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導演的《小偷家族》奪得了第七十一屆金棕櫚獎的最佳影片獎,也是日本電影繼《地獄門》、《影子武士》、《楢山節考》、《鰻魚》之後第五次獲得坎城最高榮譽。
可能與其帶有禪意的名字有關,更可能與其作品的風格有關,是枝裕和收穫的名聲相比他的成就虧欠了一點點。
「偉大的作家,傑出的作品。」當年在是枝裕和參加《步履不停》中文版國內新書發表會現場,主持人以此開頭,以此結尾,似乎是在拼命辯駁似的,顯得有些諂媚,從出版商的角度看,也可以理解——更何況,在我讀完這本小說的一剎那,也有過類似的衝動,只是一想到黑壓壓一大片的日本電影和文學大師,覺得「偉大」、「傑出」一類的大詞,還是慎重使用為妙。
如果以「導演+作家+高產」這個標準來衡量的話,別說是在日本,就是放眼全世界,除了伍迪·艾倫,恕我眼拙,恐怕很難再挑出類似的綜合指數極高的勤奮天才了。
當年讀東京大學文學系,是枝裕和的目標是寫作,出道即有不俗表現,卻又迷戀上了電影。對照《步履不停》的電影和小說,文學與電影將各自擅長的藝術表現手段發揮到了極致。
《步履不停》,吃個不停。
「我」帶著老婆由香裡和繼子淳史,在哥哥忌日這一天去鄉下看望父母。
在等車的時候,看到有一個五歲左右的小朋友吃巧克力聖代,他的母親拿了聖代上的櫻桃要吃,結果被小朋友生氣地搶了回去。於是,這個巧克力聖代就像是普魯斯特的馬蒂蓮娜小餅乾似的引發了回憶。
很久以前,「我」跟隨父親逛街,時常在街上吃東西,漢堡肉或是蛋包飯等。父親不許男孩子點鬆餅一類的甜食,但那一次例外。「我」就點了巧克力聖代。「細長的湯匙和叉子並排擺在我眼前的白色餐巾紙上,光是這樣就已經讓我非常興奮了。」結果呢,因為服務員遲遲沒有將巧克力聖代端上來,生氣的父親取消了點單。「我」的失望可想而知。
一段美味引發的回憶不經意地展示了父親作為家庭主宰的強勢形象,也為每次回家的躊躇焦慮做了前期心理鋪墊。
父親視工作為人生的一切。他甚至覺得不這麼想的男人是沒有價值的。父親開了一個診所,從職業中收穫尊敬與自信。「我」呢,四十來歲,剛丟了工作,只能算是一個吃軟飯的,而新娶的老婆呢,是個拖油瓶的寡婦。
進了家門,「我」遞上拎了一路的西瓜,說「還有……」老婆由加裡像是受過訓練似的,趕緊奉上泡芙蛋糕。老婆是職場女強人,優雅得體,依舊掩飾不了內心的緊張。
母親接過來泡芙,供在了佛龕旁邊。「佛龕供的是白色和淺紫色的小菊花,在花的旁邊,照片中的大哥露出自在的笑容。」——大哥一直非常優秀,是作為診所接班人來培養的。「我」一直生活在大哥的陰影裡。大哥為救一個溺水者而亡故,十五年了,大哥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沒有絲毫變化。
中午了,大家圍在廚房的桌子旁,和母親一道,用牙籤在青椒上穿洞,還有剝下玉米粒好做成天婦羅。
姐夫開冰箱,拿麥茶喝。
還叫了壽司。「那裡的海膽壽司,外面不是用海苔,而是用切成薄片的黃瓜卷的。」
油鍋中的玉米發出砰砰的響聲,一直躲在屋裡的父親走出來要嘗嘗剛出鍋的天婦羅的味道了。
大家聊著天,看上去其樂融融。稍有不諧之音,就被迴避、隱忍、克制、茫然、麻木、傷感所淹沒了。
子女在成長,父母在衰老,跟隨時光,步履不停,可總是慢了半拍——只有當父輩老去逝去,子女心中的硬結才最終軟化溶解,化為悵惘的溫暖和永恆的追悔。而溫暖和追悔的滋味,也就浸淫在平凡生活的「茶泡飯之味」中。
《步履不停》的題材、結構和情緒,都很容易讓人想起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
《步履不停》說的是住在東京的兒子一家人去海邊小鎮看望年邁的父母,《東京物語》裡,住在海濱小鎮的老夫妻去東京探望子女。在品嘗了各自成家的兒女們冷淡的招待後,老夫婦拖著孤獨的背景和失落的心情回家,結果老太婆得病死在了旅途上。
《東京物語》於1953年11月3日在日本上映,背景是戰後的日本,東京銀座雖然稱不上繁華,但蓬勃奮發的時代風貌展露無遺。都市與鄉村,現代與傳統的兩代人的價值觀之間的衝突構成這一時期日本社會的主要社會心理。
小津的電影只講嫁閨女題材和日本家庭兩代人之間的主題,固定角度的長鏡頭,緩慢的節奏,瑣細的對話,簡單的風物,平淡如一碗沒有放什麼調料的豆腐。
「我是開豆腐店的,我只賣豆腐」,但小津將豆腐做出了「茶泡飯之味」和「秋刀魚之味」。
茶泡飯、秋刀魚、天婦羅、巧克力聖代?是枝裕和是什麼味道呢。《第三代嫌疑人》、《比海更深》、《海街日記》、《碑》、《如父如子》、《下一站,天國》、《距離》、《無人知曉》、《幻之光》等,是枝裕和的作品題材豐富、風格多變。如果有人說「是枝裕和是小津安二郎的接班人」,那可能是過於迷戀《步履不停》了。
小津喜歡給電影安上一個美食的名字,其實只是隱喻,影片中既沒有「茶泡飯」也沒有「秋刀魚」,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不同,以食物為載體,為線索,為留白,烘託氛圍,傳情達意,正如賈樟柯評價的,是枝裕和「將紀錄片的真實表達到了極致,便具有了抽象主義和超現實的意味」——不必上升到「菊與刀」的「戀物」的民族性高度。
同樣是家庭片,日本有「茶泡飯之味」、「秋刀魚之味」,或是「天婦羅之味」、「巧克力聖代之味」;韓國有「泡菜之味」,我們中國人呢,除了李安的《飲食男女》具有濃鬱的「火腿燉冬瓜之味」外,爆米花味太重,我們還能期待一些帶有「香菇青菜之味」、「西紅柿蛋湯之味」、「黃燜雞米飯之味」的優秀作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