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同慧影視社團成立15周年的重要節點。為了慶祝同慧影視成立十五周年,也是為了更好地傳承同慧影視前輩們的精神,12月7日,同慧影視的同學們一起觀看了由同慧影視的創始人、西北大學藝術學院張忠華老師指導的電影《樹上有個好地方》,並進行了長達一個小時的映後交流。《樹上有個好地方》榮獲金雞獎最佳兒童片提名,以及國內外多個兒童電影節的獎項。(這個具體信息需要補充一下)
交流開始,同慧影視現任社長金慕唯簡單介紹了同慧影視目前的發展狀況,表達了我們這一批紮根於西北大學的年輕的同學們對於電影的熱情以及不忘同慧堅持凝結大家的智慧共同創作電影的初心。
映後,張忠華老師和大家進行了長達一個小時的交流。張忠華老師說到,《樹上有個好地方》事實上是一個個完完全全的西北大學班底,也就是同慧影視的班底。張忠華老師是《樹上有個好地方》的編劇、製片人、導演,而攝影老師則是同慧影視的第三任社長,而飾演片中父親角色的演員則是同慧影視的第一任社長。他還要感謝張輝老師和張亞鵬老師,張亞鵬老師也是同慧影視的創始人之一。在這裡,張忠華老師還感謝了自己的太太,也就是影片中的女主角,在拍攝《樹上有個好地方》時,為了避免過多的資本幹擾,張忠華老師毅然決然選擇自己投資拍電影,而這筆錢呢,其實是剛結婚的太太的彩禮,張忠華老師非常感謝太太對於他事業和夢想的支持。
張忠華老師對年輕的同學們說,同慧影視的立命之本就是拍電影。看電影的人是大多數,拍電影的人是極少數,我們同慧的人就要做極少數的人。張忠華老師還戲言:「說一千道一萬,不拍片子全扯淡。」張忠華老師亦強調,一定要好好寫劇本,編劇是影視行業食物鏈的最頂端。
張忠華老師透露,未來會有《樹上有個好地方2》、《樹上有個好地方3》、《樹上有個好地方4》,完成一整個系列,記錄一代人的成長。他透露第二部影片的名字為《美術老師的放羊班》。張忠華老師亦在準備一個七部系列的長篇,類似中國版「哈利波特」,融入了超自然的中國易經、風水、八卦、玄學的奇妙。
接下來我們大致整理了觀眾提問與張忠華老師的熱情回答(大致保留了問題與回答的精髓,可能與現場有所偏頗):
Q:在製作《樹上有個好地方》時,有什麼困難?
A:拍攝電影本身就非常困難,電影上映也很困難。拍電影其實是一個藝術工程,把劇本轉化成電影的過程,是一個龐大複雜的過程。一個好的劇本是非常重要的。《樹上有個好地方》從開始創作劇本到最終的完成花費了兩三年的時間,中間也籌備了很長時間,而拍攝只用了二十八天。
Q:電影中有許多非常動人的細節,請問導演在編劇的過程中是如何捕捉這些細節的?
A:職業編劇是每天都要記錄羅列素材的。編劇不是在編寫,而是將素材進行有邏輯性的編排。編排的過程中也需要很多社會學、邏輯學等知識。我原來生活在農村,所以能夠捕捉到你在電影中所看到的一些細節,是對真實生活的還原。其二,我會特意去觀察附近的學校。創作的過程是素材與潛意識的一個結合。潛意識會幫助你利用素材推動故事的發展並且根據素材來拓展延伸故事。
現在面對70後、80後、90後觀眾所創作的關於童年記憶的電影太少了,我試圖還原這部分人的童年。事實上這一代人裡有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都有青磚瓦房的這麼一個成長背景,南方北方都一樣,所以很多人會找到共情的地方。一來教育這個主題具有永恆性,二來電影是大眾傳播的藝術,也是回應觀眾訴求而有了這個電影。
A:(張亞鵬老師)生活中的「點」怎麼抓呢,要有一份別人都難以保持的童心,懷著赤子之心去觀察體味生活,從生活中來的東西會更加動人。也是侯孝賢傳記中所說的一句話,要用心觀察生活了解世界,讀書是讀書,觀察生活也是讀書。張忠華老師曾說過,我不研究理論,我等著別人研究我。
A:(張忠華老師補充)現在社會需要的不是研究理論的人,而是扎紮實實努力做事的人。
Q:粉提老師摔倒下來後,感覺那棵樹摧毀的有些刻意?
A:樹一定要倒,樹不倒,巴王超過就長不大。每個人的成長都是痛苦的,樹倒下後,巴王超過才完成了情感上的成長。
Q:主角的年齡段設置偏小,會不會主角年齡大些會更好一點?因為感覺影片有點《陽光燦爛的日子》的味道,而《陽光燦爛的日子》的主角年齡都是青春期的孩子。
A:其實孩子性朦朧的開始就差不多就是這個年齡,四五年級。7-8歲的男孩女孩都是中性的,7-8歲之後開始對異性產生好感。現在中國的成人總是站在道德的高點去看待性,孩子的性教育幾乎為零。這是不對的,是違背社會發展規律的。
Q:其他影片中的小演員往往會出現演技尷尬的問題,但本片中小演員年齡雖小,表演卻有信念感,請問導演是如何調教演員的?
A:本身孩子上課的狀態都是一致的,這是一部兒童片,孩子了解這個故事,很容易找到狀態。在很多成人電影裡孩子找不到狀態,甚至不明白故事講了什麼。這部電影的其他演員其實也都是小演員在現實生活中相處的人,老師、校長、同學大都是真實生活中的同一批人,只是把他們放在了電影裡,更換了一個歷史背景罷了。我指導演員的時候要求他前期看劇本,後期不看劇本。我只強調每一場戲所要完成的任務,其餘的可以由孩子自己設計;我只強調重點臺詞,其餘的孩子可以自由發揮。我是為了讓孩子了解任務,而不是記臺詞,很多時候孩子的表現往往會超出導演的預期。
Q:我看到過很多上世紀的片子都覺得非常真實,可能是因為導演們都曾親身經歷的原因。我們這一代人可能已經無法拍好那個時代了,我們該拍些什麼呢?
A:按照你目前的經歷和閱歷來拍,拍耳聞目染的東西,不要拍自己沒經歷過的,也不要拍自己沒經歷過的年代,拍你從生下來到現在最有感觸的東西。除非你了解了大量的文學、照片、歷史,已經被一個你沒經歷過的時代完全浸染了、染透了,你再去對照資料拍你沒經歷過的時代,用三五年磨一部電影。
卡梅隆拍攝《鐵達尼號》前一直在查閱資料,《泰然尼克號》是1902年的故事,卡梅隆也沒有經歷過,但卻成為了世界電影史上無法超越的經典。包括卡梅隆後來拍《阿凡達》,在等待技術成熟的過程中也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比如在構建虛擬世界時依然用現實世界的一些事物作為考量,進行了生物學調研,演員們也要經過專業的模仿動物的訓練。
現階段就拍自己能拍的,之後再說歷史,再說超自然。
Q:導演和資本如何平衡?編劇和中國思想界如何平衡?校長帶頭舞弊之後,有一個騎著自行車拿獎狀的鏡頭,作何解?
A:有評比就有作弊,其實我本人不太喜歡這些評比。大學裡經常動輒各種評獎、比賽,我們為什麼不自我成就呢?同樣的標準就是對不同孩子的不公平。中國目前還是存在著很大的教育問題的。在開放式的市場經濟下,我們要掌握技能,用技能活下去才有尊嚴,因為人類的文明是在不斷向前發展的。可現在的教育不僅缺少技能教育(指大學教育),心理教育更是存在大問題。很多暴力犯罪、極端的人就是因為缺失了心理教育。堅持自己做的是對的就是信仰,信念就是信仰。我們要給孩子種下真善美的種子,而電影就是最好的媒介。
Q:導演敢拍攝這部片子的信心從哪裡來?是否有預期?
A:我做這一行做了十七年,一直都是在摸爬滾打,也逐漸掌握了一些規律。電影作為大眾傳播的藝術,就是需要滿足大眾的,要去了解觀眾的訴求,故事內容要和觀眾形成共鳴。很久之前我拍攝了兒童電影《紫陀螺》,也沒有明星,也沒有資本,也沒有宣傳,卻在豆瓣上取得了9.0的好成績。後來其中一個片段被人發掘出來之後在網絡上擁有了極高的播放量,《紫陀螺》的數據讓我看到了市場給予的反饋。《樹上有個好地方》是值得拍的,它是中國的路子,是對老百姓負責的電影。
映後交流到這裡就結束了,張忠華老師的話指點了很多同學的迷津。願我們踏踏實實寫劇本、磨劇本、拍片子,讓同慧的魂真正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