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印,執政所持也;鈕,印鼻也。古人為執政所持便於攜帶印信,就在璽印的上方穿孔系上印綏佩於腰,這就是最早的印鈕,此時的印鈕只是為了實用,沒有觀賞價值。據史料記載,中國印章始於周代,距今已三千多年。
到先秦時期有了形式簡略的鼻鈕、臺鈕、覆鬥鈕,這是印鈕藝術的雛形。漢代國泰民安,經濟文化十分繁榮,是我國特有的印鈕藝術的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印鈕上造型古拙渾厚,線條生動洗鍊,題材豐富多彩。
漢代除用印章材質區別帝王百官外,還以印鈕上的不同獸形來標誌各級官階。在漢代,皇帝玉璽虎鈕,皇后金璽蛇鈕,諸侯王金璽駝鈕,皇太子、列侯、丞相、太尉、三公、左右將軍金印龜鈕,食祿二千石銀印龜鈕,千石至二百石以上銅印鼻鈕。民間常用印就沒有受其限制,可以依各人所好在印上方刻制各種各樣的鈕飾,所以,漢代印鈕實現了實用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無論是篆刻藝術還是印鈕藝術(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漢鈕漢印)至今尚被人們推崇,並作為學印、學鈕的典範。
從魏晉南北朝到宋元,印鈕藝術沒有得到繼承與發展,多是簡單、實用,顯得粗略,談不上什麼觀賞價值。此時官印由於形制大,為了便於蓋印,大多搞了把手即」印把子」。宋元期間民間雖仍有人在私印上刻線條簡潔、造型生動的人物鈕、動物鈕等,但遠不及漢鈕豐富精美。
元末畫家王冕首以花乳石作印,因花乳石質地脂潤、易於受刀,為時人競相採用,尤其是原先的印文篆刻因印材是銅、玉之類的,硬度高,每每一印都由文人與工匠合作而成。石印的出現,文人可以直接在印石上書寫、刻制,印文上充滿了文人的氣息。因此印章上講究起書法、章法與刀法來,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篆刻藝術」。
明末以後尤其清代篆刻藝術成為一門中國獨特的藝術迅速發展起來,並出現了皖、浙兩大流派,追崇者眾,篆刻藝術與書畫藝術一道登上大雅之堂。篆刻藝術的發展必然也促進印鈕藝術的發展,許多雕刻高手在易於受刀的石印上隨心所欲地雕鐫出精美的印鈕,兩者結合相得益彰,石印自此開始盛行。
清康乾年間是我國印鈕藝術發展的高峰期,而且無石不鈕,湧現出不少雕鈕高手,他們雕刻出許多精美絕倫的鈕飾遠超過歷代,流傳至今。此時期印鈕也受到清代帝王的鐘愛,他們除了在貢品中尋求精美的印石外,甚至還招募名工雕手在宮內為寶璽制鈕,許多世間罕見名石名工的印鈕被帝王及其權戚所擁有,這可以從今日故宮博物院的藏品中得到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