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早在我們上中學時,就曾學過這首詩詞。
在大家眼中,花木蘭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巾幗英雄,打破了大家對古代女性的認知。
當然,花木蘭這個人物就跟祝英臺一樣,是被杜撰出來的。
歷史上根本就沒有關於她的記載,但不管怎樣,花木蘭一直都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那個時間,突厥人入侵中原,百姓們生命財產受到威脅。
國家為了保護大家,規定每家每戶都要出一名男人去前線,也就是現在的徵兵。
花木蘭一家選中的是父親,奈何父親年邁,而弟弟又太小不符合年齡,這才有了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
令人驚奇的是,花木蘭不但在軍營中安全度過12年,在此期間更是立了大功。
最終凱旋而歸,皇帝更是赦免了她的欺君之罪,想讓她繼續為朝廷效力。
奈何花木蘭心中掛念家人,拒絕了皇帝的請求,戰士們這才知道她是女兒身。
閱讀延伸:《木蘭詩》是一首北朝民歌,詩中首次塑造了一位替父從軍的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傳達了一種「誰說女子不如男」的觀念。
其實花木蘭從軍故事很簡單,但是卻有很多疑點,身為女子的她,在軍營跟戰士們同吃同住12年,為何沒被發現?女人每個月的那幾天又是如何度過的?
追其原因很簡單,花木蘭作為遊牧民族子民,身上有很多男性化特徵。
按照專家分析,花木蘭既然敢替父從軍,就一定不怕被人發現。
要知道,在古代如果被發現欺君,是有抄家滅門的風險。
試想一下,如果花木蘭長相傾國傾城,或者皮膚細膩柔軟,不管再怎麼變裝都會被發現。
所以很有可能花木蘭身上有男性特徵,身材魁梧,長得比較「漢子」,所以裝扮起來不令人懷疑。
古時候士兵分很多種,有上陣殺敵的,有採買做飯管理後勤工作的。
而花木蘭就是後者,在課本中我們就能了解到。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花木蘭應當是做後勤工作的,每天日常應該就是採買戰士日常所需。
每天都要跟戰馬生活在一起,就算有生理需求也可以避開他人,輕鬆解決。
並且花木蘭在這12年中立下大功,更是逆襲成為高級將領。
作為小有名氣的官員,花木蘭是有獨立營帳的,不用跟士兵們擠在一起。
她有了更多的私人空間,日常起居得到保障,再也不用小心翼翼。
有些人會想到,作為女人,難道沒有每個月那幾天嗎?遇到這種情況又該如何辦呢?真的沒人發現嗎。
日常行軍打戰,經常要露宿街頭,飲食不規律。在這種條件艱苦的情況下,女子發生閉經是很正常的事情。
因為身體緣故,雌性激素減少,從而長得也越發像男人。
但要是一兩個月認不出來,有情可原,朝夕共處12年依然被蒙在鼓裡,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可能起初他們真的沒有發現,但是到後面就算發現了,也不敢聲張了。
畢竟這屬於欺君之罪,一個不小心就可能牽連整個軍營。
就算不為花木蘭著想,也會想到自己的命運,從而幫忙隱瞞。
並且古代行軍打仗的士兵都很粗線條,軍營中又有軍妓存在,並不會很在意花木蘭的舉動。
就算有細心的士兵發現不對勁,也不會頂著掉腦袋的風險,去追問花木蘭是否是女兒身。
花木蘭這才在軍營中12年不被發現,成為家喻戶曉的木蘭將軍,巾幗女英雄。
參考文獻:《木蘭辭》
本文聲明:以上圖片均來源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以上文字均為作者原創,抄襲將追究責任,望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