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的朋友圈今天已經被「巴黎聖母院著火」事件刷屏了!魔女就不多贅述。
對於這樣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建築,它的損毀對於人類來說是巨大的損失,因為它和圓明園一樣,永遠不可能復原,後人再也無法領略其本身的美麗與魅力。
謹以此文紀念消逝的「世界珍寶」——巴黎聖母院。
雨果曾在小說《巴黎聖母院》中寫道,「時間和人使這些卓絕的藝術遭受了什麼樣的摧殘?關於這一切,關於古老的高盧歷史,關於整個哥德式藝術,現在還有什麼存留給我們呢?」
你相信,巴黎聖母院有一天會消失嗎?
當地時間4月15日,一個本該平靜的周一,法國的地標性建築巴黎聖母院在維修期間發生重大火災,塔尖坍塌、美麗的玫瑰花窗燒毀、也吞沒了人類800年歷史。
追溯巴黎聖母院的歷史:飽經滄桑
巴黎聖母院,建造於12世紀,是一座哥德式風格基督教教堂。
位於整個巴黎城的中心,矗立在塞納河畔,是古老巴黎的精神與文化象徵,也是整個世界的藝術瑰寶。
聖母院的法文原名「Notre Dame」原意是「我們的女士」,這位女士不是指別人,正是耶穌的母親聖母瑪麗亞。
12世紀路易七世時期,原有的羅馬式教堂的規模已經跟不上繁華的巴黎。
1160年,被選任為巴黎主教的莫裡斯,決定在這個地方建造一座宏偉的教堂,一修就快兩百年。
到了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時期,巴黎陷入一片混亂。
巴黎聖母院自然無法獨善其身——教堂的大部分財寶都被破壞或者掠奪,處處可見被移位的雕刻品和砍了頭的塑像,唯一的大鐘倖免沒有被熔毀,聖母院變得千瘡百孔。
法國浪漫主義詩人維克多·雨果將這座教堂比喻為「石頭的交響樂」。
他曾在1831年出版的著作《巴黎聖母院》中寫道:「這座可敬的歷史性的建築的每一個側面,每一塊石頭,都不僅是法國歷史的一頁,而且是科學史和藝術史的一頁……簡直就是石頭的波瀾壯闊的交響樂。」
正是這本小說的出版引發了巨大的社會反響,許多人都希望修建當時殘舊不堪的聖母院,並且發起募捐計劃。
當時的政府,也開始關注聖母院建築的慘狀。聖母院的修復計劃於1844年開始,由歷史學家兼建築師奧萊·勒·迪克(Eugene Viollet-le-Duc)主持,重現了聖母院久違的光彩。
整個工程持續了20多年,修繕了尖頂和聖器堂。
巴黎聖母院見證的重要歷史時刻
在七八百年的時間裡,巴黎聖母院成為了法國歷史的見證者,見證了國王的加冕 、皇室的婚禮、聖女貞德的平反……法國的一切風風雨雨都在她身上都留下了印記。
1239年,路易九世國王將荊棘花冠放在聖母院,並在這裡舉行加冕典禮,從此巴黎聖母院在法國政治上擁有重要地位。
1302年,腓力四世在此召開第一次全國三級會議,後來又舉行了各式各樣的儀式:恩典儀式、婚禮、加冕、受洗、葬禮等等。
1430年,亨利六世在此加冕。
1455年,教廷在此為聖女貞德召開平反訴訟會。民族女英雄貞德為法國領兵徵戰大獲全勝,但後來被出賣,遭火刑處死。多年後聖母院教會予以平反昭雪,舉行平反儀式,在院內豎立貞德的雕像,從此後人尊稱為"聖女貞德"。
1572年,瓦盧斯的瑪格莉特嫁給那瓦伐的亨利。
1708年,路易十四依照他父親的心願修改祭壇,以榮耀聖母。
1789年,法國大革命期間,巴黎聖母院遭到褻瀆與破壞。
1802年,拿破崙又重新賦予巴黎聖母院宗教之職。
1804年12月2日,教皇披耶七世蒞臨加冕拿破崙帝王,拿破崙自己拿起皇冠戴到頭上,然後再為跪在地上的約瑟芬加冕為皇后。
1944年,自由法國收復巴黎後,戴高樂將軍在此感謝聖母的庇佑。
1945年,宣讀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讚美詩。
1970年11月12日,在此舉行戴高樂將軍的國葬。
1980年5月31日,教宗保羅二世在此舉行非凡的祈禱晚會。
1996年,法國前總統密特朗逝世,百餘國家代表在此為他舉行安魂彌撒。
巴黎聖母院不僅是歷史的見證,她還收藏著大量經歷了幾百年歷史的藝術品和文物。
大管風琴(Great Organ),巴黎聖母院的大管風琴的歷史最早追溯到中世紀。過去幾年,管風琴師對它進行了修繕,但裡面的音管仍然是中世紀時期的文物。
這臺大管風琴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渾厚響亮,特別適合奏聖歌和悲壯的樂曲。而且,巴黎聖母院的首席管風琴師是一個享有很高榮譽的職位。
教堂內,有很多講述聖經故事和人物的雕刻、雕塑和繪畫作品。
其中,有76幅繪畫構成了一個系列,每幅都有4米高。這些作品是法國皇家繪畫與雕塑學院的藝術家們於1630年~1707年間完成的。
教堂另一幅繪畫出自於法國17世紀畫家讓·茹弗內的作品。他本來為巴黎聖母院作了六幅畫,但在19世紀60年,這些作品曾被搬到羅浮宮,後來只有其中的一副還給了巴黎聖母院。
當然,巴黎聖母院大教堂建築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文物,被燒毀的那些部分,價值無法估量。
2019年4月15日夜晚的一場大火,不僅燒毀了巴黎聖母院的教堂上方,更是燒碎了法國宗教的歷史,給法國文化留下了巨大的傷疤。
法國總統馬卡龍沉痛地在推特上寫道:「巴黎聖母院著火了。這是我們整個國家,天主教徒和所有法國人的悲哀。因為這場火災,今晚我和所有同胞一樣,感到無比難過。」
一場大火,從黃昏燒到深夜,燒垮了塔尖、燒毀了屋頂、燒毀了玫瑰花窗,燒毀了法蘭西的象徵,人們為它流淚、人們為它吟唱、人們回憶起法國的藝術和歷史……
有不少人念起當年電影《愛在日落黃昏時》(Before Sunset)裡那句,「你相信巴黎聖母院有一天會消失嗎」?
Gucci老闆拿出1億歐元幫助重建
巴黎聖母院的這場大火,再次警告了全世界,我們的歷史文化遺蹟是何等的脆弱,一點星火,就能毀滅一棟幾百年的建築。
剛剛退休故宮掌門人單霽翔就曾說過:紫禁城最怕的就是火!
在巴黎聖母院著火之後,「故宮消防」也上了微博熱搜,可見,大家對文物古蹟的保護異常關注,對古建築的歷史價值更加重視。
據統計,每年有1200萬~1400萬遊客來到巴黎聖母院遊覽,相當於每天30000人。每天,這裡都要舉行5場宗教活動,星期天甚至有7場,一年下來,超過2000場。
為了維持大教堂的生存,法國政府每年要花費200萬歐元進行維護。
而根據2017年五月在愛麗舍宮與巴黎未來遺產基金會籤訂的框架協定,巴黎聖母院每年最多可以接受400萬歐元的公眾捐款。
2017年,巴黎聖母院的外裝飾石像鬼的頭掉落下來,隨後人們用熟料管將它固定。
此外,還有一整個石頭欄杆丟失、箭塔破損、窗框維修不善……
2017年,巴黎聖母院宣布將進行史上第二次大規模整修。
但是巴黎聖母院負責人表示經費不足,如果要保證兩年的維修,至少需要1億歐元,三年的維修費則至少需要1.5億歐元。
作為歐洲最著名的歷史建築景觀,每年接待超過1000萬遊客,巴黎聖母院為何會沒錢?
根據法國法律,政府擁有巴黎聖母院,天主教會可永久免費使用它。
事實上,參觀巴黎聖母院是免費的,進入聖母院正門的教堂也是免費的。只有進入側面的尖頂塔樓(就是此次被火災燒毀的地方),才會收取每人10歐元的門票。
火災之後,法國總統馬克龍承諾,他將會在國際上發起募捐,重建巴黎聖母院大教堂。
第一個響應馬克龍號召的是法國富豪Franois-Henri Pinault。
他是開雲集團董事長兼CEO,而開雲集團正是奢侈品牌Gucci和Saint Laurent的母公司。
Franois-Henri Pinault宣布:「我和父親決定,從我們的基金中拿出1億歐元,來為巴黎聖母院的重建工作盡一份力。」
儘管外界籌資用來積極重建巴黎聖母院,但是「巴黎聖母院不可能完全復原」還是上了熱搜。
專家稱不可能完全復原:
1.火災導致石頭產生裂縫或變粉末,當今石材加工靠機器,無法還原手工特色;
2.中世紀木質頂木材有近千年歷史,曾生長數百年,燒毀後難再尋覓。
因果報應一說
無非是狹隘的民族主義在作怪
至此,微博網友們發起「我和巴黎聖母院」的話題,紛紛惋惜再也不能領略巴黎聖母院的風採了。
就在全網一連串「心碎」的表達聲中,有一些不一樣的聲音卻多了起來。
有網友表示,法國巴黎聖母院火災讓他們聯想到被英法聯軍焚毀的圓明園,還有人對巴黎聖母院的焚毀幸災樂禍。
事實上這兩件事真的有什麼可比性嗎?
圓明園毀於戰亂和野蠻,是歷史的傷痕;而巴黎聖母院此次火災事故是和平時期由消防安全造成的遺憾。
兩者的相同之處恐怕只因為它們都是世界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蹟,它們的消失同樣是全人類的損失。
那些拿因果報應來說事的人,其實不過是狹隘的民族主義在作怪。
文明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不管是圓明園還是巴黎聖母院,它們都凝聚著藝術工匠們的智慧結晶。
如今巴黎聖母院被焚毀,不僅僅是巴黎人民、法國人民的損失,更是全世界人類的損失。從今往後,巴黎聖母院的倩影將只能永遠留在到過此處人們的腦海與照片中。
文明需要人們銘記,歷史也需要人們銘記,不能用某些幌子來遮蓋歷史,但也不應該打著歷史的名義發洩自己的情緒。
牢記歷史並不等於延續仇恨,而是為了更好、更理智的前行.
你有看過巴黎聖母院嗎?你看過四川九寨溝嗎這些魔女都沒有去看過,此時,心裡萬分遺憾!
趁你年輕、趁它們還完整,早點去看看,不留遺憾.
後臺回復關鍵詞【30】
立即領取4月最新資料
↓↓↓
本文由磐厚投研撰寫發布,作者: 美魔女。素材來源:華爾街見聞,每日經濟新聞。如需轉載,請於後臺申請轉載。如對版權有異議,請後臺聯繫議定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