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電影如同一本好書,一開始急不可耐地想要看到結尾,到最後會突然捨不得看完。
《四個春天》就是這樣一部好電影,是由陸慶屹執導的紀錄片,導演將鏡頭對準自己的父母和家庭中的生活瑣事,拍攝時間長達4年。導演以2013年到2016年回家與父母過春節的四個春天為主線,在他平淡細膩的鏡頭下為觀眾呈現的是愛情和親情的永恆話題。
紀錄片的核心是真實,這部影片最打動觀眾的也是它的真實。紀錄片美學觀的奠基者維爾託夫開創了「電影眼睛派」,提倡鏡頭如同人眼一樣「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反對人為的扮演,甚至反對帶有表演的影片。
這部影片就是以真實的家庭生活為背景,父親陸運坤是中學退休老師,母親李桂賢是家庭婦女。兩位老人並非演員,在鏡頭中展現的不過是他們真實生活的點滴,沒有任何表演的痕跡,非常自然。
影片於2019年1月4日在中國上映,豆瓣評分高達8.9,這部高口碑影片被提名第55屆臺北金馬影展「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和「最佳剪輯」。兩位老人為我們展現了一屋兩人,三餐四季,相濡以沫的愛情,也用樂觀向上的態度教會我們如何面對生活中的變故與別離。
年少時,每個人都曾渴望談一場轟轟烈烈、刻骨銘心的愛情;長大後才發現,細水長流的愛情才最難得;步入到人生的暮年,便懂得相濡以沫、相互扶持才是愛情最珍貴的樣子。
影片中的兩位老人,既平凡,又可愛。父母皆是勤於勞作之人,父親在農活之餘喜歡擺弄樂器,母親茶餘飯後喜歡哼唱歌曲,兒女雖不在身邊陪伴,但兩位老人的生活卻充滿樂趣和詩意。
在他們身上我們仍然能看到愛情的美好。老頭為老伴細心染著白髮,老伴為老頭認真理著發,兩人相視而笑。他們一起上山打蕨菜,一起燻制臘腸,為我們詮釋了相濡以沫和相互扶持的含義。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個場景是:兩位老人在各自的房間做著各自的事,老伴戴著老花鏡在縫紉機上忙活著,老頭坐在電腦前放著音樂,跟著節奏在唱歌,雙手還打著節拍。兩位老人之間只有一牆之隔,兩扇門敞開著,畫面十分溫馨,也非常生動。
導演陸慶屹在《四個春天》序言中說:那是我第一次在一定距離外,長久地凝視我的父母,我仿佛看到了「地老天荒」這個詞確切的含義。
影片中老頭對老伴說:「我發現越來越不能離開你了。」老伴對老頭說:「我能陪你幾天算幾天,能陪你幾年算幾年。」這些話是對老伴一詞最好的詮釋。老年夫妻相互之間習慣用「老伴」這個詞,一會兒看不到對方,就會特別不安。影片中的老頭是個多才多藝的人,吹拉彈唱,各種樂器自得其樂,老伴則是個可愛的人,不管是飯桌上還是摘菜中,一時興起都會唱幾句,有時還能跳一小段舞,他們的結合是有趣靈魂的相吸。
看到他們,我想起《人生果實》中津端修一夫婦晚年的生活,在院子裡種了蔬菜水果,還養了花,平時一起打理菜園,等到花兒盛開時,修一還會為英子拍照留念。
《四個春天》和《人生果實》都是紀錄片電影,也都記錄了一對晚年夫妻的日常點滴,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愛情最珍貴的樣子。待到白髮蒼蒼之時,彼此仍相看兩不厭,老頭手牽著老伴,老伴攙扶著老頭。
這部影片給人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實,來自家的真實。影片沒有任何的說教與批評,而是將真實的狀態呈現在我們眼前,每個人對於家有不同的定義,觀看影片時也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家,永遠是每個人最掛念的地方。那裡有我們的親人,有我們渴望的溫暖和愛。
中國人對於過年有著極大的情感,一年到頭不管好與壞,都希望回家過個團圓年。影片中導演以2013年到2016年回家與父母過春節的四個春天為主線展開,為我們再現了過年與家人在一起的溫馨時刻。
影片中母親要大掃除,父母會提前燻制好臘腸,等著孩子們回家。母親還會專門寫一個菜單,父親手寫過年要貼的對聯,街上鞭炮聲聲,煙花在夜空中璀璨綻放,年在團圓中悄然划過。
一年當中,孩子們能陪伴在父母身邊的唯有春節和春天這段時間。之後,孩子們要回去工作,母親送孩子出家門口,望著孩子的背影漸行漸遠,父親則會親自送孩子到車站,之後一個人走路回家,六公裡的路程。
過年總是悲喜交加,喜的是一家團圓,悲的是過完年的離別。對於父母來說,一年中最盼望過年,因為孩子們都回來了,冷清的日子終於熱鬧起來了。可是,隨之而來的離別往往又讓他們感到惆悵,只能目送孩子的背影離去,他們還沉浸在團圓的熱鬧中,轉瞬又剩下老兩口。
導演陸慶屹談及創作收穫時說:「希望我們走過天涯海角,始終不忘心中柔軟。跨越山海,勿忘回家。」
不管兒女走多遠,勿忘回家。正如丁立梅寫的:這世上最美的語言,我怕是叫一聲少一聲了。但眼下我還能叫著,我很感激了。
兒女回家,叫一聲爸,叫一聲媽,有人應,就是最幸福的事。
影片為我們所展示的皆是平凡日常中的點滴,卻有打動人心的力量,因為足夠真實,我們一下子就被代入進去了。
對於什麼事都好奇的父親,實在是個可愛的老頭,不只會吹拉彈唱,還會修凳子,修電燈,電腦學習剪輯視頻等等,每天至少為家多做一件事,如此他覺得安逸。
樂呵呵的母親,隨時隨地即興演唱,毫不怯場。為孩子們做各種好吃的,總是一副笑盈盈的模樣,爽朗的笑聲讓人印象深刻。
兩位老人樸實善良,對於在家中築巢的燕子十分歡迎,惦記著它們何時離去,又何時飛回來。修剪花草,打理蔬菜,從不幹涉孩子們工作,老兩口互相扶持,樂觀向上,熱愛生活。
曾有人問導演陸慶屹,你父母身上那麼多讓人感動的特質,對你影響最大的是什麼?他想了想,回答說,是溫柔。溫柔能帶來這世上最美好的東西。
兩個溫柔的老人將日子過得有趣詩意,並將這種溫柔教給了子女,才有了這部紀錄片的誕生,擊中了我們心底最柔軟的那部分。
影片也涉及到了死亡,姐姐患病離世,兩位老人白髮人送黑髮人,那種痛無法言說。影片沒有沒有藉此煽情,依舊是回到日常生活中。
下一個春節,母親端了一碗飯菜放在桌子上,叫了姐姐的名字,還告訴她都有什麼菜。弟弟離開家前對著姐姐遺照說:姐,我走了。父親吃飯時特意為姐姐留了一個位置。冬天,父母去姐姐墳前將積雪清理,父親用拐杖在地上寫下姐姐的名字。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足以讓人落淚。
《人民日報》評論:一部容易打開人淚腺的電影,並認為影片最動人的根源就在於《四個春天》的溫暖與治癒,勾起了大多數觀眾心中最牽掛的「家」。
看完影片,有人說,會讓人迫不及待想要回家陪伴父母;也有人說,如果沒有《四個春天》我們都忘記了如何生活了;還有人說,治癒了我的過年恐懼症。
而我想說,看完影片我重新理解了愛情和親情。關於愛情,細水長流,相互扶持才是最珍貴的。關於親情,親情如海深,即便是死亡也不能將至親之人從心裡帶走,那些逝去的親人永遠活在家人的心中。
我很慶幸看到了這部紀錄片《四個春天》,被兩位老人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所感染,也被他們相濡以沫的愛情所打動。
姐姐離世後,兩位老人將思念埋在心底,繼續樂觀的生活,將蒲公英吹落,他們的臉上綻放出笑容。老伴在陽臺上澆花,老頭拿來帽子為老伴戴上,怕她曬著。
影片中的很多細節既樸素又有打動人心的力量。父母日漸衰老,也不忘告訴孩子:記住,再怎麼有錢,也要考慮居安思危,不要失去了自己生活的能力,要自強自立。
我們對於父母總是羞於表達愛,而父母對於我們也總是將思念埋在心底,人生路上步履不停,總有些許來不及。願看到影片的我們都能懂得珍惜。
別讓陪伴停留在嘴上和電話中,常回家看看,陪父母吃頓飯,聊聊天。畢竟,見一年就少一年。