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文芯
(戲劇導演、編劇。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博士,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四川大學影視與戲劇系教師)
2019年9月29-30日,金士傑老師導演的《演員實驗教室》到成都演出,此次為大陸巡演的最後一站,也是這部劇的收官之作。因為蘭陵劇坊這群演員們,各自有各自的事業,要聚在一起很不容易。比如其中一個演員鄧安寧,他是臺灣的電視臺導演,他一旦參與這個演出,他在臺灣的整個劇組就要面臨全部停工。比如其中的演員馬汀尼、劉若禹,是臺灣表演藝術界的大咖,包括金士傑老師自己,也有很多的工作安排。所以這次蘭陵劇坊的紀念演出,是第一次讓大陸觀眾見到,卻也是最後一次。在這部劇裡,演員們以一個平凡人的角色出現,在舞臺上交出最真實的自己,同觀眾分享著自己人生道路上某個不起眼但很重要的小故事,丟臉、恐懼、懷恨、孤獨、假裝、理解……故事與故事間,穿插著表演訓練的場景。整個舞臺處理方式乾淨、簡單。這些分享,是演員們同當初的自己一個跨時空的對話,是進入生命倒計時的時候對人生的回顧、思考。劇裡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導演有深意的處理,比如讓演員的女兒演她媽媽演員的兒子演她爸爸,是隱喻著傳承;比如從頭到尾打赤腳,是為真實還原表演課的場景,因為在表演課上有許多的形體動作,打赤腳是為了安全;比如……從金士傑老師這部作品中可以看到,作為演員,應該是專注、真誠的;作為導演,應該在作品中潛藏更深層次的含義。
我們都是主角
陳梅
(川師附中英語教師)
你,有沒有被一個表情,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話……打動過?
機緣巧合,有幸去四川大劇院看了一場話劇,來自臺灣金士傑導演的《演員實驗教室》。這題目挺怪的。
「講什麼的呀?」我問朋友。
「自己百度。」朋友斬釘截鐵地說。她多年前曾是金士傑導演的學生,極力推薦去看。
一百度不要緊,豆瓣評分快接近滿分了。果斷決定,去!(訂票之前啥事沒有,買票之後,約飯,聚會……不是沒有搖擺過,但最後還是決定帶孩子赴一場話劇之約!)
此刻夜深人靜,看完話劇回家的我,情緒還久久沒有平息下來。今晚話劇裡講述的那些精彩的小故事,小片段,縈繞於腦海,久久不散。
今晚的話劇,有濃濃的化不開的臺灣情結。臺灣人的文藝修養,臺灣人的生活經歷,臺灣人的鄉愁……幸好去年自由行環遊臺灣,演員們提到的地名,他們的臺式普通話,今晚,並不陌生。
我們是餓著肚子趕過去的,沒有遲到。進入到才投入使用的劇場,看著裝飾得非常非常簡單的空曠的不算大的舞臺,舞臺上除了後面大屏幕可以投影,四周就只剩被純白的布景牆圍著的灰色空間了,演員們身著生活裝,打著赤腳,幾乎全上了一定「年紀」。老實說,我心裡沒底。
金導演的開場白就像拉家常,他靜靜地站在幾乎空無一物的舞臺中間,娓娓道來,從他家上有103歲的老人到下有4歲小孩,偶爾需要到大陸工作養家餬口開始。60歲的金導,瘦高個,聲音好聽,普通話很大陸,鄰家大叔一枚,接地氣!
沒想到接下來,一個個非常精彩、自然,接近真實生活的故事就此點點滴滴展開。舞臺那麼小,我們的想像力卻像長了翅膀,跟著他們一起飛越千山萬水,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唱,好像自己也化身為其中之一,不能自拔。
13個小故事,從他們五六十年的人生之旅提煉出來,似乎都是微不足道的,卻又是永生難忘的。中間還穿插了幾個有意思的團隊exercise:信任練習,原始吶喊,鏡子練習,人行道移動,魚群移動。(原來赤腳是為了表演時安全,同時輕巧的腳步在舞臺上有一種自然的原始的美!)他們都是一群年過半百的蘭陵人,曾經分開,如今又因為共同夢想走到一起。他們偶爾的道具只有幾把普通椅子。特別之處,這個劇竟有一個現場樂隊,就在舞臺右下角,距離第一排觀眾幾步之遙。樂隊大概有兩個人,一臺鋼琴,一把小提琴,幾個鼓之類的打擊樂器,也弄得熱熱鬧鬧的,恰到好處地配合著臺上的表演。
與其說是表演,不如說是在舞臺環境裡講述他們自己的故事。童年趣事,小孩子錯過交通車玩海水,弄得褲子都沒得穿;因為家庭變故,不得不四處搬家,經歷追債的少年;不打不相識的少年哥們,回味甜甜的甘蔗,誘惑著觀眾的味蕾;四個朋友的徹夜暢談,回不去的青春,歸來仍是少年;不會罵髒話的演員如何去演吵架,任情緒撒野,還是隱忍克制?婚姻裡的故事,什麼樣的相處才能永遠彼此陪伴?感覺憋悶的乘機體驗,生活有時就是煉獄,成就你的鳳凰涅槃;媽媽的相簿,滿載母愛,回憶永遠溫暖;受氣包怎樣練就不生氣,他人的包容讓人生更有寬度;將軍外公的黃昏之戀,孤單,需要理解;喜歡唱歌演戲的小女生逃脫父親的禁錮,追夢的腳步無法阻擋;母親帶著兒女演的反串角色,換位體驗引人深思……
每個人的故事裡,或多或少,都有我們自己的影子。每個故事,就像一篇散文,娓娓地傾訴,任性地表達。其間,觀眾們特別安靜,沒有手機刺眼的光,沒有人拍照(我是謝幕時拍的)。突然地,又會自發地響起掌聲,或聽到悄悄抽泣的聲音。不管是哪一種聲音,感覺都是幸福的,喜悅的,感動的。這就是共鳴罷!
其中有一個場景,臺詞是「請你們閉上眼睛,想像你是在母親的體內,在襁褓裡,然後呼喚媽媽」……我當時竟情不自禁閉上眼睛,嘴裡一遍一遍地喊著「媽媽」……當一行清淚湧出眼角,旁邊的老公拍醒我,問我:「你在幹嘛啊?人家是舞臺上演戲呢。」我才發現自己失態了,幸好聲音比較小 ,沒有驚擾到旁人。難道這就是話劇的潤物細無聲的代入感?
曾經,我也看過華麗的表演,誇張的表情。今晚,這群演員卻是一群真實的路人甲,路人乙。他們年齡不小了,沒有顏值,沒有身材,有的人聲音沙啞,頭髮也掉了很多。可是,我被他們打動了。他們講的是真、善、美,也提到一些親情,友情,愛情這張生活之網的遺憾。很幸運,今晚,孩子和我們一起沉浸其中。之前朋友擔心小孩子看不懂,我卻發現,餓著肚子的兒子一直都很專注,時不時還和我們眼神交流,若有所悟。也許他暫時不能理解某些故事,但能隱隱約約感覺到,他,也是被打動了,也是有了一絲微光指引吧!
俗語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他們在舞臺上「演」的其實就是我們在生活中的樣子。每個人如何「演」好自己的角色?如果「演」砸了,可以重演嗎?他們在回頭看走過的路,我們,現在是往前看,還是往後看呢?總之,都是要繼續的。
詩意一點,還是樸實一點?
無論怎樣,生活大舞臺有了你,我,他,我們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人生充滿無限可能。
樸質、細碎、真實的蘭陵。一群50、60歲的人,雖然鬆了、垮了、皺了,但還活得如此澎湃。喜歡那被甘蔗打,但嘴巴卻感覺甜的瞬間,喜歡老將軍長嘆三聲「孤獨啊」的迴響,喜歡媽媽在女兒照片上寫下的「做自己喜歡的事是幸福的」句子,喜歡海浪把褲子吹走的那個彷徨而又自由的下午……點滴匯聚起來的13個片段就是蘭陵的《演員實驗教室》這部話劇的內核。它不像劇,像拉雜的閒聊、八卦、出糗…….但又特別像劇,因為真誠的可怕,赤足而上的演員們把人生半圈的感悟明晃晃地傾述出來……那種單刀直入,讓你猝不及防地想抱緊那個曾經脆弱的自己,在又哭又笑的起伏裡。
沒能說出口的愛,留在心底的遺憾,流逝的時光和回不到的過去。「不論你做錯什麼,遇到什麼挫折,就像窗外的綠葉,生命總是會go on,只要還在go on,就已經很好了」……
而結尾看似幼稚的《謝飯歌》:
「一粒米從稻穗長成的時間
一個人做豆腐 做泡菜的時間
做醬油 做醋需要的時間
還有煮一頓飯 所花的時間」
是神來的點睛,如「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的體悟,原來時間沉澱下來的是簡單的道理……
只要go on,一切都會好的,好好吃飯吧!
圖為尤穎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