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刀魚?天婦羅?——是枝裕和與小津安二郎的滋味

2021-01-20 老凌說書

是枝裕和導演的《小偷家族》奪得了第七十一屆金棕櫚獎的最佳影片獎,也是日本電影繼《地獄門》、《影子武士》、《楢山節考》、《鰻魚》之後第五次獲得坎城最高榮譽。

是枝裕和獲獎

可能與其帶有禪意的名字有關,更可能與其作品的風格有關,是枝裕和收穫的名聲相比他的成就虧欠了一點點。

「偉大的作家,傑出的作品。」當年在是枝裕和參加《步履不停》中文版國內新書發表會現場,主持人以此開頭,以此結尾,似乎是在拼命辯駁似的,顯得有些諂媚,從出版商的角度看,也可以理解——更何況,在我讀完這本小說的一剎那,也有過類似的衝動,只是一想到黑壓壓一大片的日本電影和文學大師,覺得「偉大」、「傑出」一類的大詞,還是慎重使用為妙。

如果以「導演+作家+高產」這個標準來衡量的話,別說是在日本,就是放眼全世界,除了伍迪·艾倫,恕我眼拙,恐怕很難再挑出類似的綜合指數極高的勤奮天才了。

當年讀東京大學文學系,是枝裕和的目標是寫作,出道即有不俗表現,卻又迷戀上了電影。對照《步履不停》的電影和小說,文學與電影將各自擅長的藝術表現手段發揮到了極致。

《步履不停》,吃個不停。

《步履不停》劇照

「我」帶著老婆由香裡和繼子淳史,在哥哥忌日這一天去鄉下看望父母。

在等車的時候,看到有一個五歲左右的小朋友吃巧克力聖代,他的母親拿了聖代上的櫻桃要吃,結果被小朋友生氣地搶了回去。於是,這個巧克力聖代就像是普魯斯特的馬蒂蓮娜小餅乾似的引發了回憶。

很久以前,「我」跟隨父親逛街,時常在街上吃東西,漢堡肉或是蛋包飯等。父親不許男孩子點鬆餅一類的甜食,但那一次例外。「我」就點了巧克力聖代。「細長的湯匙和叉子並排擺在我眼前的白色餐巾紙上,光是這樣就已經讓我非常興奮了。」結果呢,因為服務員遲遲沒有將巧克力聖代端上來,生氣的父親取消了點單。「我」的失望可想而知。

一段美味引發的回憶不經意地展示了父親作為家庭主宰的強勢形象,也為每次回家的躊躇焦慮做了前期心理鋪墊。

父親視工作為人生的一切。他甚至覺得不這麼想的男人是沒有價值的。父親開了一個診所,從職業中收穫尊敬與自信。「我」呢,四十來歲,剛丟了工作,只能算是一個吃軟飯的,而新娶的老婆呢,是個拖油瓶的寡婦。

《步履不停》劇照

進了家門,「我」遞上拎了一路的西瓜,說「還有……」老婆由加裡像是受過訓練似的,趕緊奉上泡芙蛋糕。老婆是職場女強人,優雅得體,依舊掩飾不了內心的緊張。

母親接過來泡芙,供在了佛龕旁邊。「佛龕供的是白色和淺紫色的小菊花,在花的旁邊,照片中的大哥露出自在的笑容。」——大哥一直非常優秀,是作為診所接班人來培養的。「我」一直生活在大哥的陰影裡。大哥為救一個溺水者而亡故,十五年了,大哥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沒有絲毫變化。

中午了,大家圍在廚房的桌子旁,和母親一道,用牙籤在青椒上穿洞,還有剝下玉米粒好做成天婦羅。

姐夫開冰箱,拿麥茶喝。

還叫了壽司。「那裡的海膽壽司,外面不是用海苔,而是用切成薄片的黃瓜卷的。」

油鍋中的玉米發出砰砰的響聲,一直躲在屋裡的父親走出來要嘗嘗剛出鍋的天婦羅的味道了。

大家聊著天,看上去其樂融融。稍有不諧之音,就被迴避、隱忍、克制、茫然、麻木、傷感所淹沒了。

子女在成長,父母在衰老,跟隨時光,步履不停,可總是慢了半拍——只有當父輩老去逝去,子女心中的硬結才最終軟化溶解,化為悵惘的溫暖和永恆的追悔。而溫暖和追悔的滋味,也就浸淫在平凡生活的「茶泡飯之味」中。

《步履不停》的題材、結構和情緒,都很容易讓人想起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

《東京物語》海報

《步履不停》說的是住在東京的兒子一家人去海邊小鎮看望年邁的父母,《東京物語》裡,住在海濱小鎮的老夫妻去東京探望子女。在品嘗了各自成家的兒女們冷淡的招待後,老夫婦拖著孤獨的背景和失落的心情回家,結果老太婆得病死在了旅途上。

《東京物語》於1953年11月3日在日本上映,背景是戰後的日本,東京銀座雖然稱不上繁華,但蓬勃奮發的時代風貌展露無遺。都市與鄉村,現代與傳統的兩代人的價值觀之間的衝突構成這一時期日本社會的主要社會心理。

小津的電影只講嫁閨女題材和日本家庭兩代人之間的主題,固定角度的長鏡頭,緩慢的節奏,瑣細的對話,簡單的風物,平淡如一碗沒有放什麼調料的豆腐。

「我是開豆腐店的,我只賣豆腐」,但小津將豆腐做出了「茶泡飯之味」和「秋刀魚之味」。

《東京物語》劇照

茶泡飯、秋刀魚、天婦羅、巧克力聖代?是枝裕和是什麼味道呢。《第三代嫌疑人》、《比海更深》、《海街日記》、《碑》、《如父如子》、《下一站,天國》、《距離》、《無人知曉》、《幻之光》等,是枝裕和的作品題材豐富、風格多變。如果有人說「是枝裕和是小津安二郎的接班人」,那可能是過於迷戀《步履不停》了。

小津喜歡給電影安上一個美食的名字,其實只是隱喻,影片中既沒有「茶泡飯」也沒有「秋刀魚」,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不同,以食物為載體,為線索,為留白,烘託氛圍,傳情達意,正如賈樟柯評價的,是枝裕和「將紀錄片的真實表達到了極致,便具有了抽象主義和超現實的意味」——不必上升到「菊與刀」的「戀物」的民族性高度。

《步履不停》封面

同樣是家庭片,日本有「茶泡飯之味」、「秋刀魚之味」,或是「天婦羅之味」、「巧克力聖代之味」;韓國有「泡菜之味」,我們中國人呢,除了李安的《飲食男女》具有濃鬱的「火腿燉冬瓜之味」外,爆米花味太重,我們還能期待一些帶有「香菇青菜之味」、「西紅柿蛋湯之味」、「黃燜雞米飯之味」的優秀作品嗎?

相關焦點

  • 《秋刀魚之味》小津安二郎的日式電影美學呈現
    《秋刀魚之味》講了一個很平凡甚至在今天看起來有些無聊的故事,但它依舊讓觀眾們久久地被打動,久久難以釋懷。這很深刻地印證了:一部電影能夠吸引觀眾,不在於它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而在於一種富於質感的,建築在電影的藝術媒介上,以及由其所決定的語言特質構成的獨特表述。
  • 小津安二郎的「日常之味」
    ( 1955 年 1 月 17 日)這是大師級導演小津安二郎的「日常之味」。 循著小津的冷靜寡言的私人化的記憶去尋找他拍出電影的靈感,雖無必然聯繫,但似乎隱隱地能夠感覺到,那就是他。小津安二郎是公認的日本電影史上三大導演之一,影迷們喜歡小津的電影,大多是被那種餘味悠遠的「小津調」所吸引,他的作品精巧、淡然地表現了日本式的家長裡短和悲歡離合,但就是在這種不起波瀾的平靜中,令人感到人世的寬闊,歲月之風的勁疾。小津一生執導的五十四部劇情長片中,有三十七部存世,中國觀眾熟悉的是《東京物語》以及《晚春》《早安》《浮草》《秋日和》、《秋刀魚之味》等等。
  • 秋刀魚與《秋刀魚之味》
    一直想吃秋刀魚來著,今兒如了願,想到了小津安二郎的《秋刀魚之味》於是yy了一大堆。)之前一直不理解小津安二郎的最後一部電影《秋刀魚之味》這部片名有啥含義。也是通過這部電影,我記住了秋刀魚,好奇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味道能讓小津安二郎如此難以忘懷。我嘴饞,一直有這個念想,這天興起,決定到一家常去的居酒屋點上一份鹽烤秋刀魚親自品嘗一下。在我品嘗完秋刀魚之後忽然覺得:我擦,這就是《秋刀魚之味》啊!
  • 是枝裕和,會是下一個小津安二郎嗎?
    在現場我看到了一個懷著滿腔熱血,專注於每一個細節的是枝裕和。因為相同的年紀和畢業院校,也因為相似的閱歷和感受,更因為相同的夢想和追求,很快我們便成為無話不說的好朋友。▲ 《小偷家族》電影劇照(2018)很多人會把是枝裕和與早期的小津安二郎相提並論。小津的作品不僅在日本國內家喻戶曉,更是享譽世界。
  • 食物,天氣和時間:小津安二郎的電影人生
    食物,天氣和時間:小津安二郎的電影人生  本報記者 柳青  名人日記裡有許多內容是很詼諧的。胡適每天賭咒發誓不打牌,結果每天都疏於學業忙於打牌。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是個「低俗小說」深度讀者,每天掙扎在正經做學術和讀閒書之間。
  • 小津安二郎的人間風景
    漫漫假期~融融為你帶來一組小津安二郎的作品集!
  • 「當代書評」想起秋刀魚之味,日記裡的小津安二郎
    電影雜誌《視與聽》曾對全世界範圍三百多位電影導演投票調查,在各個著名導演和影評人的參與評選下,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郞的《東京物語》位列世界電影史上名作第一名。小津的電影善於從細微之處觀察生活,反映日本社會的風俗習慣和世態人情,這種風格和他的日記記錄如出一轍。
  • 《小津安二郎全日記》:「我要拍的不是故事,而是輪迴與無常」
    作為小津安二郎的忠實粉絲,他曾專門跑到東京拍了一部紀錄片《尋找小津》以向偶像致敬。文德斯的好友、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彼得·漢德克也是小津安二郎的粉絲,尤其喜歡《東京物語》。侯孝賢曾說:「孤獨一生的小津賦有真正的幽默感,他把身邊的瑣事變戲法般以簡單的面目置於我們的眼前,讓我們在悲欣之後,見微知著,率領無常,惘然上路。」以《海街日記》《小偷家族》等作品在國內大熱的日本導演是枝裕和也一直被拿來與小津作比較,甚至被認為是一定程度上傳承了小津衣缽的日本電影人。而全世界影迷都知道,小津安二郎的電影幾乎只有一個題材:家庭。
  • 人物 小津安二郎的餘味
    小津安二郎一生創作了54部作品雖部分散佚,仍有30餘部存世從細微之處觀察生活的幸與哀總在省略和留白之處讓觀者體會人生的無奈或明朗超低機位構圖小津安二郎好酒經常酩酊大醉他電影裡的喝酒場面大都是他的儀態如現實中的笠智眾從不喝酒影片裡的演出都是平時觀察小津喝酒所得
  • 是枝裕和否認自己師法小津安二郎
    (資料圖)坊間不少影評都把是枝裕和的《橫山家之味》和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相提並論,仿佛其中的平淡風味是一脈相承的。對此,是枝裕和表示說,他拍攝這部電影時,並未特意和小津電影的聯繫。「這是非常個人的電影,我拍攝的目的是要表達對亡母和與父母關係的追憶(按影片的導演感言,是枝裕和是在母親去世後有感而發,開拍影片,他並提到在過去6年,其父母相繼去世,對他影響甚大。
  • 32冊40餘萬字 小津安二郎全日記首次翻譯出版
    近日上海譯文出版社引進出版了《小津安二郎全日記》,這部日記是小津安二郎現存個人日記的集大成之作,全書四十餘萬字,收集整理了小津導演多達32冊、時間跨度從1933年至1963年、接近完整的日記。在大歷史的變遷下,一位真摯而有個性的電影人,如何在藝術之路上越走越深,最終成為世界級藝術家,《全日記》試圖在小津的文字中,探尋其中的故事和秘密。
  • 《小津安二郎全日記》出版:在生活與電影之間的真實小津
    最近,著名導演賈樟柯在一次小津安二郎的研討會上評論說:「過去了解的小津實際是一個『美學化了的小津』,閱讀《小津安二郎全日記》使我從小津的美學世界進入其私人的世俗世界和日常世界,體會到一種『矛盾的統一』。就好像一體兩面一樣,電影作品呈現出來的小津和日記裡所描寫的小津之間有時候分裂,有時候一致,有很多電影創作上的蛛絲馬跡,也可以通過日記了解到。」
  • 「日本最偉大的導演」小津安二郎的家庭敘事與現實溫情
    ——小津安二郎日本最具影響力的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出生於1903年的12月12日。也是在同年,在日本東京淺草出現了日本第一家電影院,「電器」館。小津安二郎出生時家境較為優越,世代經商,因此對於他的電影生涯也具有著許大的影響,在1923年,小津進入松竹公司,並開始他的電影生涯。
  • 小津安二郎的繼承人?是你誤解了是枝裕和
    而在是枝裕和的文本裡,愛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小偷可以有愛,小市民可以有愛,貪財好色之徒可以有愛,甚至虛偽和殘忍的土壤上,也能有愛。 在知識貴族掌握書寫權的時代,人們以為林黛玉和賈寶玉的是愛情,而西門慶和潘金蓮只配擁有姦情。人們把「愛」與一個人的道德品評掛鈎,把它窄化成一種純潔美好的結晶,那些因為不純關係而生出的情愫,則被排擠於愛之門外。
  • 《小津安二郎全日記》出版:愛吃愛睡愛讀書
    小津安二郎是影壇公認的日本電影史上三大導演之一,他和溝口健二、黑澤明鼎足而三,也是世界電影史上風格鮮明、辨識度極高的大師級導演。他的《東京物語》《晚春》《早安》《浮草》《秋日和》等作品,經常被認為是人們了解日本文化的一大窗口。小津安二郎近日,上海譯文出版社引進出版了《小津安二郎全日記》。
  • 原節子:小津安二郎的繆斯
    有一句玩笑話說,導演小津安二郎的電影分兩半,一半屬於原節子們,另一半屬於笠智眾以及幾個可有可無的男人。這話過於絕對,畢竟小津安二郎的諸如《秋刀魚之味》、《早春》等電影中也沒有出現原節子。然而原節子在小津的電影中溫婉動人、安靜淡雅的女性形象成為日本女性最具代表性的面貌,也成就了她國民女星的地位;而小津的創作也從她的加入開始進入巔峰時期,這樣的互相成就不能不說是一段佳話。
  • 秋刀魚的苦味
    當樹葉被秋意染紅,田裡面全部都是金黃色的稻子,可以品嘗新米,新收核桃搗成糊,放入洗好的米中,加酒和醬油調味後煮,做成好吃的核桃飯,可以到山裡去撿板慄,做成糖煮板慄,還有螃蟹、柿子等等各種美食,被霜打過的菠菜、大白菜,甜度猛增,也是秋天的滋味,有這麼多秋天的收穫端上餐桌,為什麼日本人獨對秋刀魚這麼執著呢?沒有秋刀魚的秋天,總是讓人一聲長嘆,體驗不到富足和幸福的感覺。
  • 生活如電影:從三個角度淺析小津安二郎的電影風格
    喜歡小津安二郎,喜歡他電影中的那個演員笠智眾多年。朋友問我,你到底看了幾遍小津的電影?我仔細算算,似乎也沒有很多遍,但是為什麼總覺得有很多遍呢?因為常常能在生活裡看到類似的情節。比如一個長鏡頭在地鐵中開始:車廂裡,對面坐著一個中年父親和他的女兒,她斜靠著父親快睡著了。這時候不是早高峰與晚高峰,周圍沒什麼人說話或咳嗽,從地鐵的一頭可以看到地鐵的另一頭,覺得時間恍恍惚惚。
  • 小津安二郎 膠片,料理和酒
    ——這是小津安二郎於1963年12月12日早上所作的一首俳句。那一天,是小津安二郎六十歲的生日。也是那一天,小津永遠離開我們了。2012年12月12日,我從東京坐車去鎌倉。這不是我第一次去鎌倉,不過,卻是我第一次鼓起勇氣,去尋找小津安二郎(Yasujiro Ozu)的墓。
  • 小津安二郎的攝影絕活:克制
    所以我想拋卻那些華麗的攝影技巧,來探討一下日本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的作品,和他那種帶有克制風格的電影攝影。小津安二郎和所有偉大的導演一樣,小津安二郎的電影風格一直是非常獨特的,你能在五秒之內就認出他的作品,如緩慢的故事節奏、充滿東方式的智慧和幽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