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塵俗世,就算極為簡單的事,人總是喜歡將之複雜化。眼看複雜,人生的本質可能根本就沒有什麼。——小津安二郎
日本最具影響力的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出生於1903年的12月12日。也是在同年,在日本東京淺草出現了日本第一家電影院,「電器」館。
小津安二郎出生時家境較為優越,世代經商,因此對於他的電影生涯也具有著許大的影響,在1923年,小津進入松竹公司,並開始他的電影生涯。
到1927年的時候,小津安二郎的處女作《懺悔之刃》出現之後,在他的一生之中,斷斷續續拍攝了54部電影。
作為最具日本本土特色的導演之一,小津安二郎的電影風格具有著深厚的哲學意蘊,甚至有許多專門的電影史研究者,對小津安二郎的電影風格進行深入透徹的研究。
在他的鏡頭之下,我們看到了日本傳統文化之中的物哀情思,也有詩化的家庭情感,與禪道意蘊。
這些獨特的元素,使小津安二郎的電影特立獨行於同時代其他導演。
01家庭到生死:美好轉瞬即逝,生死無人倖免
在他的電影生涯中,對其創作具有重要影響的就是其家庭環境。
小津安二郎自幼與其母親的關係極為親密,在母親的引薦之下,才進入了當時的松竹映畫公司,擔任攝影助手。
攝影助手的職務,也為他的導演創作打下了基礎,並且,他的電影生涯,也是母親第一個支持。
母親的深刻影響,也讓小津安二郎的電影之中頻頻出現家庭之中父女關係的元素,對於家庭倫理的表達。
另一方面,對於小江二郎的電影創作更為重要的一點因素就是戰爭。
在他的影片之中,雖然並沒有直接以戰爭作為其題材的電影,但是,在戰前與戰後的不同時間段,小津安二郎的鏡頭之下,多了一些更為悽涼和悲苦的情景。
也正是戰爭的影響,使小津安二郎的創作產生轉變,從最初的溫馨的家庭倫理生活的輕快風格,轉向了更為深刻的生死問題的思考。
02物哀情思:景喻於人,人喻於景,天人合一
小津安二郎的作品之中最為獨特的表達,即日本文化中的的物哀情思。
通過非具戲劇化的情節,在變化之中尋求不變。
在內容的表現之中,追尋不落痕跡的,淡抹濃妝式的鏡頭語言。
不以戲劇化的轉變,作為推動電影劇情的最重要的手段。
而是在展現出其戲劇化的背後,將外部景色以更為馥鬱濃香的方式,在其電影之中呈現。
在其作品《東京物語》之中,慣用的長鏡頭將敘事情節更為完整和唯美的表達出來,不僅向觀眾展示了豐富的日本傳統生活情景,也塑造了許多鮮明的人物形象。
運用極為簡潔而又明快的固定的鏡頭與情境,將故事更為敘述的深入人心。
在平淡的鏡頭之下,將氣韻更為深入的表現出來。
例如,在老夫婦剛到東京時,本來決定出外遊覽時,卻臨時取消計劃,老父親孤獨的坐在窗前。這一鏡頭,就分明的呈現出其孤獨的意蘊,似乎借著景色的呈現,和不同的鏡頭的靜物分明,將難言的孤獨和物哀呈現出來。
在他的另一部作品《晚春》之中,最終決定出嫁的女兒,陪著自己的老父親去旅行的場景之中,呈現出京都東山的清水寺和木結構的佛堂等景色。這些古都的文化景觀在與遊玩的父女的心境之中,更為空靈,表達出滄桑而又無奈的心靈表徵。
在山水庭院對面是父女兩人的滄桑和無奈,被抽象化了的心中山水,正是小津安二郎所要表現的物哀的風景。
景喻於人,人喻於景,兩相結合,天人合一。
而在《秋刀魚之味》這部影片之中,大部分場景幾乎都集中在家庭、酒館、飯館、辦公室等日常生活的場所,將多元化的社會生活,轉回到日常化的個人世界之中。
情與物的結合,是人在平淡的家常之中的審美與人性。
是對我們每一個人日常生活的更為溫情化的敘事手法。
人情味,成為在小津安二郎鏡頭之下的物哀的更為深刻的描寫,也使物哀這一概念,在日常化的生活之中,融匯於情感之內。
03家庭敘事:詩意幸福的表達,是家庭美好的願景
另一方面,小津安二郎的作品特色之二,是對家庭關係的生動的描寫。
在普通人家的日常之下,刻畫出每一個角色的細膩的情感世界。
在他犀利而又溫情的鏡頭之下,我們總能看到那些在生命之中,平淡而又溫馨的畫面。
將世俗生活中的穩定和安詳,與美好的外在風景融合到一起,具有著古色而又靜雅溫馨的特點。
例如,在影片《晚春》之中,父親和女兒的交流,就明顯的能看到對家庭情感的深入呈現。
父親和女兒一起坐在榻榻米席位之上,女兒所剛看的能樂舞臺戲中,演員們已經更換了衣裝,扮演著各式藝術形象。父親與觀眾席的另一位女士點頭致意,女兒看見了這一幕,沉入了自己的心事之中,因那位女士曾給父親介紹其他女性。
整個場景沒有一句臺詞,而是在抑揚頓挫的能樂節奏,和伴奏及配唱聲之中,將每個角色內心的戲劇性變化,和情感的精細表徵,表現的更為自然而又精緻。
另一部電影《東京物語》之中,也有著沒有一句臺詞的留白情節。
當周吉老人與東京與昔日老友聚會的時候,僅僅是追憶那些過去的場景。沒有去抱怨子女的冷漠,而衷心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們能過的比自己如意。那些空鏡頭的呈現,例如冒著黑煙的工廠,火車行駛的風光,都著重表現出空間對於人的情感的深刻隱喻。
環境真正的參與到了電影的敘事之中。
《秋刀魚之味》中,嫁女這一主題,並沒有以非常尖銳式的戲劇矛盾的手法呈現在鏡頭之下。
而是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情感的微妙變化,將這一最終的結局呈現出來。
平山的女兒路子,起先是固執的,不願意出嫁。但在得知暗戀的人已經有交往對象時,壓制住內心的情感,接受家人的安排。
每一個場景,都沒有戲劇化的呈現,但是卻在淡淡的人物的質樸人情變化之中,窺見小津安二郎對於人的行為情緒的溫情而又質樸的理解。
在他的鏡頭之中,家庭和日常生活的幸福,總是成為重要的主題。
擴展到場景之中,詩意和禪意寓於家庭觀念之中,使日常生活的幸福感,似乎要溢出屏幕一般。
04禪道之「無」:親近於人的鏡頭語言,生活常態最具幸福
最後,小津安二郎的作品之中,最突出的,是禪道意蘊上的「無」。
在他去世之後的墓碑上,也刻著「無」字。
這一字,概括了小津安二郎的電影最為本質的特徵和風格。
影片的鏡頭語言之中,小津安二郎幾乎都使用「親近於人」的方式,來表現對話和情景。
不同於其他導演的宏大的敘事景觀,小津安二郎反其道而行,通過平民化的敘事視角,將觀眾帶入每一個普通人這一身份之中。
去認識普通人的生活,認識普通人的心靈的變化,默默觀察著那些在表面生活之下的波濤洶湧的情感的變化。
即使是在平淡而又溫馨的談話之中,依然使日常生活的矛盾與風光,變得更為崇高和使人理解。
生活的常態,在小津安二郎的鏡頭之中,逐漸形成最具幸福感的形式。
在《東京物語》之中,兩個老人初次來到東京在旅館下榻時,被隔壁年輕人們的吵鬧聲吵的夜不能寐之時,老人只能用扇子扇風來解決這一令人焦躁的處境。此時,鏡頭直接切入到了迴廊之中,這一令人燥煩的情緒,似乎就在這一鏡頭的切換之中,逐漸的緩和下來。
在《秋刀魚之味》中,整體散發的懷舊氛圍,空靈意蘊深厚的「無」的特點,更為深入的表現出來。
鏡頭畫面呈現出簡樸而又溫暖的特色。
在老友相逢時,將老年父親的落寞和悽清,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之中表現出來。
社會之中所具有的殘酷、醜惡、拜金、虛無等,在他的影片之中,一般都不會是重點。
更多的是在親情、愛情和友情的溫馨家庭敘事中,深入表達過往的留戀,和對美好情感的懷舊情愫。
這一「空」的寧靜,正如昔日的中學老師醉酒之後的感嘆一般,
「我是寂寞又悲傷啊,到頭來還是一個人」
最空的意境,正如孤單的老人在逐漸逝去的生命的長河之中,試圖挽留卻又挽留不下的那些歲月一般。
05總:人的家庭情感,是解救孤獨的良藥
在小津安二郎的電影之中,無論室外的景色,還是留白的鏡頭語言,亦或是日常化的家庭敘事、「無」的禪道意境,最終都是回歸到人的情感之中。
離不開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也離不開我們關心的美好的過去,和充滿希望的未來。
希望總是寓於失望之中,孤獨是在鬧市中無可理解的。
每個人生來孤獨,但不意味著一生就寓於孤獨的意蘊之中。
而是在家庭的情感與友愛和愛情的懷念之中,尋找到美好的希望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