 尺寸可變

隋建國自2008年以來隨手捏成的1994塊「泥塑」,這些形象各異的泥團留下了無數個藝術家本人的「此時此刻」,身體的印跡、力道的大小、運動的軌跡,一切都自然而然,見證和記錄了隋建國在具體時空條件下的一切;

《白塔寺》局部 朱金石 裝置、畫布、畫框 600×180×180cm 2008年

《鐵架上的彩虹》朱金石 油畫顏料、亞麻布 100×80cm 2019年

朱金石排列7米多長的空白畫框,鋪滿厚厚顏料的繪畫。朱金石的「厚繪畫」處在視覺與觸覺的交叉地帶,具有強烈的藝術史、藝術理論和藝術現實針對性,每一件作品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極為具體的時間、空間乃至情感;

《指印 2020.7.12-30》張羽 指印行為、宣紙、水1100×140cm 2020年

《指印 2020.6.5-7.11》局部 張羽 指印行為、宣紙、水1100×140cm 2020年

張羽帶來的「指印」是充滿密集指紋的宣紙,他用清水在宣紙上按壓,「筆墨」從他的畫面中完全隱退,留下的唯有宣紙和指印。最近,張羽甚至放棄了「紙」,用清水在地上指印,時間流逝,一切都不復存在,留下的唯有看不見的身體的經歷和體驗。

4位藝術家的創作過程體現出此次展覽最重要的三個要素:時間、空間和身體。時間對應著藝術家的創作過程,空間體現創作軌跡,而身體則力行著創作產生的經驗。

參展藝術家譚平

難得一見的是,開幕式上參展藝術家自我揭秘了創作方法。譚平說:「繪畫創作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從畫草圖開始,最終完成一個想像的畫面。前些年我還在美院工作,有著繁重的行政工作,不能像職業藝術家一樣進行規律地創作,經常剛一拿起筆,還沒進入狀態就不得不離開畫室。但我又熱愛繪畫,離不開繪畫,便乾脆只要有機會就拿起畫筆在畫布上畫十分鐘、二十分鐘,我給自己定下規則,要求自己至少要畫滿這一塊畫布,比如我曾規定自己在十分鐘之內畫滿整幅畫。這種忙碌的、見縫插針的繪畫狀態使「畫什麼東西」這件事情消解了,畫畫這個行為本身變得重要起來。第二次再面對這個畫面時,便會用厚重的顏色,將上一次繪畫的成果塗掉。這是一個反覆交替的,繪畫用的板既然帶有共性,帶有破壞性,將以前的一切覆蓋,意味著重新開始。

《無題》譚平 布面丙烯 200×200cm 2018年

本次展覽中的灰色作品《無題》系列,就是這樣經過幾次三番地畫完又塗抹。現在,我很多的創作便是以這樣的方式進行。我將這種個性與共性、建立與摧毀平衡起來,兩者既重要又不重要。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失去了終點,作品可以不斷地重複,我也可以不斷地工作下去。「

參展藝術家隋建國

隋建國說:「我在美院作為老師,開始研究傳統泥塑技巧,繼而去研究抽象雕塑,最後開始研究觀念藝術。2008年,我在不斷尋找自己的工作方法時,索性一閉眼,用一團泥捏了『盲人肖像』,然後再用傳統雕塑方法放大出來,此時雕塑竟然體現出了驚人的震撼力。繼而又睜開了眼睛,但讓眼睛『無效』,只依靠身體,依靠手的『自主性』,不斷去嘗試不同的捏法。2017年,我翻出了近十年捏的此系列所有作品,發現即使眼睛「無效」,但規律依然清晰可見。一個好的藝術家想做一個好的作品,成為好的藝術家,其實沒那麼重要,你不去控制它,它依然運轉得很好。」

參展藝術家張羽

張羽說:「中國繪畫史與西方藝術史在藝術家面前是兩座山。開始時,我給自己定了一個方向:中國繪畫歷史深厚很難去超越,西方藝術史中獲得成功的藝術家,也很難因循著他們的邏輯去超越,所以唯有在自己的認知、自己的立場之上,構建自己。畫了很多年的水墨,我最終意識到這支筆對我來說是無法逾越的,只有放棄筆,才能真正的面對自己。

《指印系列》張羽 指印行為、宣紙、水 1100×140cm 2020年

八十年代,我開始用手指去繪製指印,直到今天曆經了三十年。這之間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針對水墨畫和西方繪畫,我仍舊使用水墨和色彩,在指印中尋找自己的可能,嘗試多種媒介:宣紙、玻璃、膠片、泥巴甚至是鋼板。2005年,我突然意識到,水墨畫問題的根本是水、不是墨,這樣就不會留下痕跡。我發現無論怎樣創造藝術,都是完成一種形式,所有的表達都只是藝術品不是藝術。我希望我的創作能離開藝術離開藝術品,離開形式,我想讓形式消解,結果消失。所以現在我開始在水泥地上用水按壓,痕跡不在,指印表達的所指便不復存在,這也回答了我三十年對藝術形式的思考。」

北京市海澱區委宣傳部副部長楊軍昌發言並宣布展覽開幕

總策劃程辰宣讀了朱金石的書面致辭:「這是一個讓藝術品消失的藝術展覽,作品就在眼前,但是藝術品無法看見。藝術家有意識地把完成的藝術品塗蓋掉,藝術成為了塗蓋後的藝術。藝術家把雕塑泥交給雙手,居然還要蒙住眼睛,雕塑成為了取消雕塑過程的雕塑。水墨宣紙無疑是最有傳統魅力的依據,但是水與宣紙的藝術同樣也使傳統不能浮出水面。當代藝術無法起死回生,新的工作方式與創造的結局讓我們充滿困惑,但這恰恰是中國在四十年之間藝術的根本變化,當代在我們剛剛聽到它的名字時早已從我們身邊走過。今天所有的觀眾都是幸運的,都是見證中國當代美術館、當代批評、當代藝術的見證者。」

開幕式現場

藝術中國現場對話策展人盛葳

藝術中國:以「工作方法」為線索進行策展的想法是如何誕生的?

盛葳:這幾年國內的策展人和評論家,都關注到一個比較獨特的現象,就是藝術家創作的過程變得很重要,其實我覺得可能不是我一個人,而是好多人都在關注這個事兒。但是藝術家的創作過程,到底如何去定位?它有什麼意義?每個人都在做不同的解釋,但好像沒有找到一個相對比較固定的概念。

《2020年八月的一次會議》 朱金石 畫布、畫框、顏料 160×180×10cm 2016年

我想用工作方法這樣一個概念去切入它,比如說「重複性書寫」,不斷地靠身體重複,高名潞和慄憲庭先生都做過,但最後的定位點不太一樣,比如慄憲庭用的是「念珠與筆觸」,高名潞用的是「意派」,其實都跟過程有關係。這些作品的結果大概都不是最重要的,它們只是過程的一個最終呈現,但是它本身並不是一個完整的審美對象,它只是一個提供了一個通道去切入到之前的過程和觀念中去。

所以我想工作方法大概是最有效的一種辦法,因為他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套比較完整的工作方法,這是這套工作方法來控制它的過程,生產它的藝術觀念,我想工作方法是一個最好的切入點的選擇。

《2020年八月的一次會議》局部 朱金石 畫布、畫框、顏料 160×180×10cm 2016年

藝術中國:從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整體進程來看,您認為哪些藝術家是可以進入到這個範疇進行研究的?

盛葳:今天展出的四位藝術家都是特別成熟的藝術家。要有自己的工作方法,年輕的藝術家大概比較難做到,因為年輕藝術家多半是處於起步階段,他還在進行各種各樣不同的嘗試,他就有很多不一樣的工作方法。

雖然這幾位藝術家也有各種各樣不同的工作方法,但是他們都有一個統攝性的一個東西可以把這些方法凝聚在一起。比如說有年輕的藝術家是做觀念藝術,他大概這次這樣做,下一次做他會很不一樣,只能說他有一個關注的領域,或者說有一種價值觀。比如說前衛藝術或反藝術,實際上這是一種價值觀,或者新媒體藝術家,這是靠作品媒材或領域來決定的,而不是工作方法。我說的工作方法是觀念意義上的,而不是指攝像或者是用筆畫油畫等這樣形而下的方法。

《健身器系列》局部 隋建國 綜合材料 尺寸可變 2010年

藝術中國:這次比較有意思的一點,每位藝術家的方法都與身體動作有一定的關係,這是特別考慮的一方面嗎?

盛葳:對,這個展覽的標題我也是做了比較嚴格的限定。工作方法,比較具體地體現在哪幾個地方?就是體現在時間、空間和身體三個方面。這幾個藝術家的創作呢,第一,都有時間的流逝,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很重要,第二,在這個時間流逝的過程當中,他們敞開了新的空間。比如說朱金石的繪畫,繪畫原來是一個平面空間,他讓我們意識到繪畫實際上是一個物質性的存在,它有一個立體的空間,這個空間是靠物質來呈現的;比如譚平老師的畫,實際上是靠身體運動來實現的,展覽中配合有一個視頻。如果畫很小幅的繪畫,不需要整個身體來運動,動作在手臂的範圍內,如果超出手臂的長度,就必須調動身體,這兩個尺幅的畫,是不一樣的,因為有了身體經驗的參與和調動。隋建國老師也是,不但雕塑本身是空間,而且他有時候還一邊散步一邊捏,比如走3000步捏一塊泥,其實他整個人都在運動,所以最後他的時間和空間又跟身體掛鈎起來,身體才是最終的核心。

《鐵架上的彩虹》局部 朱金石 油畫顏料、亞麻布 100×80cm 2019年

藝術中國:這次展覽特別整理了世界藝術史上很多藝術家的工作方法,用圖片做了一面牆,在這個過程裡您有沒有發現一些規律性的東西?

盛葳:這面牆的是我們專門給普通觀眾來設計的,用於展示藝術史中不同地區和不同時代的藝術家的工作方法。包括藝術的起源,比如說古羅馬博物學家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講的藝術起源的故事,還有比如聖徒路加,被視為畫家這個行業協會的保護人,(圖片中)他正在畫聖母子等,傳統的繪畫的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它會被限定在工作室,因為它需要一套很複雜的系統,比如說有人給他磨顏料,有人調製顏料,這些東西都帶不出去的,必須在工作時才能完成,所以那個時候的工作方法就限定了他的藝術。沒有室外的寫生,而且他只能根據贊助人提供的材料來畫,比如說金色或者是藍色,不能隨便拿去畫天畫海,顏料都很貴,金色要畫基督,群青色畫聖母的袍子,這都是規定好的。

《無題》譚平 布面丙烯 200×200cm 2018年

後來到印象派的時候有了管狀顏料,顏料可以帶出去了,才能出門。有了現代化學工業以後,顏料價格也下來了,藝術家就可以帶著這些東西出去,他可以畫自己要畫的東西,然後銷售問題就被放到後面了,原來銷售是在前面,先給畫家錢給你,後面就變成了隨便畫什麼,畫完了再賣,有了自由市場。

所以,社會的變遷和工作方法的變化帶來了藝術自身形態的變化。後來有了前衛藝術和觀念藝術以後,對工作方法的強調或拓展就更大一些,有時候直接用身體參與的行為藝術,在激浪派,特別是60年代的新藝術裡各種各樣的東西都有,其中有一張照片是達利用繩子在控制繪畫,就是他不再用手去實現它。照片牆中還有機器、人工智慧等,但這些與我們這次展出的不太一樣。這四位藝術家非常了解觀念藝術,他們又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說的觀念,他們都是在重複身體的經驗,此時此刻和下一刻完全不同,也許你看捏的都是一團泥,但兩團泥是不同的生命時期,所以這個東西是很真實的,無法被虛擬。

《指印 2020.7.12-30》張羽 指印行為、宣紙、水 1100×140cm 2020年

藝術中國:接下來您還會以怎樣的形式持續關注這個學術話題?

盛葳:我們會有一本正式的出版物,不是畫冊,而是一本以這個展覽為核心的圖文書,篇幅大概有幾萬字。

(採訪/編輯 許柏成)

相關焦點

  • 唐暉個人作品展亮相北京壹美美術館
    千龍網訊(記者 劉美君)12月19日,《共同體——唐暉個人作品展》亮相壹美美術館,展覽以 「共同體計劃」作為先導,由 「時空·初始設定」、「意境·集體主義」、「機械·自我迷城」、「竹節·生命脈動」四個篇章徐徐展開,囊括了其近二十年的重要節點作品
  • 「共同體——唐暉個人作品展」在壹美美術館開幕
    2020年12月19日下午16: 00,由北京實創科技園開發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主辦,壹美美術館承辦的《共同體——唐暉個人作品展》在壹美美術館隆重開幕。此次展覽由壹美美術館執行館長路貝擔任總策劃,程辰博士擔任藝術總監,建築師、當代藝術家程大鵬擔任視覺總監。
  • 壹美閱讀 | 「壹美好書•與閱同行」:《藝術的故事》
    「壹美好書•與閱同行」系列活動是海澱區2020年度全民閱讀活動之一,壹美美術館計劃推薦8個方向的藝術類書籍,包括藝術史、藝術家傳記、藝術教育、藝術與科技、美學、美術館、中國畫、設計,助力美育發展。所謂的藝術家從前是用有色土在潤富的石上大略畫個野牛形狀,現在則是購買顏料,為招貼板設計廣告畫;過去也好,現在也好,藝術家還做其他許多工作。只是我們要牢牢記住,藝術這個名稱用於不同時期和不同地方,所指的事物會大不相同,只要我們心中明白根本沒有大寫的藝術其物,那麼把上述工作統統叫做藝術倒也無妨。事實上,大寫的藝術已經成為叫人害怕的怪物和為人膜拜的偶像了。
  • 南來·北往——中國當代學院雕塑邀請展金秋亮相壹美美術館
    千龍網訊(記者 劉美君)10月30日在南來·北往——中國當代學院雕塑邀請展現場拍攝的雕塑作品。當日,南來·北往——中國當代學院雕塑邀請展在北京市海澱區壹美美術館舉辦。董書兵 《驚夢》 鑄鐵 120×45×45cm 2008「泥人張」第四代代表性傳承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張錩認為,「南」與「北」、「來」與「往」、「學院」與「當代」、「具象」與「抽象」這幾個關鍵詞非常重要,
  • 壹美閱讀|「聽書、賞畫、品經典」第三期:《少年中國說》
    今天(11月1日),壹美美術館將推出「大家E起來壹美閱讀」系列線上活動——「聽書、賞畫、品經典」(第三期)。預約方式:關注壹美美術館公眾號,發送姓名(真實姓名)+電話號碼,觀展當天在服務臺出示北京健康寶並配合測溫、登記後進入。壹美美術館位於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壹號,由北京實創科技園開發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位於中國科技資源最為密集、科技條件最為雄厚、科技研發成果最為豐富的中關村科學城。
  • 美在湖北——中國美術館藏湖北藝術家作品展
    美在湖北中國美術館藏湖北藝術家作品展展覽時間2020年12月13日——2021年3月13日展覽地點湖北美術學院曇華林校區美術館1-2層展廳1936年歸國後,一直在武昌藝專(湖北美術學院前身)從事美術教育工作,1938年武昌藝專遷到四川江津,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始終不懈地堅持教學,培育了不少美術人才,其繪製的抗戰宣傳畫《七七的號角》等產生很大的社會影響。
  • 首屆 「亞洲插畫藝術節」攜眾藝術家 登場寶龍美術館!
    這些插畫的作品內容、形式,透過時間空間的混合,藝術家的想像力發展出一個又一個的星系,多到可以創造出宇宙,一個格外具有重要亞洲特質的宇宙。這次的展覽就像是一個兔子洞,打開了進入另一個世界的入口,在愛麗絲夢遊仙境的故事裡,愛麗絲因為跟著兔子,掉進了兔子洞裡的幻境。在那個奇幻世界裡,一切充滿了荒謬的對話與情節,像一場又一場奇幻的冒險,卻有著最真實的人生趣味。
  • 上海新展福利 | 首屆 「亞洲插畫藝術節」攜眾藝術家 寶龍美術館登場!
    所創造出的世界總是天馬行空,伴隨著想像與創意,展現出千變萬化的風貌,像一座森林一樣富多樣性且有生命力。亞洲這塊土地有著悠長的歷史,各個城市與地區本身皆蘊含多元文化,豐富的多樣性透過對照就如一座森林一樣有深意。亞洲在當代藝術與設計的領域,這些森林也開始茁壯,至今也發展出各自的山頭,也透過自身文化延伸的出各種新的面貌。
  • 百件名作回到原生文化語境 「美在湖北——中國美術館藏湖北藝術家...
    1964年 中國畫 179×48cm唐一禾 七七的號角(畫稿) 1940年 油畫 33.3×61.2cm唐小禾、程犁 大壩的兒女 1984年 油畫 140×157cm尚揚 爺爺的河 1984年 油畫 100.5×149.5cm許奮 花開的時候 2014年 版畫 90×120cm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方琳12月13日,「美在湖北
  • 藝象萬千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著名藝術家聯展
    本次展覽由臺灣長流當代美術館館長張雨晴教授策劃、藝象萬千執行長張德波執行,邀請胡念祖、袁金塔、遊守中、簡志雄、孟昭光、陳茂松6位知名藝術家作品參展。位於天王寺公園中,其用地是住友家的本邸所在地,以建設美術館為目的,與庭園(慶澤園)一起捐贈給大阪市。由地上3層、地下2層組成,本館陳列室正在舉辦特別展和收藏展。收藏展上隨時陳列著因購買或捐贈而聚集起來的日本、中國的繪畫、雕刻、工藝等8500件以上的館藏品和寺院等委託的作品。這些作品中也包含了很多被指定為國寶和重要文化財產的作品。  展覽現場
  • 壹聞丨美女藝術家發表系列裸體自拍 「一絲不掛」進行日常活動
    壹聞:丁酉年二月三十  2017.03.27一、行業新聞1、美女藝術家發表系列裸體自拍  「一絲不掛」進行日常活動結合此前公布的《2017胡潤藝術榜》前100位中國在世的藝術家2016年度公開拍賣市場作品總成交額的排名中,現年53歲的曾梵志憑藉1.4億元的成交位列第二,比去年增長28%,如此驕人的成績,也為此次拍賣增添了無限遐想。4、夢露生前美照拍賣 或拍9萬美元高價
  • 格萊斯頓畫廊代理法國藝術家讓-呂克·米藍個展在上海龍美術館...
    讓-呂克·米藍,1946年生於法國,在全世界生活工作。藝術家也曾參加過包括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2011)、第十屆雪梨雙年展(1996)等重要展覽。比奇·庫萊格是一位世界知名的藝術評論家、展覽策展人。於瑞士蘇黎世大學獲得藝術史學位之後,庫萊格協助建立了著名的當代藝術叢書系列《帕科特》(Parkett),並擔任編輯工作。
  • 溫州首個以個人藝術家命名的美術館 -- 溫肯陳天龍美術館今日開館
    12月12日下午,溫州肯恩大學陳天龍美術館舉行開館儀式。這是溫州首個以個人藝術家命名的高校美術館,標誌著溫肯校園又新添一處重要的文化陣地,溫州再添一個藝術高地。 校園裡「藏著」的美術館 陳天龍先生是新中國第一代油畫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也是中國當代最具特點的意象油畫藝術家之一。陳天龍美術館由溫肯籌備建造,是溫肯的下設機構,位於溫肯校內公共教學樓B號樓一樓,建築面積約為800平方米,對民眾免費開放。
  • 漂洋過海來看你——臺灣藝術家張振宇來北京鑄造美術館開首展啦!
    展覽系張振宇藝術家的大陸首展,由北京鑄造美術館館長施力仁策劃,由陳曉琦、李智薈、吳秋月、俞振策展助理輔助策展實施,共展出三十餘件佛教藝術作品。中國節能減排產業基金主任周凱先生、中華文化學術研究推廣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姜竹梅女士、中國扶貧基金會主任黃陸川先生、當代水墨大師古幹夫人、中央美術學院西方傳統繪畫專業路昊教授等嘉賓出席了開幕式。
  • 光州市立美術館北京創作中心第10期駐館藝術家工作室開放展
    她作品的特點是一種節制美。這種節制反而將畫外的觀賞者引到畫面中,給觀者留下解釋的餘韻。在她的作品中還表露出空虛和虛無的感覺,她將把它與我們周圍漸漸消失的胡同重疊起來並以旁觀者的視角表現出來。這是一種隱喻。她把稍有不慎可能會過於老套的素材用節制的構圖和抒情來表現。通過這種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的那種空虛感來反而想包容日常生活,挖掘人生的煩惱並希望治癒它。
  • 第五屆時代美術館社區藝術節來了
    廣東時代美術館將與來自各地的藝術家、共創者、社區居民一起,嘗試構築起「再健康、全人、關懷、聯合」的關鍵詞倡議。2020年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年,我們對健康的理解聚焦在共同的、切身的個體命運。在「醫院生成美術館」這一項目中,以藝術家吳超、夏維倫及其發起的生命力研究共同體6年來的跨學科實驗成果和藝術作品為基礎,廣東時代美術館成為項目研究檔案展覽現場,廣東省工傷康復醫院則成為核心展覽場域和激發參與平臺。展覽結合系列工作坊、國際論壇和輻射到廣州全城的「跨學科串門」,啟動一次生命的碰撞。
  • 冬遊煙臺來美博:2020美術館新春民俗大市集開市啦
    冬遊煙臺來美博:2020美術館新春民俗大市集開市啦 2020-01-20 15:10:08
  • 以美扶智——中國美術館脫貧攻堅美術作品展
    「以美扶智——中國美術館脫貧攻堅美術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扶貧必扶智」。2016年7月20日,習近平同志在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貧窮並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頭腦空空,怕的是知識匱乏、精神委頓。脫貧致富不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腦袋。」這是對扶貧工作的新論斷,也是對黨的扶貧理論的新發展。
  • 鏡像之美:大師凡·艾克和他影響的藝術家|英國國家美術館特展
    她是英國國家美術館副館長、公眾事務主任兼荷蘭、德國以及英國早期繪畫策展人。她曾出版多本關於英國及荷蘭早期繪畫的著作,並於2006-2007年在泰特美術館策劃了特展《霍爾拜因在英國》。 《阿諾菲尼的肖像》的風格、主題,與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的作品截然不同,這在當時引起了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學生的驚嘆。一群年輕藝術家開始效仿凡 艾克的創作手法,主張讓繪畫回到拉斐爾那個時代之前的創作方式,英國藝術史上最重要的學派——前拉斐爾派,就這樣誕生了。
  • 中國美術館藏湖北藝術家作品展在漢開展,走,一起欣賞經典
    張肇銘 芍藥 1962年 中國畫 69.8×36.4cm 中國美術館藏12月13日,「美在湖北——中國美術館藏湖北藝術家作品展」在湖北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展。中國美術館將館藏的100件湖北藝術家最具代表性和最高水準的作品送到湖北展覽。經典之作家鄉聚首,吸引了眾多家鄉人觀展。「這些作品回到故裡,面向家鄉人民,既是反哺,也是尋根,還是對原生文化語境的禮敬!」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為展覽作序。他寫道,湖北大地,曾經是華夏先祖的活動之域,先賢智慧的生發之處和赤忠深情的醞釀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