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追這些巨星——兩彈一星元勳

2020-10-06 散淡林的江湖

我女兒追星,這些年追過很多,我記住的有曾軼可、鄧紫棋、謝春花等人。我雖然也年輕過,但卻沒有追過星,聽歌、看電影都很隨意,喜歡哪首就聽哪首,喜歡哪部電影就看哪部,不會執迷於某個人。

而今天在北京海澱黃莊的新中關大廈樓下等女兒,看到人行道上,鑲嵌著很多閃亮的星星,慢慢地一個星星一個星星的看下來,被感動的熱淚盈眶。

這些才是我們應該一起追的最閃亮的巨星啊。


一定要親手造出我們自己的飛機,趕走侵略者,為死難的同胞報仇!

——屠守鍔(1917-2012,浙江湖州人,火箭技術和結構強度專家,兩彈一星元勳)



讀書,繼承而不為可囿;探索,創新而不為求奇。

——曾慶存(1935— ,廣東陽江人,大氣動力專家,地球物理流體動力學家)


青蒿素不是我的,是屬於國家和人民的。——屠呦呦(1930— ,浙江寧波人,藥學家)


我做事情是以國家的利益為重,只要我的想法能夠實現,能夠為國家得到好處,我就心滿意足了。——楊嘉墀(1919—2006,江蘇吳江人,航天科技專家、自動控制專家,兩彈一星元勳)



每當聽到「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詩詞,他依舊會握緊右拳錘擊自己的胸口輕聲地說:「我們!我們!」——陳能寬(1923—2016,湖南慈利人,材料科學與工程學家,兩彈一星元勳)


竭誠為國興,努力不為私。

—陳芳允(1916—2000,浙江台州黃巖人,無線電電子學家,兩彈一星元勳)


為了國家的獨立,我們一要建立自己的核工業體系,一定要有我們自己的核武器。

—吳自良(1917—2008,浙江浦江人,材料科學家,兩彈一星元勳)



我這一輩子主要做的就是這一件事——搞中國的核武器。——朱光亞(1924—2011,湖北武漢人,核物理學家,兩彈一星元勳)



我是國家培養出來的,只要祖國需要,我必全力以赴。——黃大年(1958—2017,廣西南寧人,戰略科學家,地球物理學家)



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強盛之中,便足可自慰了。

——于敏(1926——2019,河北寧河人,核物理學家,兩彈一星元勳)



我這一輩子就做了一件事:研製雷達,然後負責將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應用到預警機上,把設計變為現實。成功在於再堅持一下。

——王小謨(1938— ,上海人,雷達專家)


因時間關係,還有很多星沒能拍下來,記錄下來。希望孩子們除了娛樂明星,更要記住這些心懷祖國、造福人民、功勳卓著的巨星們。

相關焦點

  • 紀錄片《「兩彈一星」元勳錢三強》國慶檔播出 融媒體反響強烈
    10月5-9日,五集紀錄片《「兩彈一星」元勳錢三強》在央視國際頻道順利播出。該紀錄片由北京發現紀實傳媒有限公司承制。71年前,新中國從篳路藍縷中走來;71年間,中國成就輝煌無數。其中,「兩彈一星」事業無疑是最為舉世矚目的成就之一。
  • 錢學森的這份請示 「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是這樣批覆的
    01-18 16:04:21 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 「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院士的作業首次展出錢學森 1972.4.9下面是朱光亞的批覆:「第12頁上的最後兩段,應該有個小標題。此外,最後一段要再充實點內容,就那麼三句話,不能使人看明白。請考慮。
  • 推薦 || CCTV-4《國家記憶》五集紀錄片《「兩彈一星」元勳錢三強》正在熱播
    由中央新影集團北京發現紀實傳媒有限公司承制的《國家記憶》五集紀錄片《「兩彈一星」元勳錢三強》正在CCTV-4 20:00檔熱播。71年前,新中國從絲路藍縷中走來;71年間,中國成就輝煌無數。其中,「兩彈一星」事業無疑是最為舉世矚目的成就之一。恰逢國慶,CCTV-4《國家記憶》欄目特別推出五集系列節目《「兩彈一星」元勳錢三強》,講述錢三強在核彈研製事業中運籌帷幄的動人故事,致敬大國巨匠,致敬輝煌歷史。1964年,中國的第一次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兩年之後,中國又以快到令人無法想像的速度完成氫彈爆炸實驗。
  • 兩顆子彈元勳姚桐斌:46歲被棍棒打,妻子追了他11年
    雖然他們已經過世了,但他們的精神永依然存在,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在新中國成立後實施的「兩彈一星」項目中,有無數值得我們紀念的科學家。其中,很多人選擇回國來實現新中國建立後的人生抱負和理想,放棄了國外的優待。他們以知識為工具,一點一滴地建設了新中國國防科技事業。其中,我們熟悉錢學森和于敏。
  • 這裡出了6位「兩彈一星」元勳:塔院5號樓的故事
    這是一個「驚雷出自無聲處」之地其中的5號樓更是出了6位「兩彈一星」元勳  2018年,塔院子弟去青海221廠尋訪父輩足跡,在原子城紀念館裡的紀念牆前合影。紀念牆上刻著的6500位核工業創業者的名字,已經模糊難辨。
  • 中國北鬥和「兩彈一星」之陳芳允:雙星定位+自己理髮補衣服
    本文為《中國北鬥和「兩彈一星」元勳》(上)——陳芳允篇文/后羿7月31日,中國北鬥正式登上世界舞臺。從立項到現在,「北鬥路」走了26年,期間匯聚了幾代「北鬥人」和建設者們的辛勤付出。這樣一個由衛星、火箭、發射場、測控、運控、星間鏈路、應用驗證七大系統組成的複雜系統工程,其科學頂層設計至關重要,離不開兩位「兩彈一星」元勳的智慧與奉獻——他們就是陳芳允院士和孫家棟院士。(無數的「北鬥人」值得可歌可泣,限於篇幅和主題,暫先擷取兩朵火花。)
  • 娶了中國的居裡夫人何澤慧的兩彈一星元勳錢三強及其家族吳興錢氏
    畢竟吳越國王錢鏐本來就兄弟眾多,應該不可能沒有後代流傳下來。古湖州府烏程縣在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將縣東南一十五鄉分出新置歸安縣(據說是為紀念錢氏吳越國歸順),烏程、歸安跟無錫、金匱,長沙、善化一樣兩縣共一個縣城,同城而治,直到民國元年烏程、歸安兩縣合併為吳興縣。
  • 兩彈一星元勳姚桐斌:46歲被毒打致死,讓周總理驚掉了茶杯
    有的放鞭炮,有的大聲歌唱,有的跳舞,大家忘情地相擁、歡呼:我們勝利了!我們勝利了!1945年,他再次以全班總分第一的成績從唐山交通大學畢業,取得工學士學位。第二年,他參加了公費留學考試,即使競爭激烈,他仍以優異成績獲得英國伯明罕大學工業冶金系的錄取通知書。
  • 首次挑戰"兩彈一星"題材 演員李健談《激情的歲月》硬漢很不同
    獻禮劇《激情的歲月》正在央視一套黃金時間熱播,李健飾演科研保衛幹部陶志綱,日前,他與記者聊起了這部致敬「兩彈一星」作品的臺前幕後。劇中,為了「負責」,李健飾演的陶志綱上演了一出追愛大作戰。大膽表白綱式語錄「我必須娶你,你同意也好,不同意也好,我陶志綱已經決定了無法改變」脫口而出,為了追科學家,在戈壁荒漠中送上用手絹兒包著的大白兔奶糖。對於網友「鋼鐵直男」的評價,李健認為角色其實有自己解讀的浪漫。
  • 兩彈一星功臣中唯一獲「烈士」稱號的科學家是誰?錢學森是他師兄
    1999年,郭永懷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兩彈一星的23個功臣元勳裡邊,他是唯一一位獲得「烈士」稱號的科學家,也是唯一一個三方面(核彈、飛彈、人造衛星)都作出貢獻的一個人。郭永懷返回大陸之前,他在美國已有令人羨慕的工作,有著豐厚的薪酬,但他絲毫沒有嫌棄祖國的一窮二白,毅然決然的回到祖國的懷抱,為國家貢獻自己的畢生精力。
  • 我們真正應該追的大明星
    這樣是不好的,這會覺得你不是一個有正事的人,你可能是青少年、青年人、成年人,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再去說其他的,學生時代就應該好好學習,放鬆的時候在去追星,成人時代就應該照顧好家庭,好好工作以後再去追星。我們可以利用空閒時間關注關註明星動態,跟喜歡同一個明星的朋友適當討論等等這些都是很好的。
  • 90歲兩彈元勳老人被撞倒無人去扶,肇事者逃之夭夭!
    然而他不知道,被撞倒在地的這位老人是我國「兩彈元勳」科學家王淦昌。當時王淦昌老人被撞倒摔碎了右腿的股骨癱倒在地,可路過的人卻視而不見,最後被兩個老人發現才送往醫院,在接受了5個月的保守治療,老人才好了起來。
  • 「兩彈一星」精神「花甲又青春」:做隱姓埋名人、幹驚天動地事
    期間,與會者考察「新青海精神高地」主題教育展館、觀看話劇《永懷之歌》、聆聽理想信念教育報告《「兩彈一星」精神永放光芒》,同時,參加「兩彈一星」的時代價值、「兩彈一星」精神的傳承與踐行、「兩彈一星」紅色資源的有效運用三個邊會。  圖為青海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王宇燕致辭。
  • 這些「第一」了不起 | 嘹亮的「東方紅」
    這些「第一」了不起 | 嘹亮的「東方紅」 2019-07-04 13:40:12來源:經濟之聲微信公眾號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趙麗穎工作室籤約藝人叱雲南金瀚 父母是兩彈一星家庭
    而金瀚的背景也很是了不得,金瀚出生於青海省西寧市的一個軍人世家,他在選秀的時候他奶奶透露哦說雖然在演藝圈沒有門路,但是他們父母都是兩彈一星家庭,後來要爆料更多,被金瀚阻止了,說不要洩老底了。搞兩彈一星的是個什麼概念,相信大家應該都知道。
  • 兩彈元勳姚桐斌:為中國航天做出巨大貢獻,46歲被一悶棍奪走生命
    1979年,在姚桐斌妻子的努力下,害人者終於被繩之於法,又是一個3年,姚桐斌的名譽恢復,被追認為了烈士,1999年,姚桐斌又被追授為兩彈一星元勳。
  • 這群特殊的老人竟然是兩彈一星的功臣,因為他們,誕生了一部微電影...
    這群老人們的身份很不平凡,他們是「兩彈一星」的功臣們。《追夢》由上海市老幹部大學微電影研習社志願者浦東項目創作組團隊拍攝製作,它講述了居住在浦東新區上鋼街道的「兩彈一星」老功臣在物質技術基礎十分薄弱的條件下,在較短的時間內,成功地研製出了中國自己的原子彈,創造了非凡的人間奇蹟的奮鬥歷史。
  • 從兩彈一星到嫦娥飛船,看這所百年名校如何助力大國重器
    百秩崢嶸,鑄就國之重器科研元勳,助力兩彈一星研發1964年10月16日下午3點,羅布泊上空騰起了一朵巨大的蘑菇雲,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我國成為繼美國、蘇聯、英國、法國之後的第五個擁有核武裝的國家。而這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背後,也飽含著南開人何炳林與郭永懷無怨無悔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