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到底能不能鍛鍊大腦?來聽聽這位父親的真實體驗

2021-01-18 澎湃新聞

葉壯 丁香醫生

葉壯

丁香醫生作者

美國心理科學協會會員

中科院心理所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碩士

我當了 5 年的父親,與此同時,我也已經打了 22 年的遊戲。

孩子這邊,從老大到老二,家長和娃一同成長;遊戲這邊,從初代的《波斯王子》到《底特律:變人》,通關的沒通關的,數不勝數。

孩子與遊戲對我都很重要,我自然而然地開始思考這樣的問題:遊戲能怎樣服務於親子之間的交互?功利點講,遊戲能帶給孩子什麼?

這方面,我可能比大多數的父母要有優勢,因為我是一個學心理學的人。這個學科,完全可以勝任遊戲和孩子之間的中介角色。

我上大學的時候,就希望能用心理學的技術探討一些遊戲中的現象。那個時候,我玩《魔獸世界》,基本上所有的課餘時間都被我花在了艾澤拉斯——也就是魔獸世界的故事所發生的那片土地上。

我向我的導師提報了這樣一個學術選題——什麼樣的人格特質,會導致男性玩家在遊戲中「男扮女裝」?也就是說,玩家本人是個不折不扣的男性,但在遊戲裡,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他去選了個女性角色呢?

這個選題當時太超前了,整個小組除了我,都沒有一個硬核玩家,大家並不覺得這是一個能拿得上檯面的問題。選題最終沒通過,但心理學對遊戲的探究效力可見一斑。

今天,這個學科以及它所代表的學術視角,依然影響著我,同時,也影響著我在養育中的決策,以及我和孩子們之間的親子關係。

好在,最近十幾年的研究,在兒童成長與電子遊戲之間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曾經有不少研究都認為電子遊戲會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但這其實都已經是老黃曆了——咱不能拿前朝的劍,來斬本朝的官。今天的遊戲種類繁多,對孩子所能起到的影響,也遠遠超越了大量家長和教育從業者的想像。

下面,我將說一說我個人的理解,探討四類遊戲和它們所能產生的好處。

➊ FPS 遊戲和認知能力

第一類遊戲,就是 FPS 類的遊戲,從我們小時候玩的《反恐精英》和《三角洲特種部隊》,到現在熱門的《使命召喚》《逆戰》甚至《絕地求生》,都屬於這一類。

圖片來源:作者實拍

「趁孩子去幼兒園,我跟我老婆會看一會兒吃雞直播」

這是家長們經常能見到孩子玩的一類遊戲,拿把槍,突突突,至於子彈傾瀉的目標,有可能是另外的玩家,有可能是遊戲裡設定的敵人,還有可能是成群的殭屍。很多家長非常反感這類遊戲:「一天到殺殺殺,你殺個殭屍你能學到個鬼?」

實話實說,玩這些遊戲,孩子的確學不到什麼東西,但是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技能,通過這些遊戲,可以得到訓練。

比如,孩子有可能學會更有效地分配注意力。所有這類遊戲,玩家都要一方面專注於自己的核心目標,另一方面也要留意屏幕上可能出現的額外敵人,這對於孩子的認知能力和注意力都有著非常大的挑戰。與核心目標有關的注意機制叫做「集中式注意力」,與屏幕中的大量敵人和飛濺的彈藥有關的注意力叫做「分布式注意力」。如果你只採用前者,緊盯著通關終點不放,你就不能活著衝到關底;但如果你只關注後者,你又喪失了一切的根本目標,只會毫無策略的原地開槍。

所以,你要想闖關成功,你就必須要做到在注意力上高效率的合理分配,既留意著重要的關卡任務,也要關注隨時發生的突發事件,而這一切,因為遊戲的快節奏,還發生在一定的壓力感受下。對應在日常生活中,這其實也有著很直觀的影響力——開車,踢足球,公眾演講,甚至考試,其實都涉及到這種注意力的高效分配,掌握了這個技能,才會在這些方面有上佳的表現。

相對於普通人,FPS 遊戲玩家的大腦中,負責注意力調控的多個腦區都會更加活躍,包括負責維持注意力的背外側前額葉皮層,在不同目標間切換注意力的頂葉皮層,以及監測人體自身行為的扣帶皮層。

FPS 類遊戲和認知技能之間的關係毋庸置疑,大量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相關的研究對此都有論證,如果你對這一點希望有更深入的了解,還有一個 TED 演講能幫得上你,來自於認知科學家黛芬 · 貝弗利爾(Daphne Bavelier)。

➋ RPG(角色扮演遊戲)和親社會行為

從早年間的《軒轅劍 3 外傳:天之痕》和大量類似《櫻花大戰》這樣的日式遊戲,一直到今年大火的遊戲《底特律:變人》,其實都有著超越遊戲娛樂本身的思考。

很多遊戲裡面,都會在劇情中安排由玩家主導的情節走向。當劇情出現矛盾或轉折時,玩家可以決定該做出怎樣的最終舉措。

比如《質量效應》《巫師 3》《荒野大鏢客》等等大作,都有著類似的設定。更有甚者,比如《底特律:變人》,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託玩家的決定來推動劇情的發展和故事的走向的。

坦誠地講,我覺得《底特律:變人》這樣的電子遊戲已經超越了遊戲的範疇,而成為了一種互動式的藝術品,它所能引發的思考與情感,一點都不亞於一本精心寫就的文學大作。在這部遊戲裡,關於人性、母愛、自由的探討,其深刻程度是遠超我預期的。

圖片來源:《底特律:變人》

「在我看來,《底特律:變人》算是不折不扣的藝術品」

所有這些遊戲,都伴隨著情節發展,被賦予了強烈的社會屬性。

2009 年發表於《性格和社會心理學通報》的一篇綜述中,總結了若干前人研究,發現來自於不同國家的年輕人在玩具有「親社會」屬性的遊戲後,會有更多與同伴合作的行為。

我最近剛剛玩了一款遊戲,叫做《聲名狼藉:次子》。遊戲性雖然只有中上水平,但其中有著極為明確的善惡觀念——你在遊戲中的決定,可以影響到你遊戲角色的善惡屬性值,而對應的,可以解鎖一些技能,並對劇情發展和結局產生影響。

對我來說,當然選擇了徹底的善人路線——幫助路人、懲戒混混,而這種選擇,就是對應的研究中所謂的「親社會」部分。

除了有研究遊戲和認知關係的心理學家外,還有研究遊戲和社會性之間關聯的心理學家,他們的研究發現,在遊戲中的親社會屬性,會進一步增強玩家本人的社交能力及同理心水平。

當然,有很多這類遊戲,我其實並不建議年齡太小的孩子玩,畢竟,像《巫師》、《質量效應》和《荒野大鏢客》,在內容分級上,並不是老少皆宜的。

➌ PVG(益智解謎遊戲)和堅毅性

很多家長會來找我說:「我懷疑我家孩子有多動症,他上課總是坐不住!」而我一般會選擇反問:「那你家孩子打遊戲,能不能坐得住呢?」「他打遊戲可認真了!一打就一兩個小時不挪窩!」那我就會讓這位焦慮的家長先放心:「那就不是注意力缺失的問題。」

一個打遊戲認真的孩子,起碼具備了「認真的能力,他只是有可能不願意把這種能力用在學習上罷了。但是我們必須要承認,這種能力是一種很重要的優質技能,與此同時,不少遊戲對培養這樣的能力,也有著顯而易見的好處。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一些既需要動腦子,又不一定一次性就能成功過關的遊戲了,比如《傳送門 2》。這是一個要求玩家利用一系列工具找到密室出口的有趣遊戲,既有趣味性,還很考驗智力水平。有研究發現,《傳送門 2》會讓玩家在解決問題、空間技巧和意志力方向有著更好的表現。

圖片來源:Portal 2

「Portal 2 裡面的美,我覺得比蜂腰大臀要深刻得多」

這就涉及到一個重要的心理品質了:堅韌不拔。

你在當年玩魂鬥羅的時候,有沒有死磕某一關許久的經歷?

這種死磕的精神,其實也能被遊戲培養出來。

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系的教授安傑拉·達克沃斯看來,「堅毅」是一個人在生活中收穫成功的重要標誌。很多家長可能會說:「我也是這麼認為的呀!所以我總是讓我的孩子要忍住、挺住、扛住!不拋棄!不放棄!」

但是,堅持僅僅是堅毅中的一個部分。堅毅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熱愛。唯有熱愛與堅持的結合,才能換回成功的更大可能。一個堅持踢足球的孩子,要愛踢足球,才可能成為綠茵場上的王子,一個喜歡數學的孩子,要堅持攻克艱深的問題,才可能在數學方面有所造詣。

而遊戲,對孩子們來說,是一個門檻很低的「堅毅」對象。孩子們可以在邂逅自己的天賦與事業之前,現在遊戲的平臺上練習堅毅,練習怎樣融合熱愛與堅持。

一方面,遊戲總是有趣的,它之所以叫「遊戲」,就是這個原因。你可能不喜歡某個特定類型的遊戲,但是總會有那麼一款,是你所鍾情的。另一方面,遊戲也需要堅持。從《俄羅斯方塊》《超級馬裡奧》,一直到《刺客信條:奧德賽》和《孤島求生 5》,哪個遊戲不是既要挑戰玩家是否沉得住氣,又要考驗玩家能否抗挫折?

現在的很多遊戲,其實都具備這種特質,尤其是一些解密類的遊戲,比如《紀念碑谷》——它不涉及暴力,也不涉及複雜的劇情,它可能只有幾個簡短明晰的規則,但卻有著千變萬化的可能。要想通關,甚至高分通關,就要有著維持好心態,保持好狀態的能力與水平。

如果一個孩子,能夠在《紀念碑谷》中有上佳的表現,那他除了是個聰明孩子之外,我相信,也一定是一個耐得住性子的,堅韌不拔的孩子。

➍ 合作競技類遊戲和親子關係

每周末,我都會跟我家孩子用 Switch 玩兩盤《馬裡奧賽車 8》。這是孩子開心,大人高興的親子時光。有的時候,我們大可不必太功利地賦予遊戲過多的訴求,遊戲嘛,玩高興了,這就已經夠本兒了。

就像看一幅名畫,你不一定要買回家來,你也不一定要學著畫個一模一樣的——你看著它,有審美體驗,這就夠了。

所以我覺得,雖然已經談了遊戲可能給孩子帶來的三類成長,可遊戲帶來的最純粹的好處依然應該是:孩子和父母共處的美好時光。

我家孩子現在還小,所以《馬車8》就滿足了需求,與此同時,《Overcooked》作為經典的合作遊戲,Q 萌的角色造型以及「做飯」的主題,也能讓它起到非常好的效果。現在我天天早上送孩子去幼兒園,從停車位到幼兒園門口的那一小段路,都要模仿一下馬裡奧賽車的情節,來一場小小的「比賽」。

有 90% 的學齡兒童會玩遊戲,但是全世界電子遊戲玩家的平均年齡是 33 歲。

這說明什麼問題?

說明你的孩子的確在玩遊戲,但與此同時,大量的你我這個年齡的成年人才構成了玩家群體的主流。那反正大家都在玩,那為什麼不一起玩呢?

我愈發覺得,電子遊戲已經成為了我跟孩子親子關係的重要催化劑。

很多家庭裡,遊戲被當成了獎勵或者懲罰的機制——「寶寶真乖,去玩 iPad 吧!」「你今天這麼不聽話,晚上不許玩遊戲!」

但我以為,遊戲一旦跳出之前的這種怪圈,成為生活中親子共處的一種方式,才能更好地發揮它的各種積極影響。無數的中國家庭,每天晚餐後,爺爺奶奶收拾碗筷,媽媽玩手機,爸爸玩平板,孩子無所事事。

圖片來源:作者實拍

「我家大兒子,已經可以從 Switch 中收穫大量的幸福感了」

但若能一起玩玩遊戲,也是好的呀。我們家有 Switch,有搭載了 VR 設備的 PS4(提醒!VR 設備只適用於超過一定年齡的孩子),PC,但這些設備上的遊戲,都應該服務於三個場景:讓我兒子玩的開心,讓我玩的開心,讓我兒子和我一起的時候,都能玩的開心。

這三個場景做到了,就自然會產生兩個我最期待的好處。

第一,就是親子之間更多的交集和談資。在很多中國家庭裡,你會發現爹媽其實並不太了解孩子的一天是怎麼度過的——他們天天很早就分開,晚上由爺爺奶奶接回了家,爸媽加班又堵車,到了家沒多久,全家人又要就寢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沒什麼事情是孩子可以跟父母一起做的,親子之間可供溝通和交流的素材也少之又少。在這樣的情況下,父母往往會因為自己對孩子缺乏了解而產生焦慮,於是自然而然地就愛過問學習或者生活,這一過問,又有可能產生落差,於是少不了數落和埋怨,但又缺少實質性的指導和建議,最終,家長不滿意,孩子也不高興,不歡而散,一地雞毛。

第二,在很多時候,遊戲既能扮演談資,又能成為親子交流的突破口。你如果跟孩子沒交集,自然也就沒得可聊;如果孩子跟你關係不好,你對他的影響力自然也就很低。藉由一起玩遊戲的美好體驗,我們則能夠把這兩個問題好好解決掉:一方面,孩子有了更多跟我們可交流的內容,另一方面,我們跟孩子靠著遊戲培養起來的堅實感情,也能讓孩子更加信任我們,也能讓孩子更願意接受我們的觀點與態度。

好的父母,好的遊戲,好的體驗——怎麼可能沒有好的親子關係?而好的親子關係,則是好孩子的土壤。

研究者們的工作沒有白費,他們發現,經典的遊戲能產生種種良性的後果。為人父母,也身為玩家,很多好處,我也切身的體會的到。但是,遊戲對人的影響,是否就僅僅止步於此了呢?

二十年前,我指揮李逍遙闖蕩十裡坡的時候,可沒想到今天的遊戲是如此多樣化與有趣。以前,遊戲大廠一出個什麼作品,就會立刻被貼上標籤——角色扮演類,模擬經營類,動作冒險類,即時戰略類。但今天,新鮮有趣的遊戲層出不窮,《太吾繪卷》《Minecraft》《饑荒》雖然都有「沙盒」的屬性,但你怎麼看也不想把這三個遊戲放到一個類目裡去,不是嗎?

越來越多的遊戲有著越來越個性化的屬性,而心理學的科研進展,卻遠遠跟不上遊戲業發展的快速步伐。

如果等著心理學家給出一個確定的答案,我家兒子早就已經長到跟我差不多的年齡了。

於是,我選擇一種很樂觀的心態去看待今天的電子遊戲:新的遊戲,可能就意味著新的成長。

這些好遊戲給孩子帶來的幫助與資源,可能是潛移默化的,可能沒法立刻明確地指出來,但同時也是不容否認的。

我不願意等科研的結果告訴我該怎麼做,我更願意相信作為一個老玩家,作為一個父親的直覺,為我的孩子選擇好遊戲,讓他玩耍開心,成長快樂。

這感覺,就像在遊戲裡開一個寶箱,你永遠也不知道,你開出來的寶貝是什麼。

責編 Bruce

作者 葉壯

排版 小軒軒笑嘻嘻

原標題:《遊戲到底能不能鍛鍊大腦?來聽聽這位父親的真實體驗》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鍛鍊你的反應力 四款左腦遊戲給力推薦
    《現代戰爭3:墮落的國度》是一款FPS 3D射擊遊戲,遊戲畫面非常逼真,配合真實的槍火聲音,讓人有種深入其境的感覺。喜歡的朋友可以下載體驗,鍛鍊自己的反應能力。 鑽石之星 推薦理由:與FPS類遊戲不同,三消類遊戲注重分析邏輯性,同時也非常鍛鍊人們的眼力,不過要細分的話,眼也是受控左腦。通過眼睛看將圖案傳送到大腦,然後大腦會將事件分配給左腦,再通過左腦進行分析與計算反饋給眼睛與肢體進行操作。 下載地址:點此下載
  • 鍛鍊大腦八種最佳方法
    這八種方法全都是以神經科學為依歸,來鍛鍊大腦並維持大腦的健康。即使不願意,微笑,反覆地微笑,就這個簡單的動作,可以使壞心情煙消雲散,可以強化大腦的神經力量,對生活維持正面的展望。幾乎所有與年老有關的認知障礙都和額葉的運作有關,又由於這一部位所擁有的神經元聯結多過任何腦葉,因此,鍛鍊這一特殊部位的皮質也就特別重要。此外,高度靈活的額葉也有利於飲食、運動,並能遏止從事有害健康活動的意念。記憶與記憶術的鍛鍊、講求策略的遊戲,如象棋和麻將,以及其他各種視覺的或空間的運動與遊戲,都能夠顯著改善認知功能,對年紀較長的人尤其如此。
  • 玩遊戲能鍛鍊大腦思維能力 增加老年人交友機會
    [摘要]遊戲不再是年輕人玩的事情,老人也可以玩。並且還能鍛鍊他們的反應能力和保持思維銳利。至少有了遊戲的陪伴,他們也不會孤獨。通過遊戲可以給他們創造一個見面聊天的機會。對於老年人來說,玩遊戲也可以是對抗孤獨的機會。電子遊戲可以是浪費時間的利器,不過也有人認為,如果能夠適度,玩遊戲也可以鍛鍊智力,使大腦更加活躍。
  • 3-6歲的孩子,用這6個遊戲鍛鍊手部精細動作,促進大腦發育
    所以這個時候,是訓練孩子手部精細動作的好時機,可以讓孩子平時多玩這6個遊戲。3-6歲的孩子,用這6個遊戲鍛鍊手部精細動作,促進大腦發育一、用手指踢足球這是我平時經常跟我家二寶玩的一種遊戲,這和真實的踢足球相比,可太省力氣了。每次玩之前我會準備兩個紙盒,然後將紙盒立起來當作球門。準備小張紙,然後團成紙團。
  • 到底能不能提高胎兒智力?
    到底胎教能不能提高胎兒智力?兩個真實故事1、指揮家鮑裡斯.布羅特鮑裡斯.布羅特是加拿大的著名指揮家。一次現場指揮中,當他聽到一位大提琴手演奏了一些音符,他突然意識到自己似乎很久以前對這首曲子很熟悉,他不僅懂得這首曲子如何彈,並且所有的演奏細節就像海浪般在他的腦海中跳躍。指揮結束後,布羅特致電給自己曾經也是大提琴手的母親。
  • 《跨越式成長》:「談遊戲色變」?其實,適度玩遊戲能改善大腦!
    3、 遊戲能夠提高玩家的空間能力有些遊戲的空間感構造十分強,像《我的世界》、《俄羅斯方塊》,當我們在玩這一類遊戲的時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鍛鍊空間旋轉能力。你能從遊戲的各種側面,感受到空間的構成,對於學習能力也有一定的好處。
  • 專注力和記憶力,影響孩子的智力,試試這5個方法,鍛鍊大腦發育
    兒童的智力發育對孩子未來的成長至關重要,自從育娃後,許多寶媽是找了許多開發孩子大腦的辦法,前幾年超火的「某核桃」和「生命某號」的廣告就特別被寶媽推崇。聽說吃核桃、吃魚補腦,立馬就給孩子安排上,聽說玩益智遊戲能夠開發孩子大腦也立馬就安排上,總而言之,只要對孩子智力有益的事都得嘗一下。但至關重要的仍然是培養好孩子的三力:專注力、觀察力、記憶力。
  • 騰訊聽聽續航測試,到底能不能帶它出門浪?
    一款智能音箱除了擁有出色的音效以及海量的內容以外,續航能力也非常的重要,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騰訊聽聽的續航能力怎樣。與目前市面上大多數的智能音箱不同,騰訊聽聽內置有獨立的大容量電池,官方宣稱待機時長長達16小時。下面我們就來實際體驗一下騰訊聽聽的續航能力。
  • 新生兒視力發育快,媽媽用三個小遊戲鍛鍊孩子,促進寶寶大腦發育
    一來新生兒活動一下就要消耗大量的力氣,二來吃進去的營養通過睡眠,好好地吸收長身體。但新生兒一天還是有5個小時的時間是清醒的,新生兒大腦的重量以及各方面能力的發育,是非常快速的,家長不要錯過孩子清醒的時間,利用孩子清醒的這幾個小時,鍛鍊孩子看的能力,聽的能力,運動的能力,多跟孩子聊天,促進孩子跟外界交流的能力。
  • 智力遊戲真的可以開發大腦嗎?
    當下,有很多開發大腦訓練的遊戲或玩具,諸如增強注意力、提升記憶力和信息處理速度、鍛鍊思維力等等。那麼這些遊戲或玩具真的能如廣告所說的那樣,可以開發大腦嗎?  事實上,商家可以隨意宣稱他的產品具有什麼功能。但具體是否有這樣的功能,卻需要嚴格的實驗觀察驗證才能下結論。
  • 《認知天性》讀書心得八——像鍛鍊身體一樣鍛鍊大腦
    為何西洋棋選手能學會預測無數種的走法,看穿其中的棋路?通常我們把他們界定為某個人的天賦,但是其實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你在打字的時候也能表現出同樣的天賦。在本章的案例中有一個效果顯著的實驗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一位35歲的男性患者在13歲時失明了。一位神經學家巴赫裡塔設計了一個裝有小型攝像機的頭盔,可以向舌頭髮送脈衝信號,巴赫裡塔解釋說:「人類看東西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大腦。
  • 新研究發現鍛鍊對大腦灰質有好處:或能防止老年痴呆
    新研究發現鍛鍊對大腦灰質有好處:或能防止老年痴呆2020-01-05 17:24出處/作者:快科技整合編輯:Alan責任編輯:leijunhua> 近日,據外媒報導,德國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和梅奧診所的的一項聯合研究表明, 心肺健康與大腦健康,特別是與認知能力下降和衰老有關的大腦灰質和總腦容量區域的健康之間存在關聯 。
  • 軍事體驗樂園拓展鍛鍊,「掃地僧」在向你招手
    軍事體驗樂園 歷奇探險 專業項目規建這裡有什麼好玩的呢?氣炮水炮射擊、真人CS雷射野戰、射箭和軍事體能訓練等,來軍事體驗樂園一定不能錯過這些項目。軍事體驗樂園 歷奇探險 專業項目規建佩戴特殊的裝備,高度的模擬真實的戰場體驗,鍛鍊戰術分配和交流,通過角色的扮演和團隊協作,在體驗快樂的同時達到健康休閒、團隊建設的目的。
  • 注意鍛鍊孩子大腦的這兩個部位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該怎麼鍛鍊孩子的大腦,才能讓孩子變得更聰明。聰明的孩子有哪些突出表現?記憶力、分析能力、專注力、應變能力等,這些能力主要和兩個大腦器官有關:海馬體和前額葉皮質。海馬體海馬體是大腦中負責記憶和空間定位的器官,海馬體越發達也就意味著記憶力越好,而隨著年齡增長,海馬體會逐漸萎縮,這也就是為什麼老年人會記憶力減退。如何鍛鍊海馬體呢?
  • 太子樂解讀:夏天寶寶到底能不能吃冷飲?聽聽育兒專家怎麼說
    這幾天,比氣溫更火的是寶媽們在朋友圈吵翻了:夏天到底能不能給寶寶吃冷飲?有的寶媽說:"冷飲傷胃傷身,還容易拉肚子,孩子不能吃。"有的寶媽則表示:"孩子沒那麼嬌貴,國外的孩子吃冷飲是家常便飯,也沒見怎麼樣。"今天,太子樂育兒專家為各位寶媽分享一些相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助寶媽們解決煩惱。太子樂解讀:夏天寶寶到底能不能吃冷飲?
  • VR成人片真的能媲美真實體驗?
    但是用VR看小黃片真的能和真實的體驗相提並論嗎?Slate的女性編輯Amanda Hess 從自己的體驗出發,跟你認真分析下這件事情:著名德國導演Werner Herzog在接受《紐約客》採訪時就觀看VR影片說到,「這看起來很酷,但是你很快就會感到厭倦」,他認為虛擬實境在逐步超越其自身。
  • 電影之夜 | 到底什麼是天賦?玩遊戲有好處嗎……8部BBC經典揭秘真相
    如果玩家喜歡最暴力的遊戲,那麼他們的行為是否更暴力?電子遊戲到底有多容易上癮?玩遊戲有什麼好處呢?到底是誰在玩遊戲?如果用一句話介紹這部片子的內容,那就是:它援引全球各地正在進行的部分科學試驗,揭示玩遊戲對行為、生理及神經系統產生的影響,並讓我們注意到,玩遊戲者是否更暴力的關鍵,在於開發人員如何設計遊戲,確保遊戲在玩家的挫敗感和厭倦感之間找到最佳平衡。
  • 學鋼琴到底能鍛鍊孩子的哪些品質?
    學琴能開發人的智力,這是符合大腦機能活動科學規律的。同時音樂也是孩子表達自己的理解、感受和體驗是一種手段。是孩子生活、學習和成長過程中不可缺的元素。那麼學鋼琴到底能鍛鍊孩子的哪些品質呢?01堅韌沒有堅持與忍耐,根本彈不好一首曲子。孩子天性貪玩、好動。
  • 瀕臨死亡的體驗 會讓大腦記住什麼
    在瀕臨死亡時,一些人會產生神秘的大腦瀕死體驗,如疼痛感消失、看到隧道盡頭的亮光、感覺自己脫離肉體、飄浮在空中等。 雖然難以直接研究這類特殊的體驗,但科學家能通過產生相似體驗的實驗,揭示在極端條件下,大腦是如何工作的。
  • 「科普」「大腦訓練」遊戲真的可以提高認知能力嗎?
    大腦訓練可以說是一個正在興起的朝陽產業,而這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大概要數花樣繁多的智力遊戲了。那麼,玩智力遊戲真的可以達到鍛鍊大腦,提高認知能力的作用嗎?最近,這一問題在神經科學家圈子裡掀起了一次不小的波瀾——認為智力遊戲有效和無效的兩派科學家各抒己見,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事情的起始是在2014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